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区解放前是晋江县城关,1951年市县分治后,即为泉州市的行政中心。1985年成为市辖县、区的行政中枢(泉州市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等县及鲤城区)。同一市区数次变易,记载其往事,实有必要。本人原在泉州市区担任中学教员及培英小学校长,达十数年之久,现把本人比较熟悉市区城关小学教育概况,忆述如下:
一
市区的小教分布:解放前,泉州城关分为五个镇,即泉山、明伦、象峰、云梯、南董等。1940年间统计,城关人口有49,101,学龄儿童为7,996人。当时除公立小学在承天巷的温陵中心,在东街菜巷的鲤东国民学校,在玉犀巷的衡文国民学校,在西街的双塔国民学校,在东关西台的双忠国民学校,在水门巷内的花桥国民学校,在黄甲街的筍浯国民学校,计一所中心、六所国民学校外,其他的私立小学共有十七所。这些私立小学的设立,才有办法容纳市区这么多的学龄儿童就学。当时私立小学分布情况:培元小学在中营下(现为泉州师范附小),小山小学在县后街(现为教工幼儿园),卓然小学在体育场东边(现为泉州市实验小学),培英小学在驿内巷(改为幼师附幼,现移在平水庙幼师对面),西隅小学在大寺后(现为西隅中心小学),开元儿童教养院在开元寺西塔边,佩实小学在井亭巷(现为通政小学),晋光小学在桂坛巷,南华小学在新门后街,平民小学在府文庙,立成小学在涂门街,新峰小学在横巷,溪亭小学在南岳溪亭宫,紫江小学在五堡,振兴小学在南门横街,崇德小学在厂口(现改为搬运小学),新隅小学在新门街等,公私立小学计二十四校,共138班,生数达6,698人(中华基督教办的南街华英幼儿园,聚宝街的求德小学没有统计在内),占学龄儿童7,996人的百分之八十五。当时各校班级数,除公立外,私立小学都是六个班级,秋季始业的,教职员每班以1.5人计算,除振兴小学外,都没有超过十人。教师的审核与任用都有明确的规定,私立小学每学期都要把聘用的教师呈报送审才行,执行也比较严格。一般是普师、体师、艺师、幼师、简师毕业的当小学或初小正式教师,高中毕业的为代用教员,初中毕业的为暂代教员。在教学中著有成绩的经行政当局表扬或传令嘉奖的可以无试验定为正式教员或经试验合格的报省发给检验合格教员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行政当局曾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观摩座谈会、研究会并聘请苏炳坤主编教学研究刊物等。这种会先从公立小学开始,以后私立小学也举行校际观摩。私立小学在四十年代中期为了招收学生更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藉以扩收生额。因为私立小学绝大部分是依靠收学费而惨淡维持的,校董会组织较健全的有培元、培英、西隅、卓然、立成、振兴、崇德等校,其他即靠学费的收入而维持,新隅小学只有获得一些果树的微薄收入,大部分经费都由校长吴文楚的华侨友人捐助的,有的学校一学期中,只能发给二、三个月的微薄薪水,但教师们还是坚持工作,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新峰小学,一些进步教师冒着经济的窘境及国民党迫害的风险坚持教学,直到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为止。在私立小学中,西隅小学校长傅文炎,他是集美师范学校第一届的毕业生,教学认真,经验丰富,团结同事,联系各校,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数十年如一日,成为市区小学教师人人推崇的楷模,其他的如黄倬云、洪泽溥、程衍庆、吴邦基、庄垂伦、黄益三、叶菁菁等都是坚持教学数十年而不懈的老师,加上毕业于乡村师范的苏炳坤,苏鸿琪等生力军参加工作后,小教阵容更加充实起来。
二
