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六人制排球运动三十年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在北京举办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会上第一次介绍了6人排球,为我国6人排球活动揭开序幕。 从这以后,泉州一中、泉州高级中学和泉州排球爱好者自发组织“泉群”排球队,进行业余训练。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曾代表泉州参加省、地、市系统比赛,获取优良的成绩,对推动泉州6人排球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此时的晋江英林乡伍堡村与广东台山县被誉为全国的排球之乡。 为适应排球运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体委提出“技术全面,战术多样”的训练方针,明确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和提高的方向,但是基层的排球队的运动技术仍很不全面,还是以高举高打为主的打法。1956年,福建省第二届运动会上,以“泉群”队为基础组成的泉州队,荣获排球冠军,这是泉州排球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1958-1965年) 承上启下 技术革新 为推动我省排球运动的发展,1958年春,从我省优秀运动员中选拔出来的排球运动员成立体训大队。省男子排球队,以晋江队为基础,大多是农民出身,有时赤脚上场,成为一时新闻。现在的省排球队老教练姚自立即为其时的第一批队员。省女队则全是初学打球的初中学生,前泉州六中教员田丽就是当时第一批队员。 1958年8月,台湾海峡形势紧张,为避免空袭干扰,全国排球甲级联赛福建赛区设于永安,泉州男子排球以甲级队的资格参赛,获赛区第五名。10月国庆节,漳州市工会邀请泉州工会排球队访问芗城。比赛一场负于漳州工会代表队。 1959年初,泉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市委的领导下,组成泉州市男女排球队,集中训练。5月,晋江地区排球比赛大会在同安县举行,泉州男子排球队力挫莆田、福清、南安等强队。最后败于晋江队,获第二名。通过比赛选拔组成晋江地区男女排球队。地区排球队组成后,其队员仍以晋江泉州队员为主体,教练员为晋江杨邦通。集训期间,先后到莆田、福清、厦门和漳州进行教学比赛,特别在莆田与28军“前哨”排球队进行多次教学比赛,侧重训练接一传技术和“2。5快半球”进攻。9月,福建省三届体育运动会排球赛区在漳州揭幕,晋江地区排球队因身材不高,拦网又不默契,经不住福州,龙溪的高点强攻和快速多变的战术,省体训大队的大力勾手发球和快速多变掩护高点强攻而连连受挫,终获第四名。通过这次比赛,表明福建省的排球运动已向“高加快”的方向发展,但晋江地区排球运动的水平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即运动员的素质(特别是体高),训练、技术、战术等方面都不适应排球技术的发展潮流。 1960年3月,晋江地区排球联赛在德化县举行。当泉州队与晋江队的冠亚军赛时,久旱降雨,比赛的前两局、晋江队以配合默契,补位得当的优势来弥补其个子矮的劣势。而泉州队个子较高,发挥自己的优势,以2号、4号位高点强攻和3号位“2。5半快球”掩护打乱晋江队的防守阵势。晋江队失去反击的机会,泉州队占了上风。经反复争夺,泉州队先拿下两局。愈战愈勇,当第三局开局时,雨越下越大,球湿涨了,滑溜溜的,泉州队吴幼雄连发十个球,连得10分。轮转发球后,泉州队又得发球权,蔡顺泰连发五个球,连得5分,以15:0结束比赛,终以3∶0战胜晋江队,泉州男排荣获冠军。比赛结束后,晋江队教练杨邦通说:“一局球未能得一分,是晋江排球运动史上的第一次。” 1960年底至1961年元月初福建省排球甲级联赛在龙海县石码镇举行,住宿条件差,运动员在旧商行的栈房地上铺稻草以草蓆就宿,生活较艰苦。泉州排球队与其他兄弟地、市排球队员高唱革命战歌,奔向比赛场地。全国公安部队的“前卫”男子排球队以勾手大力发球和勾手飘球连破各队的一传球,获得第一名。泉州男排获赛区第六名。 随着排球发球技术的发展,从大力勾手发球到勾手飘球,过去的用上手接一传的打法容易造成“持球”和“连击”,勾手飘球与垫击新技术相应出现。