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陈盛明先生传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陈盛明(1905-1985),又名明诚,曾化名陈刚,泉州鲤城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陈槐三是个秀才。父亲陈育才(字泽山,号起吾),清末壬寅(1902年)中举,学识渊博,藏书丰富。辛亥革命后效法南通张骞兴办实业,开过陶瓷厂,砖瓦厂。1921年前后曾任厦门道道尹公署实业课主任、泉永公路局局长,南安县知事等职,是泉州地区一位有名望的绅士。 陈盛明于1924年毕业于福建省甲种农业学校,1925年进广东大学农学院,一年后因故辍学。后,一度继承父亲的实业,经营砖瓦厂。从1933年起,一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解放前,曾在厦门普育小学,泉州昭昧国学,大田县中、晋江县中等校任教。任过江声报、福建民报,永春日报、青年导报等报编辑。任过晋江县文献委员会总干事,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馆长。解放后、在厦门大学工作,曾任厦大图书馆资料组主任,南洋研究所资料室主任等职。1966年春退休回泉州。“文革”中受到“左”倾路线的迫害。粉碎“四人帮”后,积极从事地方文史工作,曾任政协泉州市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主任,民盟泉州市委顾问,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顾问。 (一)一位追求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 陈盛明先生青少年时代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熏陶,思想进步。1925年6月,在鼓浪屿普育小学任教时,化名陈刚,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不久,又奔往大革命的中心——广州,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参加旅粤福建左派青年团体——“福建革命青年团”,与“孙文主义学会”的分子展开斗争。期间,与共产党人交往甚密。1926年11月,北伐军东路军入泉。陈盛明正辍学在家,积极参加国民党晋江县党部的宣传工作。12月,东路军政治部在泉州设立兴泉永政治监察署。经共产党员朋友的邀请,他担任监察署民运指导员。监察署以共产党员居多,他能与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协助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那时福建革命青年团在厦门出版机关刊物《福建青年》半月刊,他以“健夫”的笔名发表了《我们要一个革命的省政府》一文,揭露和抨击那些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土匪头子企图篡夺省政权,分赃省府委员的丑行。当时,他还积极协助台湾籍共产党员唐生,黎明夫妇创办泉州地区第一家经售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书店——泉州书店,出面租借店面,帮助对外联络事宜。1927年4月10日,国民党晋江县党部秉承蒋介石集团的旨意,召开“拥蒋清党”大会,宣布通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陈盛明也遭通缉,并被开除出国民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盛明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年11月,经大革命时期兴泉永政治监察署的朋友,共产党员辜仲钊的介绍,担任晋江县抗敌后援会宣委会总干事。他主编《晋江抗敌周刊》,撰写抗敌救亡宣传材料,下乡参加群众大会,组队和推动抗敌巡回剧团和歌咏队下乡演出。1938年春发动城区各中学的师生宣传队前往石狮进行抗敌宣传和社会调查,效果良好。7月,任晋江县抗敌自卫团司令部政治科科员,后又代理科长。期间、撰写《抗敌自卫须知》的小册子,宣传抗敌自卫的意义、形势和做法;曾到各乡镇检验自卫队组队训练情况,归来后,撰写《检验散记》,《续检验散记》等稿,既肯定和赞扬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也揭露某些联保的丑恶现象。同年9月,《江声报》在泉州复刊,应一些进步朋友的邀请,陈盛明担任该报新闻编辑,因为在抗敌后援会和报社的工作中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政策,与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关系密切,因此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列入了黑名单后,为环境和生计所逼,曾一度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但伪党团合并总登记时,不去登记,脱离了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陈盛明先生痛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渴望光明,渴望解放。他所主持的厦门私立海疆资料馆从香港秘密购进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和国内外的进步书刊,供进步青年借阅。他鼓励子女追求真理,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一些进步书籍拿给他们阅读。厦门解放前夕,他再次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为此而前往香港。到香港后曾给长女云鹏和次子健人写信,要他们以实际行动迎接新曙光的到来。 解放后,他热爱新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50年,他得悉在晋江中学高二学习的长女打算投考华东军政大学,但尚有一些思想顾虑以后,先后写了三封信,给予鼓励,教育。他在信中指出:“新的社会才开始建立,需要无数革命青年共同来完成革命任务,你高中虽还未毕业,但也算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了、何况你是一个青年团员,更应随时响应革命的征召,不要太顾虑到毕业不毕业。”当他知道长女终于投考军大后,又去信祝贺:“我祝福你,你已经找到自己的道路了。”