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东湖小学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31年春,东湖小学前身——省立晋江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创办在泉城东郊公路左侧的东湖圣山之间。晋师附小校歌首句:“圣山之麓,东湖之滨,水呀明秀山呀灵,晋师附小巍然屹立村庄中心”。村庄是指环湖附近村落,即凤山、东湖和仁风等三村。晋师附小如何办起来,后又如何称为东湖小学?其创办、演变过程,及其历来教育设施和成果,笔者就所见所闻,分别简介如下。 一 历史沿革 1924年间,东湖附近村落为让孩子入学读书,原办起两所私立小学:一为水漈、湖斗合办在湖心陈氏祠堂的震化小学,一为仁风、东禅合办在佟公祠的启化小学,除授国文、算术两科外,也设有劳、美、体、音等课程,用方言教学。随着时代潮流,适应更多儿童入学要求,办好乡村教育,当时地方有识士绅陈昆、吕鹏琦、苏泗宣等人倡导各村合办一所较好的小学,乃拨东洛汽车公司村民股份基金,及筹募一些捐款,建座“凹”字形的新校舍于圣山之麓,并合两所小学于斯,拟命校名曰“东隅小学”。事有巧合,时适省教育厅派刘庆平来泉筹办“晋江乡村师范学校”,一见东湖环境幽美,圣山麓建有新校舍,经跟地方主事者洽谈,遂连接新校舍南面建座倒“凹”字形校舍,办起“晋师”,将这小学收为“附小”。因此,小学先一学期开课,师范于校舍建成后秋季招生,刘庆平任校长。学校当时属省办,条件比较优越:一则经费充裕,设备完善;二则师资配备整齐良好,校长是北师大毕业生,小学部主任刘天与是教育学士,师范部教师钟惠明,盛碧珠等人也在小学任教,其他教师多数是普师毕业生;三则为教育思想先进。在那二十年代末,由于国家积弱,外侮频仍,教育家陶行知、陈鹣琴诸先辈,谋求教育救国,推行新教育救国,推行新教育方针,提倡生活教育,陶并创办“南京晓庄师范”示范,风靡全国。师范部教师刘行知跟陶同是杜威门生,是热衷于陶先生甚至连名字也叫“行知”的人,对推行新教育方针,在教学实施中不遗余力,这影响到小学部的教学工作,自不待言。可以这样认为,“附小”办得有特色,还不止是有钱有人,而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起作用。因为学校办好,名传遐迩。入学的学生就不仅是环湖各村儿童,生源范围扩大,当时东至城东西福、钱头,北至北峰浦任,南至淮口、津头埔,西至东街菜巷口然而好景不居,祸起东洋。事缘1936年7月,因师范部学生会即发宣传抗日《沦亡前夜》的印刷品落入当时日本领事馆手中,伪省教育厅备受要挟,乃藉师范合并将“晋江乡师”解体。同年八月,晋师附小遂改办为“省立晋江小学”,小学部主任刘天与任校长,晋师特科毕业生赖金发任教导,跟赖金发同届毕业来校任教的还有黄子、李思成、杜雅骚、谢文昆等人。师范停办后的所有校产,统归小学掌管,这所小学的家业当时可谓“大”了。 省小仅办一年,即1937年8月,学校开始转为县办小学。县小的校名为“晋江县第一区东湖中心小学”,赖金发任校长,人事变动不大,增聘教师也是乡师校友,即吕文俊、苏茂松等人,还有从小学毕业的校友。其时,晋江县划为四个行政区,设东湖、河市、衙口、安海等四所中心小学。之后,随时间迁移,校名屡次更迭,就其先后顺序依次改名为“晋江县东洛乡中心小学”、“晋江县东北乡中心小学”、“晋江县东湖小学”、“泉州市东湖小学”、“泉州市第三中心小学”、“泉州市东湖学校”、“泉州市东湖小学”。五十八年来,前后任过这所小学的校长共有23人之多,人事变动性较大。校名改变10次,从省办改为县办,从大行政区中心改为乡镇中心,从中心小学改为普通小学,其间出现反复。若以学校本身实体来说,创办时只设6个班级,教职员工16人,在学生数近200名;时至1960年,全校设有18个班级,教职员工36人,在校学生近1000名;目前班级、教师和学生数多比上述的减少。