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八年抗战中,富有革命优良传统和反侵略斗争的泉州儿女,风起云涌地投入戏剧、音乐、美术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一)
1937年7、8月间,文教界倡先成立了南鸣、大众二个剧社。由晦鸣中学、立成、振兴二小学的教师组成南鸣剧社。主要人员施鹏、张一鸣、黄菲君、叶扬光、王振坦、林荣、王清河、王汉津、周耿灿、王秀漪等,公演果戈理的《巡按》、高尔基的《母亲》郭沫若的《聂荧》和田汉的《扬子江暴风雨》。越年,该社易名为晋江县抗敌第三巡回剧团。先后公演《抗战三部曲》、《张家店》、《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米》、《天津黑影》、《亚比西利亚的母亲》、《重逢》、《回春之曲》等。并到南安、晋江等乡镇巡回演出。由大众报社、民生中学、卓然小学的报人、教师组成的泉州大众剧社,主要人员有纪昆仑、杨方珠、姜宇文、黄挺之、沈一叶、张汉玉、赵富荣、陈世泉。还吸收晋江县妇女抗敌后援队(以下简称妇抗队)的苏慈音、蔡秋霞参加。黄挺之导演,公演曹禺的《日出》(略第三场)。
八月间成立妇抗队。发起人张人任、章绿汀、陈湘漪、高秀荷。张任总队长,章、陈任总队副。先后和大众报社、福建省话剧团、民生中学合演丁玲的《重逢》、陈白尘的《陛官图》、曹禺的《日出》。还下乡巡回演出。
秋季,昭昧国学学生林春晴、傅孙木、唐秀真、傅子培等在大光明戏院演出《回春之曲》,并请校友歌手张素涵前来协助、还上街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1938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李刚和一些党员、爱国人士共商进一步推动抗日救亡工作,建议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县分会(以下简称抗敌会)任命盛保罗、林任生、章绿汀等四人为干事兼设计委员。下组二个直属宣工队。由苏棠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白震(原厦青团成员)分任第一、二队长。队员邓家梁、高倩妙、朱斐、王爱群、詹晓窗、王炯、傅帆、谢泮水、陈烈、陈祖龙、洪佑才、林巧英、郑谭、陈丕英、陈梅生、章俊峰、杨方珠、叶彬彬、刘志宿、包括从厦门撤退来泉的厦青团流亡宣传队员等六、七十人,开展救亡宣传工作。1939年,宣工团的盛保罗、叶彬彬、朱斐等在大光明戏院演出《李四爷》、《搜查》等戏。宣工团又以全县学校师生为主,组织十五个抗敌巡回剧团,活跃城乡之间。其中较突出的有清濛、紫亭、雁塔等小学的第一巡回剧团,主要人员为沈一叶、黄金燧、杨意、薛七、薛八等,在大光明戏院公演《张家口》、《平型关》;有宝览、法江小学等校的王翰笙、蔡友敬等的第十五巡回剧团;还有南鸣剧社为基础的第三巡剧团(详后)。
县党部先后组织二期战时巡回工作队。队长姜一鸣、导演姜宇文、音乐指导盛保罗(兼),舞台设计姜薏、队务黄金燧、萧镇江。第一期队员庄其昌、张玳涌、张秀润等;第二期于1938年从各中学学生中考取队员、有粘忠恕、苏定中、林清澄、王景芳、杨式林、陈忠烈、张伯龄、陈梅生、曾嚬芬、张淑霞、陈淑珍、黄秀文。到大后方罗溪、马甲、河市各乡镇公演《洪奔》、《三江好》等戏。演唱《抗歌敌》、《大刀进行曲》、《洪波曲》、《打回老家去》、《打狼歌》。还举行抗敌画展(全是玳涌、其昌的作品数十幅)和陈梅生教群众唱抗敌歌曲。
