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梅石山房·梅花石·梅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梅石山房是泉州旧城厢世家望族“观口黄”的三大书房之一,在泉州市区玉犀巷内(原鲤城区政协驻地);其北跨巷为一六书房,其东紧邻为三余书房。山房原为黄氏后花园,内阁学士,四川、两广总督,刑部、吏部侍郎黄宗汉辟为书房,以其四川总督任内得一“梅花石”,遂命名“梅石山房”。后其长子黄贻楫以为读书之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黄贻楫蟾宫折桂,高中一甲进士第三名,即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散馆改授刑部主事。时因母殁,遂守制家居。后遵“读书积德”、“惟求功名不做官”祖训不复出仕。在家深居简出,研读诗书,暇时着意经营改造山房。 黄氏梅花石 梅石山房经黄贻楫葺治,别有一番境界。园北为层楼,前有长廊,翼以栏干。南面堆叠假山两座,东大而西小,嶙峋峥嵘,形姿娟好。东山为主山,下有洞府,前后贯通,光线充足,可坐可卧。拾磴而上,半山有平台,原有小亭靠山面崖而立。穿亭转折向上,直通山巅。山顶石磴方平,可驻足远眺览胜。东山有石径二,一在北,一偏西,峰回路转,皆通山顶。临崖有石镌刻行草“问芳”二字,颇隽秀。西山小巧玲珑,上有平台,台前有石狮一尊,用湖石叠砌而成,张牙舞爪,形象逼真。台中置石桌一,椅四,为主人会友清谈、吟诗论文、品茗弈棋之所。假山上下附植薛萝、花卉、灌木,任其攀援缠绕,满山枝红挂绿,灿烂如锦。山间留隙为道以通本宅。西山稍前围筑一坛,树立梅花石。山下有小池,上架拱桥,桥面以整片巨石雕凿而成,左右扶栏。池下有暗渠与旧子城壕相通,以控制池塘水位。池中放养金鱼红鲫,兼植水草浮萍。池畔紧贴西墙,有水榭数楹。山房西北隅,一片香蕉林(解放后改作礼堂,今为综合科技楼)。山馆与假山间为大石庭。庭之东南有井一口,井边玉兰树与梅花石旁榔榆树、西山后龙眼树三株古木鼎立而峙。玉兰与榆树,已有百年树龄,今列为泉州市园林重点保护的古名树。 梅石山房曾珍藏一些稀罕的花石,如狮子石、五音石、小狗石,最为珍贵、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梅花化石。 “梅花石”来自天府之国四川。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黄宗汉从浙江巡抚迁调四川总督任内觅得,视为奇珍,特派专差不远万里从四川送回泉州珍藏,并将书房改称为“梅石山房”以为纪念。黄贻楫修治园林,将其安置于假山之下、水池之畔,时时玩赏。梅石正面如一幅泼墨梅花,最高175厘米,最宽95厘米,最厚40厘米,画面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寒空飞雪,冰花万点。一入夜间,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晶莹闪闪。梅石以四大特征名闻于世,世传不衰:一、她是福建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梅花天然化石,图像有根,有干,有枝,有花,有蕾,有蕊,一一浮出石面,有强烈的立体感。二、她表面看上去为钟乳石,呈毛绒毯状,用手触摸却平面光滑。三、乍看,给人以整块石头一分为二的错觉,其实表面与里面由钟乳与黑岩两色组合,浑然一体,天工之妙,令人叹为观止。四、此石从来不生青苔,即使黄梅时节,淫雨霏霏,石头依旧光光亮亮。泉州号称“梅石”有三,此其一;又一在城北一峰书院(泉州一中)旁,却非化石,乃由绽开的花岗岩组成;又一原藏承天寺,“文化大革命”期间移置开元寺,被砌为“桑莲古木”树坛座石,此石梅之枝干花样,呈水墨画状,皆不及黄氏梅石珍贵奇特。 一百五十多年来,这块别具一格、欣赏价值颇高的梅花石,引起世人的注目和爱护,海内外许多人士慕名前来观赏,有人还开出高价准备收购。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港商出巨资要买走这方梅花石,但黄氏家族并不为之所动,使其转入他人手中。到了“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有人想将这块梅花石扛走,家住政协的苏敦厚先生闻讯,不由分说操起木棍,要与窃宝者拼命,终将其保护下来。 1983年间,北京故宫博物馆馆长单士元先生在泉州市文管会吴志谦先生的陪同下,专门来鲤城区政协考察此方梅花石。单老先生一见到这块梅花石,大为惊异,激动地对政协干部、黄氏族人黄永硁先生说道:“国宝,国宝!我年纪这么大,也走过全国的山山水水,见过许多梅花化石,但我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梅花化石。”他走出政协大门后,又返身回来,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叮咛道:“国宝,国宝!要好好保存。”并在梅花石前与黄永硁合影留念,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政协。 梅石山房与山房主人和梅花似乎特别有缘。据黄家老一辈传言,山房前曾栽有一株红梅(后毁),这株红梅蕴藏一段探花郎黄贻楫真实的却鲜为人知的故事。 黄贻楫隐居闲处,陶钧文思之际,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左宗棠爱将孙开华任福建陆路提督,驻扎泉州。孙开华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不恤民间疾苦,任意将军马放牧于北门外执节铺,践踏百姓田园,使这一带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业的村民难以聊生,怨声鼎沸。一日,有铺中后生忍无可忍,举棍击马,不意用力过猛,将马击伤致死。兵丁禀知孙提督。孙开华当即派数百兵围捕,不分青红皂白,抓走村民300余人,扬言要处为首者极刑。村民求告无门,得悉黄探花声望,便如实禀报,恳请探花解救。黄探花闻讯大愤,即通过府县官吏转告孙开华,不得横行无忌,否则必替民申冤。原来,探花公与兵部尚书徐桐交谊颇深。孙开华认真反省,反复权衡,自觉不端,立即释放所拘村民,并登门向探花公认错请谅,贻楫有意不与谋面。执节铺民众得免一场兵祸,派人前来答谢,被黄探花婉拒,村民感其恩,便将顶铺唯一的一株“红梅”移至黄家后花园,添姿增色,以表心意。 “梅花石”人称“国宝”,而人才却是宝中之宝。“观口黄”自黄耀彬清乾隆九年(1744年)武举中式,开家族科第之先河,黄耀彰乾隆三十年接踵而上,文科中举;自此,黄念祖(嘉庆举人)、黄宗澄(嘉庆举人)、黄宗汉(道光进士)、黄谋熙(咸丰举人)、黄谋烈(同治进士)、黄贻楫(同治进士)、黄孙垣(光绪举人)一路花开,蝉联不绝。科举结束后,黄氏家族却在中国画坛开出一朵鲜艳的“红梅”黄松。 黄松,人称“安姑”,是黄宗澄长子黄贻檀的孙女,黄谋的女儿,自幼喜爱琴棋书画,颇有天赋,诸艺造诣很高,尤擅长工笔绢画。及笄远嫁湖南,为湘潭世家子黎桐曾之妇,相夫课子,贤良淑惠。其子黎烈文学业有成,为台湾大学教授、著名新文学家。她本人解放后被上海市市长陈毅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于1982年5月在泉州逝世,享年95年。 注:本文参考主要书籍有,陈允敦教授《泉州古园林钩沉》、《鲤城区志·人物》、《泉州文史》第8期、《泉州文史资料》第1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