但不论人事如何更迭,校名如何改换,东湖小学随着社会发展,儿童入学增多,在市内还是一所在历史上有名的规模较大的小学。以后,它虽不是中心学校,在学区位置举足轻重,确是一所不能不被全社会、地方乡政权和教育行政当局关心和重视的学校。历史已经证明:东湖小学是环湖各村的文化发源地,是人材培养的摇篮,现属老人这一辈,以至老人的第三代,谁不来这所学校学文化、受教育的,他们尽是校园的桃李,接受春风的抚披;,即使在经济困窘的那样年代,对破损校舍的修建,对辛勤园丁的慰问,各村人民总是尽力而为。因为办好家乡学校是他们共同心意。 二 四个时期 为便于概括学校五十八年来的教育设施和取得成绩,本文将遵循各时代的教育脉搏,根据学校的历史实况,审慎地就列为创业、守成、跋涉、任重等四个时期着笔,分别追述各时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设施,有为学子恋念的教师与生活,有不同凡响的教学活动和取得的成绩。至于,时光造成记忆的疏漏处,自待东湖诸窗友来补正。 一、创业阶段(1931——1945):这部份指从“晋师附小”起到“晋江县东洛中心小学”的十三年。这阶段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健全各种教学制度,大力施行和实验新教育法,用教学成果检查教育手段的可行性。建校伊始,学校行政就明确提出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由于人事稳定,后来的教师多数为乡师和小学的校友,如赖金发他们,苏茂松、吕文俊,苏如石、苏炳坤、李景珍、陈萍、苏分明;或集美师范毕业的黄佩霞、陈遥骥等人,在教育设施上,萧规曹随,手法类似,一脉相承,明显地保持教学上特色,认同的一致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当时,学校条件好,在课堂设施和课堂教学上,真的做到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手脑并用,有机地默契地使学生在“做上学”和“学上做”,学生轻松活泼地读活书,不是“读死书”。按照课堂实施需要,各班除了应有的教室,更多的是活动室。全校总的就设有音乐室,阅览室、工艺室、实验室,设有体育场、鸡兔场、养蜂场、种植园等等。这些地方让各班级、各兴趣小组使用。各班教室外面,都挂有活动的“壁抓板”和“张贴板”,两个星期更换新的内容。课程表上,排定周末的活动时间,一般是单周作班级自由活动,双周为全校性的集体活动时间。课外活动并没有加重学生负担,举凡出版、比赛、游艺,都密切配合课堂教学,“做上学”,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周末活动较常举行游艺表演。到了学期结束时就举行恳亲会,学生成绩展览会。那一天,学校象盛节的热闹,各班演出的优秀节目拿来向家长作会报;学生学业优良的,平时比赛优胜的,在家长面前,领取厚奖。总之,这创业阶段的学校,围绕教学的开展,学生学得知识,学到本领,相应地把学校装扮得很美丽,整个校园生机盎然,更有些事,令人至今难忘: 1、演戏剧,宣传抗日。学校经常举行游艺节目表演,不仅丰富学校生活,也增添学生爱好戏剧的感情。1934年间,由钟惠明老师导演的《小小画家》、《面包》就假“泉州大光明戏院”演出,女教师陈遥骥饰《面包》中红蓼的母亲一角;1937年间,由教师吕文俊导演的《张家店》、《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蔡金花》的剧目,到东海和城东各乡村作巡迥演出,宣传抗日;1940年由吕文俊导演的《沉渊》,再次在大光明剧院公演,颇得观众好评。吕文俊小时就读这所学校,爱好戏剧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2、造假山,美化校园。东湖小学建在山光水色明媚的湖畔,环境本自幽美,但自建校以后,师生仍不惜为她修整装扮。