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鲤城区地理学会20年历程回顾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85年12月,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为鲤城区,原泉州市地理学会也随之更名为泉州市地理学会鲤城区分会,1995年改为鲤城区地理学会。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鲤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鲤城、丰泽、洛江3个市辖区,1998年底和2003年初,丰泽区地理学会(华大庄天通、泉州九中张萍萍任正副理事长)和洛江区地理学会(洛江区教育局长林坤聚任名誉理事长、副局长赖水南任理事长)相继成立。分别隶属于各自科协领导下的一个学术团体,活动的开展有分有合。 现鲤城区地理学会有会员110人左右(其中在职会员85人,离退休会员25人),会员主要来自市直教科研单位、市直中学和鲤城区属中学的地理教师和地理科学工作者。学会理事会组织会员开展活动,理事会成员由会员大会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5年,期间根据工作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历届理事会的组成情况详见附录一)。理事会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办法,重大事情都经过理事会议讨论决定,各负其责,认真执行。本会理事会成员均为兼职,大家都能本着敬业奉献精神,齐心协力,共同把学会工作搞好;会员在各自岗位上敬业尽责,做出成绩,理事会每年召开1次学术年会,进行总结和交流。 20年的历程既短暂又漫长,主要活动回顾于下。 一、发挥地理专业知识特长,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 学会将发挥地理专业知识特长,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己任,会员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力所能及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学会组织的服务项目主要有: 1、1987~1988年完成了马甲“双髻山风景区游览图”的资料收集、测绘和印刷出版工作。 2、1992年,参加了鲤城区科协组织的虹山乡果树发展策略咨询活动,应用有关地理知识为家乡的农业生产服务。 3、1997~1998年,配合鲤城区农业局对马甲新庵亚热带果树观赏园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以种植牧草等生物措施为主),获得成功(黄水看老师为项目负责人)。 4、自1987~1998年的10余年间,组织编写《鲤城地理》乡土教材(黄永春主编,蔡尤等统稿,编写人员有:黄国华、刘培端、黄永春、黄永矶、吴铁民等),并且坚持两年修订再版一次,共出版6万多册,供泉州市区中学初二年的学生使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建设了泉州至清源山、泉州至后渚港、泉州至九日山、泉州至洛阳桥四大乡土地理的野外实习基地,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摄制《鲤城地理》录像片的建议……。1998年由《鲤城地理》乡土教材、乡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乡土地理视听教材录像脚本和乡土地理教研有关成果四大部分组成的《“鲤城地理”的编写和使用》教改成果荣获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改优秀成果二等奖,是省内中学乡土地理教材的唯一获奖者。 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李善全、蔡尤等、黄绵煦、李楠、李共和等老师就编写了《泉州地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2002年,在泉州市教育局的主持下,蔡尤等、蔡玉霖、黄永春等老师根据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要求,重新编写(蔡尤等老师主编)出版了《泉州地理》(16开本),每年修订再版一次。 目前,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呼之欲出,泉州六中陈晓东老师、李葆红老师编写的《泉州旅游》校本课程首先面世,泉州实验中学黄道成等老师也正在酝酿编写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5、开展地理科学普及工作。学会配合区关工委、区科协为中小学、部队等单位举行有关天文、地震、台湾问题、厄尔尼诺现象等科普知识讲座;在有关科普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泉州市是全国52个地震重点监测城市之一,做好防震抗震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1995年在纪念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之际,区科协在市区文化宫展出了《人人都来掌握防震减灾常识》科普专栏,本会为科普专栏撰稿等等。 6、只有知乡情,才能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学会每年组织3~4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为会员服务家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详见附录二)。实践活动以泉州市区及周边地区为主,远及省内各地。