记得四十年代中期,城关私立小学有个校长联谊会的倡组,时间虽不长,但也可以看出当时教育同仁对待教育的态度。这个会的倡组主要是研究如何维持私立小学的工作开展,每月举行一次,但来到一学期即自行停止。记得当时没有学区界限之分,凡是愿意来校就学的学生,各校都可以收纳。公立小学收费少,学生多,私立小学收费高(一般是高年级收学费六元,中、低年级收四元,以后改收学米10斤至15斤不等),学生少。如果私立小学质量高,管理好,学生家长多花一点钱也不在计,来校的途路远一点也愿意送子女前往就学。私立校长联谊会的座谈便围绕办好学校这些问题而互相交流。在座谈中特别提倡组织学生学习小组,培英、振兴、晋光、佩实、崇德等小学都有这样的组织,便于指导离校较远的学生学习,有专职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一般时间都在晚饭后至晚九时左右,作为制度来看,学生及指导老师都能遵守。再是组织区域的学生家长组,各分组也有教师专门负责,定期联系,学校有什么困难,家长组即主动协助解决,并经常配合家庭访问,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虽大,但却保持学生家庭与学校的始终联系,教学的质量提高快,学生遵守纪律又好,家长很满意。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们能这样做真不简单,难怪从小学升入大中学校的或到海外工作的学生,都很怀念他们小学的老师。
在四十年代中还开设一个服务于教学的“晋江县教职员合作社”,社址在泉州市区承天巷口,目的是解决公私立小学应用的表格,簿籍等。先是1940年左右,温陵中心小学总务王声标,鉴于统一印发学生练习簿及学校应用表格,实有必要,既方便于教学,又节省教师自行设计的许多时间,就在其家中经营木刻印刷所,发行各种簿籍表册,推广很快,教师称便,不到一学期,从城关到乡村的学校都来采购。当时有些教育会的会员,认为这个业务应当由各校联合组办,并组织教学人员共同设计各种簿籍的格式统一印发。要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簿利广销,酝酿不久,便由各校教师集资,每股十元,由各校统一认股创办起来,认股范围颇广,这个社成立于1945年间,成为晋江县各校文具纸张簿籍的供应站。成立时,聘王声标负责工作,伍天佑任经理,选出理监事各十五人,理事长为黄清辰,监事长为吴文楚,因理监事人数不多,一年举行联席会议两次。业务扩展很快,先是晋江县教育科为统一各校应用的表册簿籍,函各公私立学校应到合作社采购,这样做,各学校呈报的表册既统一又迅速,因此每到学期初社务十分繁忙,业务范围已从晋江县推广到邻县。不久市区各中校也认股参加,所有中学的表册簿籍也设计付印。成立以来,业务盛极一时,甚至外省也有个别的来社采购作为他们的样品。由于业务好,虽仍然执行薄利多销的规定,但盈利颇多,以倍计算,可惜这个社没有自己的印刷所,业务未能大量扩展,限于木刻,只能局限于泉州所属的区域而已。1950年在每年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议时,伍天佑提出辞职,由颜振美接任经理,改派苏炳坤担任理事长,改名为“泉州市学校消费合作社”。不久颜弃职他就,由晋光小学教师唐境行充任经理之职。从1952年2月起至9月止,结合业务,整理内部工作,发还股金股息,拼入“泉州市桐山区消费合作社”,仍由唐境行任经理,专设文具专柜。这个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为各校教学服务的,现在如有按照这种做法的印刷所的设立,也是便利于中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1949年9月泉州解放,小教面貌焕然一新。1950年初举办小教学习班,由教育科长何绍先主持,一面了解小教的情况,解决困难问题,一面讲明党在解放区的教育情况,鼓励教育同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精神,继续担任小学教育的各项工作。本人参加1950年9月间举行的第三期学习班,对解放后的教育方向办学目标也比较明确。同年又参加解放后第一届教育工会,在工会组织领导下,教育同仁一步一步地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这个方针的途路行进。在晋江县泉州市分治时,教育工作经调整后,所有留下的教师都能尽其厥职朝气蓬勃地在教育战线上尽力以为。
三十多年过去了,追忆往事并得朱秀三、黄一蓬等当事者的协助,但疏漏还是不少,难免挂一漏万,望教育同仁能从这篇小教往事的忆述有所启发,加以补充,让泉州城关的教育史料比较完整、比较充实,则万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