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追随时代脚步前进的人——我的母亲林朝素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追潮逐流,振兴女子教育 家母林朝素(1900-1993年),永宁人。其父林登滨,清末贡生,思想开明。1901年创办晋江最早的新式学堂“永宁行实小学”,男女生兼收,传授“新学”。1910年,家母十岁时,便成为行实小学的女生之一。而林纤的译著《茶花女》等新派小说,成了她的启蒙读物。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家母有幸受到20世纪初叶先进思想的熏陶,较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萌发追求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 1916年,家母年仅十六岁,便怀着提高家乡妇女文化的思想,协助父亲创办了晋江第一所女子学校——“竞新女学”。命名“竞新”,即希望“男女平等,竞赴新潮。”当时女子入学的极少,她就深入四乡挨户宣传女子受教育的重要。首届招生达三十多人。她大胆革新教学内容,废弃陈腐的封建八股,代之以国文、常识、算学、音乐、劳作等新课程,并按程度分班复式教学,这些明显优于旧书塾的新事物,吸引了更多的侨乡女子入学的兴致。 次年,学生猛增位六十多人。四乡五里如沙美、金埭、梅林、港边、沙堤、许厝、龟湖,甚至远在十里以外的衙口乡都有女子来校求学。原来借用华侨林允柱祖厝作校舍,已不能容纳,只得暂借林书概家的“莺山书舍”上课。 她的父亲林登宾为此向泉邑著名的开明绅士许卓然、秦望山募捐。许、秦先后被邀来永宁视察,对竞新女校印象甚佳,乃慷慨解囊,并倡导华侨捐建校舍。华侨林书概、林书汉、林该得等和本地商人林谋板、林海参等也大力支持,家庭妇女邱瑞禧自愿献地建校。不久,在“行实”对面,建起了拥有数间正规教室的校舍,生数随之增至百人。 于是,“竞新女学”与“行实男小”隔街相望,书声相闻,俨然男女平等之象征。从此,女子读书,在永宁一带,蔚然成风。 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晋江侨乡妇女较早地接受新思潮的影响,纷纷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走出家门,争取解放。这时已出任校长的林朝素女士,便致力于把女校办成鼓吹妇女解放的中心。他聘请勇于反封建、向往新思潮的女青年刘瑜璧等来校任教。 1921年,竞新女校借5周年校庆之际,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以显示女生的才能不亚于男生。同时,公演以反封建礼教为内容的“文明戏”。当台上演童养媳被虐待毒打时,台下的小媳妇们泪光闪闪。而当恶婆婆受到惩罚时,则暗露喜色,演出达到唤醒妇女的目的。刘瑜壁女士还大胆地着男装、戴墨镜、粘上小胡子上台表演,台下轰然大笑,掌声雷动。原定只演二天,在观众要求下再加演一天。在20年代初,这种敢于由女性占领舞台,演出鼓吹女性解放的文明戏,震动了闽南侨乡。公演“文明戏”,在泉州话剧早期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1922年,为追求“新知识、新思潮”,家母考入了向往已久的集美女师。当时集美,在陈嘉庚先生的“爱国兴学”精神感召下,不仅是传播新文化的中心,也是青年学生接受新思潮的熔炉。她在这里不仅学到了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也建立了新的人生观。她在《给刘瑜壁女士信》中这样说:“现在新人物,必须应潮流所趋,要有新学识、新思想,足以贡献社会。”在这一篇保存至今的作文中,表露自己的志向,“就是想毕业后把我所有的学识,尽量化作吾乡一般妇女的指迷”,“几辈无知儿童的先导”,达到“振兴教育,移化习俗”的目的。 1925年,已是集美女师三年级学生的家母林朝素,被陈嘉庚先生那种“救亡图存,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所激励,在集美女师刊物《女子教育》上发表文章这样写道:“社会腐败,国家危亡,女子独不可波及吗?所以我愿新女子们,人人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舍我其谁’之观念”,“庶不致令人长目二万万女子为附庸品。”在20年代,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就在这一年,“五卅”惨案震动了神州大地,具有爱国传统的集美校园迅速地掀起反帝爱国浪潮。罢课、示威游行、演讲、张贴标语、高呼口号,这一切使她兴奋不已。学校停课两个月,爱国学生自动深入农村宣传。林朝素与好友卢文理女士等组成“晋江宣传队”,奔赴故乡永宁,连续七夜在各村演讲。由于有竞新女校学生的协助,群众踊跃听讲。1925年出版的《集美周刊》详细记录了她们在永宁、沙美、外高、岑兜、港边、郭坑、梅林等村七次演讲的情况。当时听众从八十多人到百人以上。讲演员讲述“‘五卅’以来惨案之事实”,号召民众认清“国与民之关系”,“勿用仇货”。在她们爱国激情的感染下,各村听众“同情愤激,至有太息垂泪者”,“大有敌忾之表示”。梅林村“各船户当场誓不运载仇货”。 1927年,家母林朝素毕业集美女师,同时留任集美小学。但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她谢绝了条件优越的母校的续聘,回到了陷于经济困境的竞新女校。她不顾世俗议论,与好友王清理奔赴菲律宾,历时一年,在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募得两万多元捐款,回永宁重建濒于倒闭的女校,恢复了女校生机。林朝素的心胸胆识,得到马尼拉华侨社会的赞许,也得到泉邑马尼拉同乡会青年诗人、书法家李根香的倾心仰慕。1928年,永宁竞新女校舍的落成仪式,成了他俩的结婚仪式。 之后,一直到1940年校舍被日寇烧毁,林朝素先后任竞新女校校长长达二十四年,培养了成千名侨乡女生。 1940年之后,林朝素仍然坚持在偏僻的农村或沿海小学任校长。