在此基础上,会员中的政协委员对晋江河道整治、后渚港复苏、市区有关旅游资源的进而开发利用、保护延陵蔬菜基地的传统品牌和郊区发展沼气生产等等问题都提出质量较高的议案,其中《建议增强马甲双髻山的旅游功能》1996年被鲤城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许多会员通过撰写论文和指导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形式,为所在部门、所在地方的经济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建议已被采纳。地理老前辈、特级教师李善全老师长期以来,时刻关心着家乡的经济建设,撰写论文,出版了《李善全论文选编》、《泉州建设纵横谈》、《泉州规划建设发展探讨》、《奉言集——李善全文论选辑》等书,对漳(平)泉(州)肖(厝)铁路泉州城区段的路径方案、城市建设规划、交通、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市区内涝原因和治理、城市绿化、清源山风景区规划诸多方面问题提出可行性和建设性的意见,许多建议已被采纳(例如泉州对山苏夫人姑庙应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紫帽山旅游区的旅游点的建议已成为现实等等)。李老师被誉为“乡土地理专家”,全国刊物《地理教育》和《泉州晚报》专版介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黄水看老师联合了9个相关单位深入调查,强烈呼吁,几经努力,终于引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对城区大气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泉州锦砖厂已经搬出城区。其他会员也纷纷撰文,就肖厝的建港、清源山风景区规划、双阳山应辟为旅游区、泉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晋江水污染的防治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李善全、苏成泉、黄水看、庄天通、李楠、李再铭、蒋介燕、黄永春等老师还撰文参加福建山海两线发展战略、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发、福建省农业区划、福建省浅海滩涂开发利用、福建省防震减灾、九龙江流域的整治与开发等等的研讨活动,深受好评。 二、开展正常的中学地理教科研活动,为我市中学地理师资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鲤城区地理学会和中学地理校际教研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学会在发挥专业优势,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开展中学地理教科研活动。每学期初都认真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安排5~6次教科研活动,确定教科研的重点课题、重点年段,并且认真执行,为提高中学地理师资素质作出一定贡献。 1、培训师资。原泉州教育学院1981年、1983年和1984年分别举办“初中地理教师讲习班”、“初中地理教师短训班”和“高中地理讲习班”;鲤城区是国家教委沿海版教材的验证区,1990年至1994年分别举办《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沿海版)地理》的师资培训班、“两史一情”教育培训以及其他短训班;1993年至1996年举办“泉州市中学地理新教师见习期培训班”、“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等,李善全、蔡尤等、黄永春、李楠、蔡玉霖等老师为培训班授课。2002年起,鲤城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各中学的初中地理教师和2005年起的高中地理教师全员培训,蔡玉霖、高福平、黄国华等老师为培训班授课等等。 与此同时,配合相关单位邀请专家学者来泉讲学,组织中学地理教师听讲,提高业务水平。从1986年至1997年间,先后听取了周靖馨、白耀、瞿宁淑、曹康瑞、金祖孟、陈及霖、林文华、庄天通、孙大文、袁书琪、蔡章献(台北)、徐振韬、陈佳源、郑达贤、桑新民、陈文德等十几位专家、学者、教授十分精彩的讲学报告,极大地丰富了我会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范畴,提高了学术水平。李善全等老师还为会员举行清源山风景区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地质地貌知识讲座。 20世纪80至90年代,学会多次召开新老中学地理教师座谈会,老一辈以亲身经历,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大力培养。本世纪初,许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青黄不接”的局面得以扭转。不说别的,单从2003年泉州六中罗牧青荣获福建省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吴端旭荣获福建省第二届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2004年泉州一中吴光宏荣获福建省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2005年泉州七中吴丽真、泉州外国语中学祝敏、泉州一中陈胜贤荣获福建省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成绩中,就充分显现出青年地理教师强大的教学实力。 2、研究课题。按照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能教书,教好书,而且能搞教研科研。我会比较重视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主要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和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两大教改课题的研究工作。