泉州戏剧界老前辈谢继岚(社长)、吴藻汀、黄卓云、尤国伟、王翰笙组织的“更俗剧社”、演出抗日救国的文明戏《凤毛麟角》。
新峰小学师生及部分戏剧界人士林任生、王冬青许可(宗烈)、洪瑞星、王爱群、詹晓窗、吕碧湖、朱斐、林雪、苏鸿祺、粘开助、陈秋桂、吴愈省、苏玉美、傅素文、王凤治等人组成新峰儿童剧团。数年间多次公演《我们是一群小瘪三》等该校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十多出独幕剧(详后)。1942年还参与晋江县音乐教育推动委员会上演歌剧《军民进行曲》(详后)。
立成小学剧团演出《难民恨》;民生中学和卓然小学救亡宣传队上街演出《三江好》;泉中、晋中、培元、培英等中学也公演或联演抗敌话剧。
1939年抗敌会宣传委员叶菲英组织了平民、衮绣二小学学生和社会青少年,成立明伦(镇)青少年战时工作队。再由宣工团派来导演朱斐、陈烈,音乐指导盛保罗,美术指导张玳涌。队长潘玉仁,队员黄莲生、杨波、王传炉、吴庆年、蔡联泰、汪守义、颜渊深、傅天德、黄秀珠、林楚希、林大保、林天看,邓宝钩、章清海、陈赞生、杨春罗、章玉梅、何燕治、傅秀鹤、傅秀凤、林子良。在大光明戏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炮火中》、《过关》、《集中力量》、《活捉大汉奸黄顺》,还有朱斐编剧的《捉汉奸》,潘玉仁自编自导的《愚妇》等戏,以及上街下乡宣传,出刊、张贴抗日漫画,教群众唱歌,并在空袭时上街站岗。当南大街十八挖巷惨遭日机轰炸时,硝烟未散,队员立即赶上抢运伤员。也为难民募送寒衣。
1940年,黄菲君、许炳基等人组织昭昧(中学)戏剧学会。由张一明、黄菲君导演巴若莱的《人之初》,于夏初在大光明戏院上演。演员吴捷秋、许炳基等,化妆留章杰。
秋季,张一明、黄菲君、林任生、王冬青、许谷芬、许可、詹晓窗、王爱群、苏鸿棋等人,组成泉州剧联社。社长张一明。导演林任生、黄菲君。演职员除上载人员外还有叶扬光、孙玛沙、刘黛云、傅惠瑜、张素涵、张秋桂、许炳基、吴捷秋、留章杰、陈渊鸿、粘忠恕、林建平、何诗培、郑有福、刘艺等卅余人。先后公演老舍的《面子问题)、果戈理的《巡按》。《巡按》一出台,甚受群众欢迎。县长蔡秉禄以蓄意攻击政府官员之罪,下令禁演,并出动警探威胁。公演第三天后被迫收场。
1947年春,泉州三青团召集市区剧人组成泉州青年剧社。导演张一明、黄菲君。演员许炳基、王爱群、王群雄、王冬青、许谷芬、许可、詹晓窗、何景钊、何诗培、陈渊鸿、张昌汉、粘忠恕、苏鸿祺、陈秋桂、刘黛云、傅惠瑜、马宝琴、杨琼琚、葛宝贤。数年中先后在大光明戏院公演《黑地狱》、《水乡吟》、《塞上风云》、《东流》、《这不是春天》,还有果戈理的《婚事》、米拉波的《银色》、柴霍夫的《求婚》和梅斯斐尔德的《锁着的箱子》等剧。
以振兴小学为主体成立的长虹抗敌剧社,社长林荣、副社长陈钟馥。主要成员留淑娥、陈葆初、陈敦初、周耿灿、王愚、曾人志、陈登良、何毓秀、谢淑惠、杨琼琚、章维朝、黄莲生、吴树昌、陈玉书、徐秀卿、苏伯道、陈竟智、王汉津等人。首演《生命之花》,接着上演王清河、苏忠泉导演的曹禺的《雷雨》,以其更新的舞台艺术和社会影响,使泉州的戏剧艺术更上一层楼。继又演出《麒麟寨》,因受非议,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42年才重演《雷雨》。1943年苏忠泉导演《林友芬》以及1944年的《家》,都在大光明戏院演出。
