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系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学生(1931一1933)该校实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34年起在同安县当了两年小学校长,36年春来晋江县溜石小学当了教导主任。在此期间参加了“三省”、“清濛”、青阳,石狮等几间小学,对晋江县教育情况有些了解,37年“七七”“八,一三”抗日战争起,从事战时民众教育工作,后被省教育厅作为“教育科长”列册人员任用,1945年11月从永春调任晋江县政府教育科长,至48年6月离职,后定居泉州。
一 县教育行政的建制与改革
自1931年起,各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大多分等级设立教育科或教育局,未有定制时而变更。35年起陈仪来闽主政,开始订制,除福州,厦门二市(福州仍未设市,称省会)设教育局外,各县均设置教育科,属县政府的一个科,主持办理该县的教育行政事务。(36-37一段短时间曾把教育,建设两部份合并为一个科称“建教科”或第三科,不久仍分立、教育科设科长一人,督学一至三人,科员1至4人,视各县等级及文教事业发展情况而定。局可独立行政对外行文;科为县政府组织的一个科室,受县长监督指导,对外以县长行文,科长主持教育行政工作,领导管理小学教育为主,兼管体育、社教、文化(文史,剧艺)中学教育(中学与县科系同等关系,不算统属)等工作,不设副职。
国民党“以党治国”,教育行政人员均须入党,参加其区分部的组织生活;(一年一二次会议,不一定兼职)实行党政分开,县党部专办党务及社团组织活动,县政府科室专搞业务行政管理,互不相干。本人在职期间只以教育科长身分被通知兼任县党部领导组织的宣传委员会为“宣传委员”。出席一次会,没有担负其实际工作。
1936年起晋江县均在县政府内设置教育科,个人记忆所及,前后科长有:
雷焕章,督学薛克杓,科员黎盛明,
王时翰,督学吴桂森,科员黎盛明,
戴琰,督学吴桂森,
庄为玑,督学陈克家,林义椿,科员黄一蓬,
苏秀康,督学陈克家,林义椿,黄子练,科员黄一蓬,陈明照,
这期间本人不在晋江工作,记忆了解恐有遗漏,仅供查参。注①
1948年6月科长仍由苏秀康接任,迨49年元月,教育科改为教育局,局长苏秀康仍旧。增任刘心村(琼瑶),郑沧海为督学。49年夏苏秀康往菲律宾向华侨劝募教育经费,局长一职改由郑开波(永春人)担任。
二 晋江县政府教育科组织及其管辖下的教育概况
1,晋江县政府教育科的组织
晋江县政府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军事科(内设兵役股),地政科、社会科及会计室,电话室等科室;另外有警察局,税捐处,田粮处等机构,教育科是县政府组织的一个科。晋江县是人口较多(时60余万)文教事业比较发达的县,划为一等县。教育科设科长一人,督学三人,科员三人,办事员一人,全科八人办理科内教育行政事务。不设付职,也没有调用人员。
县府人员除秘书,庶务,办事员、缮写员由县长遴选派用外,各科室编制人员概由省政府各主管厅处根据列册人员按级别委派任用。如省方无列册人员可派时,可由县长遴选合格人员任用,然后报省加委。此时科内编制人员七人,全系由省派用,几年间共事和睦,通力合作,表现尚好。督学陈克家46年赴台任台中市民众教育馆馆长,遗缺以科员黄一蓬升任。递遗科员一职由省调南安县教育科员郭桂生接充。其余各员均连续继任,安定工作,从无更动。分工负责如下:
科长-主持科务,拟完工作计划、出席县政会议,主持科务会议,核阅文件,协商编订教育经费预算,编写年终工作报告,出发视导学校等。
督学-分区域视导学校,汇报视导情况及提出改进建议,协助拟定教育行政计划,辅助研究工作。
(学期开始县府发给各校《视导记载表》一张留待视导人员到校视导时把视导意见写入,学期结束了由校呈送县府回转省教育厅核查)
科员-分工主办科务:
A,管理校长任用及核办校长聘任教员,按月核发(会同财政科,会计室)各校经费,办理有关教员考核,惩奖事宜。
