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三代人从教 超过两世纪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张克奏老师是泉州第一中学离休高级教师。他热爱祖国教育事业,一家三代10人,担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老师或中学职工,至今累计,教龄已达到240年。张克奏老师家是一个罕见的典型的教育大家庭,1992年,荣膺泉州市“教育世家”称号。 张老师出生于晋江安海,他是家中的长子,弟妹多,青少年时,家庭清贫。他勤奋好学,1938年秋起,年仅17岁的他,为帮助父母养家,于安海养正初级中学毕业后,就先后到安海俭德小学、南安梅岭小学、晋江尊道小学苏坑分校、石狮爱群小学、南安码头中心小学、晋江安海中心小学等8所小学任教,当过级任导师、教导主任、校长。解放前,小学教师什么学科都要会教一点,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老师,才能得到聘任。为了教好学生和保住饭碗,张老师通过自学,教过很多学科。他历史知识渊博,小学历史教得最好,受到晋江县教育科长朱秀三的赞扬。这就为解放后当中学历史教师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张老师痛恨旧社会,向往新社会,热爱共产党。在地下党的启发引导下,1948年秋至1949年秋,他参加中共领导的闽中游击队泉州团队服务团,当了革命群众。解放初至1950年春,张老师参加解放厦门的支援前线工作,当过福建省支前司令部前锋办事处政治部干部,当过同安机场人力处动员科干部,立过三等功。支前结束后又受派到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培训,担任学习组长。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地下斗争和支援前线的锻炼,革命大学的培训,自己的刻苦业务自学,张老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业务也达到大专水平,具备当好一名中学文科教师的条件。同时由于张老师切身感受解放后家乡政治经济面貌的巨大改变,更加热爱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1951年初,张老师提升到泉州第一中学任教。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一度到晋江(今洛江区)罗溪中学、泉州第六中学任教。1981年回到泉州一中任教,1987年春在泉州一中离休。他任中小学教师共47年,泉州一中时间最长,达30年。在泉州一中,张老师执教过高中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最有成就的是执教历史,时间也最长。他担任过班主任、历史教研组组长、校际教研组长、生活指导委员会(即今政教处)主任、学校教育工会主席等职务。 张老师热爱教育与教学工作,关心学生,对学生谆谆善诱,重视正面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从不责骂学生。他口才很好,讲究教学方法,他的教学艺术之高超、教学语言之生动,在全校老师中堪称数一数二。他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丰富生动的史实,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张老师讲课语言清晰,很有条理,简洁而精当。他反对“题海战术”,避免造成学生过重负担。张老师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也深受同行及社会人士的好评。他教过的高中文科毕业班历届历史科高考成绩都很突出,1954年、1956年、1958年、1959年、1962年等届班级最为突出。如1958年历史科高考,他所教班级平均分数居全福建省重点中学第二名;1978年高考,他的学生王颂平,历史得98.8分,这是极其少见的。张老师执教多年,培养了许多德才兼优的学生,如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原福建省教委主任郭荣辉、原解放军报社长陈永川、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黄志中、南京航空学院教授刘德彰、泉州史专家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香港爱国企业家庄启程等人。他们从大学毕业后,遍及海内外及各条战线,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骨干,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作出重大的贡献。 张老师当校内与校际历史教研组长时,重视开展历史科教研活动和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他多次为学生作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讲座,多次在省市中学历史教学座谈会上介绍经验,多次参加高考历史科复习提纲资料的编写和评卷工作。他当选为省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有多篇教学论文或总结在全国性的《历史教学》和福建省教育学院《历史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深受好评。 张老师重视培养中青年老师和接班人。廖渊泉老师是他在泉州一中教过的学生,为人忠厚老实,业务知识坚实,教学认真。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长期服从需要,改教中学语文,并任语文教研组长。廖归队转教历史后,张老师很信任他,委以重任,临离休前,力荐他继任历史教研组长。廖老师不负所望,尽心尽职,又培养第三代历史教师,他们有的成为中学历史教学骨干,有的提升到高校任教,如陈少牧,现在是华侨大学的华侨史专家。张克奏老师热情欢迎福建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专科学校(今泉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生到校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实习,为他们安排指导老师,带头进行示范教学,介绍教学方法与经验。这两所院校历史系的毕业生,凡有教学实习任务,都喜欢到泉州一中来。 张老师热爱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课余从事泉州历史文化、海外交通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参加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泉州历史研究会等史学研究组织,担任泉州历史研究会首届理事、福建历史学会厦门分会泉州组组长,经常出席地方史学术研讨会。1974年,震动中外史学界的著名的泉州湾宋代古船的发现,张老师就参与了发掘考古和出土文物的整理研究编写工作。张老师还及时向学生作了介绍,既充实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由于张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取得重大成绩,享有较高声望,因而在1951年至1981年间,9次荣膺泉州一中或泉州市教工积极分子、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出席各级先代会。他受聘为泉州市鲤城区政协委员,积极发言献策,参政议政。1987年,荣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张老师的爱妻李紫薇老师(已病故多年),与张老师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伴侣,解放前在家乡晋江安海当小学教员,解放后到泉州六中、泉州七中当教务处职员,前后达45年。李老师人缘很好,不但积极工作,而且善于相夫教子,使张老师有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好家庭,得以专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张老师家荣膺福建省级“五好家庭”称号,李老师功不可没。 张老师的儿女孙甥,都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都能遵照他和李老师的教诲,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甘当学校教职员工。长女张冬晴、次女张冬吟、儿子张冬耕,文化大革命期间,响应党的号召,回到祖家晋江安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文革结束后,张冬晴、张冬吟姐妹经考试合格分配在晋江的一所中学当教员。张冬耕进水电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在水电部门任职,常被派到外地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受商品经济冲击,人们厌教、大下“商海”之际,张老师却申请将张冬耕从水电部门调到泉州一中教务处当职员。三女张冬绿,文革期间照顾留城,文革结束后,也到泉州七中当校办厂职工。孙女张文心,学习成绩优良,保送厦门大学新闻系深造,毕业后到泉州师范人文学院新闻系任教。外孙女曾咏芳泉州师专历史系毕业后当中学教师。外孙女吴芹仪当幼儿教师,外孙媳周志萍当小学教师。胞弟张克农夫妇也在厦门大学数学系当教授。现在除他本人离休、胞弟张克农夫妇、长女张冬晴退休外,儿女孙甥均仍在学校任职。 张老师的儿女孙甥,也都能遵照他的意愿与教导,勤恳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膺获一定荣誉。长女张冬晴曾被评为泉州市优秀班主任、晋江市优秀教师、晋江市优秀德育工作者,镇、校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次女张冬吟评为晋江市优秀教师、晋江市教坛新秀,镇、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儿子张冬耕,几乎每年都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最近又被评为市优秀学籍管理者。孙女张文心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外孙女曾咏芳评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外孙女吴芹仪评为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媳妇陈红姑在省水电局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照顾好公公的“五好家庭”成员。 张老师一生也经历过很多坎坷,特别是在文革中被打为“黑帮”,备受磨难,头部不幸被流弹击伤,幸亏抢救及时,在家人精心照料下,恢复健康,重新回到教育第一线。近年又中风,长期卧床。虽然遭遇人生种种挫折,但张老师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儿孙媳妇孝顺,亲情融融。张老师虽已年八十六,又中风卧床,但是精神很好。在享受晚年安宁生活和温馨亲情的同时,他仍然关心党的教育事业,勉励儿孙再接再厉,作出更多贡献,铸造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