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王寒枫先生与《泉州东西塔》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大凡有一定历史的城市都会有她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性建筑是开元寺里的东西塔。七百多年来,双塔历经沧桑,巍然屹立。关于这两座宝塔,也有两部著作像双塔一样两相对峙、凌霄长空,一部是1935年德国人艾克和瑞士人戴微密尔合著的英文版《刺桐双塔》,另一部是王寒枫先生编著、199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泉州东西塔》。 王寒枫先生是上海人。1928年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贫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8人,家境贫寒。王寒枫自幼失怙,12岁即开始在社会上谋生,当过日办纱厂的童工,殖民租界的球童,给人钉马掌,当门卫,幼小的身心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苦难、人世的炎凉。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努力自学文化知识,17岁时,王寒枫先生凭着过人天资当上了小学教师。 1949年6月,王寒枫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的招生广告,毅然报名投军,被编入第一大队第五中队,未几调南下纵队文工团,编在美术组,随军南下福建。在福建初期,王寒枫先生先后在福建省文工团美术、音乐创作研究组、闽侯县和永安县土改工作组工作,1953年调福建人民出版社任文艺编辑,曾负责编辑《福建省地方戏剧丛书》,包括梨园戏《陈三五娘》,高甲戏《桃花搭渡》、《苏秦》,芗剧《三家福》等剧目。 1957年,王寒枫先生被扣上“右派”帽子后,下放到闽北建瓯丰乐公社“劳动改造”,他学农活、做伐木、放排等劳动,默默承受着生活和精神的各种艰难困苦。1960年,王寒枫先生被召回福建人民出版社,仍然是“改造对象”,他在农场里插秧割稻、耕田犁地、养牛喂猪,在辛苦劳累之余,继续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把有着坚强信念的他压垮。 1964年,王寒枫先生被调到泉州市手工业管理局(后改为泉州市第二轻工业局),从此与泉州这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结下了半世情缘。刚开始王寒枫先生在泉州市手工业管理局搞生产工作,业余时间写些文艺作品,但他的这些作品却在“文化大革命”到来后为他带来更大的厄运,被“造反派”当作“毒草”批判,他成了“没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新账老账一起算,被揪去批斗游街。 “文革”结束后,1979年3月,王寒枫先生被调到泉州师范学校大专班任中文教师,1983年,王寒枫先生被聘到泉州历史研究会从事地方史研究。 在泉州历史研究会,王寒枫先生看到1935年德国人艾克、瑞士人戴微密尔合著的第一部系统研究泉州东西塔的建筑和艺术成就的著作《刺桐双塔》(英文版),此后他又接待了日本国北海道大学中文部中野美代子教授,中野美代子在其学术著作《孙悟空的诞生》和《三藏法师》中采用了泉州东西塔的浮雕猴行者、唐三藏等材料。这两件事让王寒枫先生心生感慨,认为“泉州历史文化的科学研究未被真正重视,却被外国人抢先了一步,出了成果。这对于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他决心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情来重新研究泉州东西塔,完成作为一个中国人,研究自己祖国历史文化的责无旁贷的使命。 从1983年开始,王寒枫先生系统地收集有关东西塔的资料、做笔记,访问开元寺内高僧,查阅佛经典籍,探访地方老者说古叙旧,对东西塔进行实地踏勘,攀登上塔仔细揣摩浮雕艺术,研究建筑技术,专门学习了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和佛教、佛学的历史知识,请教专家,探寻究竟。经过长达8年的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辛勤劳作,1990年7月,一部从人文和科学的角度“解剖麻雀”,对泉州东西塔的建筑结构、佛教义理和浮雕艺术进行考究和描述,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的著作终于在王寒枫笔下杀青,并交付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向国内外发行。 《泉州东西塔》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关于东西塔的著作。全书分设六章,分别记述了中国古塔的历史演变、泉州东西塔的建筑艺术、浮雕艺术、浮雕造像人物谱、东塔须弥座佛传图故事,并且附录了历代有关泉州东西塔的史料,全书共17.6万字,并配有各种图照200多帧,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论证科学、文字严谨而富有文采,有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人对东西塔的研究。举其要者有:它通过对中国佛塔的发展演变,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结构和建筑方式的介绍,说明了泉州东西塔作为历史时代和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在千姿百态的中国塔林中的独树一帜的特色;通过对照宋制《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制度,对东西塔这两座集仿木结构、楼阁形塔身和套筒式塔室为一体的平面八角五层花岗岩石塔的建筑构造进行了科学的测算和说明,在建筑力学、抗风防震等方面进行探讨,反映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的高超水平,特别是对东西塔三段式接柱的抗震作用的研究,极具价值;泉州东西塔为平面八角五层形制,每一层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两塔共有160尊,东塔须弥座上有佛传图40方,西塔须弥座有花卉鸟兽图48方,双塔负塔侏儒16尊,还有塔檐守望神将80尊,这些浮雕作品造型优美、雕工精湛、百相纷呈、美仑美奂,体现了泉州古代石雕技艺的高超水平,王寒枫先生通过对浮雕外部形态和所蕴含的深层内涵的细致考察和研究,发现了双塔人物浮雕的位置排列完全是遵照“相应对称、性类相近”的偶合匹对原则进行布置的,由此并根据参阅佛教史上人物的传统特征,对前人在介绍这160尊人物浮雕时有65尊不知名号、身份或张冠李戴者,进行缜密的考证和甄辩,澄清了27尊人物的身份和名号;对东塔须弥座正东方位“舍身饲虎”后的菱形图雕,考证其为后人重修补刻,其原先应是“割肉救鸽”图雕。 在《泉州东西塔》出版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王寒枫在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之余,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探索着东西塔所涵藏的丰富内涵,对原书中存在字句错漏,有关数据、内容、图照插页,以及佛教人物浮雕造型的描述,作了进一步考订、增补,许多页码更是用红笔改得密密麻麻,于2004年初形成了一份“修订版”。王寒枫先生一直希望这部凝聚着他半生心血的著作能够重新再版,泉州东西塔能够再次焕发出璀璨的灵光。可惜天不假年,王寒枫先生不幸于2004-12-16日因病辞世,终年77岁。 在王寒枫先生出殡的那一天,刚好碰上泉州北门旅游文化街开业,北门街实行交通管制,殡仪车只好从平时不能通行的狭小的西街行过,这或许是天意吧,让王寒枫老先生可以最后一次走近东西塔、最后一次凝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巍巍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