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鲤城街巷建设回顾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何天松同志,解放前后比较长的时间,参预城建工作,记录了城关从狭窄的石路建成为比较宽敞街道的经过及部分大路的修建情况,中间反映了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些城关主要街道及部分巷、路的开辟记录是难得的城建史料,现将其遗稿整理如下: 一、中山北路(即北门街),从中山公园北端起至北门城口止,全长六百一十公尺,宽度人行路4.27公尺,车路9.15公尺,修辟于一九三一年,全程只把路面填平,粗具街道的规模而已,但因路面不坚实,遇雨则泥泞起伏,行人维艰。一九四九年春至同年七月止,路面改用城石铺砌,也因不坚牢,时有损坏。解放后,于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人民政府花了十年时间改铺砌方块石道,层层加固,两旁加砌水沟,车马畅通,行人称便,现成为往北门而达清源风景区的主要通道。 二、中山中路(即南大街),从谯楼(谯楼已毁,现重建,旧址在第二医院西)起至花桥十字街止,全长一千另二十一公尺,宽度人行路5.49公尺,车路12.2公尺,修建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三年。初建时,路面大部分是混凝土,比较平直,后因水沟时有阻塞,有雨水凹积之苦。解放后,约在六十年代初,即全部用混凝土翻新重修,街道正直,路面坚实,两旁种树,水流畅通,行人虽拥,也感舒畅。 南大街东边的打锡巷,巷口从南大街交叉起至考棚(现鲤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止,全程二百七十二公尺,宽度人行路4.88公尺,车路9.15公尺,修建于一九三一年,全程只是平铺的沙粘土。解放后,翻新为混凝土,路面拓宽至26公尺,现拟并入为九一路。 南大街东边另一地带镇抚巷,从巷口南大街交叉起至沟尾下止,全长二百一十四公尺,于一九三一年用沙粘土修建路面,直至一九四六年才改砌花岗石路面。 南大街西边的奎霞巷,巷口从南大街交叉起至会通巷止,全长一百三十七点二五公尺,宽度为7.35公尺,修建沙粘土路面于一九三一年,一九四六年间改用花岗条石砌修,直至现在。 三、中山南路(即南大街南段)从花桥十字街起至新桥头止,全长一千八百九十五公尺,宽度人行路4.27公尺,车路12.2公尺,修建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一年,为期九年,因这个地段,商肆颇集中,住居繁杂,避繁就简,不得不从竹街拐弯才直下南门,全段均是混凝路面,南段部分,路面不坚实,久后即有倾斜不平现象。直至解放后,六十年代才用混凝土全面翻新修建。全市商肆大量集中于此,路面坚实,车马行人称便。 南门路(也名水巷)从南门土地后前起至富美渡头止,全长四百五十八公尺,宽度人行路4.27公尺,车路9.15公尺,用混凝土修建于一九二六年。解放后,路面重新用混凝土加厚翻新。 新水巷路(在塔堂宫巷),东起水巷,西到新桥头,全长六十九公尺,宽度6.1公尺,修建于一九三一年,全部路面,均用沙粘土填平,中有小桥一座,长为5.4公尺,系用混凝土修筑。 过新桥头即为顺济桥(也名新桥),桥长三百九十六公尺半,初建时,桥面全用粗长条花岗石铺砌,桥墩也全用岩石砌成,是晋江上游水流奔泻出海必经之地。约在一九三○年左右,由陈国辉向商户鸠派巨资用混凝土修建,成为南北交通主要桥梁。解放后,因车马拥挤不堪,人行维艰,从桥旁稍加宽,也负荷不了,时有事故。近年新建大桥于顺济桥东南,顺济桥即作为人行桥保留原状,成为古桥梁建筑的遗迹。 