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传入泉州,有英美派和德日派之分。从英国长老会创办的泉州惠世医院、永春医院,惠安仁世医院毕业的医生,以及这些医生的学生,是出自英国医生所传授,属于英美派。这一派传入时间较早,始于1881年,当时是泉州西医界的多数派。他们用以治病的药品,大都来自英美,用英文开处方、给患者的药粉是横色直式的。德日派的医生在泉州较少,属少数派,传入时间也较晚,约开始于二十年代。他们主要为台湾医生,或在台湾学医的闽南人。这些人有的在日本或台湾医学院毕业,但大多数是医院、诊所的学徒出身。他们用德日文开处方,所用的药品大都来源于德日,给患者的药粉色成三角形。
一
本世纪初,台湾已沦为日本殖民地,基于各种原因,不少台湾医生相继杂闽,由于地缘密迩,血缘相近,语言同系,物缘广泛,这些台医来闽后,都散布闽南一带行医,尤以晋江县
①为多。最早来泉州行医的为民国初的陈春木,在鲤城新桥头开设仁爱医院,他毕业于日本医校。1966年陈春木参与泉州的反袁活动,藉台籍医生作掩护,从厦门偷运军火来泉密藏医院内,失败后离泉他往。
二、三十年代来晋江的台医,是踏遍及鲤城、安海、石狮、永宁、深沪、五堡、磁灶、龟田、法石等地。无论是英美派或德日派医生,都是从厦门进入,以安海为第一站,然后向周围扩展。二十年代在安海有杜松云、黄光辉、陈琼华、张子明、陈崇源、吴文法、黄步云、叶逢春等。在鲤城有陈祯嘉的温陵医院。1930年树兜乡民团夜袭民军高为国部,由于陈祯嘉医术精湛,素为树兜村民信赖,乡里与医院间设有直通电话以为请诊之便,故涉嫌为树兜民团内应,惨遭高部
②杀害。从二十至三十年代,在石狮有杯婉珍、曾水添的夫妻诊所、陈振义的回光眼科诊所,和周燕福、杨德庇、林良德等。在永宁有高墀显、颜彩卿、李国明、邓炳辉、邓炳仁。在深沪有张英仁、廖荣华、陈金蝉、李金莲等,在法石则有曾国琪,还有金井的陈汝舟,古阳的李泽洲、磁灶的郭寿生等。也有个别深入内地的,如陈川源到永春开业11937年8月10日被召迫台;高清源在南安九都陈国辉
③办的慈善医院任院长,于陈国辉失败后离去。这些台医有姓名可稽的过57人(见附录)。
至抗战前夕,台湾已被日本统治近四十年,到闽南来的台医学的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医学,颇受群众欢迎。他们的专业以外科、皮肤科、牙科、眼科、产科为多,内科较少。这些台医从正规学院校毕业的不多、除杜松毕业于日本医科大学、陈春木毕业于日本医院、曾国琪、王仲甫、郭寿生分别毕业台湾各地日本医院界,大部是在医院或诊所学习,即出来行医,如陈振义、程德生,系杜松云的学徒。陈振义来安海又一度回台南,在回生医院继续学习二年,再来石狮开业,又如廖荣华是陈祯嘉的学徒等。台医来晋江,有的是回祖籍的,如永宁高墀显;有的是攀亲戚,如曾水添乃吕水莲的姐夫(在五堡开业行医)。
二
德日派医生中较有声望的,还有闽南籍的苏鸿树、王爱贤、戴少安、万年芳、万超然、盛九昌等。
苏鸿树,1902年出生于惠安,1926年毕业于台湾医学院,在基隆台南医院任外科医生。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到造的“济南惨案”发生后,苏积极参与反帝爱国宣传,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他返大陆后,在厦门创办惠民医院。苏思想进步掩护和治疗中共厦门地下党人。1932年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副团长尹利东因战斗负伤,党组织派人护送他到惠民医院治疗达三四四个月。苏还利用行医之便,接待和掩护过不少中共地下党人,其中有方毅、罗明、陶铸等。苏为他们提供住宿、吃饭和联络场所。1934年7月,厦门白色恐怖严重,他又有色彩,留厦不便,乃迁居石狮,重新开办了华侨医院,並继续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晋南工委书记李刚,惠安朱汉膺、泉州中心县委许远伙、许集美、郑家玄等,时常借医院为接头或隐蔽场所,食宿和治伤养病,都得到苏的尽心照顾。建国后,苏鸿树不求名争利,更不想做官,仍默默地从事医务工作,1951年市、县划分,被选为晋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后来又在泉州市民门诊部、钢铁厂、师专、人民医院等单位任医师。他除精通医术后,还以象棋圣手驰名。“文革”期间,他坚持实事求是地为地下党领导人提供证明材料,惨遭折磨,1969年10月病逝鲤城,终年66岁,泉州党史办曾为其立传。