B、主办学校行政,学生学籍,成绩考试及毕业证书验印。
(各校于学期开始一月内呈送《学校概况表》一册,内包括(学校概况,教师名表、学生学籍名册)主办科员应予核对批示)
C,主办社会教育、体育,文化娱乐及私立小学立案。(由教育科把有关立案规程,各种表件交“中小学合作社”印售,由校董会购买备用)
办事员一负责文件收发,按月列表通知财政科签发各校经费,料理细杂事务。
我们采用①科务放权科长把科内事务放权交给主办科员分工负责,各按法令规定负责处理;②民主办事每月开科务会一次,各抒所见民主集中互助协作,虽然学校多,事务繁重,然而我们分工负责办得清清楚楚,毫不忙乱。科长还可以抽出时间到各校去视导和参加乡镇的教研活动。
2,晋江县国民教育(小学教育)概况
晋江县(时辖泉州市区,晋江南区及晋北等处)共分为24个乡镇:温陵镇(即泉州市区)东北乡,法石乡,四维乡,青阳乡,碧山乡,(张林及其附近)梅溪乡(磁灶一带)大同乡、(沙塘及其附近村落)安海镇东石乡、康乐乡(灵水及附近一带)亲民乡(内坑及附近一带)石狮镇复兴乡(蚶江),永宁镇霞坡乡,深沪镇,金井镇、至善乡(彭田,西梧,云林一带(英林乡、大猷乡、(河市一带)绵丰乡、(即马甲一带)罗溪乡、山顶乡等。每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一所。(1939年福建省政府根据中央全国规定,把小学和战时民校合一办理改称“国民教育”。保或村设国民学校一所,中心国民学校为全乡、镇教育文化中心,设六年制小学儿童班和成人,妇女班,中心校长对全乡国民学校有辅导之责。国民学校视生数而定,可办四年制(初小)儿童班,亦可办六年制(完小)儿童班和成人妇女班。(抗日战争期间成人班妇女班学生多配合社会军训、下午作军事、救护操练,夜晚在学校作文化政治学习。胜利之后大多停办了)晋江是侨区、很多村庄部有侨居外地的华侨,大多关心桑梓教育,组织校董会在村里设办私立小学。(有私立小学的村庄,即不再设国民学校)抗战期间有些私立小学因侨汇中断,经费困难致紧缩维持,甚至停课的,际此胜利之后纷纷设法恢复或从新创办的)全县共有中心国民学校二十四所,县办国民学校83所,私立小学一百五十余所,村办国民学校十数所,总计二百八十余所。(东北部乡村尚有一些村保设有设校)。任职教师约3000人。
3、晋江县的中学教育
晋江县当时(1936-1949)的中学教育计有省立晋江中学(原称第十一中学)、私立培元中学、私立培英女子中学、泉州中学(后改名为泉中中学)昭昧国学专科中学、晦鸣中学、民生农业学校(平民中学改办为)省立晋江乡村师范学校和安海私立养正中学,县立晋江中学等十所,抗日战争起,晋江成为抗击日寇前线,敌机时来骚扰,为了坚持教学和做好抗敌工作,各校相继内迁。兹将我县各中学内迁情况简录如下:
省立晋江中学,校长苏克惠,永春人,学校迁移于德化县城关;
私立培元中学、校长许锡安、后陈振福代理,1942年王庆元正式接任、泉州人,学校分迁于南安九都、永春蓬壶、及德化县城关;私立培英女中学校长吴秀英,泉州人,1940年移永春蓬壶,1942年学校迁移于南安丰州;泉州中学(泉中)校长曾焕浚,以后陈铭、后为颜汉卿,学校迁移于南安南厅及延陵岐山;晦鸣中学校长王岫松,后叶国煌,泉州人,学校分迁于南安英都及晋北下井;民生农校,校长苏秋涛,泉州人,学校分迁于晋北河市、南安罗溪和四都、一部份迁闽西上杭县茶地。昭昧国专中学因经费困难不久即宣告停办。安海养正中学迁移于南安岭兜。县立晋江中学系1942年在市区创建,部份班级疏散树兜一带上课。省立晋江乡村师范38年与龙溪师范合并内迁于闽北建宁。学校内迁,历尽困难,师生职工徒步跋涉,爬山越岭,到地借用当地破旧庙宇、祠堂和一些民房为校舍,生活至为艰苦,然教学精神奋发,永春、德化山城和山区学校到处充满着青年奋发攻读埋头钻研的气氛,蔚成优良学风,也为内地教育文化的普及提高做出很大的贡献。
一九四五年秋,抗战胜利了,各中学相继迁回泉州。(养正中学仍回安海)省立晋江中学迁回后,德化即办立县立中学;培元中学迁回后,永春蓬壶即筹办私立毓斌中学;培元九都分校,即办鹏南中学,晦鸣中学迁回后,南安英都即办立南英中学;民生农校迁回后,南安罗溪即办立罗英中学。
1944年泉州又创办了建国商业职校。
