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抗战时期泉州的经济生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地处东海之滨,介于北边的福州和南边的厦门岛之间。抗战时期,泉州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作长期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泉州又是蒋介石反动派的白区,人民在敌人的威协和反动派的统治下,生活十分痛苦,抗战初期,泉州最突出的严重问题是壮丁纷纷出洋。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泉州就有征兵机构,“晋江社会军事训练总队”。命令各保甲抽壮丁入伍受训,然后编入驻泉80师中。最初抽壮丁有“三平原则”,即①三抽二,二抽一;②单丁、独子不抽;③家庭专赖维持者不抽。附公务人员、教职员、运输人员,可优待免役或缓役。当时的役调人员不依照原则办事,把征兵当作发财的捷径,人民非常痛恨。 1938年,泉州兵役由于统治阶级没有妥善办理,壮丁避役出洋增多。反动派下令凡16-50岁的人,不管现役与非应役的,一律不许到南洋。可是人民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挣脱反动派。人民避役有三个原因:一是平时宣传不深入民间。二是办理者不按照征兵法规。三是对服兵役人员的死亡、负伤、残废、遗族,皆未有顾及。因此,逃役的人很多,这成为抗战初期最突出的问题。 壮丁逃役,大多由浯屿转厦门偷渡出国。往菲、荷手续颇多。鼓浪屿船行乘机抬高票价。自1941年1月起,每票由1500元涨到2300元。①到新加坡又受到殖民主义者的歧视,籍口系无业华工,分批遗送回国,有一批900名,以泉永地区的苦力车夫为多。②泉州人民极大不满,成为社会上的严重问题。 抗战发生不久的1939年,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南洋侨汇到闽南,打破了历年的纪录。据查,1905-1915年,每年侨汇总数二千万元左右,1906-1918年降为1300万元,1921年增至4400万元,1931年又增到7200万元,当时厦门市政新建设,华侨投资于房地产者多,达到战前的高峰,当然也有投资于轻工业的。到1939年,侨汇又出现一次高峰。1937年侨汇经厦门转闽南各县达6900万元余,较1936年的5955余元,增加900万元。1938年厦门沦陷,银信局内迁泉州,侨汇集中于我市。1939年闽南侨汇超过往年3倍以上,突破历年最高纪录。其中晋江一县最多,数额达5000万元。 抗战时侨汇增加有两条原因:一为国内币值下降,物价上涨,1938年每元购米15斤,1939年每元5斤,贬3倍之多;1940年币值再贬。二为华侨担心世界战争的爆发。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人对泉州的经济采取投弹与走私进行破坏。1937年,晋、南、惠出现汉奸组织,在泉州设立“俱乐部”。③汉奸特务在泉州沿海进行猖獗的走私活动。1935年曾在晋江塔头破获大规模的走私机关。1936年惠安獭窟有资本40万元的“南顺号”走私组织,1937年,他们曾走私大宗白银运往台湾,敌人给予帆船五只,船上装有重机枪,并勾结石狮糖捐局,在石狮聚仁路隘门脚二楼私卖。同时,晋南发现二艘怪船,随行四个竹排,往来于塘东、五堡、塔头的海面。某晚,有十人宿于塔头寮头宫。报载,他们在厦门组织渔业公司,在沿海捕鱼。其实,这些竹排是走私船只的保镖。④ 敌人还在晋江登陆和轰炸。1940年7月14日,敌舰在永宁梅林港,先行炮击村庄,15日晚强行登陆,16日晨,以敌机为掩护,从沙埕村经梅林等处,进扰永宁。下午三时,始在永宁城隍宫集队而去。那时,反动派的“自卫中队”闻警先逃,毫无抵抗。沙堤等村人民被杀130多人,受伤200余人。港边房屋被烧55座。梅林小学、竟新小学被烧毁,渔船45艘,商船63只被烧一空。泉州大通、捷益等公司的货仓,也有部分损头。⑤ 同时,敌机也骚扰泉州,出动72架狂炸沿海各地,轰炸市区的万寿支路、聚宝街。富美死伤最重,老弱妇孺,怀孕妇女、无辜群众,死难达30余人,伤者23人。这是抗战以来泉州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被炸倒房屋4座,最惨的是和兴脯行,死伤十余人,水巷尾防空洞倒陷、压死十人。 1941年2月8日,日寇把战争从中国扩大到太平洋地区。当时,泉州侨乡和南洋的关系非常密切。南洋战争直接影响侨汇,当然直接影响侨乡的社会经济。战争延长四年之久,是泉州人民比较困难的阶段。 太平洋战争发生前夕,泉州民信局资本家,把南洋汇款私压起来,移作营商资本,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经泉州各界组织清算委员会,迫其分发,但各民信局存心不良,只发空信封,利用侨汇巨款,从事投机和高利贷盘剥。