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近现代泉州海关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者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建立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称为“洋关”。泉州关口不受外籍税务司管辖之列,称为“常关”,为闽海常关管理。对民船货载征税,分为进口正税、出口正税、复进口关税、耗银、梁头、杂捐等;对进出口外轮的征税,则分归厦门或福州,征收进口税或出口税。 泉州常关征收税目:有进口正税、出口正税、复进口(其他口岸)半税、梁头(即船料)。对商船漏税或匿报经查出者,则按例处罚之,此外还有杂欵等。 民国2年(1913),泉州常关改称“泉州常税总局”,划为厦门关管理。下辖法石、秀涂、洛阳、獭窟、蚶江、陈埭、安海、深沪8处。民国4年,泉州所属各分局卡,实行“包商制”,对船只及货载由泉州常关监理,主要是办理登记出入口岸船舶,发放行船牌照、监管验放进出口货物。民国20年泉州常关总局改为厦门海关泉州分关,征收税费分为关税、代征税和规费3大类,同时对外贸易民船,逐步确立申报、查验、征税、放行的监管程序。 民国27年8月,由国民政府财政部核准:开放泉州港为临时通商口岸,闽南各县货物,改由泉州输出,以茶叶、瓷器、桂圆等为大宗。民国29年7月,晋江县祥芝古浮辟为通商口岸。8月中国茶叶公司在泉州设立闽南分公司,专营泉州、漳州两市茶叶的产制和运输。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泉州海关更名晋江支关,下辖秀涂支所,均隶属厦门海关。直至民国38年7月10日,泉州海关才裁撤。 泉州解放后,省人民政府决定:开放晋江地区为对外贸易口岸,设立晋江支关及秀涂支所。1951年3月,晋江支关改称为泉州支关,开展货物管理、征收税费、查缉走私等工作。 1953年验查船舶时,以海关为主,办检站和港务局配合。对进口船舶的监管,采取驻船包干法,关员根据船方文件,进行核对和加封,并查阅船舶吨税执照,按期效在进口清单上签注。 1957年1月,由于军事需要,泉州支关停办,后渚港不允许外轮进入,货物监管业务终止,而转为陆上查私。泉州支关协助厦门总关开展海上缉私,取得显著成效。直至1980年1月1日,泉州支关正式复兴,停办长达23年。 1964年3月修防洪堤时,在南门海关遗址,出土清康熙五十五年九月所立的清海关《奉督抚两院示禁》的石碑,碑刻内容为揭露和取缔海关人员对客商横征和收礼的陋规。碑文明确规定:“关税县课,各照梁头五尺上下丈量验明,画一应归关者,量定尺寸报关给牌。至于修葺之船,既经完课应准修葺,一切补烙陋规,尤加痛除……渔船验仓,每只口索私礼一两六钱;商船出入挂号,每只索私礼九钱;棉花每包横抽私礼一分九厘;布匹横抽私礼三厘;小杉每根横抽私礼五厘;古纸每百斤横抽私礼五分二厘;黍豆油麻每百斤横加私礼一分;糖每担出入骗担银一分六厘。俱干法纪,均宜革除。” 1974年9月,后渚港开始建造3000吨级石油专用码头。是年经国务院批准:惠安崇武港为接待台湾船舶的港口。 1979年8月25日,泉州后渚港被定为出口货物的临时起运站。11月24日恢复泉州海关(支关),隶属厦门海关。 1980年泉州恢复海关业务,凭许可证验放进出口货物,同时代征工商统一税。1984~1990年,共征收工商统一税1061.31万元,其中以药品和汽车配件为大宗。从1980年起,泉州关恢复凭许可证,验放进出口货物。 1983年1月1日,后渚港恢复对外轮开放。同时开征对台直接贸易调节税,凡从事经营台湾省产品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皆为调节税的纳税义务人。对台湾的小额贸易(指直来直往的小商船、小渔船以货易货的形式),每船进口货物金额在人民币5000元以下的免税;对优良种子、种畜和种苗,可免征调节税。 1984年7月,“泉州——香港”试行定期班轮运输,每月逢5日、10日由泉州和香港对口开运。 1985年3月,肖厝万吨级杂货码头动工兴建,1989年11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动行;同年,中央批准在肖厝港区建设福建炼油厂。 1987年3月,泉州海关对信誉较好、遵守政策法规的企业,都给予方便;对信誉不好的企业,则严加管理和控制。8月16日泉州至香港客轮开通,“鼓浪屿”号客轮,首次直航香港。 1989年,泉州海关会同经贸部门,对关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一次系统的资信调查,审核出信誉较好、资信不明和信誉不良的三种企业,严格凭有关部门的批文核放,重点跟踪调查,并按规定予以处理。 泉州海关办公室,原设在南门富美宫西北侧,该地因此留下“海关口”地名。以后虽有变迁,但地点都在南门附近。到1990年12月,泉州海关迁到温陵南路东段新建的“海关大楼”。海关大楼分设办公楼、业务一科、业务二科、调查科、行政科、人事教育科等。在编人员97人(其中工人7人),占地面积820M2、建筑面积4978M2、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333M2,职工宿舍楼3幢,建筑面积6393M2。泉州海关辖区,包括泉属各县(市)。 1991-12-24日,肖厝港万吨级码头正式启用,“晴川”七号轮驶往日本大阪。 1994年3月15日,泉州至香港货轮正式开通。同年12月,肖厝海域10万吨级航道正式开通,中外海轮在肖厝港停泊、启航的日渐增多。随后,中外货运往来也更为方便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泉州海关的对外交通贸易也得到不断加强,并且坚决贯彻“促进为主”的方针,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进出口货运大量增加,海关业务更呈现出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