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菲律宾华侨中,闽籍华侨占十分之九,而其中又以泉州籍占多数。他们身在异域,心怀祖国,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同仇敌忾,义无反顾,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实际行动中去。
一、组织“怡朗华侨救亡会”等抗日团体
菲律宾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华侨救亡团体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
1934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宋庆龄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华侨积极响应,于1935年间也成立了“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简称民武分会),该会负责人有许立、沈尔七、尤鸿源等。此后侨团深入发动侨民,按各自的行业组织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其中怡朗侨社,在高作楫等人的领导下,以华商中学为阵地开展救亡运动,较早成立了菲律宾“怡朗华侨救亡会”,拥有会员130多人。在马尼拉市,由王西雄等人发起组织“华侨店员救亡协会”,并在各地成立分会。一时间,抗日救亡组织,为“文化救亡协会”等也相继成立,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蓬勃发展。
1937年7月16日,菲律宾中华商会等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联合组织“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简称抗敌会),由著名侨领李清泉担任主席。该会提出“策励侨众开展爱国运动,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敌御侮”的宗告,并在各省市设立分会,积极开展活动,成为最有权威的抗日救亡组织。同时,菲律宾华侨还组织“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简称“劳联会”、“全菲华侨学生联合会”等抗日救亡组织143个。
1938-10-10日,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华侨抗日救亡的最高领导机关。大会选举陈嘉庚担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这样,南洋华侨产生了自已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最高统一战线组织。
二、创办刊物、宣传发动抗日
菲律宾各地华侨团体,每当日寇侵略中国都能慷慨陈词,大力宣传,揭露日本侵华罪行,以激发华侨的爱国热情。
1928年5月3日,发生“济南惨案”,日军占领济南,并进行了血腥的太屠杀。中华商会等马尼拉市华侨社团,为了争取国际舆论同情中国,分别致电美国总统、国务卿、两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和国际联盟以及日本首相、日本人民,要求公正对待中国,制止日军的暴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马尼拉市侨胞于9月23日成立了由15名著名人士为领导的“救国会”,并向国民党南京政府、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发出呼吁“要求唯护正义、人道和世界和平”。11月26日,为统一全菲华侨的行动,163个华侨团体,其中包括91个救国会的代表303人,加上马尼拉市的华侨代表共3000人,在马尔拉市举行全菲华侨救国会代表大会,成立了“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宣传发动抗日,不断地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菲律宾各地华侨抗日组织,运用报刊进行宣传。侨领许立在菲律宾创办《建国报》、“建国出版社”等。“建国出版社”曾用中英文分别出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国外影响很大。《建国报》及时报道中共中央关于抗战的清息和文告,新四军和八路军抗日的活动和战绩。不少华侨抗日组织还创办了自已的报纸或刊物,为《华侨导报》,《华侨商报》、《新闽日报》、《公理报》、《菲岛华工》、《战时店员》等,每期都有专文论及抗战及战时常识,劳工生活等。为唤起民众,共赴困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菲律宾华侨抗日民族团结抗战,进行反对分裂,反对投降的斗争,在促进国共合作,维护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进程中做了许多工作,起过积极的作用。
1937年9月,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对此,广大菲律宾华侨热烈拥护,纷纷致电国共两党,表示衷心支持。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对国内出现分裂,投降的暗流、逆流、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敌,侨社组织了“惩治汪逆委员会”,要求缉拿汪贼。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后,菲律宾华侨也同样谴责和抗议。《建国报》于1月19日日发表《枪口一致对外》社论,大声援助新四军,呼吁团结抗日。
四、踊跃捐款献物支援抗战
