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振兴小学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的文化教育历来偏在北区,学龄儿童就学许多不便。清朝末年,泉州批发商郊行集中在新桥头、水巷和米埔一带,南区的人口也随之激增,儿童就学的问题更为突出。振兴小学于是应运而生,于1911年冬天创办了。 当时经营厦门的郊行吴惟纯等人在横街(现在校址)创办商立学校。校长为叶修篁,学生只有几十个人,分设三个班级。入学的儿童多从私塾转来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各班都采取复式教学,曾有两班学生毕业。最早的学生有汤文通、汤文铭、吴芳藻、吴芳椿、苏子铁、苏子富、苏子贵、林绳祖、叶燕文及陈端励等。 申宁帮蔡鼎常等人在天后宫创办振兴学校,以后进两间及南禅房一带作为教室和办公室。校长为万令运,教员有张泥苇、苏子固等人,学生都是附近的儿童,只有五六十个人,开设三个班级,有的是复式的。教育界的前辈张炳铭,南门的卢南坪,现在菲律宾的陈嘉祥都是本校校友。 商立学校和振兴学校开办时,一切因陋就简,只有课桌椅和日常用具。学生时增时减很不稳定,有的班级有几个进度,有时全校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进行“大复式”教学。1915年军阀混战,盗匪蜂起,社会不靖,商家外逃不少,市场萧条,这两所学校经费来源大受影响。 1922年春,商会长傅维彬被人刺杀。翌年庄振基、庄笃明接任商会会务。1923年两所商校合并了,定校名为商立振兴学校,校址择在原横街商立学校。名誉校长有陈仲瑾、蔡光华,实质校长是王岫松、谢杰英主持校务。聘请大专院校出身的,有教学经验的来执教。叶文华为教务主任,陈锦洲为体育教员,陈仲瑾兼任国文教员,张泥苇任音乐教员,还有郭超英、苏子固、陈月英等人。1925年又聘请刚从安南回国的王鲁石来校工作。 1926年王鲁石出任校长,教务主任仍是叶文华。增聘了傅木森、叶国基、林依人、蔡雪如、蔡美惠等人,充实了教师阵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提高,学风良好。教育主任和级任导师经常深入学生家中,了解各类学生情况,为教学和处理一些校务的参考。 学校设有各种奖励,最高的为银牌奖,各班级品学兼优获得第一名的都可获得,还有课本奖、文具奖,以奖励操行好学业优等不同情况的学生,并扩大贫苦学生减免费的范围。 学校平时也注意各种活动,曾举办各科成绩展览,内容很丰富。每次展出的作品,琳琅满目。傅木森老师指导制作的各种纸花,几可乱真,常被争购。 当时王岫松、朱石、王振坦、叶文华、陈锦洲、周毓琦等人,组织了“泉州人间剧社”,带同学生萧镇江(叔康)、周耿灿、陈奕尚、陈登良等,以文明戏形式在泉州、金井、溪尾、丰州等地公演过《蓬花庵》等反封建的剧目。又以“五卅惨案”为背景,在泉州花巷许厝埕演出《阎瑞生》,连演多日,轰动全城。这是泉州起了作用的剧团之一。为以后振兴参与泉州各时期的剧运奠定了基础。 1929年前后,曾演出歌剧《三蝴蝶》、《月明之夜》、《葡萄仙子》、《小小画家》、《名利网》和《卖花女》等,傅碧英演唱的《卖花女》更是轰动一时。“九一八”后,邀请校友刘淑娥主演《南归》,林秀漪主演《梅娘曲》都得到好评。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商立振兴学校连年开展这类规模不小的文艺活动,在教育界影响颇大,声誉倍增。在当时的晋江县各小学校的剧运活动实无出其右的。 校誉远播,生数猛增,教师的阵容也一再扩大和整顿。吴宗文、吴俊川、周毓琨、王金钗、洪维珍、陈舜华等先后来校执教。学校的经费原由各商家同业公会支持,后扩大了校董会组织,并积极扩建校舍,充实各种设备。修建两座洋灰楼,上下层各有两间教室,各可容纳六十多个学生。楼中间隔为学生宿舍。在洋灰楼前面建一座双层木楼,上下有四间教室。办公室、图书馆、礼堂和教师宿舍都有了。添购图书及各种工具书,有关教学参考书和各科教学用书,计有一千多册,尚有各种刊物,如《新中华》、《小说月报》等。