胜利之后,晋江县是个侨区,海外华侨素来热心祖国的教育事业,纷纷组织校董会,筹汇资金,申请创办私立中学,计有:
私立南侨中学,1946年秋筹办,校址在晋江县霞坡乡衙口,校长陈突尚先生;
私立凌霄中学,1946年秋筹办,校址在近郊亭店村,校长蔡樵生先生;
私立石光中学,1946年秋筹办,校址在晋江县石狮镇,校长王廷芳先生。
私立泉中中学,晦鸣中学,县立晋江中学,民生农校相继于1946-1947年申请设办高中班而成为完全中学和高级农校。
1947年秋,陈仲瑾老先生自菲律宾归来即筹办私立西隅中学于鲤城西隅,校长陈碧玉女士。
1946年春,惠世医院设办护士学校,申请办理立案。
中等学校属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县教育科与各校系平行关系,非统辖隶属;只因业务同行、有些行政事务须由县教育科协办转报,或省厅委派指办事项如立案设班申报和毕业考试监考等。
4、社会教育及其他
晋江县的社会教育方面设有:民众教育馆、文献委员会各一所,概述如下:
民众教育馆馆址在体育场内体育馆楼上,馆长林英仪,办理书报阅览及抗敌宣传,文艺学术展览等活动。46年冬林英仪辞职馆长改由苏伯遒担任,馆迁设于花巷内林家祠堂,书报颇有充实。
文献委员会会址附设在民众教育馆内,苏大山老先生任主任,陈盛明、尤国伟任专职干事,负责整理修辑有关泉州一带历史文献。民众教育馆迁移后,文献会迁设于义全后街苏大山先生书舍。
晋江县体育场:场址在原谯楼(威远楼)北边即旧“中山公园”内,经多年来陆续扩建,颇具规模。场长陈扬清,后危挺济危字转安,现任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闽西武平县人,上海东亚体专毕业,擅长短跑,任场长后对各项体育活动颇多开展;尤以组织篮球队远征沪上以及为各校培养年青运动员,建树颇多。
至于前阶段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敌宣传活动各中心小学均热烈参加行动甚为积极,虽属社会教育的重要部份,系由县抗敌后援会领导,教育科不敢掠美。
5、高等教育:
国立海疆学校是国民党创办的一所大专学校,直属中央教育部领导,行政事务非本科范围。1944年在仙游县城设校招生,1945年秋迁南安九都,46年迁来泉州城区,定址于鲤城花巷及东衔旧府第一带。从此开始,泉州有了一所高校,对地方文化学术的进步和提高都做了积极的贡献。梁龙光校长,黄益三教师都为我县小教讲习班做过专题演讲,对地方教育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谨此附志。
三 教政工作的几件事:
1、石狮群众康乐大会
石狮镇迎城隍据说几十年一度的封建迷信活动,这并不是教育行政工作的事。1946年秋天,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石狮一带旅外侨胞纷纷回来与家人团聚,正好逢到机会喜欢来凑凑热闹。于是醢酿起来,组织庙董会进行筹备,择日举行“迎城皇”热闹。消息传开了,晋江、惠安、南安、同安、永春、安溪各地有不少善男信女准备来参加。日期一到,各地的马队、阁队、车鼓、化装队都来了。成千成万挤在石狮镇街里,煞是热闹。上午城皇爷出发到永宁“请香”去了,下午要回石狮来。(石狮镇里有座建筑很漂亮的城隍庙)明天作一天热闹的圈镇迎游,气氛非常紧凑。行政区的专员为此非常着急;省方也电令来责成县长设法制止。县长派了一中队(相当一个连)自卫队开到曾坑村东北边的山格上(永宁回石狮的中途路上)截住,不让迎城隍的队伍归来。形势相持甚为僵局,有一触即发之危!县长吴德露急得设法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妥善处理方法。我建议①把部队撤回石狮让迎城皇的群众傍晚回来,但明天不要迎游,②各地前来参加凑热闹的马队、阁队等文艺队伍分类组织起来开个大型的群众性康乐活动大会。县长接纳我的建议,派我立即带领体育场的工作人员及几位中学的美术、音乐教师赶赴石狮。在城皇庙里先和庙董们开个会,大家都赞同我的意见,接着又开个群众大会(包括各地来参加的集体代表)启发他们搞康乐活动,积极意义,大家都很愉快地赞成。于是连夜积极准备明天的康乐活动。计有跑马比赛,戏曲演唱,武术及化装表演、体育活动等在石狮广场和泉石公路上分头举行,参观者甚众。把一场迷信活动改变为群众性的正当康乐活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广义说是一件广泛的群众性的大型的教育活动。
