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侨办教育的沿革及调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区之一,泉州现有五百多万人口,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亦有三百万人左右,散布于世界各地。(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国家。) 泉州华侨移居国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世纪的梁朝,此后,从唐代一直到明朝中叶,出于种种历史原因,不断有泉州人移居海外,但总数似乎不多,自明三宝太监下西洋以至郑芝龙郑成功入台,泉州人移居海外的人渐渐增多,直到今天,泉州华侨的踪迹已遍布世界,这些同胞或为躲避战乱,或为糊口谋生,或为经商致富,离开故国和亲人远适异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来,泉州人民出国谋生,移民海外更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据统计,仅一八七五年到一八八五年的十年间,泉州人从厦门出国的人数达四十一万零七十四人。泉州人民大量渡海到国外谋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生活极端贫困,甘冒风险远走异国。他们在海外的困苦奋斗中,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痛苦。因此,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对家乡子弟的教育,抱有很高的热情。把在家乡办学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为乡兴学,为国树人”,觉得中华民族的自强要从办学校下手。大多数的华侨,初到南洋的时候,是工人或是小商人,他们不免受白种人的歧视,及受不平等的待遇。但是,他们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自然而然担负着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这部份华侨可以说是新式教育的先锋,他们从救国救民的根本立场出发,产生了在祖国兴学的热切愿望。华侨兴办文教事业最典型的代表要数陈嘉庚先生了。陈老热心兴学,是同他的爱国精神分不开的,他办学的动机,就在救国。1919年,他在筹办厦门大学的一个会议上发表演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的教育与未死之心耳。若并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道。”他在亲自撰写的通告中说:“中国门户洞开,强邻环伺,存亡绝续,迫在眉睫,吾人若袖手旁观,放弃责任,后患何堪设想。”他又常对人说:“我是一人商人,没有学问,没有才力,更不懂政治,不能直接为国家民族服务,惟有将我经营企业所得金钱,毫不吝惜地兴办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为拯救和建设祖国尽力,这是我的义务。”这种诚挚的救国思想是非常感人的,也是华侨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的主流。 基于以上的背景和动机,泉州的旅外侨胞早在清末就开始在家乡捐资办学校,形成热爱桑梓,兴办学校的优良传统。解放以来,这种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对侨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整个泉州市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华侨捐资办学的历史沿革。 十九世纪末,清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为了挽救其统治地位,它开始改变了过去歧视华侨,励行海禁的政策,从而使得广大华侨重新和祖国及家乡取得了密切的联系。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到东南亚继续积极鼓吹兴学堂,启迪民智等主张,因此,在华侨中有过一定的影响,东南亚各地华侨除在侨居国开始创办了第一批中华学堂外,也开始滋生捐资在祖国办学的念头。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海外各地宣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也启发了华侨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爱乡的热情。 泉州华侨捐资办学最早的可追溯到1872年(清道光七年)惠安后海村归侨郭用锡父子,曾捐考银两千两,兴建考棚。八年后,道光皇帝嘉封诏书,授“乐善好施,父子恩荣”的横匾。华侨捐资办学确实可据的史料是1894年,陈嘉庚出资二千元捐建厦门集美“惕斋学塾”这可以说是泉州籍华侨捐资办学的先河。这一时期的侨办学校大致有三种形式。(一)华侨独资或集资捐办,如印尼华侨蒋报企创办的明新学校和菲侨吴记霍创办的诗坂学堂。(二)、地方乡绅创办,华侨捐助。如傅维丹创办的华岩小学。(三)、教会创办,华侨捐资助办,如安礼逊创办的培元中学。 这一时期(1891-1907年),侨办侨助的学校主要有以下几所:培英女中、毓英中学、行实小学、养正学堂,培英学堂、崇贤中学、培元中学、丰州学堂、诗山学堂、翁山学堂、卅中学堂、道南学堂、西隅学堂、鲁国小学、沙园小学、新智小学等。 