其他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包括《万有文库》全套,合计有四千多册,另有自然、地理、历史等挂图两百余幅,动植物和算术等科的教具。鸟兽的标本有四十多只,师生制作的标本不少。同教学相辅相成的各种设备都尽量购置应用。 这阶段聘来的教师有林荣、商希蕴、黄荷亭等人。学生有二百多人,十个班级。从教师的阵容,学校设备、教学质量来看,振兴学校在当时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师生都有荣誉感。三十年代初,校友周耿灿、萧镇江(叔康)、陈奕尚、刘淑娥、陈登良等人先后来校执教。 校园很小,长不到三十米,宽不超七米,设了沙坑、单杠、滑梯、起翘板;也竖一个篮球板,兼作排球场用。各项体育训练,只能在课内进行,后来分散到附近乌岸头荒芜的草地上去活动。从1934至1936年,连续三年学校的男女田径队在各组的比赛中都获得冠军,荣获全县各校田径赛总分第一。这是教员周耿灿、王汉津平时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和辛勤劳动所得的硕果。昔日的运动健儿,今天仍兢兢业业致力体育运动事业者还有:泉州市体委的黄必春,晋江一中的郑桐华,泉州有名的小教许运赐和羽毛球教练苏孙茂等。他们都是国家级的裁判。 商立振兴学校,从三十年代初即开始跨进发展阶段,规模逐渐扩大,设备日臻完善,学风良好,备受社会称颂,学生广布于南区和南郊,远到下辇和前店,邻县慕名而来寄宿就学的有惠安县的,南安九都和大霞美等地的。泉州社会闻人舍近就远,送其子女来校就学的不少,商会长陈仲瑾的子女陈泗东、陈新新、陈碧玉等,都送来本校就学;驻军长官李延年送其子李树正来校就学,他离泉前夕还亲送“百年树人”的横幅给学校,以表谢意。 1936年,商立振兴学校立案后,改名为“晋江县私立振兴小学”。 由于平时对学生的成绩考查甚严,坚持升留级制度,凡是本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能考上初中。 办公室设有教学日志,教师上课后都得将授课内容章节记载,以备查阅。办公室备有各年级各科的课本,为听课者随时取用。校长、教务、训育、级任教师都可以听课,以促进教学。 各班有教室日志,记录着出席人数、迟到早退、缺席和旷课,教室卫生情况,上课秩序等。如遇学生缺席满一天的,级任就去家访。病假的学生,该班级任、训育主任必去家访,家校联系频繁。 学生的组织叫德济(南门的正式名称叫德济门)市政府,设正副市长各一人,下设学习、体育、文娱、卫生等股,每股各设正副股长一人。各班级的正级长充任市委员,由市委员互选产生正副市长。还有巡察团、小商社的组织。巡察团团长和各股长都由委员分担。巡察团团员由各班选出,每天派一个团员轮流值日负责布岗放哨巡逻。小商社是合作社性质,经营簿籍文具,资金由学校拨借一部分,另外公开招股,由各班学生认股,一个学生最多不能超过十股(按当时物价计算,每股金额约可购买两本算术簿)。各班级的股东选三名代表,参加管理工作。各班级的股东代表选出小商社的正副主任,各股东代表轮流当营业员,逐日结帐填报。到年终按股分红,学生毕业或离校时可以退股。 “七七事变”后,敌机常来狂炸,上课时间改为早晚。部分高年级学生由教师周耿灿、陈登良、王清河和王汉津带领内迁南安小霞美上课。师生与当地的霞溪小学联合组织“南安霞溪抗战巡回剧团”,课外宣传抗日救国,翻山越岭深入各乡镇,以戏剧、歌咏、演讲等形式开展活动。在校师生坚持上课,晚上到街头宣传,演出短剧《捉汉奸》、《放下你的鞭子》等。开办妇女班,进行抗日救亡和战时常识教育。 1939年秋,内迁南安霞美的师生回校上课。不久在泉州以振兴小学为主体,于1940年组织了“长虹抗敌剧社”,社长林荣,副社长陈钟馥,主要成员有刘淑娥、陈葆初、陈暾初、王清河、周耿灿、王愚、曾仁志、陈登良、何毓秀、谢淑惠、杨琼琚、黄连生、吴树昌、陈玉书、徐秀卿、陈兢智等人。寒暑假期间演出,大部分校友踊跃参加,人数众多。 开始,以振兴小学女教师陈葆初为主角,演出《生命之花》成功。接着由王清河、苏忠泉导演《雷雨》,轰动了晋南惠各县话剧界。后又演出《麒麟寨》。因受非议,长虹剧社被迫停止活动,直至1942年才再度公演《雷雨》。