四、中华东路(东门街,简称东街)从上十字衔(钟楼)起至东门城口止,全长为一千另九十六公尺,宽度人行路4.27公尺,车路9.15公尺,修建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完成。内混凝土路面475.8公尺,花岗石路面527.65公尺,并将原护城吊桥改为木桥,后修为固定的混凝土桥梁,是泉州市区通往东大道的主要桥梁之一。七十年代,全程路面用混凝土翻修,并拟逐步将路面加宽至20公尺,慢慢地疏减交通拥挤现象。 东街南边的观东巷,巷口从东街交叉点起至新府口止,全长一百三十七公尺,宽度人行路3.05公尺,车路6.1公尺,修建于一九三一年,路面均用石灰三合土筑成。直到解放后即全部用混凝土翻修。 南俊巷,从东街交叉巷口向南直伸,与九一路衔接,全长约一千公尺,宽7公尺,解放前顺着旧巷路改直改宽。直到八十年代全部路面才用花岗方块石翻修。 五、中华西路(即西门街,简称西街),从上十字街口钟楼起至西门城口止,全长一千七百另八公尺,宽度人行路4.27公尺,车路9.15公尺,修建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八年,完成花岗石路面三○五公尺,沙粘土路面一千三百八十三公尺。解放后全部用混凝土翻修,它是泉州通往永春、德化的通道,拟逐步扩展宽为20公尺,以适应车马人行通往的需要。 六、民国东路(即涂门街),从花桥十字街口起至阳(羊)公巷止,全长二百二十九公尺,宽度人行路路4.27公尺,车路9.15公尺,修建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一九二七年开始增修路面至涂门城关(旧称通淮门),增修七百五十公尺左右,全程路面均用花岗石块砌成。解放后,全部用混凝土翻修至涂门城关,并把路面拓宽至18公尺。 七、民国西路(即新门街),从花桥十字街口起向西直至新门(旧称临障门)止。全长一千六百四十四公尺,宽度人行路4.27公尺,车路9.15公尺,修建于一九二六年起至一九三一年止,完成花岗石路面二百七十五公尺,沙粘土路面一千三百七十公尺。解放后,全程均用混凝土翻修,并把路面扩宽至十八公尺。 附:解放后主要市路的建设。 一、环城路,即以旧城墙拆除后的墙址扩宽的通路。从东门经西门至新门吊桥附近,初建时,约为五千八百公尺,以后渐渐延伸。在解放前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春曾征召民工,每人三天,以义务劳动形式将旧城址整理为环城路,扩宽路面,便于行旅,但路面先后被附近村民私占为农地,屡修屡占,效果甚差。解放后,约在一九五二年间划归公路局管理,修为环城路,作为交通要道,全程逐渐扩大伸展,过浮桥而达顺济桥,是泉州鲤城与市郊交通的要道。路面以柏油路为主,还有一部分用方块石砌成的。 二、新华西路,从市北环城路口起向南而下,过破腹桥,直趋防洪堤后路并与堤路衔接,全程二千一百五十公尺,宽2 3公尺,修建于一九五六年,由于设计数次改变,返工土方四次,直至八十年代初才完成,路面全部用90公分方块花岗岩石砌成的。 破腹沟路,旧称翼城墙,全程一千五百八十公尺,宽度为15公尺,一九八五年局部施工,以后延伸,全程路面均用花岗岩方块石砌成。 三、九一路,从中山中路打锡巷口起于一九六三年扩展新马路时,把百源龙宫、逢池等村部分居民住宅迁建后,修筑为九一路,与东大路衔接,再延伸至车间路,全程共为二千三百公尺,宽26公尺,修建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才全部完成。全程为混凝土及花岗岩方块石整修的路面,平坦宽敞。 四、东大路,全程三千一百公尺,宽40公尺,修建于八十年代,全程用90公分方整的花岗岩石块砌成的。其南的大桥,为福厦公路的主要桥梁,与公路衔接,桥长2411.47公尺,桥面净宽为12公尺,两侧各设人行道2公尺,一九八四年修建完成,是钢筋混凝土桥梁工程,宏伟壮观,是我省第一座公路大桥,贯通省南北的主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