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甲午割台之痛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遗稿辑录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划时代的大事,更是台湾省的悲壮历史。甲午战争以前,台湾军民曾多次抗击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犯,表现了台湾同胞的爱国丹心和英勇气概。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台湾,台湾同胞进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台湾同胞中,有将近一半祖籍在泉州各县,为了反抗日寇的占领,有的拿起武器杀敌人,有的不愿做顺民而抛弃产业回泉州,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甲午战争后,台湾总的情况,有《台湾通史》《台湾战纪》《台湾史》等书记载,而关于祖籍泉州的台胞的抗日斗争,则散见各书,没有专章记述。当时有些目击者曾记述所见所闻,都已成为遗篇,本文仅辑录部分遗稿以充一斑,借以存史资治教化。 一、台民痛割台湾 江山渊《丘逢甲传》,记述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台湾时,全台人民“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誓死反对割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二、在京台籍官员痛失台湾 庄金德《已未割台前后朝野的诤谏与台湾官民的奋斗的经过》,记述在北京的台籍官吏,翰林、举人也联名向都察院递呈:“闻之道路,有割弃全台与倭之说,不胜悲愤……数十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愧!今一旦委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寇仇,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余痛矣!” 三、林昆冈奋勇杀敌 《台湾抗战日方资料》记述:“(林昆冈)直到我兵(日军自称)突入阵地时,尚不退走,炮手六名终死在炮侧。虽是敌人,其勇敢真值得赏叹!” 林昆冈,名碧玉、字尔音,祖籍晋江,1831年生于台湾嘉义沤汪村,为县学生员,后来在乡里当教师。1895-10-10日,日寇组成第四旅团在布袋嘴登陆。昆冈与儿子奋起率领嘉义十八堡联合义军,在曾文溪一带奋勇抗击日寇,刀枪相交,呐喊相扑。他手持双剑,一马当先,与日寇奋战两天两夜,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这一事迹,至今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者尚能谈其大概。 四、王松嗟“如此江山” 王松,字友竹,又字寄生,别号沧海遗民。祖籍晋江。186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弱冠即以博学多才闻名,着力台湾历史的研究,对台湾的命运尤为关心。他接受新思潮的影响,不愿走科举的路。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他愤然回晋江。由于居住台湾数代,不忍遽然抛弃,1896年又返台湾,改所居处为“如此江山楼”,以示失地之痛。 五、蔡澍村移家内迁 吴钟善《蔡澍村先生暨配吴夫人六十寿序》云:“先生之尊人芗邻(德芳)先生,尝从师台湾,遂占籍(彰化),应试登贤书(举人),捷南宫。宰粤十年,卓著茂异。伯兄式庵先生。亦登拔萃科。而先生年未逾冠,复为学宫上舍生。父子兄弟名噪一时。隐然负斯文之望。未几割台诏下,移家内渡,键关养亲,不预世务。” “吾泉晋绅,以先生敦品殖节,足以坊表多士,延为中学堂监督。所以造士培才,必以端本为先”。 蔡氏举家内迁后,建第于井亭巷,俗呼台湾蔡。 六、东宁诗草补史篇 苏菱槎《东宁诗草》自序:……岂料甲午一役,弃等珠厓,而使日人不沉一船、不饮一弹,坐收奥壤,雄视一方。沦千年探险凿空之迹,废三朝师武臣力之勤,江浙撤其藩篱,闽粤失其外府。昔者由南以开北,今则重北而轻南,形势视世变而殊,人心因沧桑而异。义声寂灭,故老飘零。抱当日诸罗士民之气,仅拳拳不忘每饭之思。独安平片壤开化最早,沐德尤深,故家遗俗,轮蹄所及,犹有可征。而下乔(木)入幽(谷),束于禁网之密,遂以死其桑榆(晚暮)之感者,滔滔皆是也。斯则可为长太息者矣!然而闽海东流,台山西向,地茁回龙之脉,天生内顾之形,泱泱乎表海雄风,又焉知果无其日也哉。马首不东六寒暑矣,春怀畴曩,未能忘情,爰出客中旧作,厘为两卷,命曰《东宁诗草》。志地也,亦以志余感也。用是摭其始末,以备省览,且以补篇中之阙。” 作者苏镜潭,菱槎是其号,清末举人。1918年,随林菽庄长子小眉东渡台湾,越五年再往,十日之间咏诗百篇。 《东宁诗草》又名《东宁百咏》,以七绝形式,一事一咏。分为四类,政治历史22首,地理形胜20首,人物40首,风土18首。其内容描绘山川胜概、开创历史,抒发麦黍之痛,寄望未来之思。正如其诗所云:“直把心肝都呕尽,万篇太富一身穷。” 吴钟善《序》云:“……昔人称杜少陵为诗史。少陵生当天宝之际,万方多难,奔走流离,目之所触,足之所履,一一见之于诗,论世者至举以订史氏之伪。台湾僻处天末,于吾闽为附庸,贤士大夫宦游至此,大都不以概其心。而隶日以来垂三十年,一二遗闻轶事,行将堙没不彰,君诚有心人哉!君之诗未知视少陵何若?意则少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