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驯猴》问世以来十多年间,从地方舞台到中央电视台,从国内到海外,令许许多多观众耳目一新,拍手称奇。木偶剧《驯猴》的产生,并非偶然,它突破了泉州木偶艺术的局限,成为新的品种而闻名中外。
木偶剧《驯猴》,是由小猴子、加冠面具、吉它、自行车等形象道具,并用抓腮搔首、蹦蹦跳跳、脱落面具、跳迪斯科、弹拨吉它、骑单车打转等动作连串起来构成一剧。《驯猴》其形象、道具以至表演动作,之所以久演不衰,代代相传,确曾经过年积月累,现将其有关来历抄录于下,以飨木偶爱好者及研究者。
一、猴之形象
20世纪50年代中期,沈丹把《王大娘补缸》一剧移植为木偶剧,并由泉州木偶剧院在国内部分省、市上演,又名《荡妖记》、《补大缸》。“文革”后期,香港飞鹏木偶剧团移植上演。该剧《紫竹林》一场,有“鹦鹉白猿戏耍”的一段表演(传统戏《目连救母》有此情节),此白猿,后经着色穿衣,即今《驯猴》之猴也。(白猿形象制作设计者:魏启瑞)
二、加冠面具
1962年,张秀寅、吕文俊据《西游记》,先后编演、创作《火云洞》,剧中有妖婆形象,安排传统人物头像“大头”一行,在初次变化后,妖婆便挂上加冠面具,红孩儿仍嫌其头部尚大,后经施法再度为其点化,妖婆面具脱落,大头妖即成老太婆与红孩儿作母子纺纱,诱惑唐僧、八戒。(面具挂脱设计、操纵者:谢祯祥)
三、琵琶 月琴
泉州木偶传统折子戏《戚妃操》,有戚妃怀抱琵琶弹拨的表演动作;而后1964年,吕文俊创作现代戏《夜航》,剧中人物二龙在联欢会上,为其女海燕的演唱弹拨月琴。由此可知,“吉它”是在琵琶、月琴这基础上的改制。(琵琶、月琴制作及表演者:黄景春、魏启瑞、吴孙滚)
四、迪斯科舞
1966年,吕文俊创作越南抗美剧目《椰林风雷》,《炸桥》一场,有美军护桥官兵在其哨所前,边饮酒、边哼小调时,其间有耸肩膀、扭屁股的多种丑态。为能表演这一动作,先从木偶躯体内把臀部剖开,使其上下左右可以活动,而后各装线条,抽哪条,哪位就动,提线木偶的“迪斯科舞”即由此开始。(迪斯科舞设计、制作、表演者:陈清波、魏启瑞)
五、从摩托车到自行车
20世纪50年代初,沈丹创作木偶活报剧《解放-江山岛》,剧中有国民党军队溃败时驾汽车、三轮摩托车逃窜的场面,初次在木偶舞台上出现现代车辆的道具(此剧是该团十年参加全国巡回演出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1965年,吕文俊创作现代戏《东海哨兵》,剧中有民兵整装结队乘坐自行车出发场面,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是年8月,该剧参加福建省木偶调(会)演,是时,泉州木偶剧院第三团在闽西(上杭连城)木偶剧团的鞭策下,连夜突击解决“木偶人下车复上车”的表演动作,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自行车设计者:陈清波)
而打转的表演动作,系传统戏《跑龙官》中骑马圆场的表演。按其严格要求,演员左足后跟位置不变,只能在原地旋转,右脚打圆转,而《驯猴》则是双脚步行“走圆圈”。
由此可知,解放后的泉州木偶剧团,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历经抢救整理传统艺术、戏曲改革、从活报剧、童话剧、现代戏等一系列工作中,每一剧目都产生某些新的东西,并留下了发展的轨迹。《驯猴》一剧虽取之于泉州提线木偶戏诸剧中的情节,其表演技巧和特技,也是祖宗留下的遗产,后经组装出炉,其艺术范畴属“哑剧”一类,和皮影戏《龟与鹤》、《猴儿敲钟》一样,此类艺术不受民族、语言乃至国界的限制,并被平民百姓以至达官贵人所喜闻乐见。笔者认为:对于木偶戏《驯猴》的表演、观看和欣赏,以及探索和研究,都有一个不同文化层次的问题,观者或研究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其结论常常大相径庭,差之甚远,甚至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应该说,泉州木偶在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已有数百年历史,她之所以能生存发展,乃是因其内涵有独到之处;就其自身而言,有大班、中班、小班之分;也有城市、沿海、内山及正班、土班之别,剧目也多种多样,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选择,并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服务对象也不一样,各班各演师的传承和掌握运用水平也不大相同,他们之间等级差别相当大。
泉州木偶艺术整体结构包含文学、历史、宗教、语言、音乐、雕刻、绘画、民俗乃至形体构造、艺术表演等,其艺术积淀十分深厚。她同梨园戏、南音被列为三个稀有剧种,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动态文化艺术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独特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地位与声誉。”早为世人所重,“哑剧”岂可与之同日而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雅传统的泉州木偶艺术却经常和早被《辞海》列入“猴戏”注的“驯猴”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并把它当成“泉州木偶艺术”来宣传,这显然是常识性的错误。木偶剧《驯猴》自组装出笼至今,似乎已经定型。其实,该剧仅是发展中的产物,它仍有很大的潜力,尚待挖掘补充,亦可从猿猴类节目中的表演找到借鉴,诸如“辨假币”、“讨配套”、“抬木柜垫脚、举棍取香蕉”、“照镜子、涂口红”等,都可从中取其精华为之所用。对此,泉州有一老导演曾从泉州民俗角度为《驯猴》一剧作过考证,提出:倘若让“老猴骑羊羔”将使该剧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附:有关编演、制作人员:
张秀寅(1914年-1964年)泉州木偶剧院院长
谢祯祥(1921年-1977年)演员。院一团团长
魏启瑞(约1921年-1979年)演员。后任艺校教员
吴孙滚(约1921年-1988年)演员。后任艺校教员
黄景春(约1920年-1988年)美工。1970年安排泉州糖厂
吕文俊(1919年-1994年)编导。1970年安排高甲剧团
陈清波(1929年——)演员。1970年安排蔬菜公司
沈丹(1919年-)编导。1970年安排泉州海滨学区
注:“猴戏”条见《辞海》艺术分册28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