2、组织国民教育研究会,出版《国教通讯》
为倡导在职国校(包括中心国校、私立小学)教师进行研究国民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及辅导工作的试验与实践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中央教育部颁发的县、乡(镇)国教研究会组织办法,晋江县组织各乡(镇)国民教育研究会,乡(镇)各校现任教师为当然会员参加研究活动。内设组织、研究、事务三个组,负责各会研究活动事务,每学期开研究会一次,会期由县排定并派员出席。开会时由各会事先自行商定如举行教学观摩,约定教师作学习研究报告或专题讨论,会后由教师写成文稿送交县会出版的《国教通讯》选登。县会由乡、镇会选派代表5-10人组成之。县会一般讨论研究和工作计划的开展及筹备出版《国教通讯》问题。县会开会时常配台某一乡(镇)会校作参观学校校务实施及教学活动观摩。(有一次在市内举行;会后全体出席教师分头参观东北乡中心学校(现东湖小学)及卓然小学(现实验小学)参观教学。(着重参观“课间操”活动;有一次全体出席教师前往安海参观“自制教具展览会”及中心学校和养正小学教学活动。各教师把研究参观心得写成文稿送交《国教通讯》选编出版。自1946年秋出刊、每月一期未曾间断。《国教通讯》出版后按期分送各校给教师参阅并寄给本省各县教育科或民众教育馆及重要小学,还寄给台湾几个小学与46年九月我县教育参观团赴台参观过的小学进行交流。
通过研究会发动的学习研究及《国教通讯》的写作出版,发掘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为学校工作和学术研究做了不少推动和推进。这些教师是:温陵镇。
林孝良西隅小学教导、富有教育经验,对教学法尤有研究。
吕文俊业务水平高,任厦门市中心学校校长,对教育问题有研究,曾为《国教通讯》写文章。
郑沧海东北乡中心学校校长,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是出色的好教师,后辞职赴台湾。
苏炳坤富有研究精神,喜爱写作,曾义务协助《国教通讯》的编校工作。
林朝素历任小学校长教师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办学有成绩,调任为复兴乡(蚶江)中心学校校长。
苏鸿琪有专业精神,工作能力强,原任花桥国校校长,工作有成绩,调任为东北乡中心学校校长。
安海镇:
廖文友养正小学教导,业务水平高,对教学工作领导得很好,能自制教具,协助教具展览会评选工作尤多出力。
张克奏安海镇中心学校教导,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得法,对“历史”教学做得很好,是个好教师。
石狮镇:
王仁义原任石狮镇中心学校校长,工作出力,办学有成绩,留任不住,改任私立棲梧小学校长。
王爱约教学工作出力,表现成绩好,与王仁义一道,同往棲梧小学任教。
杨邦义任石狮××小学教员,在教学观摩时作音乐教学示范,成绩良好。
永宁镇:
李贤起永宁镇中心学校校长,具有专业精神,业务水平高,善于领导校务及教学。
陈清泉永宁私立行实小学校长,富有研究精神,时将研究及实践经验写成文章登载《国教通讯》。
青阳乡:
詹振宗青阳乡中心学校校长,富专业精神业务水平高,领导校务有计划、有条理、成绩可观,王洪涛业务水平高,有研究精神,爱好写作,时为《国教通讯》写文稿。
深沪镇:
陈逢源有专业精神,工作精神饱满,领导校务有计划,执行计划实施切实,学校精神面貌好。
吴吟深沪××私立小学教员,富有进取精神,特长书写、绘画、工作积极表现好。
大猷乡:
赖孙吟专业精神高,工作能力强,领导校务整然有序,尤长于歌唱及戏剧表演,原任大猷中心校长,后调任深沪镇中心学校。
