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李贽史迹考察漫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受鲤城区委王亚君书记的委托,区政协文史民族宗教委结合外出考察活动,从2004年10月6日起,前往湖北省麻城市、河南省辉县市、北京市通州区、山西省大同市等地考察李贽史迹,并为即将在泉州市第六届旅游节期间,举行修缮竣工仪式的李贽故居纪念馆收集相关展品及文字材料。参加外出考察的同志有:鲤城区政协文史民宗委主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许伙努,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市文物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鲤城区政协文史民宗委副主任、市民建副秘书长洪鹤年,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英明,鲤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主任科员潘建国。文史民宗委的同志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各级领导和文史界同仁的重视支持和热情接待。 湖北省麻城市是考察组参观考察的第一站。麻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大别山中段南麓,湖北省东北边陲,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麻城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在麻城市,市政协主席杨恩金和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凌礼潮,尽管在国庆放假期间,他们听说李贽故乡来人,主动放弃了休息,亲切地会见考察组的同志,提供了《麻城县志》、《李贽与麻城》、《李贽与龙湖》等资料,并安排车辆及人员,陪同考察组的同志到李贽曾经生活过的维摩庵遗迹、龙潭湖芝佛院遗址以及新命名的阎家河镇李贽小学参观考察。 李贽59岁时从湖北黄安移居麻城,前后长达16年,其重要著作如《初潭集》、《焚书》、《藏书》等均是在麻城编撰而成,可以说,麻城是李贽一生中著述颇丰的重要基地。李贽在北京被捕入狱之后,在麻城的故居便惨遭焚毁。麻城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李贽,缅怀李贽,以及更好地研究李贽,决定在麻城龙潭湖重建李贽故居,并向社会发出“倡议函”,以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同时,将龙潭湖附近的阎家河镇山水湾小学改名为“李贽小学”。站在麻城李贽小学的大门前,考察组的同志思绪万千,麻城能有李贽小学,作为李贽出生地的泉州,更应该有李贽小学、李贽公园、李贽路! 在麻城考察期间,考察组的同志还了解到,为纪念李贽逝世400周年和诞辰475周年,麻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李贽研究学会筹委会在麻城联合举办“李贽与麻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中国李贽研究学会筹委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张建业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佐藤炼太郎教授,日本福冈女子大学匹田启佑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中国李贽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老先生特地寄来了题辞:“在中国封建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中,敢于公开反孔并以身殉的,只有李贽一个思想家,这是何等的伟大!” 在麻城考察中,考察组的同志被麻城市委、市政府以及麻城人民对李贽的热爱和崇拜深深地感动着。李贽客居麻城16年,得到麻城人民这么高的礼遇。李贽30岁时才离开泉州外出当官,后又两次回家奔丧,至少在泉州生活36年;李贽非常热爱泉州,自号温陵居士。泉州应该有李贽学术研究机构,在适当的时候(如2007年,李贽诞辰480周年),召开高规格、高层次的李贽国际学术研讨会。 考察组考察的第二站是河南省辉县市。辉县旧称共城,地处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东南与河南新乡市接壤,西北与山西陵川、壶关交界,距省会郑州100多公里。李贽26岁中举,30岁时离乡背井到辉县任教谕。考察组在辉县考察中,得到河南新乡市文史界领导的热情接待,新乡市文化局王副局长及辉县市文物局的领导派车派人陪同考察组到辉县市考察、采访。被誉为“北国小西湖”的辉县百泉,是河南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园林,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站在百泉湖畔,只见湖面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李贽在辉县时曾遨游百泉,以“吾泉(州)而生,又(百)泉而官,泉于吾有夙缘哉”!故自谓百泉人,又号百泉居士。 在辉县文史界同仁的陪同下,考察组一行来到辉县白云寺。白云寺位于辉县市区西郊30公里的太行山下。古色古香的山门,中佛殿、大雄宝殿均为明清的建筑。