自1911年到新中国建立,这一时期泉州华侨捐资办学的特点是华侨办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包括大中小各类各级学校。由于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广大华侨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但是不久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的深渊中,海外侨胞认为,要改变国弱民贫的状态,要使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兴办实业和教育事业,这是关系到祖国及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爱国侨领陈嘉庚在他的《南侨回忆录》中记述当时的思想动机时说:“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其力,回到家乡集美创办小学校。”陈嘉庚怀着“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的赤子之心,从1913年创办了集美两等小学,1918年创办了集美师范,1919年开办集美幼儿园,1920年开办集美学校水产科和商科,1925年增设航海部,1927年创办了集美女子中学,1929年开设集美学校农林部及建立了包括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等,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学村。此外,还捐助闽南各地中小学,受益学校前后有7 3所,其中泉州各侨办中学得到的补助费计达十七余万。1921年4月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193 0年厦门大学的规模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名闻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陈老热爱家乡的桑梓事业,我们从他在1904年至1931年期间的支出分类统计数字上即可见一斑。1904年至1910年,捐款3万,支付校费1万。1911至1914年,捐款1万,支付校费2万。1915至1918年捐款10万,支付校费25万。1919至1922年,捐款10万,支付校费220万。1923至1925年,捐款10万,支付校费200万。1926至1928年,捐款6万,支付校费220万。1929至1931年,支付校费90万。 在陈嘉庚先生模范行为的带动和影响下,这一时期泉州华侨在家乡捐资办学蔚然成风。据统计,1935年国民党晋江县的教育经费为47万4千元,县政府只负担了三万元,占6.3%,其余的44万4千元,占9 3.7%,都是华侨捐助的。这一时期侨办或侨助公办的小学有5 3所,如紫兰小学、三省小学、清濛小学、新华小学、高民小学、平民小学、晋光小学、育龄小学、五秋小学,大岑小学、青山小学、南塘小学、英林小学、党新小学、聚玉小学、雁山小学、阳关小学、斗光小学、梧山小学、灵水小学、希信小学、清溪小学、锦江小学、沙堤小学、光厦小学、霞英小学等。这些侨办或侨助的小学占当时泉州地面小学的46%。在中学方面有养正中学、佩实女子中学、南华女中、晦鸣中学、平民中学、安南中学、南星中学、崇德中学等。此外,泉州华侨还捐资创办了师范及职业学校,如1920年印尼华侨蒋报企在创办明新小学初级师范班后,又扩办为明新初级师范,1923年黄奕住创办了斗南初级师范,1924年在菲侨蔡连芳的大力赞助下,创办了泉州华侨初级女子师范学校,与此同时,泉籍华侨还创办了一批职业学校,如菲侨吴记霍创办的嘉福职业学校,张时英创办的农业中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东南亚华侨遭受日寇侵略之苦,颠沛流离,除了李光前于1943年独资在南安梅山创办了国光中学这一个别现象外,整个侨办教育可以说基本上完全停顿下来。由于侨汇中断,原有的侨办学校除了陈嘉庚创办的各学校迁入安溪等地,靠原有的校产收入坚持到抗战胜利,其余的大部份被迫停办了。直至抗战胜利,华侨捐资办学方面再次复苏,首先,在华侨的资助下,抗战期间中断的原有侨办学校又先后复苏,如明新、清濛、新华、紫兰等校。其次,华侨开始恢复捐资办学或助校,如菲侨施性水创办了南侨中学,菲侨何恭察募捐集资创办了石光中学,新加坡华侨黄奕欢创办了罗英中学,英都华侨资助创办了南英中学,金陶华侨创办侨光中学,官桥华侨办了南星分校,石井华侨集资创办了延平中学,华美华侨创办了华美中学等。 1946至1949年,广大华侨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军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政府的垮台上,捐资兴学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这个阶段,华侨捐资办学是不多的。 1950年至1966年,是泉州侨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华侨捐资兴办学校办法》,海外华侨受到很大的鼓舞,爱国热情高涨,在家乡兴办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促进了泉州侨办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据泉州市侨办统计,全市已有侨办中学30所,在校学生24728人,侨办小学96所,在校学生17312人,侨办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人数376人,规模较大的南安华侨中学,晋江华侨中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同时,李光前先生创办的南安国光中学也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力扩建。