1962年,泉州市体委陈振渊同志到上海体育学院学习垫球新技术,返泉州后向泉州市排球运动员传授垫击技术的要领。 从根本上扼阻了勾手大力发球对接一传球的威胁。随着垫击技术的出现,为了破坏对方接一传球和有效组织反击,发飘球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有一般左右幌动的飘球,有拐弯飘球和下栽飘球……等等。此等飘球的目的在于使对方一传直接失误或一传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组织有效进攻,从而为本队创造直接得分或组织反击的良好机会。由于接一传技术的根本性变化,泉州排球队老队员十分不适应。象泉州队这样的业余排球队来说,这个问题不是三两年内可以解决的。所以初期往往造成直接失误或一传到位率很低,这是必然的,也严重影响组织战术进攻,快球“2.5半快球”都难以组织,一般地说只能打调整高球,勉强地组织进攻。这时期泉州的排球运动员正经历着艰难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本时期倒是一些初学排球的青年学生掌握排球垫击技术较快而且顺利。1960年华侨大学成立后,重视开展排球运动,体育教师梁忠镛抓紧学生业余训练,训练出陈庆和(1.86米)傅承良(1.83米)(两人皆侨生)等两位较高个子的排球运动员,为泉州排球队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泉州男子排球队的高点攻击力量有了提高,同时也填补了泉州排球老队员普遍不适应垫击技术的弱点。1963年8月,福建省排球甲级联赛在漳州举行,泉州男子排球队负于28军“前哨”排球队,获第二名,取得较好成绩。 1963年8月,参加此次比赛的泉州队获取较好的成绩仍是高点强攻,防守位置较清楚,以“四二配备”上场,但也暴露老队员的接一传球到位率低,防守时出现空洞较多的缺点。 1964年,国际排联修改排球规则,允许伸手过网拦击,我国运动员创造了“盖帽”拦网新技术。1965年9月的第二届全运会上,在进攻战术方面,又创造了“4号位平拉开”、“2号位背快球”、“短平快”、“活点进攻”等新战术。 1958-1965年,泉州的排球运动随着国际国内排球技术的革新和发展而不断地急剧地变化着,但因为泉州排球队是业余的队,是为参赛而临时组合的,所以不论是泉州市代表队或晋江地区代表队,在运动员素质方面,以及技术战术上均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要求。1966年开始,又遇到“文化革命”而中辍。 (1970-1978年) 排球运动的崛起 1970年2月,泉州七中得到校领导吴树林的积极支持,男子排球队成立,第一批队员有陈双松、陈德煌、方汉星、陈清泊、林振阳、庄强、朱长远、周世雄等十多人,教练员黄建宏、吴幼雄。填平防空壕,自辟一个南北走向的排球场。 他们利用每日下午的课余时间坚持训练,星期日上午也用上了,寒暑假的全部时间也不闲。这时,泉州五中女排在吕伯楷的带领下成长起来,二中(现培元中学)吴翼远,一中江子博,四中黄健民、三中陈金福也带了排球队。这一年,泉州的排球运动又萌动起来了。 1971年3月,泉州少年排球选拔赛(1955年组)男排第一名七中、二名五中、三名一中、四名二中。泉州少年男排以七中为主组成。5月,晋江地区少年组排球赛在永春县举行,泉州队黄必春任教练。泉州少年男排获第三名。6月,泉州七中女子排球队成立,第一批队员有翁瑞萍、叶淑丽、胡永清、丁力、巫理容、黄冰惠、黄冰芳、许月娥、秦莉莉等十多人。于是,七中排球队员又于天妃宫后填防空壕另开辟一个东西走向的排球场地。至此,七中有两个由运动员共建的勉强可以练习的排球场地。 为获得少年运动员的临场比赛经验,七中男子排球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出访泉州的一些地方国营工厂、企业单位机关、泉州皮革厂、泉州合成氨厂、晋江地区机电公司、泉州市场管理委员会、泉州华侨塑料厂和泉州冷冻厂等进行比赛。初期,均以0:3负于客队,但后期均以3:0胜客队。这表明七中少年男排在艰苦的磨炼中成长起来了。 七中少年男排的成长是和泉州冷冻厂工人排球队分不开的。他们队员经常来校参加练习,不但在排球技术上给予帮助,而且在思想上也建立深厚的感情。 1972年5、6月间,全国前六名排球队集中福州,国家男排来榕表演。泉州市体委组织泉州各中学体育教师赴榕参观学习,泉州七中也指派运动员代表赴榕参观学习。此时重见国内排球技术最高水平的较量,眼界大开,特别参观国家男排的教学训练课和国家队袁伟民训练二传手孙晋芳的专项训练课,记忆犹新。 