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是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我会会员参加的市级重点课题《乡土地理教学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阶段性总结荣获全国地理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鲤城地理”的编写和使用》荣获福建省中小学教改优秀成果二等奖、泉州六中的《开展乡土地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题荣获市首届普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多所学校的地理教师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件,在市区校际中观摩展示,参加省市评比屡屡得奖,培元中学曾皖鲤老师制作的课件《地震》荣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进入21世纪,中学地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更为普遍,主要有福建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乡土地理实践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乡土教材“泉州地理”编写研究》、泉州六中的《地理新课程与学生自主性发展》两个市级立项课题。前者依托泉州六中、泉州七中、河市中学等5所实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及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的阶段性总结荣获全国二等奖;市第二批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乡土教材“泉州地理”编写研究》由蔡玉霖负责,蔡尤等、黄永春为顾问,高福平、黄温陵、黄道成等为课题中心组成员,经过许多研究活动之后,于2005年结题验收,荣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另一市级重点课题《地理新课程与学生自主性发展》由陈晓东负责,也于2005年下半年结题验收合格。目前,新的研究课题正在启动之中。 3、研究教改:教好书,上好课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如何提高课堂质量?确实值得经常商讨。20年来,共有62人次的教师举行过区级以上中学地理公开教学(详见附录三),对大家的教学研究起观摩、研究、示范的作用。教改研究应围绕课题进行,使公开课的开设有的放矢。例如: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国情教育、目标导学法、《乡土地理实践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课题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等都举行了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实践课的公开教学活动。另外,教学研究的侧重点应当因年段而异,高三年段的教师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地理高考的要求,搞好综合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高一年段侧重于省会考的要求,初中年段则侧重于课程改革实验和结业会考。 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科研成果突出。有35位教师的课被评为省市级中学地理优质课,教师撰写的教科研论文平均每年有10余篇刊登于国家、省、市级的教科研刊物上,初中地理会考成绩市区各中学均排在泉州市各县(区、市)的前列。有10来位教师获得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科协系统的表彰,例如:黄温陵老师、许琴芳老师曾被评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沿海版)试验工作的积极分子,高福平老师被福建省地理教研会评为先进工作者,陈华彪老师被评为泉州市优秀青年教师,黄永春老师受到福建省科协的“科协工作二十年”表彰等等。 三、积极开辟中学地理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1、承办科技夏令营。鲤城区科协、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和区关工委每年联合举办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我会于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泉台关系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连续承办三届的夏令营活动,又于2004年以漳浦、龙海国家火山地质公园为主要内容,再次承办夏令营活动,营员达200人次左右。 20世纪80年代,学会曾带领部分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的天文、地震、气象和地学夏令营活动,撰写的小论文获过奖。 2、知识竞赛。学会组织的中学地理知识竞赛主要有:1988年的初二年段地理知识竞赛,1990年初一年段的地理知识竞赛,1993年的“爱我鲤城”乡土地理知识竞赛,参赛学生达400多人。泉州市1995年至1999年分别举行“爱我祖国”以及“爱我祖国迎香港回归”、“爱我祖国迎澳门回归”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参加市赛之前,学会均组织泉州市区的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参赛学生达800人以上,分市直中学和非达标中学两组评奖,并选拔参加市赛的学生代表。