十年动乱中侨办学校受到一定的冲击,大都停办或更改校名。1977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侨胞十分拥护中央对闽南三角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3年10月和1984年8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省侨办、省教育厅分别颁行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华侨办学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华侨捐资办学奖励的实施办法”,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激发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爱乡的热情,使泉州市的侨办教育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建立了一大批规模大,设备先进的大、中、小学校。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77年至1985年的八年间,泉州华侨为家乡兴学的捐款总数达9436.67万元左右,比1950年至1976年二十七年间华侨捐资办学的总额多5.09倍。另据统计,泉州市(六县一区一市),仅一九八八年泉州市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就达12075171万元人民币。其中鲤城区、晋江县、南安县、安溪县、惠安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的华侨、“三胞”捐资办学分别为:2481.035万,1821万、1300万、550.012万、393.3 3万、430万和6万元人民币。 目前,泉州市华侨办学多数是捐资建设校舍,赠送设备,有的侨校还设立了教育基金会和奖学金。用于维修校舍,奖励教职工和学生,由于绝大部份华侨学校的办学经费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提供,学生由政府部门统招统配,华侨捐资予以帮动,所以说:“侨建公办”和“公办侨助”的类型是现在泉州地区华侨办学的主要形式。 二 华侨捐资办学的典型调查: 泉籍华侨素有在家乡办学校的优良传统,旅外华侨华人兴资在家乡办学的动人事迹枚不胜举,对泉州教育事业的贡献十分突出。 新加坡华侨企业家和银行家,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一贯爱国爱乡。他从1943年开始,在家乡南安县梅山村捐资创办了国专小学,幼儿园及国光中学等学校,国光中学开办之初只有教职工7人,学生106人,到1949年发展到教职工27人,学生29 0人。新中国建立后,李光前于1952年再捐资200万元,扩建教学楼和宿舍楼11幢,教师宿舍7座,建筑面积共达2700多平方米,至1954年,在方园500多亩的山坡上,共建造平房和楼房25幢,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十年动乱期间,学校与华侨联系一度中断。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党的侨务政策的贯彻落实,年年都有华侨、港澳台三胞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建设。自1978年以来,华侨捐资兴建了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科学大楼及改建了部份校舍。此外,华侨还捐资设立了奖学金,以鼓励家乡子弟勤奋学习。目前,国光中学是全省重点侨办中学之一。学校总建筑面积达5万4千多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建校四十多年来,先后培养了学生达2万余名,毕业生遍及海内外,为改变侨乡的文化落后状况作出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泉州培元中学是一所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中学,虽然学校是由教会安礼逊创办的,但是学校的许多校舍,设备都是由华侨捐助的,如校园的“郑成快楼”,“菲律宾楼”等。培元中学的发展曾走过一段曲折的路程,但自1979年以来,在海外侨胞的热情帮助下,学校得到很大发展,校舍比过去扩大了一倍,除政府投资六十万元外,主要靠海外侨胞的校友捐助。目前,培元中学有教职工130余人,在校生1700余名。建校八十年来,为国树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校友遍及全国各地及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晋江华侨中学是在1954年6月,由海外归侨、侨眷集资创办的一所完全中学。该校初为侨属子女文化补习学校,1955年扩办为晋江第一华侨中等文化学校,1956年学校更名为晋江华侨中学。该校的发展得到了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和赞助,目前该校现有学生1500人左右,教职工近百人。