6月26-7月2日,晋江地区少年排球赛在同安县举行,泉州队领队陈礼阳,教练施秀宜、吴幼雄,泉州男队几位主力队员病倒而负于晋江、南安、获第三名,女排也获第三名。 9月26日-10月4日,晋江地区公开组排球赛在德化县举行。德化县代表有许文然和吴伯奇等,实力大为增强。比赛结果:第一名晋江,第二名德化,泉州获第三名。赛后泉州男排陈德煌、女排五中的林秀卿被选拔为晋江地区代表队队员。 10月下旬,泉州市运动大会排球公开组比赛,七中师生组队参加,队员中五人是学生,力拚市直、地直机关队而获得第一名。 1973年是泉七中男排最活跃的时间,收效也特别多,访问厦门参观学习,与各校球队交流密切。11月间,男女排球校队访问晋江县各中小学,深得农民兄弟的支持,受益不小。1974年3月省少年排球队在龙海县海澄县举行比赛,泉五中、七中均有队员参加,七中陈德煌,被选为福州军区排球队员,五中杨建强林义共被选为九十二师排球队员。 1974年5月中旬,晋江地区排球赛在泉州举行,泉州队得第二名,由姚自强挑选队员组成地区代表队迎接省六届运劲会。 1975年3月中旬,泉州男排教练吴幼雄,女排教练施秀宜,带领队员参加晋江地区在安溪举行的少排赛,荣获一、三名。 1976年2月,泉州五中张小虎,泉州二中傅雄飞、泉州六中曾佳榕,泉州七中陈秋荣被省体训大队选拔为省青年队队员。 1977年5月11-15日,晋江地区少年排球赛在安溪举行,泉州男排教练吴幼雄,队员郭刚、刘龙生、沈建安、林其端、万孝福、张镇国等。获市第二名。女排教练方汉星,队员蔡雅容、王少青、林丽贞、于柯灵、刘琼莲、洪丽雅、黄冰芳、陈爱华。获第三名。 (1978-1987年) 改革与开放 排球运动腾飞 1978年8月24-26日,晋江地区排球锦标赛在南安县举行。泉州队领队黄必春,教练吴幼雄,主力队员朱长远、庄强、曾佳斌、刘少鹏、陈栋础、陈立群、林健全、万孝福、张镇国等。实力较雄厚,二传手庄强,强攻手曾佳斌、林健全,快攻手朱长远、刘少鹏。开赛时不很顺利,因为本时期的南安队(教练黄光升)、晋江队(教练姚自强)的实力都有很大的加强。泉州、南安、晋江等三个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七十年代初上场比赛的少年运动员,到七十年代末,他们都已成年,均是成年队的队员。在这个共同特点的基础上,三队竞争非常剧烈,但泉州队的实力略占优势。 开赛首场,泉州对南安。泉州队基本功较好,技术较全面,有“平拉开”和近体快球掩护强攻,又有隐蔽站位“夹塞”进攻等战术。双方争夺达两个半小时,泉州男排终以3:2胜南安队。南安队又以3:0胜晋江队。最后,泉州男排以3:1胜晋江队,获得第一名。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泉州男排首获晋江地区冠军。 11月,福建省第七届运动会排球赛在福清县举行。晋江地区以泉州市为主组队,并调回省青年队曾佳榕、傅雄飞、张小虎等三人代表本地区参赛。这一次省赛,可以说是比体高比技术的一场比赛。但因晋江地区队的三名省青年队员皆为新手,临场经验不足,在技术上显得不成熟,结获第五名。 1979年中旬,晋江地区少年体校排球赛在南安举行,泉州七中代表泉州体校参加,获第三名,泉州女队获第二名。 5月间,福建省排球锦标赛在莆田举行,泉州市因临赛组队,未经集训而参加,男队名列第五,女队名列第七。这两次比赛失利的教训,泉州队下定决心要在来年取得较好的成绩。 1980年4月5日,晋江地区中学生排球赛,市体校、五中分别代表泉州市参加。五中女排获第一名。教练员:庄强。队员:谢小玲、谢晓奋、郑旭华、林淑冰、陈莉琳、尤丹阳等。 1981年8月3-11日,五中组成泉州女排,参加省少体校比赛,获第三名。教练员庄强,队员除增加许雪琼、陈文辉外,其他照旧。 1981年12月1-10日,晋江地区第二届运动会。泉州男排的组成以七中校友为主。领队傅火儒,教练员吴幼雄。队员:方汉星、林健全、庄强、刘少鹏、陈栋础、黄伟华、朱长远、万孝福、张镇国。泉州男排首场以3:0胜南安队后,进入与晋江队决冠亚军赛。泉州男排战前冷静分析比赛双方的优缺点。分析晋江队的两位强攻手,个子虽高,但经验不足,所以制定“二拦一”的方案,指定四人专门对付晋江队的两位强攻手。老队员杨荣民的二传灵活,既传又扣,以安排后防较好的队员庄强,防起杨荣民的扣球。 因此,泉州队员胸有成竹,临阵不乱。最后,订下了作战方案:第一,发球尽量破坏晋江队的一传,迫使对方打调整球,这样有利于我方拦网(泉州队普遍拦网技术较好);第二,拦死对方两位强攻手的重扣球:第三,组织快球掩护高点强攻,充分发挥我方优势。 是日夜,战幕拉开后,泉州队打得很顺手,晋江队的两位强攻手的扣球,几乎尽被封死,情绪迅速低落。杨荣民的扣球、吊球,大都被庄强防起。