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市麻风病防治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麻风病在福建流行已有近千年历史。宋熙宁三年(1070年)开始,莆田、福州等二十余府县,即设有养济院、孤癞院、存恤院等,以收容麻风病人。清光绪末年,德化县高蔡大队铺仔村,曾发生一起活埋麻风病人的惨剧。这是过去人们对麻风病者的极端恐怖心理所造成,其实麻风是可以治愈的。民国27年(193 8年)福建省卫生试验所调查发现,福州、厦门、晋江、莆田、云霄、南靖等13个县、市、系麻风流行地区。建国前泉州惠世医院曾在西圭裴巷,开设了麻风病、花柳病特别门诊部收治患者,晋江桑仁世和桑氏二家私人诊所,也对麻风患者进行治疗。 一 防治机构的成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福建省麻风病防治所成立,为全省麻风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导中心。1952年晋江县开展麻风病调查,发现400多例病人,1953年该县县医院,派医师陈彦超参加省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并往福建麻风病院学习专业知识。1954年在晋江县医院附近设麻风病门诊部,同时开展社会防治工作,又发现部份新病例,病人数增至600多例。1952年泉州市第一医院(原称晋江专区一院、下同)设立皮肤科门诊,1954年林丕钰任晋江专区麻风防治工作雇问,负责麻风病防治的组织,和疑难病症的诊治。1958年泉州一院增设皮肤科病房,并为福建医学院附属二院、解放军第180军医院,及惠安、永春、安溪等县医院培训皮肤科医生、协助开设皮肤科门诊。1958年全省首次麻风病调查,发现万余名病人,比原登记的增加了二倍,并确定凡传染性病人在30人以上县市,都要独立建村。1958年至1959年12月,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等县相继建立麻风防治站,德化县因患者较少,由永春站兼收治,原各县民政局建立的康复村,亦移交卫生局管理。鲤城区(原称泉州市、下同)麻风站,并设立专科门诊部。1963年魏金水省长,在全省麻风专业会议上,传达了省委和省政府“一定要消灭麻风病,造福人民”的决心。从此泉州市(原称晋江专区、下同)麻风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各县(区)建院站详细情况:晋江县麻风病防治站,建于1958年底,筹建时,由陈彦超等5人任筹建组成员、省白沙慢性病疗养院院长黄少岩,亲自下县参加定点,选定双阳农场南山管区的石仔前村的山坡上。翌年县派黄泉明任首任院长,有工作人员11人,简易病床160张。南安麻风站成立于1958年9月,设在溪美镇上都村。永春站创于1959年夏,址在下洋镇南湖村,1977年起,在县医院、东平、城关、岵山卫生院附设麻风病门诊。德化因患者少,仅在县防疫站配备专职“麻防”一名,同时对现有患者的水口、南埕、雷峰、浔中、美湖五个乡卫生院,设兼职门诊医生。鲤城区成立于1959年12月,址在清源山与双阳农场之间的新田村小潘山,有工作人员6人,简易病床50张。1979年晋江、鲤城二院合并,改称“泉州皮肤病防治院”。这些麻风院、站曾数次易名,如麻风村(站)、康复村、皮防院等。 二 麻风病调查 建国后至1989年,计开展五次全省性麻风病调查,时间分别为1958年、1959年、1964-1966年、1975-1978年。本市各县(区)除按时配合调查外,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查。其中发病人数最多的为晋江,从1958-1978年反复进行22次麻风滤过性调查,计有疫源地普查、线索调查,及每年一次的病人复查、和病人家属随访、社会麻风门诊等。共发现病人1963例。这些病例的发现,有五个高峰期,都是随着全省普查各年份出现的。从定期调查表明,由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逐渐缩短。如1959年以前,平均病期是6.6年,早期病例仅占30%,广泛开展防治以后至1978年以前,平均病期缩短为2.6年,早期病例占6%。该县发病年龄最高的85岁,最低的1岁,平均发病年龄41.15岁,以青少年发病最多。性别,男占总数的48.23%,女占51.77%,发现病例最多的年份为1958年。麻风类型,有瘤型,界线类、结核样型等,患者散布于324个大队。据1959年普查统计,全市总发病率为11.7/10万,最高的为鲤城高达22.8/10万,依次为惠安18.0/10万,晋江15.4/10万,南安8.6/10万,安溪5.5/10万,永春3.2/10万,最低为德化仅1.5/10万。 三 综合性防治措施 麻风病防治工作,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坚持“查、收、治、管、研、宣、”的综合措施。 1、院内治疗。