建校三十多年来,该校的高中、初中毕业生达8000余名。 安溪培文师范创建于1984年,是旅菲爱国侨胞施金诚独资创办的,最初为一所适应家乡需要的小学,以“培文”命名。1984年施先生回家乡,了解到安溪县小学教师中达到中等师范水平的还不到一半,便投资150万元创办培文师范学校,捐建了两幢三层的教职工宿舍楼,两幢四层的学生宿舍楼,一幢琴楼,一幢教师楼,标准教学楼,实验楼,以及附小的教学楼,附小的生活区和学生餐厅等,总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计达800万元人民币。目前,该校已为社会上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人小学师资。 泉州籍华侨素有捐资办学的优良传统,但集资捐建和创办高等学府却是开放改革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充分说明了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情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体现在“为国家富强,必须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发展教育事业”。黎明大学的发起人,董事长兼校长梁披云说得好,培养人才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学校布局“应从眼前到远景,从局部到整体,从假设到实际,分缓急轻重划定图规”。他还动员永春县蓬莱村梁氏海外宗亲会捐款在泉州市黎明大学盖一座“桃源楼”,黎明大学是由海外华侨集资兴办,政府定额拨给经常的教育费,属于侨办公助的性质。该校由原黎明高中校友创议于1981年黎明学园,于1984年改为黎明大学并开始招生。该校创办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和国内外侨胞的热心支持,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学生330人,教职工73人。设有:企业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文秘书专业,英语等四个专业。业余教育部设日语、中医、世界语等班,校舍总面积为4690平方米,现校址占地6400平方米,新校均100亩正在申请中,校内设有教学楼,仪器实验楼,图书馆、礼堂、宿舍楼等,是一所初具规模全日制“民(侨)办公助”的高等职业大学。建校以来,该校教职工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近年来,该校为社会培养了近五百多名合格的人材,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华侨大学仰恩学院创办于1987年3月,是香港和昌集团董事长吴庆星先生独资3千万元人民币捐建的普通高等学府,面向海内外招生。该校位于鲤城区(原泉州市)马甲乡的双髻山下,校园占地3.75平方里,(包括果林场,综合养殖场在内)建筑面积达25400平方米。有五层教学大楼,办公大楼、礼堂、教工住宅、学生公寓、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大楼、专家楼等。吴先生还从国外引进教学设备,图书及学生的生活用具。 该校1988年开始招生上课,现有在校学生二百人,其中65%有侨属、侨眷子弟,定编教师92人。学生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学院设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机械、土木建筑工程和外语四个专业,培养人才与创办企业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学院的创始人吴庆星计划在学院的周围开办“仰恩工程”,即以泉州市郊罗(溪)、马(甲)、河(市)设立“三个中心三个基地”,以仰恩学院为中心的教育培养基地,以科研机构为中心的科技示范基地和以协昌综合养殖场,协昌果林场为中心的创汇农业基地。1988年7月,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到泉州视察工作时,对吴庆星热心家乡的桑梓事业给予很高的评价。泉州人民亲切地称赞吴庆星是“八十年代的陈嘉庚”。 六十年代初建立的华侨大学,是以适应归国侨生就学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文革”中停办,1978年以来,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中断了八年之久的公办侨助的华侨大学在1978年复办。目前已成为拥有土木工程、建筑、精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工商管理、中文、旅游、艺术、法律、预科等16个科系,近三千名学生的中等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华侨大学自1960年开办至今,华侨捐资该校的款项已达千余万元。如1960年至1965年曾有年侨捐资约300万元作为兴建陈嘉庚纪念堂的资金。到1978年复办后,连同文革前的捐款,华侨捐助陈嘉庚纪念堂的基建款项达485万元。从1978年8月至1983年,华侨捐助华侨大学的资金及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的捐物折款达115万元,1984年以来,华侨又捐建回咤体育馆、尤梅幼儿园、丁氏体操馆、金川活动中心、校园人工湖、图书馆总馆及资金300万元。在各界的热心关怀下,华侨大学正逐步向多功能,高层次的科学殿宇进军。 