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抗战中的新华小学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市新华小学”初名“晋江县私立新华小学”于1920年建校,为泉州新门外浮桥一带旅菲华侨所创办,71年间,曾10易校名,校长历24任,计24人,毕业生数已达4000余名。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初期,国共合作对日作战,爱国志士纷纷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中。校友粘文化(中共党员)回泉,发动学校教师,校友及新门外各小学教师、社会青年组织“晋江县文化界战时服务团第五分团”,在浮桥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战斗口号,演过《放下你的鞭子》,《布袋队》等抗日剧目;还参与抵制、搜查日货、义卖春联捐款抗日,慰劳抗日战士家属,以及演街头剧,教群众唱抗日歌曲等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深受群众好评。学校还开办战时民校,教育群众,激励广大青年爱国热情,当时浮桥一带就有一批青年,自动参军上前线杀敌。 这期间,日机不断骚扰,警报频仍,学校惨遭两次轰炸,一次炸浮桥街一次炸断浮桥桥板,教学秩序大受影响,幸而当时学校教师多数为新华校友,如周达民、林芹甫、林勋模、蔡奎壁,张淑惠等,都能坚持工作,使学校不致停顿。 1940年晋江县改制,原石狮街改称新华镇,镇设新华中心小学,县府指令改名为新光小学。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南洋侨汇减少,1942年侨汇告断,学校经费无着,面临停办地步,校友林芹甫为使学生不致辍学,继任校长,动员校友吴志大、李德远、吴端方,李红绉等到校任课,只发给少量生活补贴,共同把学校继续办下去。 一年后,在乡校董会认为如此维持,困难重重,因而向县教育科申请收归公办,1943年秋获准改为公立,校名改为晋江县四维中心小学,派黄子衔为校长,1944年改派蒋天化接任,1945年又派蒋天民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