黄伟华的鱼跃救险球更为出色。与此同时,泉州队组织起快球掩护强攻,特别是4号位林健全的强攻,2号位陈栋础的直线进攻频频得分。晋江队的阵脚大乱,连续丢失两局球。第三局,晋江队组织反击,以打吊结合,企图扰乱泉州队的阵容,伺机反攻。但因泉州队防守得当,连续防起险球,并组织反击,控制住晋江队发起的攻势,然后稳札稳打,一分一分地积累成绩,终于拿下第三局球。结果以3:0获胜,全场比赛仅用一个小时。这是1978年以来,泉州男子排球队第二次胜晋江队。也是他们多年艰苦训练的结果。 1982年8月初,晋江地区少年排球赛在南安举行,泉五中女排代表泉州参加,获第二名。谢水玲、林从容、许雪琼被选拔参加全国少年比赛,五中林从容被选为“八一”队女排队员。 1982年末至9月初旬,省八届运动会在漳州举行预选赛,晋江地区获第二名,取得进入福州决赛的权利。 10月1日省八届运动会排球决赛在福州举行,晋江地区男排负于有六个省队返籍队员的龙溪队,又负于半专业队体院队和人材济济的省高校联队,获第四名,得铜牌。这次比赛的教训之一,是晋江地区队的主二传手体高仅1.60米多,这样的体高,在前排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空网。这个弱点,在省一级比赛中是致命的。这也是泉州队、晋江地区队三十多年来没有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道理很简单,高个子二传手很不容易培养,特别是基层的业余队更是这样。这也是基层业余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突破它,基层排球运动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 1983年5月,晋江地区中学生排球赛在泉州举行,泉五中男排获第一名。 1984年,省少体校排球赛中,泉州男排获第三名,七中陈志坚被选为“八一”队青年队员。1985年5月晋江地区中学生排球赛在泉七中举行,泉七中获第一名;7月间晋江地区职工排球赛在晋江青阳举行,泉州男排得第二名,女排得第三名;1986年7月间,泉州少年男排代表晋江地区参加省排球赛,获第三名,后因队员超龄被取消名次;9月间,泉州幼师女排赴武夷山参加省中专排球赛,获第一名。 1986年10月4日,福建省第九届运动大会在漳州举行。由鲤城区负责组成泉州市代表队(是年晋江地区改名泉州市,原泉州市改名鲤城区)。领队市工会王仁溥,教练员泉州师专吴幼雄。男排运动员有曾佳榕(六中)、杨建强(五中)、傅雄飞(市体委)、刘少鹏(马甲中学)、黄伟华(七中)、吴汉平(电子元件厂)、方汉星(市体委)、朱少军(市体委)、张少伟(影剧院)等。 这支队伍比历届晋江地区队都要强大。从人员组成看,六个主力队员有四人(吴汉平、杨建强、傅雄飞、曾佳榕)是省体训大队和军区队下来的,刘少鹏、张少伟则为泉州少年男排出身,富有多年比赛经验。主力队员平均体高1.84米,为泉州市,乃至晋江地区有史以来之冠。主力队员平均年龄为26.3岁,对基层队来说并不算高。特别是两位二传手体高都是1.80米以上,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如此之队伍,原应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因漳州、福州、高校等队的运动员的素质、技术等方面仍优于我队,再加上这次参赛泉州队缺乏强攻手。比赛结果男排得第四名,获铜牌。女排获得第八名。 省九届运动会排球赛的结果表明,目前鲤城区男排在泉州市范围内仍占有较大的优势(因省、军区体训队人员返籍),但与全省各地市比较,泉州的排球运动水平仍然是较落后的,赶上、超过兄弟地、市,是泉州排球运动今后的奋斗目标。 1987年以来,泉五中女排教练庄强、男排教练潘建民,抓紧少年排球业余训练班;市体委女排教练傅雄飞,男排教练方汉星则抓紧集训。目前,泉州鲤城区,正以泉五中、泉七中和市体委三家为主,抓紧经常训练工作。 1958-1987年,泉州排球运动的三十年,是承上启下、改革提高的三十年。从基层业余排球运动历史看,它已历经了五代人(即运动员更新了五代)。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前半期的运动员,都相继离开了排坛,现在活跃在泉州排坛的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运动员。长江后浪推前浪,八十年代的新秀正在顺利地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