大众剧社继长虹剧社之后也公演《麒麟寨》。驻军认为其中有异党分子,下令停止活动。该社黄候侃乃以大众报社名义出面,改名为刺桐剧社,辖属于县党部社会服务处。由黄候侃、黄挺之、杨意、李振贯、蔡雪娥等人演出《蜕变》、《魔窟》。后再改名为抗建剧团。另由叶在甲、张素涵、王冬青、詹振宗、陈秋桂、许炳基、何诗培、粘忠恕、苏鸿祺、陈钟厚、潘玉仁等以社会服务处的名义,在大光明戏院演出林任生导演的《面子问题》。
1941年春,闽南纵队司令部组织闽纵战地服务团。团长由政训处主任黄光羲兼,指导员谢继舟。导演张一朋。演员王清河、许炳基、邱秀莲、李莎、傅爱莲、黄永玉(白族)、傅孙木、颜渊深、何诗培、陈渊鸿等。先后演出《春回来了》、《烟苇港》、《古城烽火》、《十万大山》、《原野》、《半斤八两》、《冒牌秘书》、《晚香玉》、《长子》、《人命贩子》和老舍的《国家至上》。七月间到闽中、闽南各县巡回演出。
成立于三十年代的业余京剧团体泉州籁如票房,发起人杨子江、王友锵、傅春魁,艺术指导黄在仁、吕佩雄、那少安(满族),著名票友龚松龄、林剑云、王联辉,还有王淑鸾(女)、吕经国、陈士元、郝木、石富海等,以及从福清农村请来的六个武行,上演反映军民抗日的新型现代京剧《战胶东》。开发泉州戏曲界上演抗日现代戏之先声。甚为轰动。该票房也为慰劳前方抗日将士多次举行义演捐献。
泉州郊区的浮桥、亭店和石狮、安海、南安、安溪等地票房均聘请该票房票友前往任教或参演。
长虹抗敌剧社和剧联社联合演出《黑地狱》。
1942年,长虹抗敌剧社和剧联社为欢迎省抗建剧团来泉巡回演出,也同时分别在南星戏院、大光明戏院献演《雷雨》和《人之初》。前者导演苏忠泉、王清河;后者导演林任生、黄菲君、张一朋。
福建省第二守备区在大光明戏院举行夏季戏剧联合公演。参加的有泉州青年剧社黄菲君创作兼导演的《东流》、长虹抗敌剧社的《原野》,社会服务处的《面子问题》,刺桐剧社的《蜕变》,安溪抗敌剧团曾雨音导演的《大地春回》,保二团战地服务团和闽纵战地服务团的《晚香》、《王大嫂》、《求婚》《春回来了》、《人命贩子》。其中《原野》、《东流》、《面子问题》分别获得演出一、二、三等奖这次连演八天,盛会空前。事后当局除泉州青年剧社外,对其余剧社,勒令停止活动,重新登记。
保二团战地服务团,导演林任生、张一朋、黄菲君。剧务兼演员许炳基、舞台设计许谷芬、林建平、化装留章杰、服装何诗培、道具陈渊鸿、演员吕文俊、詹晓窗、萧青萍、蔡含慈、孙玛沙、傅惠瑜、林雪、岑英、苏彦裕、粘忠恕张昌汉、叶子铨、张素涵、陈秋桂、苏鸿祺,先后演出《为了米的缘故》、《钦差大臣》、《夜光杯》、《悭吝人》、《塞上风云》、《婚事》、《金指环》、《锁着的箱子》、《日出》。上演歌剧《军民进行曲》时,特聘团外文艺界盛保罗等前往协助。
1942至1943年间,保九团的战地服务团,导演黄菲君、吴杰,演员董志成、杨波、曾冰心、颜如玉、李敏、倪惠英等十余人,演出《流亡三部曲》、《生命之花》、《绯色网》、《半斤八两》等戏。
1943年,市内各中学剧团非常活跃。晋江县中教师张一朋、詹晓窗组织县中剧团。演员张孙章、叶淑仁、刘淑羽、何景钊等,数年间先后演出《反间谍》、《十三年》、《叙利亚》、《前夜》、《桃李春风》《河山春晓》、以及林柯的《沉渊》。