王爱贤,石狮市水头人,在台学医时与陈祯嘉同窗,回大陆后曾在陈开办的温陵医院工作,高为国搜捕陈祯嘉时,王爱贤幸而脱险。后经武汉,在日人办的同仁医院任医师。不久,经该院日籍医生介绍,在渡日本就学于东京医专,毕业后,回厦门鼓浪屿博爱医院外科医师,再后返石狮开业。抗战爆发后,中央军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
④,以汉奸嫌疑欲逮捕内迁崇安,经央人向钱说情后作罢。但王爱贤固深受刺激,致精神萎靡,从此深居简出,抗战胜利后病逝家乡,年仅五十余。
此后,还有戴少安从台湾学成归来后,在鲤城开设闽晰眼科医院;有毕业于厦门鼓浪屿博爱医院的眼科医生万年芳,该院创办于1918年系台湾总督府资助的博爱会所主办的;有在新加坡向德国医生学习的盛九昌,在城内南圭开设美升牙科医院等。
三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泸沟桥事变发生,抗日烽火燃遍全国,翌年5月厦门沦陷。据传厦门失守有台湾浪人作为内应,于是国民党当局认为台湾人有危险,不分良莠,一律采取逮捕和内迁措施。如在石狮的台医曾水添,即被国民党驻军逮捕后暗中杀害,又如居住在晋南一带的台医和台胞,均于1938年被迫内迁崇安。
当时全省台湾人被集中至崇安的约400多人,其中晋江二百多人,而石狮(原第三区)约占十分之八,仅深沪就有8人。
这些台湾医生到崇安后,先集中处,参加农场劳到,由崇安县政府派杨辰恩任管理,三年后方准在外居住,但不能离开崇安城,也不准行医,他们靠做小商贩和小手工艺为生,如陈振义、颜彩卿失妇营萝十千、豆芽。只有个别人,如高墀显柯婉珍在崇安赤石卫生所当医师,王仲甫任省帐济会巡回医队医生,叶逢春在崇安南门开设诊所。国民党政府对安置工作草率从事,在崇安仅盖一座“台民宿舍”,故大部分要住民房。除在农场劳动外,又办一座樟脑厂让他们做工。由于住房简陋,加上气候水土不服,症疾流行,生活困苦,许多人死于贫病交迪。
四
尔时崇安长刘超然,晋江河市人,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颇同情台胞遭遇,集中初期,由政府发给生活费六个月,按成人每日一角、儿童每日六分。崇安县生活程度较低,当时每元可购得大米30斤。对于台医结婚或在台湾诊所工作的闽南人,准其先行迁回原籍。也有个别人,参加李友邦领导的台湾抗日义勇队先行返泉,如陈金蝉、柯婉珍等。柯任台湾抗日义勇队儿童歌咏团的保健医生,巡回演出自闽北南下,1942年回到石狮。但大部分台胞直留到抗战胜利,始解除监督,离开崇安。他们有的回晋江原地执业,如陈振义、陈崇源等,有的返回台湾,个别人则出国谋生。也有的台胞从此定居崇安、如诗水(原陈振义的店员),陈幼治(陈振及养女)夫妇。
解放后,仍留在泉州、晋江的台医,都在政府的关怀下参加医疗卫生工作。柯婉珍先参加联合诊所,组织石狮妇幼保健站并任副站长,后调石狮医院任医师,1986年逝世,年81岁,是晋江名老西医。柯有子女7人,四子于抗战后返台,曾任三青团台湾省书记,长女曾惠华原在泉州第一医院工作,现任泉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市政协副主席。陈金蝉原参加石狮妇幼保健站工作,现已退休。陈振义夫妇在石狮复业,后迁安海,均已退休。陈崇源亦由菲返国,在安海工作,1965年逝世。其他如骆沙鸣在晋江县医院,张丽卿在晋江县防疫站,程德生在福安专区医院等等。
台湾当局现在已允许台胞来大陆探亲访友,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缓和,不久的将来,分居闽台两岸的炎黄子孙,必来往来如常。
(本资料由作者与连永辉、林双法:向陈振义、颜彩卿、陈金蝉等有关人士调查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