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的农业科学技术,按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可追溯到《史记》列为“火耕”和庄为玑教授《泉州地方志论集》介绍城中郭家,1956年赠送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雷石——石,周衡生1953年在北城遗址,发现石等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技术阶段。此外,《泉州府志》、《宋史》、蔡襄《荔枝谱》、真德秀《劝农文》等,都记载中古时期,唐、宋年间的改良盐碱田,引种良种,开发利用土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已达到很高水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土地改革前提下,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步开展,笔者1954年建立农技站至1681年在农技站工作,亲身参与开发土地、建设耕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改良土壤、改造盐碱田、引用良种、防治病虫等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在准备从古农史出发,以1680年以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为重点,分为若干篇,陆续写出供农业部门和地方史研究者参考。尽管只经过30多年,回想其经过,却有不少事物已记忆不清,不洋尽的就更多,有些还会不很确切,可庆幸的是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人,绝大多数健在,尤可订正补充。
综述
解放初农业迅速恢复,1950年至1954年,年平均种植面积,比1949年粮食增加3.52%,工业原料增加29.62%,果树增加83.68%,畜牧头数猪增加72.58%,牛增加59.52%,家禽增加14.92%,兔增加22.00%,粮食总产增加22.33%。具体按1963年10月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列表于下:
1954年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开始出现新突破。在1955年出现严重的春、夏、秋旱,早稻插秧仅占水田面积61%,晚稻插秧占计划面积68%,早稻不抽穗2240亩,中稻旱死450亩,地瓜旱死1000亩,而三年粮食总产还增加4.08%。如果扣去1955年旱灾年,在兴修防洪堤12.17公里,开溪墘水利14.5公里,大量减少好耕地的情况下,比前5年又增加9.06%。
在叙述正文之前,略述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立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不同时期范围,技术推广主要形式,主要技术项目,党、政领导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一、农技站的建立与发展
1954年全国和本省的要求,地方配备区级站长干部,省农业厅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充任技术人员,全部计8人,技术力量占农业人口(年均105994人)0.03%,占耕地(年均103490人)0.03%,即农业人口3312人,耕地3234亩有技术人员1人。其中王台深系调动补充,具体列表于下:
1959年随着地域扩大,在原有吴长清、李远南、许宽超张国辉四人外,又分配来11人,具体如下表:
姚、许二位本在站做蔬菜工作,60年归蔬菜公司;何、郭、蔡因编制不明确,安排在公社。
1963年省下达编制,增加到22人,原有吴长清、李远南王丽珠、洪维久、张美送、沈淑华6人,增加16人,除市站外,下设三个区站,李远南负责淮头站、洪维久负责石崎站、林志辉负责塔后站。增加人员如下表:
此外,还有东海淮头的基地,叫试验场或叫种籽场或叫农科所,有耕地近10亩,长期归农技站所有。
1975年恢复受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农技站时,全市属农技站做推广工作的,仅剩15人,1980年充实到30人。具体姓名是:吴长清、黄焕章、许国栋、沈祥颜、邱火星、卢瑞章、庄金盛、许自良、杨瑞霞、郑银生、刘淑治、丁培珍、许建宗、洪诗韵、胡建设、杜丕远、吴序彬许养溪、占文水、蔡建德、林志辉、史美钦、洪维久、林友杰、杨炳德、张谋佑、许宽超、吴世美、李远南、张小鸣。