泉中中学由教师倪惠英主持的泉中剧团演出陈铨的《野玫瑰》越年起再由教师林任生、王爱群、许炳基先后组织上演《水乡吟》、《战地鸳鸯》、《政府派来的》、《桃李春风》、《沙漠之歌》、《十三年》、《风波亭》以及由吴青禾、王汉津、许炳基、粘忠恕等演出的《桃花扇》。舞台设计许谷芬。
培元中学在大光明戏院上演《通敌》,场场满座。后又与培英女中合组的抗敌剧团,与晨曦剧社联合在城乡公演《通敌》、《北京人》、《放下你的鞭子》、《高梁下的儿童》。还有培英女中的《野玫瑰》,省晋中的《断雁》、《反间谍》、《晋中地下室》、《两只马鹿》、《中国的儿童》,晦鸣中学的《裙带风》、建国商校的《升官图》等。
部份长虹抗敌剧社人员参与织成的蓓蕾剧社公演《断雁》。商界人士苏天增独资组织的抗建二分团,导演吕文俊、演员苏天增、苏友信、苏炳坤、连瑞堂、蔡静安和部份蓓蕾剧社人员,公演《北地狼烟》。
税警九团战地服务团公演《断雁》、《北地狼烟》、《湖上曲》。晋江县国民兵团公演《渔家女》王冬青的《为了米的缘故》和籁如票房参与的《战胶东》。晋江县动员委员会公演《红缨枪》,县教育会公演《水乡吟》。而歌剧《军民进行曲》也再与观众见面。(详后)。
1944年春节,张一明、林任生、王冬青、黄菲君等以晋江剧人的名义,在大光明戏院公演罗曼罗兰的《群狼》,以及用泉州方言演出的果戈理的《巡按》。
夏季,泉州三青团在大光明戏院举行所属各青年剧社会演。有晋江县中、泉中、集美等校的参加。分别演出同名话剧《桃李春风》。
1945年春,高甲戏新秀春班主陈蛋、班务林贤殿应泉州三青团聘请,在大光明戏院为救国献金义演爱国历史剧《说岳·张邦昌献甥女》,连续三晚。
晋江县政府的晋江公仆剧团,导演林任生、苏忠泉、张一朋,演员孙玛莎、张一朋、王愚、章维朝、王清河、詹晓窗、许炳基、王爱群、王汉津等,在大光明戏院演出曹禺的《日出》。
郊区各校师生,纷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宣工团派许可、林任生辅导新门外一带学校剧团。上述十五个抗敌巡回剧团活跃在各个乡镇农村。还有东湖中心小学剧团,导演吕文俊,演职员苏炳坤、林瑞莲、蔡金花、苏美玉、庄育懿等,在大光明戏院上《沉渊》。并到东门外和南安丰州各地演出《张家店》、《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戏。明新小学的明新剧社上演《翠卿救国》。粘文华发动新门外各校教师、社青,以新华小学教师、校友为主,组织晋江县文化战时服务团第五分团,在新门外一带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布袋队》等剧。还参与抵制、搜查日货,义卖春联捐款抗日,慰劳抗日战士家属,教群众唱抗日歌曲,激励广大群众爱国热情。当时浮桥一带就有一批青年自动参军,奔赴前线杀敌。
城区剧人因工作到外县的,也参与当地的抗敌宣传。如吕文俊、苏炳坤、王爱群、詹晓窗在南安京山小学任教,参与泗福剧团活动。吕导演的《红缨枪》并来泉大光明戏院公演。李振扬、郑沧江、陈世泉、纪乃志、蔡振华、陈梅生在石狮龟湖各校任教,参与“石狮十日”大规模抗日宣传活动。在许厝埔公演《雷雨》潘玉仁在晋江阳溪、爱群等校任教时,组织上演《原野》、《视察专员》、《野玫瑰》、《沙漠之歌》、《面包》、《小小画家》等十余出。还有自编自导的话剧《侨家》、《愚妇》,歌剧《防“疫”进行曲》、《送郎出征》。朱斐、苏鸿棋、陈秋桂在安海任教参与二抗剧团导演、演出。1939年内迁德化、永春、南安各县的晋中、泉中、晦鸣、培元、培英等中学和民生农校师生,也在当地轰轰烈烈地开展戏剧、歌咏等抗日、剿匪宣传。