祠堂破庙就是课堂,每月俸薪一百来斤糙米,一家勉强度日,但她并不留恋城市舒适的家,不嫌弃农村的落后,默默地将全部心血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 199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林朝素一家“教育世家”的光荣称号,表彰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二、充满活力的妇女活动家 林朝素还是一位妇女活动家,1948年前后,当时她任晋江县蚶江中心小学校长。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对晋江各乡进行所谓“清乡”、“围剿”,当时以小学教员身份潜伏在蚶江一带进行地下斗争的中共党员丁建安同志面临危险。家母一向同情支持地下革命者,中心小学成为蚶江一带的革命堡垒。家母在校长会议上得到消息后立即及时通知丁老师撤离,一方面清理红旗、标语和解放大军南下地图等革命标志,胜利地掩护地下党安全转移。此后她和地下党的同志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她还在任教的乡村主动、义务办起妇女夜校,开展扫盲、歌咏等活动。抗战期间,她还主持开展一系列的抗日宣传活动,如演活报剧,举行讲演会,发动师生为“购机救国”献金献米。 泉州解放后,林朝素投入繁忙的泉州基层民主建设和民主妇联的筹建工作。之后,又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保障妇女的正当权益、为替受封建家庭压迫的妇女群众排忧解难而奔波。 80年代后,家母林朝素虽已八十高龄,但仍充满活力。从1980年后,她连续五届被聘为泉州市政协委员。她是致公党的党员,经常和海外或台湾的一些关系,进行广泛的联系,促进海外同胞对祖国建设和和平统一大业的了解和支持。 林朝素教子有方,三个子女都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其长子李亦园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1985年,国际学术会议“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海峡两岸的学者聚首一堂。大陆代表团率团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台湾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就是林朝素的长子李亦园。会后,费孝通教授受李亦园的委托,亲自来泉州寻访林女士。家母看到儿子捎来的几大册著作和问候的家书,睹物怀人,思绪翻涌,写下了真切动人的诗歌《元宵前接在台亲人家书有感》—— 乍通鸿雁慰平生,酬却白头梦里情。 一掬盈盈思母泪,几回款款唤儿声。 卅年生死倚闾痛,数字家书释得平? 何日河山归一统,离人长聚月长明。 林朝素时刻盼望与儿子团圆会面。她在一次开元寺元宵吟诗会上,吟诵了一首《元宵感怀》,其向往母子幸福相会的真挚激情,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人: 顷刻浑忘鬓发斑,月圆灯火满人寰。 卌年多少倚闾泪,会向春风渡玉山。 这些慈母对游子的深切怀念,曾被摄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闹花灯》和《血缘》专题片中。而这首真挚动人的诗歌,则多次转载,刊登在《瞭望》、《中华诗词》、《每周文摘》、《泉州晚报》等刊物上。 1988年5月7日,泉州市政协和社会贤达及林家的同窗故友,为林朝素举行九十大寿庆典,林朝素长媳刘时莼女士特地从台湾赶来参加。市有关领导傅圆圆、郑炳山、叶启东,区政府领导曾华彬、吴金钗莅临祝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亲笔书赠贺诗曰: 鲤城懿德早喧阗,况复难能母子贤。 桃燕华堂筹九十,春风两岸弟三千。 神州飞舞弦歌盛,雏凤新声教泽传。 故国车书期一统,萱帏祝嘏喜联翩。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赠送亲笔大幅题字:“健康长寿,全家团圆”。雷洁琼也赠送亲笔题词,称赞她是“泉南女子教育的先行者”。 台湾著名教授胡佛、沈君山、杨国枢,著名画家何怀硕夫妇等也寄来书画祝贺。 发来贺电贺信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厦门大学校长田昭武、副校长蔡启瑞,福建师大校长陈征。 三、教育世家的荣耀 家父李根香,自1926年南渡菲律宾,执教鞭凡36载。他时常赋诗抒发海外游子乡关之思、亲子之情。如诗曰:“江城日月咽悲笳,更值春来苦忆家,一树刺桐红似火,窗前偏著故园花。”“且醉尊前现在身,生还敢复说艰辛;悬知泛海归来日,喜极呼儿是老亲。”家父长年独自一身居留菲律宾,家母曾去信促其归来。家父无奈囊中羞涩,难赋归舟,以诗代复曰: 不善营求但率真,偶携书剑走风尘。 十年两袖空如洗,洋客衔头笑煞人。 家母接读后,十分伤心,答以五绝一首: 笔锋如剑芒,割取我柔肠。 天涯飘泊子,直须还故乡。 不能琴瑟和鸣,却要隔洋悲歌,沧然互答,令人感伤。 1993年7月24日,家母林朝素与世长辞,享年95岁。泉州市委常委傅圆圆、副市长薛祖亮、原副市长廖博厚、华侨大学校长陈觉万以及各界人士陈泗东、吴捷秋等500多人参加追悼会,送来花圈挽联和挽幛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张克辉、原省顾委主任胡宏、泉州市委书记陈营官、市长林大穆、市委副书记林文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李国鼎、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李家同,还有美国、台湾、香港的知名教授学者毛高文、许倬云、张光直、孙震、刘兆玄、沈君山、胡佛等。《福建侨报》在题为“教育世家的荣耀”的悼念文章中写道:“海峡两岸许多学术机构和众多知名学者共同来悼念一位女教师,在泉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92年林朝素与次子、本文作者李少园夫妇。199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世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