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市新华小学简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学校沿革 《泉州市新华小学》初名《晋江县私立新华小学》,于1920年建校,为泉州新门外浮桥一带旅菲华侨所创办,六十五年间,曾十易校名,校长历廿三任,计廿一人,毕业生数己达四千余名。 <二>学校创办经过 初创时期(1920年-1936年) “五·四”运动发生后,在新文化教育思潮影响下,以李秉传、尤廉星等为首的旅菲爱国华侨倡议在家乡浮桥开办一所小学,培养人才,得到泉州新门外一带乡侨李桂堂、吴江流、林基灶、林为亨等的积极响应,决定创办新华小学,寓意新门外一带华侨发起创办的。接着组织新华小学校董会,筹募基金作学校经费,经过一番筹备,于1920年春正式开学。初仅筑教室两间,其余暂借浮桥塔顶林氏祠堂为校舍,聘请晋江教育界知名人士蔡浚(字文潮)先生任校长。学校初设四个班级,学生近百人。订校训“忠实果毅”,学生知识日进,生数年年增多,1921年还在浮桥德顺李书房增设妇女班。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旅菲校董会再次发动乡侨捐献,集资建筑新校舍,得到李桂堂、吴江流、林基灶、李世璧、刘宗显、黄南据、黄南生、尤传柞、李昭璜、尤芳绩、李成美、林为亨等新门外一带乡侨和南门外爱国华侨李清泉以及新合美宝行等鼎力资助,共捐献银圆壹万余元,同时推举李秉传、尤廉星回国组成建校委员会,负责建校工作,1929年动工,1930年建成一座包括有八间教宝,一间礼堂及一座四层高钟楼堂皇壮观的崭新校舍。 为使学校能得长期兴办下去,旅菲校董会又捐募一笔固定基金,存储银行生息,并发动各校董认捐常月捐、常年捐,定期收集汇寄学校作经常费,同时建立在乡校董会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新校舍建成后,经费充裕,教学设备日趋完善,添置了不少图书、仪器及运动器材,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斯时学校师资水平较高,学生质量良好,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学校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重视文体活动,经常举行文艺演出。1936年秋在浮桥状元田举行首届校运会,盛况空前。由于学校对体育既注意普及又着眼于提高,学生多次参加晋江县运动会都取得良好成绩,颇得群众好评。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校友粘文华(中共党员)回泉,发动学校教师、校友及新门外各小学教师、社会青年组织《晋江县文化界战时服务团第五分团》(后改为抗敌后援会),演过《放下你的鞭子》,《布袋队》等抗日剧目,还参与抵制、搜查日货,义卖春联捐款抗日,慰劳抗日战士家属,演街头剧,教群众唱抗日歌曲等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等。学校还开办战时民校,教育群众,激励广大青年爱国热情,当时浮桥一带就有一批青年,自动参军上前线杀敌。 这期间,日机不断飞泉骚扰,警报频仍,学校附近惨遭两次轰炸,一次炸浮桥街,一次炸断浮桥桥板,教学秩序大受影响,幸而当时学校教师周达民、林芹甫、林勋模、蔡奎壁、张淑惠等,坚持教学工作,学校不致停顿。 1940年晋江县改制,我校改名为《新光小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侨汇减少,1942年侨汇告断,学校经费无着,面临停办地步,校友林芹甫为使学生不致辍学,继任校长,动员校友吴志大、李德远、吴端方、李红绉等到校任课,只发给少量生活补贴,共同把学校继续办下去。一年后,在乡校董会认为如此维持,困难重重,因而向县教育科申请收归公办,1943年秋获准改为公立,校名改为《晋江县四维中心小学》,派黄子衔为校长,1944年改派蒋天化接任,1945年又派蒋天民继任。 抗战胜利后期间(1946年-1949年) 抗战胜利后,南洋海道、侨汇均复畅通,浮桥一带乡侨归国探亲者甚众。对家乡教育事业尤其关注,知新华小学易名公办,建议恢复海内外校董会组织。旅菲校董会推举林健民先生继任董事长,在乡校董会董事长仍由李秉传先生续任,接着联呈向县教育科申请恢复侨办。1946年获准恢复原校名,聘请泉州民生农校教师蒋水源任校长。旅菲校董会大力筹募资金,负责学校经费并修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师生活待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员中师范生不少,任过中教者也有几位,原拟扩办中学,后因故未实现。 1947年秋,校友黄侯侃继任校长。此时,归国校友多方捐助,学校还购地辟为排球场,扩大课余活动场所,后黄侯侃因事往台湾,校务虽有人代理,只能维持一般局面而已。 1948年秋,聘请蒋以浩继任校长。任职教师有郑沧江、黄霓仙、吴志大、苏彦裕、王励身、王大辟、蒋以河等都有相当才识和教学经验,工作肯干,对学生要求严格,高年级语文、算术两门主科更注意把关,因此,毕业生的升学率,明显提高,毕业生升入中学大专院校的都成为优秀生。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暑假期间,泉州局势动荡不安,南洋音信中断,学校经费,已无法接济,上学期不敷的,也无法偿还,蒋以浩校长乃邀请在乡校董校友地方人士开会商讨,决定发动群众,合力把学校继续办下去。 