外地剧团也先后来泉。如南安抗敌剧社的《野玫瑰》;安溪抗敌剧社的《大地春回》;安海二抗、养中、养小抗建剧团的《牛头岭》、《红心草》、《阿Q正传》、《归魂记》、歌剧《军民进行曲》、《无情女》、《兰蝴蝶》仙游抗敌剧团的《夜光杯》;有抗敌剧团的《夜光杯》。还有在大陆组团的台湾儿童剧团以及该团与泉州剧人合演的《金指环》。以上各团都在大光明戏院公演。
抗战中,城区剧人、中小学教师踊跃创作、上演不少抗日剧本。如姜一鸣的《洪奔》,黄菲君的《东流》、《璞》,吴藻汀的《泰山鸿毛》,留戟天(章杰)的《金门一家》,张一朋的《抗战三部曲》《夫妇之间》、《东山之死》、《叙利亚》、《人鼠之间》,许可的《小逃犯》,叶扬光的《手榴弹》,萨兆琛的《晋中地下室》、《两只马鹿》、中国儿童》、《他家之事》,邹允衡的歌剧《保卫福建》;还有新峰小学教师创作的、由王冬青主编的分期出版的独幕剧小丛刊,包括王冬青的《闽北孤军》、《为了米的缘故》、《叛逆的母亲》、《职业女性》,留戟天、林任生合写的《高梁下的儿童》,林任生的《我们是一群小瘪三》、《兄弟俩》、《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个小战士的成长》、《小俘虏》、《小号兵》、《打游击》、《西班牙的种子》等。
王冬青、林任生在泉州社会服务处举办话剧讲座,并出版《戏剧青年月刊》。内容有剧本评介、演出批评、剧运通讯、作家介绍、舞台技术、戏剧作品、戏剧理论。张一朋编《戏剧讲义》一本。
晋江县中校庆三周年期间,该校教师吴藻汀、张一朋、詹晓窗,在泉城剧人的协助下,举办“泉州三十年来戏剧运动史料展览会。其中有泉州三十年话剧活动史略、泉州历来演出剧本、泉州剧人创作剧本、泉州剧人制作的世界剧作家肖像以及演出的立体舞台面、剧运文件等。
建国后,上述剧人坚持在专业文艺工作岗位上继续奉献的,有许谷芬、王冬青、林任生、许炳基、王爱群、张昌汉、章维朝、吕文俊、黄莲生、吴捷秋、杨波、詹晓窗、林建平、苏彦裕、林春晴、陈梅生。
(二)
1937年夏,抗敌会负责实际工作的吴文楚、辜仲钊、邀请约盛翰、盛保罗参加抗敌会。并以他们在1935年发起、创办的泉州白鸽音乐研究社为基础,包括其中的成员邹允衡、陈磊、刘任涛、陈辉福、张秀润等,联合泉州音乐界,组成晋江县抗敌歌咏研究社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开展抗日救亡歌咏宣传活动。当时向各校推荐《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打倒列强》、《救中国》、《大路歌》、《伏尔加船夫曲》、《打回老家去》、《毕业歌》、《松花江上》、《救国军歌》、《牲牺已到最向关头》等歌作为教材,进入课堂。并组织各校歌咏队,上街下乡宣传。其中孟群、居仁二校的歌咏队,在何柏华、杨式畲的指导下,经常和各友校联合会唱、歌咏比赛。盛约翰作曲的《前线需要我们》、盛约翰、盛保罗合编的管弦乐,分别由泉中师生演唱和陈磊、刘任涛、黄福根及盛约翰昆仲合奏。
