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火柴之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火柴早已被打火机所取代,各地火柴厂纷纷倒闭转产。现在一盒火柴仅1角,可是一个世纪以前,要买盒火柴,不是富人甭想问津。据清同治年间秀才孙玉璋所著《异闻琐录》载:“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淫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叹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奇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在未有火柴之前,泉州人一般用火石击火,艾绒引火,极不方便。到光绪年间,才有外商从海外贩运火柴到闽南销售,民众便把火柴称为“自来火”或“洋火”。当时,普通市民尚买不起“洋火”,只有存心想摆阔气的公子哥儿们,在鼓楼脚的闹市街头,当着众人的面“唰”地一下,擦燃一根火柴,表现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好让周围的人把他们的行为视为豪举。后来,随着舶来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火柴价格日益低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清末民初,中国火柴工业尚处于萌生阶段,日本已是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国,国内火柴市场便被日本货所垄断。当时的神户是日本火柴生产地,侨居那里的华商就以代理商的身份,办理日本火柴入口业务,开辟舶来品火柴的另一渠道,首户就是泉州金门籍人王敬祥,他用“同孚泰行”名义贩运推销日本火柴,获利甚巨。凡由他经销的日本火柴,商标(又称“火花”)由他另外制订,有些还印有“王敬祥监制”或“同孚泰行”字样。王了解中国民情,其印制的火花都以中国民俗吉祥物为内容,因而民众欢迎乐用。王敬祥是位爱国侨领,曾任旅日华侨总商会会长。他还是孙中山的忠实朋友,长期大力资助孙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两人交往甚密。其孙王柏林至今保存着两张孙先生亲笔签署的3000元和4000元的收据。敬祥被孙先生称赞为“急公好义”,对革命“协力筹助”。1919年,王协助陈清机兴建闽省首条公路——泉(州)安(海)公路,造福桑梓。1923年,敬祥在日本神户逝世,孙先生亲往吊唁。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后的记功坊上,至今尚有一块献石,刻着“中国国民党神户支部党员王敬祥”字样。 王敬祥印制的“福鹿为记”火花 中国最早火花“舞龙牌” 已知泉州最早火花“孝行和赞” 在旧中国,对于我国早期的火柴工业史的原始资料积累和保存,以及研究整理等项工作,都是做得极少。时至今日,要了解我国早期火柴工业的概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么不是苦于文献无证,要么就是语焉不祥。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民族火柴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1879年创建的广州佛山“巧明厂”为最早,牌号“舞龙”。至于泉州近代史上是否有火柴工业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新加坡华人收藏家黄汉森的火花藏品中获得答案。黄先生酷爱古典火花,不惜高价广为搜集,收到数以万计的古花。他有1枚“孝行和赞”牌火花系美华火柴厂生产的,白报纸红黑双色石印,上部有“纯粹国货”宣传语,下部为产地“福建省泉州府”字样。泉州府设置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封止,这枚火花为清末古花无疑,这说明当时泉州也有人对此新兴工业甚感兴趣,并想用创立火柴企业抵制外货。泉州人士创设火柴厂的还有南安的黄青松,他于1945年在福州仓山港头办起南光火柴厂,生产“赛童为记”“渔农”等牌号安全火柴,直至195年才被并入福州火柴厂。 南光厂火花“赛童为记” 另据泉州老街坊回忆,1930年以前,杂货店所售的火花大多是日本货,商标图案一般是动物、花卉,中文牌号,质佳好用。30年代起,抵制日货风潮高涨,各业提倡使用国货,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上海大中华公司“美丽牌”、“蝶穿牡丹”;闽省最大火柴企业福州建华厂的“幻童为记”、“孩儿牌”等国产火柴乘机输入,以物美价廉深得人心,在泉州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