1950年8月,《厦门日报》以“一个投考军大学生的思想斗争过程”为题,刊载了他们父女俩的通信,引起了热烈反响,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一位耕耘不懈的文史工作者 陈盛明先生虽然是学农的,但由于家学渊源,更由于刻苦自学,因此有着深厚的文史素质,特别是熟谙泉州地方文献资料。三十年代初,他以先父的藏书,加上个人所购买的新书,办起了私家图书馆——“起斋图书馆”,藏书达三四千册,其中不乏珍本,如《名山藏》,《闽书》、《正气堂集》、《籀经堂类稿》等。后来,又利用在新闻界工作之便,积累剪报资料三四千件,其中大多数是有关闽南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华侨、外事等。1944年秋,出自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关心、热爱,积极参与筹建晋江县文献委员会。1945年2月,该会成立,陈盛明被推举为总干事。他在经费困难,人手缺乏的情况下,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他以自家的藏书为基础,在吴桂生(陈盛明的岳父)、苏大山等乡贤的支持下借出“养和精舍”、“红兰馆”的珍贵藏书,建立起粗具规模的泉州地方文献图书室,并通过购买、抄写、募捐、征集等活动,不断丰富文献资料。此外,还编印了《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组织编写《晋江大事记》,举办《晋江文物展览会》。这些工作,对泉州地方文献的搜集保存研究和普及,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陈盛明认识到:闽南是重要侨乡,今后对外发展必定更为兴盛,为泉州人的前途考虑,不但要发扬泉州这个文化古城的传统,而且还应深入广泛地研究华侨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东南亚各国各地区的历史与现状;而要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大量搜集有关资料。于是,决定以“起斋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为基础,创办一个以搜集、整理和研究东南亚、东南海疆和台湾省的学术资料为内容的机构——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在他的弟弟陈盛智和闽南名流张圣才,郑玉书、秦望山、梁龙光、陈村牧等先生的支持下,海疆学术资料馆于1946年5月在厦门开馆。陈盛明任馆长。该馆除设阅览室对外开放外,还先后举办《万帧图片展览》、《福建文献展览》、《佛教图片展览》等活动,编印《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丛书》,至1950年秋并入厦门大学时,该馆已拥有图书杂志近三万册,剪报资料一千多册,图片万余帧,地图(包括海图)两百多幅,文物数十件。其中,有孤本、善本、拓本或原始资料,为研究海外交通史、华侨史、南洋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1950年,陈盛明向海疆学术资料馆董事会提出把该馆献给国家,并入厦门大学的建议,得到赞同。9月,经厦门大学报请华东教育部批准,正式并入厦大,成为新成立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馆(后改称南洋研究所)所属的资料室,陈盛明任资料室主任。对这件事,他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出于个人兴趣而辛苦支撑起来的事业,从此才获得稳定的基础,成为人民的事业,不负自己过去一片苦心。现在想起来,深觉庆幸!” 在厦门大学工作期间,他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一心一意扑在自己所热爱和擅长的图书资料,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上,甘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计个人名利。退休回乡梓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顾年迈,不移素志,专力搜集抢救整理和研究泉州历史文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献出余热。他协助有关部门整理“文革”中“抄家”而来的图书资料,从中抢救了一批珍贵的文献:奔忙于泉州与厦门之间,参加闽南辞典的编写工作;参与倡组泉州历史研究会,议修泉州市志。关心《泉州文史》的出版,为泉州地方史的研究倾注心血。先生在其晚年,除为泉州历史研究会编篡《泉州地方文献联合书目(初编)》外,还撰写回忆录和泉州地方史研究论文十多篇,成果丰硕。在主持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工作期间,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关于政协文史工作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要写“三亲”的指示,多方联系,积极组稿,严肃选编,在其任内的四年间,计编印九辑。其中、许多文章是他亲自整理或修改定稿的。他时常为核实材料而多方查阅或上门请教;为准确反映历史面目。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而再三推敲,屡次斟酌,有时已更深夜半依然卧床不眠,起来修改稿件。直到病重还与前来探视的同志交谈组稿事宜,甚至动手修改来稿……谌称为乡梓的文史资料工作耕耘不懈,死而后已。 附:陈盛明先生近年论著目录 1、谈谈编写《泉州市志》的三个问题 (《泉州文史》第一期) 2、闽南华侨史资料一脔——华侨墓志所反映的史实 (《泉州文史》第四期) 3、从《泉俗激刺篇》看清末泉州黑暗面 (《泉州文史》第五期) 4、抗战后期晋江县文献委员会始末 (《泉州文史》第六、七期) 5、晚清泉州一个典型世家——黄宗汉家族试探 (《泉州文史》第八期) 6、记泉州书店 (《泉州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7、记晋江县抗敌自卫团 (《泉州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8、大革命时期泉州国共合作情况杂忆 (《党史研究参考资料》81年第一期) 9、我与海疆学术资料馆 (《闽南乡土》第二期) 10、吴状元愤写《百哀诗》 (《闽南乡土》第三期) 11、晚清泉州世家“观口黄”置业契约选 (《中国社会经济史》85年第三期) 12、清末泉州叶题雁、吴鲁记八国联军暴行 (《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又见《泉州文史》第九期 13、泉州地方文献联合书目(初稿) (泉州历史研究会油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