寺内外几棵千年银杏,拔地参天,绿荫如盖。白云寺保存着李贽与友人邓石阳、王明斋、李巽川等人的唱和诗石刻,唱和诗共6首,其中李贽五言律诗两首,七言律诗一首以及后记、跋语三则。据查,邓石阳名林材,四川省内江县人,时任卫辉府推官,曾经给李贽寓居辉县的家眷以物质上的帮助。晚年时,李贽与邓石阳因观点有背,时有纷争。石刻上李贽的三首诗和三则后记及跋语,在《焚书》、《续焚书》及其他书都没有载录,可以说是李贽的佚诗佚文。从诗文的下款时间“嘉靖丙寅”,我们推断当时李贽为40岁,这些诗文系属他早期的作品。应考察组的要求,辉县文史界同仁欣然表示要制作诗文石刻拓片寄送泉州李贽故居纪念馆。 在北京通州区(地厅级),考察组一行更是受到高规格的接待。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邻接天津市和河北省,距北京天安门22.5公里,距首都机场16公里。通州区旧时曾称通州、通县,1997年9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1602年,李贽受封建王朝迫害被捕入狱,他以死抗争,用剃刀自刎身亡,死后被埋葬在通州。通州区政协听说李贽故乡来客人,他们非常热情,精心安排了考察组一行在通州区的考察活动。通州区政协副主席杜宏谋带领秘书长张丽华、办公室副主任张振海、区档案局局长苏光兴等领导,亲切会见了考察组的同志,并围绕李贽学术研讨及李贽墓的保护情况与考察组的同志进行座谈。座谈会后,杜宏谋副主席和张丽华秘书长、苏光兴局长以及原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良还亲自陪同考察组的同志到西海子公园参观考察李贽墓。据杜副主席和周良所长介绍以及查阅通州区政协文史资料,考察组了解到李贽墓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李贽去世后,李贽挚友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在通州城北马厂村西迎福寺旁。近百年来,李贽墓屡遭破坏,几度迁址。民国初,马厂村部分村民受地主煽惑把李贽墓碑推倒,墓碑断折成三节。1926年,日本学家欲将墓碑盗运出境被发现制止,不久墓碑重立且增建碑楼。1953年,因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李贽墓被迁徙,李贽遗骨被浮葬在通州城北盐滩村九神庙旁空地上,墓碑倒置于庙前。时在北京的叶恭绰、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民主人士知道此事后,心急如焚,于1954年5月联名写信给当时的通州市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介绍李贽的历史地位,呼吁保护李贽墓。1954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明确批示:“李卓吾墓及墓碑均应予以保存。”河北省文化局根据文化部的指示,也于1954年8月发文对保护李贽墓提出具体要求。1954年10月,李贽墓移至通州通惠河北岸新建乡大悲林村南。文化大革命期间,李贽墓再遭破坏,碑楼被推倒,墓碑弃于路旁。在“评法批儒”“批林批孔”运动中,李贽被视为法家人物,其墓被再次修复。1983年,通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把李贽墓迁往通州城内西海子公园。西海子公园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侧,占地210亩,其中水面80亩。李贽墓位于西海子公园的西北角,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坟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0米,东西宽12米,碑楼东西两侧并列安放初迁碑记和再迁碑记两块。庄严肃穆的李贽墓已成为北京通州重要的景观之一,时有游人和李贽崇拜者前来拜谒、瞻仰。看到李贽墓保护得这么好,看到李贽墓面对碧波荡漾的南北两湖,更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周扬的墓碑题词“一代宗师李卓吾先生之墓”,考察组的同志赞叹不已。原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良老先生是李贽虔诚的崇拜者,在李贽墓前,他一气呵成、抑扬顿挫地为考察组的同志背诵了长达数百字的李贽碑文:“呜呼!此明李先生墓也。先生以死友之谊,就马侍御于通州。及被逮,不可辱而自刎,则侍御收其遗骸归葬之。今其冢岿然,其白杨森森也。呜呼……”听罢周老先生充满激情的诵读,考察组的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离开通州之前,杜宏谋副主席向考察组提供了记载有李贽史迹的《通县志》和通州区政协《文史选刊》,并表示要把李贽墓的全套碑刻做成拓片寄送李贽故居纪念馆。 在北京期间,经福建师大中文系泉州籍副教授、泉州市鲤城区政协文史顾问李少园先生的引见,考察组一行登门拜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李贽研究学会筹委会会长张建业先生。张教授丝毫没有一点学术权威的架势,他和夫人中国著名工笔画画家康淑贞教授在家里准备了丰盛的水果等候考察组同志的到来。谈到李贽一生的遭遇以及李贽思想的影响,张教授如数家珍。张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对李贽的研究,1981年他撰写的专著《李贽评传》,在国内外李贽研究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0年他主编出版的《李贽文集》(七卷),收入李贽的著作包括《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等16种,是研究李贽重要的基础资料。