对多菌型麻风(即传染性的瘤型、界线类偏瘤型),各县(区)均以收容治疗为主;而少菌型麻风(结核样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及未定类麻风),则放在社会门诊治疗,不强调住院。但有特殊情况,如结核样型麻风反应期、及治疗足底溃疡,也收住治疗。晋江县站从1958-1987年还没收治港澳侨胞12人,并派医师出省学习矫型外科,返县后,开展治疗足底溃疡、截肢、粗眉等手术,至1987年底,共治愈多菌型病人452例,少菌型病人966例,共1418例,扣除自然死亡、外迁、其他等病人,现尚有患者110人。 2、院外治疗(社会治疗):晋江县麻风患者少菌型为多菌型的2.5倍。除少数入院治疗外,大部份在家治疗。六十年代除院门诊部分,并分设石狮、安海、青阳三个门诊部,病人到各门诊就诊拿药,但能达到规则服药治疗的仅占60%,不规则的占35%,根治的占5%。因此,该县乃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就地协助治疗,及进行家访动员和报病,从而提高了疗效,使规则治疗病人达到85%。永春社会治疗,制定了五查制度,每月送医送药上门,并监督服药,及复查随访现病人及家属。 3、药物治疗:建站初期,对病人治疗,采用口服氨苯矾、胺硫、苯丙矾等化学药物。肌注大枫子油,试用民间药方,松树叶、桉树叶蒸溜,浸洗溃疡处,治疗麻风麻风反应,以促进生肌和收口。建站中期,采用二联疗法,由省院供给抗麻药物利福平、氨苯酚嗪;肌注长效氨苯矾,用雷公藤煎剂治疗麻风反应。到后期,由于医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突破麻风预防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三关,改用国际卫生组织制定的统一治疗方案“三联疗法”。即口服氨苯矾,加利福平,加氨苯酚嗪三种药物的联疗,普遍肌注长效氨苯矾,因而提高疗效,治愈了大批病人,缩短疗期,各类型麻风从入院治疗至治愈出院,据晋江统计,平均治疗时间,瘤型5.93年,界线类3.82年,结核样型1.45年。在治疗过程中,晋江站除上述药物外,曾用过的西药,还有二苯硫、麻风宁、链霉素、长效磺胺、阿的平、左旋米唑、庆大霉素、乙硫异芋胺、丙硫异芋胺、利福定等。在中药则有十八味中药丸、扫风丸、苦参子、一见喜、积雪草,两面针、白花舌草、黄花豨签草、鱼腥草、蟾蚨、全蝎粉等,多种中青草药单方验方,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晋江站还在西药氨苯矾治疗的基础上,研究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认为“三联疗法疗效显著,并写出学术论文,及麻风科普,编印小册子等进行宣传。 4、防治效果:三十多年来,泉州市麻风防治累计5339人,治愈3650人,其中多菌型1151人,少菌型2499人,自然死亡884人,外迁153人,自愈126人,其他181人,现症病人345人(至1987年底)。其中晋江1963人、惠安1533人、南安859人、鲤城609人、永春177人、安溪172人、德化26人。地区分体,沿海高于山区。从防治效果看,主要有:(1)现症病人减少,发病率、患病率下降:1958年全市现症病人5339人而1987年减为345人,下降幅度为93.54%;1959年发病率11.7/10万,至1989年降为2/10万,下限幅度为82.91%;1958年患病率为0.85‰,到1987年降为0.064‰,下降92.47%。(2)流行地区缩小,晋江县1959年病人分布在324个大队,至1978年为90个大队。(3)、复发率,据晋江统计,从1958-1978年累计复发病人10例,复发率0.75%。其中瘤型治愈361例,复发8例,复发率占2.23%,界线类治愈28例,复发1,占3.57%,结核样型治愈941例,复发一例,占0.11%。治愈到复发平均时间,瘤型73.6个月,结核样型42个月,界线型7个月。复发原因,大部份是治疗不当,包括治疗不规则,疗程短,用药不妥,耐药性产生,及愈发后无巩固治疗等。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泉州市麻风病经过大力防治,流行趋势,沿海的鲤城、晋江、惠安,已从高度流行区域,转属低度流行区域,山区的安、永、德已基本消灭,总的是全市已达基本控制指标。1989年5月,永春县经省市县三级联合考核验收宣布,该县的现症病人已全部治愈,近五年平均发病率为十万之零,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的标准,防治工作走在闽南金三角的前列。同年10月11日安溪县亦经严格考核,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由省卫生厅副厅长刘有忠代表宣布。三十多年来的防治经验,有力地说明麻风不但可以治愈,而且最后会把这个病消灭。 1990年4月18日 附言:本文根据《晋江县皮肤病防治院院志》、《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工作简介》和安溪德化三县卫生志及有关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