三 华侨捐资办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泉州侨办教育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侨办教育与侨办企业相结合,以侨办企业利润投资于教育。如泉州一中、培元中学、泉州四中(华侨中学)、泉州五中等,华侨投资兴办校办企业,并将校办厂利润50%作为学校基金。这种做法,不仅促进了海外华侨投资,又使侨办学校源源不断获得经济支持。这说明了进入八十年代,华侨捐资办学从单元化的基建投资,飞跃到一个新的层次,即多元化,全方位的捐资办学。 第二、服从全局需要,突破狭隘地域界限,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永春华侨梁披云先生就建议家乡的族亲,海外华侨捐资给华侨大学和黎明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类似的事例枚不胜举,其特点是从单一的赞助老侨校和建立新侨校,转化为对办得出色的公办重点学校和特别困难的落后山区学校予以支持扶助。华侨捐办学校也从普通中小学发展到集资或独资创办中专,直至高等学府,如惠安华侨捐建建筑职业学校,南安华侨捐办新营职业中学。鉴于师资缺乏的问题普遍性,侨办师范也越来越多,如安溪培文师范、永春和平师范、晋江鹏山师范等。同时,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目前泉州市侨办教育不论是大、中、小各类学校配制分布还是学校的各种教育设施,都朝着成龙配套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网络。 第三、为保证侨办学校的资金来源,各地华侨教育基金会相继设立,资金大者数百万,少者也有几千元。如安溪墩坂幼儿园的保育员,她们每月的工资就是从基金会的银行利息发放的。教育基金的用途还包括学校经常费,基建补助、设备费、奖教奖学金。教育基金会的设立,是侨办学校的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 结束语: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现在,华侨已逐渐变成了外籍华人,他们的“侨民意识”已逐渐为“公民意识”所代替,所以,思想意识与祖国的关系必然日趋淡化。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做好华侨,华人第二代、第三代的工作,即要把争取华人、华裔的青华一代作为战略性的任务。从近些年来海外华侨办学的形式和内容看,表现为华侨、华人捐资所占比重相对缩小,而港澳同胞捐资兴学则方兴未艾,这一时期“侨建侨办”的学校几乎没有,而资助性质的“公办侨助”,“侨建公办”学校成为主要形式。有鉴于此,在华侨捐资办学的形式上,应相应引导多多建立“教育基金”会,以使华侨办学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延续性。 附注: 本文从1988年2月开始研究,素材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实地调查:对泉州市重点侨乡及典型侨办学校的实地调查、采访。 (二)、档案史料:泉州市档案馆有关文教、侨务、统战类档案。 (三)、侨务政策文件资料:(华侨大学高教研究室提供) A、《1956年侨务宣传工作意见》 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1956,6 B、《关于侨务等若干问题的答复》 北京归国华侨联谊会编印,1956 C、《侨务政策文集》 侨务报社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 D、《必须重视侨务工作》,1978,8 E、1983年9月及1986年3月两次福建华侨办学工作会议文件资料。 (四)、历史资料:(包括有关论著,报刊杂志等) A、《福建论坛》、《福建日报》侨乡版,《福建侨乡报》、《华声报》;泉州各地乡讯、文史资料、华侨史资料选辑等。 B、《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 1960-1963,四册,1964年编 C、《闽教十年》 郑贞文,福建省政府教育厅编委会,民1932年8月 D、《华侨教育》 朱敬光,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10月 E、《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民1935年3月新加坡南洋印刷社《西加(里曼丹)的公司组织》慕由编译雅加达,1 9 6 3年 F、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G、《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H、《华侨高等教育研究》、第九期 I、陈碧笙、扬国桢:《陈嘉庚》 J、王增炳、余刚:《陈嘉庚兴学记》 K、许云樵:《南洋华侨与大学教育》、《南洋学报》第9卷第二辑 L、华金山:《福建华侨史话》 M、陈维龙:《李光前博士传》、载新加坡暨南校友会,1970年 N、林蒲田:《从十所高校创建过程看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对高校的贡献》、《福建省第四次高等教育科学年会论文集》 本篇承泉州市教育局、侨务办公室及晋江县、安溪县、石狮市、鲤城区教育局、华侨大学高教研究室等单位提供研究之方便,谨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1989年7月一稿 1989年9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