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江南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重大贡献*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地处市区的西南方向,位于泉州的母亲河晋江南岸而得名,是一处山青水秀、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又是“大泉州”规划江南组团的中心地带,总面积29.7平方公里,管辖23个社区,总人口达4万多人。 江南街道是泉州著名的侨乡之一,在省市的华侨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江南有2万多名华侨旅居菲律宾、印尼等27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资料记载,江南人最早出洋谋生是在前清道光年间,距今170多年,出洋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家庭贫困而往外谋出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带领出去的,少部分则是因为成为歹子、犯事或逃避壮丁而到南洋去的。他们万不得已与父母告别、妻儿分开,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人地生疏,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的情况下随遇而安,并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吃苦耐劳,诚信经营,努力拼搏,事业有成,一代又一代地成为优秀人物。 为数众多的江南华侨吸取祖地巍峨挺拔的紫帽山灵气,在异域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既有华侨富商大款,也不乏革命仁人志士。俗语说:“走到天涯海角,忆着窝篮血迹。”他们身在海外,心系故土,建设家园、筑祠修谱、扶困济贫、尊贤敬老、捐资兴学、创办医院、修桥造路、整治景区、投资办厂、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有的还自觉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投身革命。许多华侨先辈,即使百年之后,仍然备受后人崇敬。 杨阿苗是早期江南华侨富商的一个典型。他是江南街道亭店社区人,旅居菲律宾经商致富后,真诚奉献社会,报效祖国。1904年,黄河发生大水灾,他仗义疏财,慷慨解囊,出资数百万银元用于黄河赈灾,获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嘉奖。20世纪20年代,阿苗参修顺济桥(即新桥),此桥是泉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他还长年资助亭店乡亲往菲律宾谋生,促使该社区侨户占总户数的95%。现在,人们对杨阿苗的了解,可通过1991年3月被批准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杨阿苗故居”。这座古民居花费白银数十万两,历时12年建成,占地面积1349平方米,三进五间张双护厝,房间计30间,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富丽堂皇,典雅气派,被建筑学家赞颂:“此乃泉州古大厝之极品。”现在,“杨阿苗故居”已成为泉州市重要旅游景点。 蒋以麟是载入史册的江南华侨革命历史人物。他是江南街道树兜社区人,早年在印尼泗水参加反清组织洪门会,接着加入泗水光复会。后来,他在星洲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他受泗水同盟会委派回国进行革命活动。9月初,他在泉州与傅维彬等革命同志联系,于泉州小开元寺成立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被推选为会长兼军务股长,着手组织敢死队和城郊义勇队,并对泉州知府、晋江知县及驻军统领进行策反工作取得成功。11月18日,泉州正式宣布光复,他与同盟会同志努力维持城内秩序,肃清乡间盗匪,为泉州人民立了大功。1920年,南北军阀混战,泉州民军与土匪乘机劫夺,蒋以麟应邀再次回国组织以树兜为核心的晋南联乡保卫团,担任总团长,打垮民军黄则举部,使泉州渐趋平静。1932年,蒋以麟再次回国重建泉州海外华侨公会,被推选为主席。1953年,他应中国科学院约请,撰写《辛亥革命泉州光复回忆录》;1959年,将其改写为《辛亥革命泉州光复记》。 傅维丹是江南爱国归侨的代表人物。他是江南街道锦田社区人,早年在印尼谋生,往来于各埠头筹集资金,于1931年回国创办华岩小学,为家乡培养人才。抗日期间,他担任印尼婆罗洲三发埠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第二届主席。1943年秋,他参加印尼爪哇共产党地下组织。抗战胜利后,他在新加坡、印尼开设的大华贸易公司,盈利多用于扶贫济困和社会进步活动。解放前夕,他把大华贸易公司的20万港币,献给中共地下组织在香港开设裕华行。1952年,傅维丹在椰城任《生活报》经理。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他以记者名义与会,组织各家华侨报纸记者二三十人暗中保护周恩来总理。1957年,他回国定居,任晋江地区第二届侨联主席,历任全国侨联委员和福建省侨联常务委员。他还担任省人大常委、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和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 杨志民是江南华侨青年带头回国抗日的志士。他是江南街道亭店社区人,早年旅居菲律宾宿务市,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侨。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志民毅然抛弃富裕的家庭生活,同其他5位华侨青年于1937年11月,从宿务市回国,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被誉为“开路先锋”。他进入陕北公学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理论,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小组长。1938年7月,他在陕北公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北晋东南根据地工作。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杨志民不幸中弹牺牲。建国后,杨志民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值得一提的是,陈正宗家族是江南最有影响的华侨世家。陈正宗是江南街道五星社区人,清末他与兄弟南渡印尼泗水埠,创办“信记有限公司”,经营土特产生意,遂成为当地著名的侨商。他关心当地侨胞社会福利,积极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同时在家乡创办紫南小学。临近解放,他捐赠冲锋枪给中共泉州地下游击队。其子陈铁逵,在泗水艰苦创业,先开设“友谊银行”,又成立“珍芝兰地产建筑公司”,均任董事长,还兼任“珍芝兰大同福利基金会”主席。自1981年以来,铁逵先生捐资紫南小学、凌霄中学、满堂红中学、泉州六中和黎明大学建教学楼,还捐赠医疗器械和4部汽车给市区医院及文化部门。他为公益事业捐资累计达135万元,曾两度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的金质奖章。其孙女陈秋菊,出生于印尼泗水,归国后就读于华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安溪县任中学教师。1983年从政,曾任安溪县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分管侨务工作。2003年初,调任泉州市侨联主席,次年兼任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是一位优秀的副厅级归侨干部。 建国以来,江南华侨为振兴家乡、热心公益作出重大贡献,累计捐资达7000多万元,其中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金质奖章的有奇树蒋乡侨泗水同乡会、旅印尼明新学校理事会、华岩小学旅印尼校董事、亭店小学校董会、亭店旅港同乡会、店头村旅菲同乡会、凌霄中学旅外校友会。还有爱国华侨陈铁逵、陈其星、黄荣生、史久表、吴世钟、吴家镜、蒋介印、苏作梯、杨永康、江祖捷及杨成礼家族。至于获得福建省政府银质奖章和泉州市政府铜质奖章者就不胜枚举了。华侨捐资修建教学楼的中学有明新、凌霄;小学有明新、亭店、惠群、华岩、仙塘、紫岫、侨星、紫南、育群、紫侨、南山、路边等校。还有捐建医院、医疗站、幼儿园、社区办公楼、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办公楼、安息堂、水泥路等等。 随着泉州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鲤城区行政中心迁移江南,以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重点的新区崛起,以苏夫人姑高生态公园和宿燕寺宗教文化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以及广大社区向城市化稳步迈进,必将更加激发海外华侨对家乡关注的投资和建设热情,江南的华侨历史文化将翻开更加光辉的新篇章。 *本文系2005年11月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