当时校园里外,处处栽花种树:园院里的百花,蜂场棚上的葡萄,圣山上的相思,鸡栅栏的茑萝,织成绿的世界,生命的海洋,在这里读书师生都感舒心,那山腰砌成的“假山”,是教师苏如石带领学生从各个山坑找来的怪石头。现在圣山湮灭,可美丽景象犹深印在老一辈人脑海里,时而告诉他的后代子孙。 3、赴会考,名列前茅。良师出高徒。从这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继学龙师的、仙师的、省中的、永中的,大都是学校的尖子生,学生中的活动份子。1941年晋江县举行小学生毕业会考,名列第一、二、四、五名次的人,尽是东湖小学毕业生。 二、守成时期(1944——1956年)这部份指从“东洛中心小学”起到“泉州市第三中心小学”的十三年。这阶段的学校教学工作实况:是继承创业规模,在原基础上完善教育设施,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弘扬办学的传统学风。泉州教育史上记载了这样事实,标明四十年代中期和五十年代初期,是泉州小教界最活跃的时期,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黄金时代,因为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侨汇畅通,和在1949年泉州解放,教师经过政治学习活力充满的时代,在这背景下,县、市教育行政当局都加强了学校教学工作领导;前者诸如:成立“晋江国教研究会”,出版《晋江国教》刊物,组织赴台“教育参观团”,举行“安海教具展览会”;后者诸如创办“泉州实小”、成立“泉州初教教研室”,举行各区教学观摩和全市的教学展览会,等等。东湖小学这个基础好、规模大、有名誉的小学,在这时代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所有教学活动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时期任职的几位校长,和他们聘请来的优秀教师,都有那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有颗办教育的心,能够胜任愉快地负起教学任务。先后任校长的有郑沦海、苏鸿琪、黄席珍等人。他们都是师范毕业生、在教育界享有盛名;当时跟他们在一起工作过的教师有郑沧江,李长谋,蔡尔辇、陈清池、颜纯新、颜碧华、王团团、李佩瑜、黄文卿、苏秀珠、洪明水等人。这里选入校史的几件事,都能反映这时期的教学实况: 1、1944年郑沧海任内,组织与领导全学区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定期举行校际间的教学观摩;在学校教学工们中,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为指导,,仿照“工学团”形式,组织“单校”或“联校”的学生旅行团,往南安等地参观学校、工厂和农村。学生跟友校学生联欢,访问工人、农民;平时在校内,根据节日,象中秋节就造砖塔、跳篝火,举行月光会。学生在色彩缤纷的生活里,记述活动,抒写感受,获得知识,培养情操。郑校长学问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他曾任过省教育厅国民教育第五辅导团团长往漳州地区做辅导工作,任过德化师范教师和德师附小校长,教学方法多。东湖小学的学生家庭贫窘,旅行团的经费是组织学生向社会募捐的,吃的自己带粗粮。当时标榜建设“新晋江”的县长徐季元,就慷慨解囊帮助40元,“永康成”、“益南行”等行商,也乐以资助。1945年学校教师还由李长谋导演公演莫里哀讽刺名剧《悭吝人》(生财有道),颇为成功,发扬了学校教师的好传统。这时期堪称“校庆得人”。 2、1947年苏鸿琪任内,曾举行一次注音字母大单元设计公开教学,全县各中心学校都派代表来校观摩学习一周,对全县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影响深远。