菲律宾华侨抗日战争中对祖国的经济支援是很大的。一是发动捐款、用义款、公债、储金等形式集款;二是贡献物资,包括军需物资和救济品等。
侨领李清泉曾带头一次就认购公债40万元,尤为感人是,他在临终时还不忘抗日,留下遗嘱,献款10万美元,捐助祖国抗日和救灾,后来他亲友又筹集40万美元汇回祖国资助难童。怡朗华侨店员献出工资的10%,以充战费。当时义卖,义捐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事迹十分动人。《华侨日报》曾作过这样的报道:马尼拉华侨近盛食爱国面包,其事甚可纪。盖有华童子杜兴桥,年甫十四,倾其储蓄二十六元(比索)购面包一千,载送华侨妇女慰劳会,请为送前线军人。会人以面包既不便寄,而童子热情诚为可嘉,因议售而寄款,名曰“爱国面包,共售得款数千元寄回祖国。”1933年1月,中华商会曾“函请各会员节省年餐酒席,以助义军。”
历次抗击日寇,菲律宾华侨都捐献巨款。为马尼拉中华商会在1931年10月为“九、一八”而捐助给义军的国币就达20万人;1932年初,菲岛华侨为救国事业征集了25万美元,另给马占山将军寄去40万美元;菲律宾妇女慰劳会”和“马尼拉中国妇女救济分会”各捐万元慰劳八路军。据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1933年6月的报告,在1931—1933年的26个月中,菲律宾华侨支援日义勇军,共捐输200万美元。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9年,菲律宾华侨汇给祖国的捐款数额已达600万美元。为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八年抗战中,菲律宾的华侨团体和个人,还以各种形式向祖国捐献大量的食品、服装、飞机、汽车、枪支、弹药和药品等物资,最突出的是开展捐献飞机活动。
1938年,由吴记霍倡议,带头捐献5架飞机,杨廷灿、陈老芳以及中华烟商会、木商会、布商会各捐一架,其他杂货商会、烟叶商会、鞋业商会、怡朗社区、烛商会捐1000至1万比索不等,均用予购买飞机。在杨启泰先生的发动下,成立了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菲律宾分会,杨氏所领导的旅菲铁商会,首先募集20万元,即献机2架,为倡导。华侨庄万益独捐10万元,献机一架。旅菲百货商会等也捐10万元,计献机5架。侨校中小学生也捐10万元,献机一架,并将所献飞机命名为“学生号”。华侨妇女界集资10万元,捐献“妇女号”飞机一架。全菲华侨在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发起的献机运动中,共捐献飞机50架。
五、组织义勇队回国参军参战
1937年12月,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菲律宾分会组织“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其中有沈尔七等泉籍华侨青年22人。1938年1月18日,义勇队回到祖国,改名为“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由沈尔七任团长。“随军团”奉命北上到达皖南后,编入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以后,这批“随军团”团员,分配到江南前线各抗日部队,为抗战立下功勋。
1938年,有16名泉籍华侨青年在菲律宾接受飞行训练后,于7月6日派到汉口,加入祖国空军部队。据统计,在当时祖国的驱逐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了四分之三。
同年,南洋华侨筹账总会组织了“南洋技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服务华侨技工纷纷报名参加。菲律宾华侨青年12人响应号召,组织“菲律宾华侨技木人员回国服务团”,自费回国参加抗战。他们当中有飞机驾驶员2名,其余是飞机、汽车的修理人员,大部分是泉州人。如飞行员王炮是石狮人,汽车修理人员中有鲤城区人蔡联壁和晋江人庄国华、王玉走等。1939年初,马尼拉市又有13名华侨青年参加了运输部队,驾车奔驰在江南前线。
六、在侨居地直接打击日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律宾华侨的抗战进入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他们对祖国的直接援助被切断,于是便转向在居住地直接抗日,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第二个故乡”。
1941年3月,华侨许立派林季良、林辉灿等人,在马尼拉组织“抗日反奸大同盟”,并在各地成立分盟。1942年3月29日成立“菲宾律人民抗日军”。同年5月19日又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此外,华侨的地下抗日团体还有锄奸义勇队、战时血干团、战时青年特别工作总队,抗日锄奸迫击团等。
在日寇肆虐的日子里,菲律宾华侨同残暴的敌人进行了不掘挠的斗争。如“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这支队伍同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密切配合,并肩战斗。他们破坏公路、桥梁、铁道、断敌交通,抗击日军的扫荡,配合美军和当地抗日武装收复失地,担负提供情报,看押俘虏,除奸等项任务。这支队伍最初只有52人,到1945年发展成5个大队,共700多人,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60多次,歼敌2000多人,为菲律宾人民立下不朽的功勋。
菲律宾华侨抗日救国的光辉战斗历程,又一次表明了海外华侨不愧为炎黄子孙,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业绩将永垂青史,并将激励广大侨胞发扬爱国爱故乡的光荣传统,为振兴中华,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