1944年暑假,在大光明戏院演出话剧《家》,在第二天晚上,受国民党和驻军的干预,推迟演出,剧终时已是翌晨鸡鸣,观众始终全神贯注,无人退席。 名噪一时的长虹剧社,仅是振兴小学社会活动的部分。 1945年,校友永安师范毕业的陶昭贤,体师毕业的吴文两和丁子镇来校。附设的“青龙国民学校”,其校长一职由陶昭贤兼任。是年秋抗战胜利,校长王鲁石他就,校友福建师范毕业生苏忠泉接任。这时学生激增己达五百人左右。校董会将水仙宫申宁厦同业公会产业旧屋拆除,修建一座砖石结构的两层楼,有四个教室,名“承启楼”。从此,有十二间宽敞的教室。规模扩大,增设校务办公室主任,后改为校务主任,协助校长办理日常事务。新聘教师有章维朝、唐文肯、杨琼琚、黄德霞、黄雪琴、王思曼、吴人德、吴莲碧、陈登标、赵世同、苏家信,及音乐界知名人士王炯和苏伯遒等。 1949年秋,苏忠泉离校,由兼职教师陈登良代理校长。1950年春,苏家信任校长。 这里也是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基点。1932年至1933年间,闽西人名叫翁湘魂的教师,教学生唱左倾歌曲。1934年校友王汉江被迫出走印尼,1942年回国往延安抗大学习,历任军政要职,后在平型关战役中牺牲。卅年代末,地下党工作者叶文华因涉嫌秘密远离。抗日后,共产党员吴碧莲来校任教,吸收了黄必岁(黄峰)、陈登标,赵世同和苏家信为党员,建立地下党小组,开展革命活动。1945年5月间,地下党成员离校往游击区。 振兴小学从创办到1949年泉州解放,历经近四十年时间,稳步发展,形成一所具有相当规模,被社会公认比较好的小学。这是多年来历任的校长和所有的教师,呕心沥血,历尽艰辛,也是校董们以及校友,长期苦心经营的硕果。后期热心桑梓教育的董事有刘书侯、吴家柏、蔡美藻、苏泗宝、吴秀川、杨文良等人。 校董会为学校筹措基金,早在卅年代初,申宁厦的商家将宫口巷边的五间楼房捐献给振兴小学作为校产。抗战期间,申宁厦郊行成立同业公会时决议,凡同业公会的会员所经营的进出口货物,每件抽几分钱,一部分作为该公会会费,一部分作为振兴小学的固定经费,并决议学校如有较大的建设,则另外筹集,因此振兴小学的经费一向是比较充裕稳定的。 解放后,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校设备渐臻完善,教师队伍逐步充实,学生逐年增加,1956年已达到千人,被列为省重点小学之一。学生蔡焕宗荣获亚运会体操全能冠军,教师苏培金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校舍扩建迫在眉睫,初期曾由政府多次拨款建筑,又获得校董会支持,修建校门内两边的木楼,翻建了礼堂,扩建南成号和酱料店为校舍,建木桥小花园的两间教室。校董黄春木把横街边旧宅献给学校改建两间教室,把旧糖房改建为四间教室,陈运生独捐一间教室,印尼校友黄奕同也独捐建一间教室,并课椅桌50付,杨来仪将其建行定息一千三百元献给学校。这些行动也使校董会的工作更充实。校董会的成员有伍远熙、黄世端、蔡大琛、骆业汉、叶大海、陈友三、何诗祯、陈文川、刘书侯、倪郑重、卢独标、陈沂等。每学期学校的经费校董会负责三千元左右,建中行负责二百元。这些都是校董会成立之后,学校获得资助的一部分。 近年来人民政府又拨款八万元,修建一座三层教学大楼,共有十八间教室,后又将大楼增加一层,又增加了六间教室。 文革期间,学校损坏严重,校具图书仪器以及连年积累的各种宝贵的资料,散失无存。学校复课后秩序正常,文娱活动也次第恢复。我校自编自导的儿童歌舞《飞向兰天》、《送师》,参加会演均获奖。其他如《啊;蜜蜂》、《敬爱的老师请收下》等剧目也受到好评。文娱人才不断涌现,这是我校的传统,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少年儿童更健康更活跃地成长。 振兴小学建校七十五年以来,培养的学生成千近万,散布在海内外,其中不少是杰出的人才。过去的资料全部散失,校友又少联系,情况不明,去年校友会成立,今后可加强联络,共同为振兴中华而出力 《振兴校友》编委会整理 198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