二、工作范围
1951年泉州市,总土地43.34平方公里,年平均耕地25872亩,年平均农业人口26498人,1958年首次扩大,总土地161.95平方公里,增加四倍,年平均耕地76112亩、农业人口102394人,1970年再次扩大,总土地面积529.6平方公里,是1951年的12倍,比1958年增3倍,年均耕地136412亩,农业人口362310人。
1951年划晋江县的城关和三、四区75个自然村,建立泉州的县级市。具体是:仁风、东禅、河岸总土地面积(下省略)4220亩:水漈、湖心、草埔1869亩;田奄、源淮、淮口、后坂、前坂2157亩:东尾、霞淮1485亩;津头埔493亩;沟后、新奄、后田、新街、丁荣、大淮、湖内2318亩;水口、东村、草埕、浦西、后淮、乌洲、1522亩;金山、菜洲、美厝4806亩;霞洲662亩;上福、王宫、前墩1059亩;浦口、东壁1125亩;忠堡、白水营、乌墩1510亩;塔前、塔后、坑尾6600亩;下美、城口、段湖1664亩;后厝、田奄、潭尾、马加坡2998亩;石塘前、下田洋、田洋、洋塘、戴厝、高厝、大桥、黄枝林3558亩;基奄、前山、石堆、官宅、庄奄6600亩;玉并、竹脚、玉苍、山院5534亩;田边1486亩;花园头、新亭、过坑、四至、山兜3177亩;埔任788亩;后茂2078亩;普明823亩。
第一次扩大:1958年扩大到晋江县的临海乡、石霞乡、东星乡、清源乡。南安县的长福乡、西华乡、招贤乡计225个自然村。它们是:后埭2060亩;杏宅、后垄、过坑2637亩;西福3352亩;法花尾、上厝、下厝、五里亭、店仔下2782亩;院前1088亩;桥南1385亩;琯头、东园、下窗2576亩;塘西、东宅、村院、杏内3480亩;庄任1590亩;新铺1184亩;南埔1428亩;凤屿、金屿230亩;内山、黄林3389亩;浔美1794亩;霞美1828亩;前头、东头1293亩;埭头、玉兰、赤石2107亩;刘墩、后园、玉田、顶石井、下石井、玉塘5090亩;圾头、圣店、文兴、长埕、美山、井上2475亩;鹿园、圣茂、东塘头、象坑、甘蔗头、东岳2018亩;大山边、大坪1435亩;石埔、山兜、淮头、院后2386亩;后亭、看头、赤土巷、坑下、北山、古塘后渚4267亩;云鹿、田园、院前2601亩;大埔、东坑、后坑、下路、郭山、洋茂、洋店、厨头、山后、赤岭9480亩;沉洲1814亩;东垵、长垵、莲塘、后科、三坪5092亩;后厝、顶曾1396亩;后埔、乌井、下堡、林边1804亩;东边、霞塘、梅里、柯厝、卓坎、石壁4094亩;金崎、水尾桥467亩;浔埔799亩。
第二次扩大:1970年划晋江县的罗溪公社、马甲公社、河市公社、双阳农场741个自然村归泉州市,总面积达到529.6平方公里。
1986年地区改为市,实行市管县的政制,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
三、推广的主要形式
生产示范及示范点的演变
农技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土、肥、气、水、种、保、农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付业、渔业技术都推广,随着社会进步,各专业先后建立机构,工作逐步从农技站分离出去。
农业技术以早稻良种为例,南特号是江西省1934年选育成功,1936年引进我省,但没有推广。土改后,1953-1954年南台区按省、地要求,布置下乡工作组推广,年平均种植7426亩,占早稻面积53%,其单产354斤,比49和50-52年年平均,分别提高60.91%、42.74%;再如陆财号,系仙游县农民1948年育成,1955年引进后,1956年面积1万亩,占早稻13899亩,72.95%,57年12000亩,占早稻13367-89-77%,单产年平均379斤比49、50-52、53-54年单产分别提高72.27%、52.82%、7.06%。具体如下表:
此外,晚稻用本地良种单产提高15.11%,采用倒种矮种,提高34.36%,杂交水稻提高35.55%;小麦良种提高69.60%;花生良种提高62.71%猪、牛、禽、绿肥选用良种,都有明显增产。
农业技术工作的推广应设立示范点,应结合生产过程,让农民比较鉴别。如陆财号良种,红旗社试种的结果,比起老品种增产了96斤,接着群力社也试种,发现它的耐旱性强,田间管理好,结果增产达到107斤。经过反复示范后,1956年,便在全市范围内推开了。
五十年代的示范点即基点,设在拒洪乡红旗农业社,还有东土乡张景云互助组,群石乡群力农业社;六十年代有北峰公社环山大队山兜生产队,群石大队石塘前2队,拒洪大队塔后生产队,东海公社东霞大队12队,城东公社东星大队玉塘生产队,满堂红公社石崎大队第5生产队,江南公社古店大队第12生产队。
四、根据实际推广技术兼述历史人口及人均土地
