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使我区的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泉州市作为晋江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1985年5月,国务院又批准省府关于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建议。根据国务院(85)国函67号《关于福建省调整部份地市行政体制的批复》,1986年1月泉州市正式实施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将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并作为行政中心。泉州市管理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一区六县,若包括金门县,即为一区七县。
撤地建市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变动,而且是一项综合性的重大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流通、金融、科技、文教等方面的优势和主导作用,打破条块、部门、城乡关系,加强工农联盟,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它对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改制后,许多读者向区政协文史组询问泉州在历史上更迭的情况,兹将作者参照《清源文献》、《泉州方舆辑要》,并对照《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把泉州古今建置沿革简介于下。
泉州,属闽越地,秦并天下,平粤,置闽中郡。汉高祖兴,闽越勾践之后曰无诸者,从诸侯灭秦,又佐汉灭楚,汉高祖高其功,封无诸为闽越王。后闽越王郢之弟馀善,入闽越地。因闽越地险阻,辗转迁其民于江淮间。未从迁者,在闽越自立县治建制,有年号可考者:
公元25年,乙酉,建武元年,汉光武帝刘秀分县治为南部、会稽二部,泉地属南部郡。
公元196年,丙子,建安元年,东汉献帝刘协在南部郡置侯官、南平、建安、汉兴等县,泉为侯官县地。
公元260年,庚辰,汉后主吴永安三年,吴景帝孙休析侯官县置建安郡,领东安、武昭、将乐、东平、建平、吴兴并旧县为九,泉属东安县,而属于建安郡。
公元282年,壬寅,晋太康三年,晋武帝司马炎析建安地置建安郡,辖八县。中有晋安县,即今晋江县地。
公元311年,辛未,晋永嘉五年,中原纷乱,汉人南渡入福建南部沿江而居,始称“晋江”。
公元355年,乙卯,太始四年,前凉张玄靓改晋安郡为晋平郡。
公元503年,癸未、梁天监二年,梁武帝萧衍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南安郡地兼兴、泉、漳,其治即今南安县地,南安之名始此。
公元557年,丁丑,陈永定初,陈武帝陈羁先升晋安郡为闽州,领建安、南安二郡。
公元568年,戊子,光大二年,陈废帝陈伯宗改闽州为丰州。
公元589年,己酉,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改丰州为泉州,州治设在今之福州,以建安、南安二郡属焉。泉州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
公元605年,乙丑,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改泉州地为闽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丁卯,改闽州为建安郡;领建安、南安、龙溪、闽县四县。
公元607年,丁卯,隋大业三年,隋遣陈稜取流求,即今台湾地,由泉州岱屿出海,为泉州通台湾之始。
公元618年,戊寅,唐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改建安郡为建州。是年伊斯兰教有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卒葬于泉州东郊之灵山。
公元622年,壬午,武德五年,析南安县置丰州,领南安、莆田二县。
公元627年,丁亥,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置丰州军,以南安、莆田属泉州。
公元684年,甲申,嗣圣元年,唐中宗李显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
公元700年,庚子,唐武则天置武荣州,州治迁今泉州。
公元711年,辛亥,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改旧泉州(即福州)为闽州,以武荣为泉州,属闽州都督府,即为今泉州矣,州治设在今南安丰州。泉州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
公元718年,戊午,开元六年,唐玄宗李隆基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在晋江之北故名),是为晋江县建治之始。
公元742年,壬午,唐天宝元年,改泉州为长乐郡,又改长乐郡为清源郡。
公元758年,戊戍,乾元元年,唐萧宗李享,复清源郡为泉州。
公元785年,乙丑,贞元元年,唐德宗李适又析永泰之归义乡为归德场,即今德化之地。
公元803年,癸未,贞元十九年,唐德宗李适析南安之西南四乡,置大同场,即今同安之地。
公元806年,丙戍,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据李吉甫统计,泉州户口为三万五千余户,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