3、组织教育参观团前往厦门、台湾、福州参观
1946年秋我县组织一“教育参观团”前往厦门、台湾、福州等地参观,计有小学校长、教师20人,于46年4月初出发。在厦门参观厦门大学附属小学,大同小学、集美小学;在台湾参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县、高雄市等地多所小学和台南市女子高级职校及聋哑学校;10月到福州参观省立第一、二、三小学及实验小学,取得不少收获。参观团员按专题写文章登载于《国教通讯》。
(此次经费均由教育科及参加人员进行劝募,得热心人士赞助而成,非县府预算支出。)
4、发动各学校自制教具,举行教具展览会
1947年春,县教育科拟订各校教师自制教具办法,通令各学校研制,每校一件至3件,凡国语、历史、地理、自然、数学、卫生各科实用教具均可,限期送县:由县定期举行教具展览会以供各校及各界观摩,展览时聘请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为评判委员,经评定为优良的作品由县予以奖励。各校计送到教具近200件,于1947秋分别在泉州花巷县立民众教育馆及安海镇中心学校举行展览会,展览时来会参观的各校教师及各界人士(也有邻县小学教师)甚众。出席县国教研究会的代表还全体到安海参观,对各校各科的教学效果颇有提高。教县展览会仍送回原校应用。
5、办理全县小学教员检定及全县小学教师评定薪级
小学教员检定办法有二。一试验检定:由省厅订下办法、印好试卷(密封)寄县、订定时间全省同时进行。县照省的规定办理,所有未经检定合格的“代用教员”可以报名参加。本县于1946秋举行,考场设在县立中学,参加者500余人。考后把试卷送省评阅,成绩合格者由省发给检定证,县里可按照合格等级(完小教员、初小教员)任用。二无试验检定:县里按照省订办法通知各校除师范毕业生遵照办理登记发给登记证外,所有非师范学校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中等各种职校或其具有同等学历而在学校任代用教员所须检送证件(毕业证书、服务教员聘约、短期教员训练班、讲习班证件或任教期间工作表现良好、教学优良受奖证件,及自学研究习作的作品)并填县检定表、相片等送县转省核检,合格者同样发给“检定证”。经过登记检定后,现任教师大部份(百分七十以上)是合格的。
1947年秋全县各校教师进行评定薪级。办法是;①教师填表并把学历、经历以及登记证、或检定证送交校长汇集,②校长集中各教师所送表件按办法审查拟订各教师的薪级及月薪额送县,③县教育科进行逐一核定;④除按学历(登记、检定合格时起)定下基数,并实行年功加俸。(连续服务三年加年功俸1级)经过二个月时间,全县在职教师都评定清楚。私立小学有些未参送评,有的参加评定,而核定薪级仅供聘用时参考,各校视经济情况经双方同意增减的。县教育科把所有经评薪教师列册归档,作为今后每学期初核定薪级依据。办法还规定担任校长、教导、总务主任者可加职薪一级,这样县科核办各校报送拟聘,十分方便。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师给我的教导。利用国民党政权,办理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是个人的宿愿。因学识浅薄,能力有限,差错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注①关于先前晋江县教育行政建制情况不够翔实之处,鲤城现尚有几位老教师可咨询。
林朝素现年86岁,六十年来一贯在泉晋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学识、经验均甚丰富。
廖博厚现年81岁,曾任安海中心小学、私立阳溪小学校长,数十年服务教育如一日,业务知识水平高。
陈朝卿现年79岁曾任培英女小校长、培英女中教员,
李元逸现年82岁,任晋江希信小学校长多年,一生服务教育数十年,学识,经验均丰。
王爱琛现年80岁、曾任前私立小山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