1938年5月厦门沦陷;敌机疯狂滥炸泉州;7月16日日寇在晋江永宁登陆,烧杀蹂躏;广州、武汉也危在旦夕;泉州驻军钱东亮旅也撤入内地,民心惶惶。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李刚为鼓起群众抗日斗志,加强宣传工作,宣工团的宣工队分别到城区各镇召开国民月会,宣传抗日和教群众唱抗日歌曲。由盛保罗建议,以县抗敌会歌咏教导团(以下简称歌教团)名义,组织各中小学于9月15日举行歌咏大巡行。是日,由新华铜管乐队前导,队伍浩浩荡荡,一路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全国精神总动员》、《打杀汉奸》和邓家樑作词、盛保罗作曲的《歌咏大巡行》,以及宣工团集体创作的方言歌曲《保卫大泉州》。这是在敌机的轰炸下进行的。师生们表现出无比的勇敢和牺牲精神,雄伟激昂的歌声,更加振奋了泉州人民的抗日情绪。事后,又在体育场组织一次万人大会唱。同时发动了各校歌咏队分别下农村、上街头,或到各团体、军队中去,或在各种集会上、戏院演出前教唱抗日歌曲,作为长期的中心工作。
在10月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又举行一次歌咏大巡行,却遭当局利用报纸攻击。以后又再举行一次,南安成功中学来泉学生,深为这一爱国行动所感动,踊跃加入队伍,同声高歌。
1939年的二个月暑假中,歌教团先后举行二次音乐会,指挥林雪、盛保罗,钢琴伴奏岑英、林聪颖。合唱队员张素涵、黄文美、杜金兰、王友照、吴碧珍、林瑞莲、盛安纯、盛安敏、苏玉美、传素文、陈养德、王炯、陈辉福、蔡振华、詹晓窗、陈永生、黄丽水、王爱群、王子章、王承基、詹振宗、颜振美、陈梅生。合唱节目有《抗敌歌》、《歌八百壮士》、《在太行山上》、《渡长江》、《游击队歌》、《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
1940年4月1日,歌教团深入农村宣传。选派团员70人,分为三组:演讲组负责人员颜振美:歌曲指挥组负责人王炯、林聪颖、王子章;纠察组王爱群、蔡志德、詹振宗。上午七时由中山公园出发,步经南门、华洲、下辇、清濛、柴塔、亭店、赤涂、山后、斗南店头、高山、浮桥各乡、一路高唱抗日歌曲,并向群众讲解歌曲和抗战形势。途中又先后和三省、雁塔、金青、紫兰、等校师生联合歌咏。最后入城在涂山街头举行大合唱,并向听众演说、一齐高呼口号。
1941——1943年的三个暑假,歌教团分别在晋光、平民二校和明伦堂举办三届的晋江县歌咏团模范队训练班。前二届学员是各校音乐教师选派的少年儿童,后一届增开社会青年班。每届都举行结业音乐会,在大光明戏院公演。林雪、岑英二位老师教学最为出色。当年学员魏超才、陈泉生、何勋、杨波、陈润萍、曾焕耀、粘开助、吴愈省等人。后来他(她)们或成为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或担任大、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