首先是解决学校师资问题。决定依靠校友,建立学校领导机构,推吴志大、周泽雨、李德远分担行政职务,并聘请蒋淑惠、沈丽英等任教员。大家都能热心为家乡教育忘我工作,不计报酬。 其次是面向地方筹募经费,增聘校董,认捐常月经费。捐献较多者月达大米三十市斤,少者五市斤(当时以大米计算教师待遇)。 学校经费尽量做到收支平衡。教师除部份照顾生活费外,多数只领补贴。 民主建政后,在乡校董会改组,增聘地方各界负责人为常务董事,协助解决学校经费及重要设施问题。公推许仁义为董事长,以专其职。 组织学生家长代表会,增强家校联系,提高教育效率,共同办好学校。 1950年校长蒋以浩奉调参加《晋江县小教学习班》,学习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的文教政策,强调培养学生“五爱”精神,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回校传达贯彻后,教师、学生思想认识提高,意志集中,行动坚决,精神振奋,学校纲纪为之一新,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同年,人民政府倡办民众夜校,学校当即动员师生发动群众入学,并协同部份校友建立民校领导班子,物色校友担任民师。 1951年学生数激增,学校随即延请民校教师林曾宛、廖镇国、柯子铭、洪明德、吴西湖、张维香、李其昌等兼任小学教师。 此时,学校已得到人民政府的补助、教职员工待遇逐步有了改善。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学校师生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提高曾联合地方上社会青年,组织《习风剧社》,配合各项中心运动,开展宣传工作,在浮桥、新步、树兜、丰州等乡镇演出《血泪仇》、《刘胡兰》、《南霸天》等剧目,剧社成员中校友黄天恩、黄天赐、蔡慰玉、蒋淑惠、蔡淑贞、粘金波、李其昌等深受教育,自动报名参军,为革命战争效命疆场。 1952年9月,校长蒋以浩调任中教,泉州市教育局委派吴志大接任校长。 1953年在市教育局和工商联配合下,组织了全市私立小学联合董事会,向市内一些大工商业户劝募,统一解决各私校经费不敷向题,每学期给予我校一定补助。1956年对私改造,工商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原有校董捐献无法兑现,在乡校董会乃与学校联合向教育局申请收归公办,是年秋获准,改校名为《泉州市新华小学》,去掉“私立”两字。 这段时间初中招生名额少,升学较困难,但学校多年的升学率仍列在全市的前茅,学生升入中学后,都博得该校的好评。 人民公社化后,学校易名为《泉州市第五中心小学》,庄文泮任第五学区党支部书记兼第一校长,吴志大为第二校长,并先后调派叶凤仪、陈家元、魏秀竹、林焕然、李瑞锦、张江水、王再习、吴连捷、陈再生等党、团员及教学骨干到校任教,加强了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师资队伍都得到充实,政治空气浓厚,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学生刻苦学习,学校还注意抓年段过关,因此历年参加中考评比,成绩都列在前面,学校曾多次被评为乡、市先进单位,不少教师也被评为乡、市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1963年间,曾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学校之一。 1965年全校已有十三班,生数达六百余人,教职工有廿七名,比解放初增长二至三倍。为适应实际需要,教育局先后拨款扩建教室九间,教师宿舍七间,总面积达七百余平方米。 1966年后文革期间,学校遭受空前浩劫,教学秩序不稳定,学校陷入混乱状态。 1969年泉州市各派大联合,学校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改名《泉州市红星小学》。1971年秋又改名为《泉州市红星学校》,并扩建教室六间,增办初中班。 1973年春,初中班停办,拼到泉州六中。 1976年秋,学校又附设初中两个班。 1979年春,初中班宣告停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为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因素,办好学校,在各方面的建议下,1980年春得市教育局批准恢复《泉州市新华小学》旧校名,重建在乡董事会,即发函旅居海外校友、校董,报告学校近况,并聘请南洋各地知名乡侨、校友为名誉董事长及董事,争取他们关心和支持。自1980年4月至1984年12月,校董会已收到海外捐款人民币二十余万元。新建了教学楼一座(包括有教室十二间,五层钟楼一座),总面积达1011平方米;修筑学校四周围墙长270米;铺石砖道一条长88米,还增添不少校具教具,文体器材,同时拨款二万元,存储银行生息,作为教学奖励金。 附记 笔者先后在新华小学工作,掌握新华小学校史资料不多,仅就所知,加以概述,以供治新华校史者参考,尚望历届新华小学当事者及海内外知情者给予修正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