张教授虽然已届退休,仍然马不停蹄,继续承担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李贽全集注》(1200万字)的编纂工作。听说李贽故居纪念馆缺乏陈列资料,张教授欣然提供了《李贽文集》、《李贽评传》、《李贽论丛》、《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等资料。 考察组考察李贽史迹的最后一站是山西省大同市。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七十岁的李贽应挚友刘东星之约前往山西沁水做客。李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万历十九年五月,李贽与袁宏道同游湖北武昌黄鹄矶,被诬以“左道惑众”而遭到围攻和驱逐,得到时任湖广左布政司刘东星的解围和救助,李贽十分感激。后刘东星调任吏部右侍郎,因丁忧回山西沁水老家。李贽在沁水坪上村,白天闭门读书著述,夜间则教刘东星子侄读《大学》、《中庸》。次年春夏之间,李贽应山西大同巡抚梅国桢之邀赴大同。在大同,梅国桢对李贽“供养甚备”,还派人为他抄录《藏书》,亲自陪他参观游览大同名胜,如城西宏伟壮丽的北楼乾楼。李贽在《乾楼晚眺》诗中发出由衷的感叹:“欲归犹未可,此地有知音”。在山西沁水、大同期间,李贽完成了《明灯道古录》及《孙子参同》等重要著作。 这次考察组是从北京通州转赴山西省,尽管考察组的同志很想步李贽的足迹去领略沁水风光,去瞻仰著名小说家赵树理的故居,但由于沁水位于山西省南部,路途遥远,再加上交通不便,只好放弃沁水,直接取道大同。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内外长城之间,邻接内蒙古自治区,东距首都北京380公里,南距省会太原352公里。建国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大同市已成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重要基地和华北交通枢纽,为山西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同市和泉州市一样,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张建业教授的介绍下,考察组与大同雁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李珍梅副教授接上关系。李珍梅副教授为人谦虚又热情好客,她对李贽颇有研究,曾经撰写论文《论李贽的重民思想》,她说她很想写一写李贽在大同的一些情况,目前正在搜集相关材料。在她的陪同下,考察组成员参观考察了大同市。早在“五胡十六国”时,大同就成了北魏的都城,辽以后为大同府、路治。李贽生活的明代,大同城呈方形,边长三里半,在纵横轴线设有四门四楼。城内有马道,正中是四牌楼,牌楼上书四大街名,四街各有一楼,东为太平楼,南为鼓楼,西为钟楼,北为奎星楼。建国后,以牌楼为中心的四大街成了大同最繁华的商业区,因影响交通,牌楼被拆除。找不到牌楼,也找不到李贽曾经登上的乾楼,考察组的同志和李珍梅副教授只好在位于闹市的永泰街(南街)中段的鼓楼前合影留念。 短短的几天外出考察活动结束了,可是考察组每一位成员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李贽是泉州人,他的思想影响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文章,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红旗》杂志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把李贽与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以及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等同列为中华民族历史上83位英杰。日本著名学者匹田启佑教授分别在北京通州(1992年11月)和湖北麻城(2002年9月)召开的“李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撰文指出,李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李贽思想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促进了“明治维新”的实现。 在考察途中,看了湖北麻城市委市政府发出的重建李贽故居倡议函,看了麻城李贽小学,看了北京通州李贽墓,更看了一本本《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李贽论丛》、《李贽与麻城》、《李贽与龙湖》等李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我们认为,作为一名泉州人,特别是作为一名政协文史委员,应该挺身而出,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认真挖掘研究李贽思想,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增建李贽纪念馆(陈列馆),建设李贽公园、李贽(中)小学、李贽路(街)。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这位泉州先贤,这位世界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