其具体做法是这样:全校1-6班各科同时向全县教师代表作公开演示教学一星期,每班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美术、劳作等学科都围绕注音字母为教学内容;例如,自然科就教注音字母各个发音的位置,社会科则教注音字母的教学的历史……当时,东湖小学坚持实行普通话教学,平时说话也用普通话。推行说普通话,这学校可说是独树一帜,早在“附小”年代,学校里就置有一套教注音字母的唱片,留声机,平时教学也用普通话。这次注音字母的大单元公开教学,也可算是弘扬学校传统教学的特色。 3、进入1951-1952年,黄席珍任内,也做了两件有益于教育的事:一是在学校积极推行“五年一贯制”,实行“五级记分法”,成绩突出,黄本人并亲自参与“实验小学”制订新制《第一册语文授课计划纲要》,印发供市内任课教师参考。该《计划》发表在省办教育刊物《教育通讯》上;二是开设成人夜校八个班,协助负责教师王团团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招收学生400人,妇女占90%,掀起附近村落妇女学习文化热潮,对当时农村妇女参加社会工作,贡献很大。华东社会教育调查团来闽视察,曾特地莅校总结办学经验。 三、跋涉年代(1957-1976),这部份指从“泉州市第三中心”起到“泉州东湖学校的二十年。这阶段道路漫漫,历史曲折,学校工作在崎岖的山道上踯躅,实质上是“毁多于建”,劫后伤痕斑斑。正常航行教学海上的帆船,受到1957年反右斗争风暴,全校十二个教师中,有四个人被划为“右派”。这虽经一阵骚动,学校还是以自己硕大躯体,跋涉征程。1959年,市教育局又把学校列为市内重点小学,当时是拆了旧有礼堂材料,增建三间教室,既加强人事配备,又补充了教学设备,因而在全日制班级动员流生复学,同时开办一个半日制班级,使在1960年学校服务区普及教育率从80%提高到96%,居郊区普及教育率的先进行列。学校这时计开办了18个班级,生数达到915人,教职员工35人,成为自建校以来的最大规模;在历届毕业生考入初中,录取率都在98%以上。文革期间,由于市内中学多数搬迁到郊区,所以这所学校应远增设初中班,校名改称“东湖学校”。五年后初中部撤销,至1976年才复名为“泉州市东湖小学”。此间,经历“十年浩劫”,一切受到严重破坏,在派性混战的日子里,学校频临崩溃。“文革”的后遗症无穷,人的精神受污毒,惨于物质损失,不正之风,吹入黉宫:“文革”后期,校中有些人竟仍迷于小集团,教学马虎,不负责任;个别人公然以权谋私,堕于贪污。这是东湖小学建校以来绝无仅有的怪事,使一部光荣的校史上镌着“耻辱”的字眼,让所有爱护、关心这学校的人伤心!但历史和现实共有着一个肚皮,谁也免想把它们分开,“歪风”何时了! 四、任重日子(1977-1988)指从泉州东湖学校转至“泉州市东湖小学”的十二年。粉碎“四人帮”,教育事业微露曙色,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拔乱反正,医治“文革”遗下创伤,学校教学才车回正轨。当时工作千头万绪,有幸是在职的有事业心的教师共同努力,保持着学校向来荣誉。例如,从1982年开始,学校连续四年参加市内口算比赛都获得一等奖,毕业生考中学录取率居学区前列,1984年市教育局授予“文明学校”称号等等。东湖小学出色教师历代不衰:新教师吴亚林被评为大市的优秀辅导员,他举行的“少年赛”观摩活动,主办的《红领巾》名扬各校;老教师薛祖芬教语文,素为学生家长赞许,86年泉州阅读比赛得奖者,“六县一市”作文比赛优胜者许钢,就是她的高足;87年获得学区演讲比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则是本校校友、老三届毕业的优秀师范生苏澎声教出来的。苏澎声在学校任教多年,教学有方,在教师、学生中卓有威望,曾一度担负过校长职务,是一个对学校教学工作颇有贡献的好教师。 