以种养为基本特点的农业,对土地尤其敏感,鲤城区的总土地529.6平方公里,即794400亩,自中古——唐社会经济开始兴盛,人均土地就显示极少。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分析预测资料汇编,历代人口演变概况》13页,从《元和群县志》等十一种史籍,印证、校勘、考订,说明有史料记载一一唐开元间,人均土地只有35亩,北宋初人口剧增,太平兴国间人均16亩,元丰间8亩,南宋淳祐间出现人均4亩,它说明比八十年代人均土地49.5亩、全国15亩,福建7.5亩分别只占8%、27%、53%,而49-54年年均农业人口23774人,郊区土地54479亩,人均2.29亩,这就足以看出鲤城区土地的奇少了。
附鲤城区历代人口及土地人均数表:
根据土地奇少,建站后1955年七大推广项目:改进栽培技术,开辟肥源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变耕作制度,选用良种,防治病虫,畜牧生产技术,种植蓖麻试养蓖麻蚕中,农业技术七项任务中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列有二项,据1963年统计局编《统计资料汇编》,1955年稻田开垦559亩,占水田面积3.69%,1956年单季稻改双季稻1025亩,占稻田5.02%,尤其是扩大冬种,在开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前提下,1955-1957年年均冬种大、小麦9037亩,占耕地35.12%,比49年扩大75.85%,比1951-1954年年均5492亩扩大64.55%,由于提高复种指数,保证各种作物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弥补晚稻、甘茹、早稻的减产,使粮食总产仍然增加4.80%。尤其是在79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粮食首度上亿斤,独树功勋。
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领导是始终的、具体的,1954年建立仅8人属农业性的农技站,虽然站址远在塔后,后迁津头埔,或与农业局合署办公,站址不定,但是不管市委书记宁殿魁、魏荫南、姜瑞峰,市长崔运亮、王今生,农工部长孙宪庭、赵新亮,严魁聚,农业(建设)局(科)长孙生最、洪诗炯、许远祝,没有一个领导把它作为小业务机构、作用不大的业务人员,都到过甚至经常到农技站检查工作、听汇报、证求意见:
例如仅仅建立几个月的农技站,工作刚刚开始,1955年6月上旬,付市长宋继勋(可能正市长不在)和负责全面的主管科长孙生最,亲自到塔后农技站检查工作,听取汇报,并到田间一一检查,满意的肯定,依靠农业社(示范点)推广技术,突出提早于“春分”(原习惯清明后)溶田,争取“潮水”溶好田,全面插上秧,还将没有水利设施的旱田,种上大豆、花生,在严重旱灾(《泉州气象1969年9月编,137页记:全市插秧占水田60.99%),作物生长良好,尤其看到石塘前断水的早稻陆才号,采取松土,生长满好,对陆才号的耐旱、很赞赏。对我们这班农业技术员的事业心技术工作很满意,并且和和我们一起,在拒洪小学(当时我们寄膳)吃午饭,在楼板午睡,后还组织政府委员到塔后检查一次,使我们农技站人员非常感动。
市长王今生,深入了解,广听反映,对这样小规模的事业性农技站,却很重视。1958年他到农技站,看到引进椰子(未完全拿去试种),说:“吴长清呀!来!来!拿柴刀我敲椰子水让你喝。”1963年在津头埔田间相迂,说:“红萍这样好,农民都不用”,笔者答:“技术用于生产,有复杂的过程”,市长说:“对!对!非常复杂,非常复杂。”1962年9月是经济困难极紧张阶段,化学肥料还出现卖高价换农产品的现象,连农业局长也不给批化肥,而繁殖小麦种他却亲自批给我们。
市委书记姜瑞峰,于玉圹生产队,脱鞋和农技人员一起在田中查螟虫;春耕前,我们发现螟虫,要采取特殊措施困难重重,当我们向坚持在溪墘拦水抗旱的市长崔运亮、农业局长许远祝汇报时,他们坚定表示:“一定要采取一切措施,坚决消灭螟虫”。6月上旬技术队伍中意见不一致,他们亲自从溪墘赶到农技站,参加业务会并定调,使1963年二代螟虫,在泉州基本不成灾。1955年上述早稻种陆才号,显示非凡生产力,农工部长孙宪庭,再三要求区委、总支要将推广陆才号排上议事日程,只引种一年,1956年就陆才号化;1958年暴露陆才号的不适应性倒伏;全国掀起粳稻化浪潮,农技站总结矮脚南特优越性,但是缺乏气魄,农业局长侯贤挺亲自拍板,派许宽超往永太县,调种一万斤进行示范,奠定矮化基础。1963年农业局长许远祝,亲自组织、带领大队干部、技术人员,到福清参观学习稻田养红萍,1680年红萍成为国家与泰国科技交流红萍点的先声。
本文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概述,具体详细的以后分别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