经过市赛,计有110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30人、二等奖34人、三等奖及优秀奖、鼓励奖46人)。 3、科普教育。各中学的地理教师利用组织学生的测报活动、地理讲座、地理墙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和所在社区居民进行地理科普宣传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科学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20世纪的80年代,各中学普遍建立地理园,组织学生开展天气气象测报活动。1998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各校开办讲座、出版地理墙报,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揭示厄尔尼诺现象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同时长江特大洪水又与上游森林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道变浅,加上人工围湖造田、堤坝失修等因素息息相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处理好人地关系。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内,又临近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台湾地震带,经常受到台湾地震的波及和影响,因此,普及地震知识和防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泉州华侨职校、泉州五中、北峰中学建立了地震观测站,组织学生长期开展地震观测活动。各校还开讲座、出墙报进行科普宣传。泉州六中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录像,举行《地震知识》讲座,组织“泉州地震活动寻踪”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泉州历史上和近代地震活动进行寻踪活动等。 泉州五中、泉州七中等学校都建有天象馆,组织学生进行天象观察活动,在哈雷彗星回归、日全食与彗星同现的千载难逢的天文奇观出现时,拍摄了照片。泉州六中的《当今科学上的六大悬案之一——外星人之谜》和泉州一中的天文知识讲座,不仅深受校内学生的欢迎,而且受到外校学生的喜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各校还开展了环境保护等科普知识教育。 4、野外考察。各校开展的乡土地理考察活动,除了校际建设的四大乡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外,还根据各自的条件,建设校级乡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例如:河市中学建设了河市至双髻山实习基地。泉州十五中建设了泉州至清蒙的实习基地等。通过组织乡土地理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乡土地理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1994年进行了“鲤城地理”小论文竞赛;组织参加1998年泉州市第4届和2000年至2005年的泉州市第6届至第11届中学生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计有110篇小论文获得市级奖励(其中一等奖30篇、二等奖34篇、三等奖46篇)。同时,学生的其他“三小”作品参展,也多次获奖,例如:泉州七中分校黄温陵、吕丽玲等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天文伞》荣获泉州市区青少年科技小发明一等奖,泉州市青少年科技作品二等奖等。 四、会员主要的学术成就 1、黄金钟同志经过苦心钻研,出版了由13篇系列论文组成的《太阳系自组织进化原理》专著,首次在天文学界提出太阳等级层次天体的起源分类法,从1991年起多次出席国际天文学大会参加交流,引起各国天文学家的浓厚兴趣,现为联合国后备人才(天文类)候选人。他荣获福建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专著二等奖、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自然科学成果奖励。 2、2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会员中有23人次著书立说,会员撰写的教科研论文有400余篇发表在市级以上的教科研刊物上(其中国家级47篇,省级184篇,市级173篇),有97篇论文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论文,会员参加教科研学术活动不计其数。李善全、李原、庄天通、颜醒华、黄水看、李洋、蔡玉霖、高福平、曾皖鲤等同志都有专著。黄温陵老师撰写的《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荣获“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征文评比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新课程环境下改革传统地图教学方式的探索》荣获第四届“华夏杯”全国征文评比一等奖;庄天通老师的《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管见》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研会优秀论文;蔡玉霖老师的《对高考“综合科目”考试的认识及文科地理的科学复习初探》荣获福建省高中地理教学研讨会暨省地理教研会论文评选一等奖;曾皖鲤老师的《加强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荣获福建省中学地理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凡老师的《让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荣获福建省教育学会地理教研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等等。 