后来菲律宾信局公会议决清理,以49倍偿还,仍然不能补偿侨乡人民的损失。 民信局还发了很多“信用票”。泉南、联盛等信局资本不及一万元,却滥发私钞20万元。晋、南两县信局多至数十家,1936年倒闭25家,即发的私钞达116万元。可见,他们唯利是图的思想,不顾侨眷的生活。 泉州依靠侨汇生活有四、五万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影响到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尤其是侨眷的生活影响最大。侨眷分三等,甲等游资充裕:乙等是生活依靠侨款;丙等是寄一点花一点。当时以石狮最惨,尤以围头、塘东为甚。有一妇女陈熨,其夫渡洋,原为较富户,一家八口人,无法维护生计,乃将男孩卖与湖仔乡某农家,身价只达一担薯干。⑥深沪有家菲侨王某,因侨汇断绝,老婆沦为乞丐,她和几个同病相怜的侨眷,沿途乞讨。一天来到南安水头镇,突然有一邻居告诉她:“你丈夫汇一笔巨款来了,等着你去领”。这位侨眷骤喜过度,大笑一声昏倒了。泉州南门外某乡林先生,抗战胜利后回家找不到老婆,后来问明情况,跪到老婆新夫家,妻子见了他,只呜咽地说了声:“你来迟了”!后来,林先生花了500万元,重新把老婆赎回。还有个番客婶,因生活不能维持,跑到城里去摆故衣,不幸被一个浪子勾搭上了,她故夫从菲归来,非常气愤。那女人当天晚上,就把丈夫给她的布条结绳上吊死了。⑦ 泉州自侨汇中断后,地方经济日见衰败,尤其是一般商业,因购买力大降,受打击最大。斯时,商业中较发达的是“故衣业”,这是太平洋战争后的新兴商业。1944年最盛时,达到500家,这反映出泉州战时的萧条状况。 侨眷由于生活所迫,起初尚不敢贩卖故衣,由老太婆出面挪包去卖,后来才在中山路一带闹市地段摆摊设点,故衣货色有三种,上货如钻石之类,主顾专跑重庆一带;中等的主顾跑兴化、惠安、安溪;下货是褪色布,染后再卖。商店索性把布庄、百货店停业改故衣摊,利润较多。 抗战时,泉州较发达的手工业有织布、卷烟、肥皂等行业。1930年起,晋江有织布厂五家,较大的是安海民生厂,资本15万元,原料来于上海,五个厂工人共840人,至1941年只存四家,工人增加到750人。 卷烟业是战时应运而生的公私营手工业,有九个厂家,日产26万支,产值35万元,年产1万万支,价值38万万元,税收多至6万万元,可补侨汇中断的税收。产品在晋江销售达3/10,其余销往南安各地,“红叶”牌最为有名,“红运”牌也很流行。⑧ 肥皂业在1930至1932年最盛。战时椰油改用猪牛油,晋江制造有五六家。除集美、联泰、汉光外,其余均为家庭手工业。外皂每块值500元,土皂只有200元。⑨ 战时的工资,农村工每月7元,短工每日5角。工厂工人每日男工8角,女工6角、童工3角。作坊工人:泥水工每日6角,挑工5角,学徒无工资,三年后每月2元。⑩ 抗战时泉州的高利贷,非常活跃。第一是放谷仔。在农村中以谷偿利。如借100元,半年利谷子20斤,母钱一并还清,须用田厝作抵押。第二是租租。农村中富者以肥料贷贫农,收时母子均还。如300元须还花生一担(约400元)。第三是放盐。沿海盐民借钱,正月借100元,6月须还盐10担(每担100元)。第四是贷款,以金银作抵押,金一两值6000元,可抵5000元,借款500元,月利50元。四个月内无法偿还者抵押品取消。如用不动产抵押,价值不得超过贷款。无抵押品的则须有保家。(11)当时泉州的工农群众,在土豪劣绅的高利贷剥削下,生活很痛苦。 泉州统治者在抗战进入困难阶段,剥削压迫人民最残酷的是实行“三征”政军,即“征实、征购、征借”。此外,利用“建设”的美名,进行贪污,通过屠宰场、国民兵团和田粮处等机构,盗窃泉州大量的财富。 抗战胜利后,经济问题极为严重。一是物价高涨,战时经济普遍动荡,泉州因侨资充溢,物价更是疯狂上涨,一碗点心要1500元,而厦门只要700元,而晋、南一带游资充斥,侨眷生活已大见改善,但一般人民生活不安。二是美货充斥。抗战中本市手工业风起云涌,繁荣一时,尤以织布、卷烟为甚,约30家,女工千人。胜利后,因美货充斥,手工业先后停闭,只剩五六家,销路全靠内地。(12)而战时暴发户则不顾工农群众死活,竟有二万元还谷一担的高利贷,泉州人民面临此等经济情况,生活十分痛苦! 注: ①1941.6.7.《泉州日报》 ②1938-11-23.《泉州日报》 ③1937.8.21 R《泉州日报》 ④1937.2.18;4.23.《泉州日报》 ⑤《泉州文史资料》第二辑 ⑥1941.5.27.《福建新闻》 ⑦《福建生活》 ⑧1945.1.27.《福建新闻》 ⑨1945.9.4.《时代报》 ⑩1946.9.11.《福建新闻》 (11)1943.7:1.《福建新闻》 (12)1946.10.2《时代报》,1946.11.8.《群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