1941年下半年,抗敌会被撤销,歌教团被改名为晋江县音乐教育推动委员会(以下简称音教会),派许宗炳为负责人。原歌教团人员全部参加,以这块“合法”招牌继续开展救亡歌咏活动。先后数年间在大光明戏院举行《吕梁山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音乐会;并于1942年春节公演歌剧《军民进行曲》。导演团林任生(执导)、林雪、王冬青、张一朋、黄菲君、舞台设计许谷芬。,舞队指导兼乐队指挥林雪。乐队队长盛保罗。演员王炯、王爱群、王友照、王承基、吴愈省、岑英、林雪、盛保罗、詹晓窗,许炳基、苏伯遒。管弦乐团人员曾秀聪、盛保罗、陈辉福、郑重、庄四海、蔡振华、林聪颖、陈梅生。合唱队员高音粘天助、陈泉生、周金土、蔡厚恩、传素文、陈秀珍、王人清、黄德辉、林延年、陈洗治;中音苏玉美、吴愈省、王凤治、傅乌瑾、潘奕民、陈秀蓉、陈秀琴;次中音王承基、王炯、黄光汉、郑有福、颜英醒、秦舟、苏伯遒、王沧江;低音王爱群、许炳基、许宗炳、陈青岛、庄善和陈永生、黄秀荣、陈梅生。演出前在晋光小学排练,头上敌机阵阵俯冲轰炸,大家坚持排练,没有一人动摇,盛保罗家里中弹,他回家一看,他父亲盛九昌老伯(同盟会会员)鼓励他赶回排练厅。剧组全体人员深受鼓舞,斗志更旺。
1942年夏,在晋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陈植亭的支持下,重排歌剧《军民进行曲》。剧组人员除个别替补外,其余照旧。当1943年春节期间即将上演前,保二团张祖荫也来争取剧组以其单位名义演出。协商结果,由上述二单位联合公演。
1944年,林聪颖、盛保罗、林雪、王炯、王爱群、陈梅生等人,得到民教馆馆长陈植亭的支持,遂以该馆名义组织晋江县音乐学会。举行音乐会、晚会和上街头、下农村教唱,进行抗敌宣传。当年音乐节举行纪念聂耳音乐会,演唱聂耳创作的歌曲,还出版纪念特刊。盛保罗、林雪等人都发表纪念性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歌咏队伍不断壮大。爱国的海军人员俞平、俞信(后均在人民解放军海军中任职)也积极参加音乐会活动。
自抗敌会被撤销后,原宣工团诸音乐同人的活动即遭当局的监视,但他们坚持爱国的救亡音乐工作,而且越发踊跃。1945年6月间,音乐学会为纪念聂耳逝世十周年筹办音乐会,在民教馆排练时,县党部、三青团、保安处、专署谍报室等方均有人前来参加“练唱”。接着兴泉永指挥部指挥官陈重一面指使三青团出面阻挠,停止排练;一面暗中勒令民教馆交出音乐学会人员名单。音乐学会乃改变原来方案,转以纪念“九·一八”音乐会为名,于七月下旬在平民小学排练洗星海的《打到鸭绿江大合唱》。陈重又下令禁止,并宣布解散音乐学会。就在八月初旬,本城文艺界洪瑞星、许谷芬、盛保罗、朱斐、王爱群、郑有福先后被捕入狱;陈梅生也被三青团迫害;林雪也于越年遭受监禁。
泉州音乐工作在抗战中,纷纷创作或编集抗日歌曲,在社会上、学校中传唱、演出和出版。除上述盛家昆仲的曲作外,盛保罗还编选抗日歌曲一集,供各校作教材。还有俞倍的《丁香花》,王炯的《战斗》,陈梅生的《长征歌》、《请给我一支枪》、《渭北的原野》、《念家乡》、《歌唱祖国的明天》等十余首,并于1944年由明真印刷所印行创作抗战歌曲一集。潘玉仁创作歌剧《防“疫”进行曲》、《送郎出征》,并公开演出。他还编选《小学音乐教材》一集,由泉州学生书店发行、《儿童歌曲》一集,由省改进出版社发行;还有创作歌曲《一个小兵》、《公鸡啼》、《新儿童》、《大家来唱歌》、《我的家》等廿余曲。
他们到外地工作,也联合当地同人,继续开展音乐活动。如朱斐、陈祖龙到安海指导音乐戏剧活动。陈梅生在石狮镇组织各校联合歌咏大巡行。陈还和蔡振华、李振扬在石狮龟湖组织各校联合歌咏大巡行、潘玉仁多年间先后在晋江、英墩、阳溪等校组织歌咏队,下乡宣传;还在石狮销组织晨呼队、街头教歌站和发动各校歌咏大巡行。