3、学会每年召开的学术年会,共收到近300篇论文在年会上进行交流。 附录一:鲤城区地理学会历届理事会的组成情况 原泉州市地理学会第五届和现泉州市地理学会鲤城区分会第一届理事会 选举时间:1984.6.12 理 事 长:李善全 副理事长:蔡尤等、黄永春 秘 书 长:李宗流 理 事:黄水看、黄永矶、颜醒华 泉州市地理学会鲤城区分会第二届理事会 批文日期:1986-12-31 名誉理事长:李善全 顾 问:王良德、黄水看、李再铭 理 事 长:黄永春 副理事长:黄国华 秘 书 长:黄永矶 副秘书长:蒋介燕 理 事:颜醒华、刘培端、吴铁民 泉州市地理学会鲤城区分会第三届理事会 批文日期:1991.1.23 名誉理事长:李善全 顾 问:黄水看、王良德 理 事 长:黄永春 秘 书 长:刘培端 副秘书长:傅孙萍 理 事:吴铁民、黄国华、颜醒华、李 洋 鲤城区地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批文日期:1995.3.16 名誉理事长:李善全、林金田、王寿康 顾 问:陈兆奎、黄水看、庄天通 理 事 长:黄永春 副理事长:李 洋 秘 书 长:刘培端 副秘书长:蔡胜利 理 事:黄国华、颜醒华、李松茂、黄志宏、吴铁民 陈德昭、张萍萍、蔡育宏 鲤城区地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批文日期:2000.1.31 名誉理事长:李善全、王寿康 顾 问:陈兆奎、黄水看、黄金钟 理 事 长:黄永春 副理事长:陈德昭 秘 书 长:黄温陵 副秘书长:蔡育宏 理 事:李 洋、刘培端、许琴芳、陈晓东、吴盛佳 黄国华、蔡胜利、陈华彪、曾皖鲤、陈世霖 王仁强、罗牧青、魏 菱 鲤城区地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 批文日期:2004.5.10 名誉理事长:李善全、王寿康 顾 问:黄水看、黄金钟 理 事 长:黄永春 副理事长:陈德昭、王仁强、黄温陵、曾皖鲤、蔡育宏 陈晓东 秘 书 长:黄温陵(兼) 副秘书长:蔡育宏(兼) 理 事:刘培端、许琴芳、李 洋、陈世霖、陈华彪 罗牧青、蔡胜利、魏 菱 附录二:鲤城区地理学会组织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1986年~1987年:考察湄洲湾、后渚港、清源山风景区;参观泉州织布厂。 1988年:参观考察登封村乡镇企业、宿燕寺、雪峰寺、仰恩学院、双髻山。 1990年:考察肖厝港、湄洲岛、参观福建炼油厂。 1991年:泉州至九日山、泉州至清源山乡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考察。 1992年:考察泉州至晋江的主要土地开发区(王宫、成洲、马甲、东海、万安、福埔等)。 1993年:参观东海滨城、考察后渚港。 1994年:参观“匹克”集团公司。 1995年:参观泉州地震基准台、泉州五中天象馆。 1996年:参观泉州地震台的地磁组,考察马甲双髻山风景区;参观考察俞大猷纪念馆、俞大猷公园和施琅墓;组织东山岛之行;考察天湖山煤矿和牛姆林自然保护区。 1997年:考察九日山、桃源水库、石亭茶、天然橡胶园等,考察泉州至后渚港乡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参观双阳农场塑料厂和万亩龙眼基地。 1998年:考察马甲新庵亚热带果树观赏园水上流失的综合治理;参观对山苏夫人姑史迹(上村);考察泉州至洛阳桥乡土地理野外实习;考察虹山寨溪瀑布和古松林;参观泉州正日娇工艺厂和煌兴皮塑公司;考察德化九仙山气象站、石牛山古火山等。 1999年:考察朋山岭隧道、室仔前垃圾填埋场;参观洛阳桥、南少林武术学校、灵山圣墓。 2000年:考察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之一的浮桥坂头蔬菜基地;考察漳浦、龙海沿海国家地质公园的火山地质公园;考察马甲仰恩湖、双髻山等。 2001年:考察马甲亚热带果树观赏园及鳄鱼养殖场;考察平潭岛的海蚀地貌和古火山地貌。 2002年:考察南靖南亚热带季雨林自然保护区,参观南靖土楼。 2003年:考察冠豸山丹霞地貌、龙崆洞喀斯特地貌等。 2004年:考察洛阳江红树林湿地。 2005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考察活动,考察了真武庙、法石港区的文兴、美山古码头、东海滨城、埔渔村、后渚港、惠安百崎回族乡等地的“海丝”文化遗迹。 附录三:鲤城区地理学会历年来举行区级以上地理公开教学的中学地理教师 1988年:城东中学张娟、曾炜,泉州一中刘培端,泉州三中宋远金,凌霄中学蔡育宏,马甲中学黄家辉 1990年:培元中学赵从明,泉州六中陈辉碧,泉州五中逢玉翠,泉州八中许琴芳 1991年:罗溪中学赖银川,双阳中学吴盛佳 1992年:泉州五中王仁强 1993年:泉州七中陈德昭、陈学玉,培元中学吴中旬,泉州一中王惠民,泉州满中蔡育宏 1994年:福炼子弟中学李凡,培元中学蔡胜利,泉州一中陈华彪 1995年:泉州九中黄端端 1996年:泉州九中黄端端,东海中学杨乌秀,河市中学吴扬波,泉州五中逢玉翠、刘一超 1997年:泉州九中陈静,明新中学施肖亮,双阳中学吴盛佳、吴其从,新世纪中学赵从明 1998年:泉州一中陈华彪,虹山中学陈志成,泉州满中吴锡贵 1999年:泉州一中陈华彪,城东中学陈晓梅,新世纪中学张美惠 2000年:泉州七中陈世霖,培元中学曾皖鲤,奕聪中学陈小华,泉州六中陈晓东,泉州九中黄朝华,泉州三中蔡文华 2001年:泉州五中黄国华,泉州一中陈静,泉州九中黄朝华,泉州六中魏菱 2002年:河市中学倪建忠,泉州七中吕丽玲、陈亮,泉州九中吴惠龙 2003年:泉州六中李葆红、吴端旭,泉州一中分校叶芸,泉州七中刘伟杰,泉州七中分校陈华森 2004年:泉州实验中学黄道成,泉州六中吴端旭,泉州一中陈胜贤 2005年:泉州实验中学王艳妮,泉州六中魏菱 (注:1989年的资料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