公元825年,乙巳,唐宝历元年,敬宗李湛析南安县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即今永春之地。
公元864年,甲申,咸通五年,唐懿宗李析南安县西二乡,置小溪场,即今安溪之地。
公元886年,丙午,光启二年,唐僖宗李儇,光州王潮略至泉,观察使陈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潮克福州,旋卒,唐以福州为武威军授潮弟王审知为节度使。
公元897年,丁已,唐乾宁四年,泉州改属威武军。
公元909年,己已,五代梁开平三年,后梁太祖朱晃封审知为闽王,审知卒,次子延钧杀其兄延翰自立国,僭称帝,国号闽。
公元930年,庚寅,后唐长兴元年,明宗李亶升桃源场为桃源县,又升归化场为德化县,犹隶福州。
公元938年,戊伐,五代晋天福三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
公元947年,丁未,开运四年,南唐李璟灭闽,以泉州为清源军,留从效为节度使,詹敦仁监小溪场,以小溪可置县。公元955年,乙丑,詹请于从效,遂置清溪县。
公元949年,己酉,后汉乾祐二年,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留氏环植刺桐,扩大城垣,曰刺桐城。
公元955年,乙卯,后周显德二年,泉州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改称安溪),长泰等九县。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初立时,留从效称藩。公元962年,从效之子绍镃嗣立,其将陈洪进执绍镃归于江宁。
公元964年,甲子,乾德二年,陈洪进奉表宋太祖,改泉州为清源军,旋改为平海军,授洪进为节度使。
公元981年,辛已,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宋太宗赵炅析晋江北十六里,置惠安县。析莆仙二县为兴化军,长泰归漳州。泉辖晋江、南安、同安、安溪、惠安、永春、德化等七县。
公元1008年,戊申,宋大中祥符元年,西亚人建圣友寺,即今涂门清净寺。
公元1052年,壬辰,宋皇祐四年,泉州太守蔡襄造洛阳桥成。
公元1087年,丁卯,宋元祐元年,户部尚书李常,请在泉州增置市舶司,晋江开始成为法定港口。
公元1102年,壬午,宋崇宁元年,泉州市舶在九日山,市舶章炳文作祈风石刻。
公元1120年,庚子,宋宣和二年,泉州太守陆荣增筑泉州诚,内砖外石。
公元1130年,庚戍,宋建炎四年,安海东西方合为石井镇。
公元1133年,癸丑,宋绍兴二年,太守游九功修泉州城,始筑瓮城,复于南城外筑翼城。
公元1138年,戊午,宋绍兴八年,僧祖派筑安平西桥。至廿一年,权泉州军赵令衿续成安平桥。
公元1158年,戊寅,宋绍兴廿八年,朱熹在泉州讲学,称泉州曰温陵。
公元1160年,庚辰,宋绍兴三十年,僧会文在临漳门外建石笋桥,即今浮桥。
公元1228年,戊子,宋绍定元年,东西塔始建,历二十余年建成,为剌桐双塔。
公元1277年,丁丑,元至元十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立泉州为宣慰司。1278年,改宣慰司为中书省,升泉州路总管府。
公元1280年,庚辰,元至元十七年,五月,元世祖教泉州行省,福建行省移泉州。秋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今江西南昌)。
公元1282年,壬午,至元十九年,行省复还泉州。1283年,行省仍迁福州。并泉州行省入福建行省。
公元1284年,甲申,元至元二十一年,以福建宣慰使管如德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1285年以福建行省并入江西。
公元1292年,壬辰,元至元二十九年议征爪哇,立福建行省,右丞高兴立,任福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十一月,会福建、江西、湖广三行兵凡二万,舟千艘,集中泉州,十二月自后渚启行。
公元1297年,丁酉,大德元年,元成宗铁穆耳,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1299年,已亥,中书省废,改泉州为泉宁府。
公元1357年,丁酉,至正十七年,元惠宗妥懽贴睦尔将赛甫丁阿迷里可叛,据泉州,官军讨平之。1362年,壬寅,至正二十二年,邦兀纳又据泉州作乱,又讨平。寻,陈友定攻据泉州。
公元1368年,戊申,明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命汤和讨平陈友定,始定泉州为府。置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领有晋江、南安、同安、安溪、惠安、永春、德化等七县。
公元1734年,甲寅,清雍正十二年。永春升为州,析德化属之。泉州仅辖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
泉州,唐置州,元改路,明为府,清因之。民国废府称道,初属厦门道,后属兴、泉、永道。1927年,丁卯,民国十六年,设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泉泉,晋江县治亦在此。
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晋江县治迁清阳,泉州提称泉州市,福建省晋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设在泉州。
泉州,古属闽越,为吴有。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戊辰,八姓自中州相继入闽。唐宋以来始大振发,泉州文物名胜亦随兴盛。
1982年,壬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国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