(三)
抗战中,泉州活跃着一支战斗力强大的木刻美术队伍。晋光小学庄五洲老师除创造性地教学生削芦苇杆绘画外,还带领学生林建平、施寿陵、陈国庆、陈泉生等人学习木刻。从学校到社会,木刻美术工作者斗志昂扬。开头使用的工具很原始。如剪刀片、单瓣刀之类。白燕艺术学社推广自行设计、制作的刀具。庄老师又引进中华木刻协会的讲义和全套刀具,使木刻刀不断充实完善。从此木刻美术创作欣欣向荣。有王冬青、林建平为吴忠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会;林建平与施寿陵,白燕艺术学社的许霏、也先后举办木刻美术展览会。其中许谷芬的《准备》、《为谁缝衣》、《校门口》,许霏的《迎击》、《妈妈回来了》,林建平的《严缉走私》、《流浪者》,施寿陵的《军民一家》、蒋厚生的《哨岗》、《难民》以及黄牛(黄永玉)的刻板画等,都表现出全国人民团结对敌的英勇气概和必胜信心。白燕艺术社还在泉州《福建日报》开辟抗战木刻双周刊三十多期。王冬青在《大众报》长期设置木刻专栏,许谷芬、史其敏主办《木刻画报》,詹晓窗在《青年导报》编辑木刻专刊。这些作品有的对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同胞寄予深切的同情,有的严厉抨击大发国难财的走私、投机商,有的反映军民合作、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有的表现前方杀敌。后方支援的全面抗战的情景。
1937年冬至1938年春,陈家楫主编《抗敌画报》。16开本,黑白色,4版。出版2期。接着张玳(王人弋)续编,改名《歼敌月刊》。16开本,套色,8版。出版16期。后他随校内迁,由庄五洲续编,改名《抗建画报》。16开本,套色,8版。共出二期。后来黄紫霞独资编辑、印刷、出版了《一月漫画》。除黄本人画作外,木刻板全由津头埔后坂乡施章司手刻;还有泉中中学美术老师吴廷标的社会讽刺画,寓意深刻,富有特色;青年学生曾良奎的绘画,生动活泼。后来社会上风传该刊有左派倾向,因而借故停刊。黄还在1938——1939年间假玉犀巷同乐会举办个人义卖献金国画展。
抗日宣传画中,张玳涌的漫画,线条简明、黑白对比强烈,富有生气;庄其昌的绘画,工笔描绘,情景逼真;黄少萌、萧青萍的大型蓝白壁画和朱豪杰的大型油彩壁画,都很壮烈雄伟;庄五洲的大型广告颜料壁画很多,其中绘制在衙口中心小学校墙上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以粗犷雄浑的笔触,表现了工农商学兵奋起抗日的英雄群像,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本文资料,除出自笔者亲身经历和保存的照片、节目单、讲义外,还从先辈及同仁的论著或追述中得来,谨此志念及致谢。计有:
辜仲钊、苏秋涛、张一朋、林贤殿、蒋以浩、吴志大、林剑云、盛保罗、吕文俊、陈朝卿、杨波、章绿汀、张增甫、黄莲生、曾良奎、苏炳坤、曾鑫、王台禄、史其敏、潘玉仁、萧青萍、何诗培、陈渊鸿、陈登良、何景钊、林春晴、蔡雪娥、蔡振华、林建平、黄文美、陈扬明、陈秋桂、詹晓窗、詹振宗、詹振川、龚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