目前学校计设16个班级,教职员工3 3人,学生近700人,现任校长章培坤、刘淑珍,教导涂如钢、王荣忠:他们受命于艰巨之秋,勇挑重担,现正团结和带领好全校数师,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迁移校舍、建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热忱工作,迈步走向明天。1979年间,章校长就任不久,曾邀请校友吕文俊、苏炳坤、曾欣、黄席珍、黄双照、蔡植然、陈海岛等人,与全校教师开座谈会。会上就办好这所学校有关问题,大家畅抒己见。 几则故事 1、师友母校,一往情深。建校初期,师范、附小如同一家,教师、学生宛似亲人,师范停办,校友共认小学为母校,情长意绵,岁月不碍。1978年八月,远居龙岩祖籍、年已古稀的老校长赖金发,特地来泉省亲探校。那一天,三代师生八人,先聚首于苏炳坤家,后由海温良撑船,在朗朗月下,泛舟东海,旋登圣山,环视母校,抚今怀昔,故园依依。1987年教师节,苏炳坤邮托一份“尊师柬”至新加坡向年登八旬的启蒙老师盛碧珠女士致敬。尽管海天遥远,分别半世纪多,却很快收到盛老师一封洋溢惠慈的感人信件,而当信在头发斑白的几个学生中传诵,仿佛如昨,春风习习。1986年12月,老校长郑沧海在市退教协东湖组诸校友办的第三期组刊《荷讯》上发表《虞美人》喜诵《荷讯》,缅怀东湖小学的一首词,词曰“烟波无际追陈迹,我本东湖客。圣山桃李又欣荣,《荷讯》飘香凝故国情。诗文同享温和热,肝胆皆冰雪,举头苍碧上凋松,不减当年豪气战寒冬1 2、乡师衣钵,小学继承。由于历史和地域机缘,小学毕业后读师范学校的人不少,晋师、闽师、龙师、侨师、德师、南师、仙师、县中简师、泉师等校,都有东湖小学的校友。所以,东湖出了很多教师,被誉为“教师之乡”。据刊载在《荷讯》第三期《教师之乡的春秋》一篇署名文章的统计数字:退休的41人,已故的42人,在职的126人,转业的70人,总数280人。统计时间是从20年代至80年代,地域主要是东湖、仁风、凤山、三个行政村。在这地方有这么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跟当年晋师在这里创办有密切关系的,虽然,早期教师不是本校毕业的。但若单从教师数量多还不能说明问题实质,因为,其中有比较优秀的在泉州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教师。例如:陈铭和苏秋涛任过两所中学校长。三十年代全晋江的四所区中心小学,晋师校友赖金发、黄子、吴仰周担任三所学校的校长。四十年代东湖校友担任规模较大的小学校长,共有八人。五十年代,晋江和泉州实验小学的校长、教导,以及不少教师,都是东湖小学校友;还有石狮小学、东湖小学也是。台湾光复后,往台任教的计有七人。教师职业在历史上自来是社会地位低微,生活清苦,但他们不少人却能终生从事,为人类社会、为国家民族作出一个人应尽的天职,获得充实的人生价值。他们这种良知、志趣、贞洁、情操,都应该归功于这所培养他们启蒙母校。 3、历史阶梯,革命通路。历史上圣山留下了革命者的脚印,东湖小学做过联络点。早在三十年代,晋江乡师就有从事革命的地下工作者,秘密活动,后来一个家住安海黄姓同学,离开学校不久,被捕牺牲。1948年苏鸿琪任内,为营救被捕将遭杀害的一些同志,地下游击队许集美曾两次来过东湖小学,便衣武装就隐蔽在学校南面后山埔的古榕树一带。1949年春,本校教师李佩瑜、黄文卿、洪明水,苏秀珠参加闽中地下活动;同年暑假闽西南地下组织在东湖设点,谢毓范、吕文俊、苏炳坤、蒋天化等人经常来此活动;闽中的史其敏、黄文卿、黄衍卿、萧祖沛时常来校活动。解放前夕,本校校友陈则尤、苏焕文、苏荣福等人也参加组织活动,筹借粮食,作社会调查。迎接解放大军来泉,就是六、七个带着红袖章的本校校友,他们兴高采烈地守候在东门车站,作解放军先头部队的向导,从九一路进入市内。历史载明:圣山还是红色圣地,“东湖荷香”更是永远受人向往的胜景。 198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