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韶华五载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市黄埔军校同学联络组成立五周年概况) 一、历史回顾与时代要求 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了实现上列宗旨,于1984年在北京创立,提出这个崇高目标。它充分体现了广大的大陆、台湾和海外黄埔同学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目标。 创立时的总会长徐向前老学长(黄埔一期、已病故、享年88岁)、副会长程子华(黄埔五期)、顾问聂荣臻(黄埔创立时的老教官)。之后,全国各地的同学会、分会、联络组迅速成立。 史迹昭昭: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了培养和依靠革命的武装力量,抵御外侮,消弭内患,巩固革命政权,决心创办黄埔军校。当时共产党人参与领导工作的有周恩来(校政治主任)、叶剑英、聂荣臻、肖楚女、恽代英等担任军事、政治的教育工作。 举世公认:黄埔军校的诞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划时代的产物。广大黄埔军校师生,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台湾海峡两岸形势缓和,但国际风云变幻无常、波澜迭起,更迫切、更需要大陆、台湾和海外的黄埔同学捐弃前嫌,齐心协力,在祖国统一的大业中,产生积极作用,做出新贡献,荣立新功勋。 在上级、市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指导、支持下,泉州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以下简称本组)于1985年8月27日成立。选出七期同学王济弱任组长、洪应百、郭磊、王丽水为副组长、曹耀焜为秘书。南安、惠安两个联络小组相继成立。其余各县分设联络员。从此,泉州地区黄埔同学纳入了组织、教育、行动的统一轨道,继续发扬黄埔精神,在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征途上跨上一大步。 《韶华五载》就是记录同学们要学青少年一样,珍惜大好时光,在起跑线上,一步一个脚印、有新作为的五年。 二、泉州同学的基本情况 泉州黄埔同学,现有57人,见(附表) 抗战八年,同学们的抗日事迹,记录在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88年6月第四辑《抚今追昔话同窗》一文。一些同学荣立战功,如16期肖叔康,于1945年夏在湘西会战中,裹伤再战,英勇杀敌、荣获盟军(美军的)“自由勋章。” 无可讳言:抗战胜利后,同学们身不由己,大部分被拉入内战,随着形势发展,有的同学抓住机会起义、投诚:如郭磊、洪应百、王丽水、郑澄波、肖叔康、传泉淙、谢骞、郑桐华、彭永葵、张开仪、吕联明、夏国正、林甲乙、阮传兴、许祥光、李再铭、陈文英等。同学们多年接受新社会教育,更喜今日沐浴春风,许多人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发挥优势、积极联系、接待三胞,穿针引线,引进外资,为祖国统一工作和经济建设出力,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 三、联系、接待、引进外资 现把同学们五年来沟通联系、搞好接待、穿针引线、争取外资等项,截取一部分,简介如下: (1)、我省海外第一个黄埔会员 原系华侨青年、18期李延平同学,1968年由泉移居菲律滨宿务市。1985年泉州市成立黄埔同学联络组、李获信息,即函请加入同学会,愿为祖国统一,在海外做些宣传鼓动工作。经了解他未出国前,在本市紫帽山七一养蜂场任秘书多年,积极钻研业务,撰写有关防治蜂螨的论文多篇,获得奖励。当即报请省同学会批准为我省海外第一个黄埔会员。省统战部认为:象李同学这种人,可作为海外统战工作的依靠对象。 (2)、老将不服老 学成诗书画 原蒋军退役中将、现92岁、永春籍的余承尧先生、1923年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有不少黄埔学生,与晋江安海18期黄良秦同学结成“忘年之交”。1949年只身去台,后退隐、以钻究诗、书、画、南管自娱。1987年在香港举行画展、妻、儿、去会亲,交给10万元港币,嘱在永春盖楼房,准备落叶归根。 余留大陆的二男三女早成家,分居上海、昆明、常州、厦门、永春等地。余1989年返乡,受市、县领导热情欢迎,18期同学余炳武(堂亲)参予接待。余喜住新居,三代都来团聚,了解到子孙的工作生活情况,非常喜慰,感谢政府对亲属的关心。 余爱好南管(南音),与泉州、永春南音社常有接触、交流,怡情悦性,心地宽广。他擅长行草书法,求墨宝者众。 (3)、汪洋难阻隔 诗画传亲情 原籍晋江梧坑村、黄埔10期骑兵科的许经纬先生。1939年,以归侨身份掩护,到菲律滨招收知识青年百余人,历尽艰险,带到南平得补训处后,陆续考入黄埔军校。他在八年抗战中,驰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日寇周旋到胜利。1949年去台湾改行,钻研武术、医学、绘画、文艺、有长足进步,自谦为“无所不能又无所能”的人。 1988年归来探亲,受到家乡有关部门和本组热情接待,他看到家乡巨变、心情激动,回去即带头、协助募足100万元,建造该村文化中心大楼,丰富了乡亲的文化生活。 许同学长期过骑兵生活,熟谙马性,热爱画马。洪应百同学在联系中,承赠一幅奔马图,题诗一绝:“沙场战罢鼓声沉,老去空余伏枥声。胜败已属千古事,徒凭笔墨寄前情。”洪很欣赏,洪和一绝:“神卅烽火早湮沉,妙笔飞骑跃有声、老骥犹怀千里志,难忘桑梓故人情。” 1989年,石狮市台胞、台属联谊会成立,许同学亦赠奔马图,并题诗:“闽台世胄本同枝,联谊传来乐不支。两岸人心祈一统,先容策马效驱驰。”并抄诗赠洪同学,洪即和一绝:“春来万树发新枝,喜历风霜信可支。祖国江山归一统,天南地北任驱驰。” (4)、电波越海峡 友谊系闽台 通过广播寻友,两个14期同学黄可中(居台北市、四川乐山籍)和曹耀焜(泉州)喜获联系。黄第一次复信:“多少年,生死雨茫茫,得来书,喜极而泣……”附五古二首:“走过八通关,艰苦登玉山。极目金顶望,倦乌应知还。”“无策驻朱颜,咫尺天涯间。神游开元寺,重见故人欢。”曹和二绝:“梦里离乡关,高飞上玉山,海天难阻隔,夜夜几回还。”“饮马濯英颜,横戈洛水间。长天人未老,两岸频交欢。” 88年6月,黄偕台籍妻子飞越海峡回川探亲,第一站先来访曹,两人相拥而泣,亦悲亦喜。市统、民革和本组给予热情接待,导游泉州各处名胜。 (5)、一枝称独秀 三代学唐诗 南安溪美贵峰村,系爱国华侨王国明故乡。近年捐资兴学共50万元。自1986年起举办贵峰暑期诗词学习班,该村宗亲。市人大代表。17期同学王丽水和村干们大力支持,至1990年夏,已办四期,就学七百多人。每期二星期,以青少年和暑假回乡中、大学生为主,适当吸收高小学生和老年人。因而有三代人同来学习的。 上课时,先由武荣诗社顾问、民华教育支部主委洪腾涌同志主讲唐诗、宋词,再由王先生示范吟唱,引导齐吟,气氛热烈,满堂春风。“爱国丹心高格调,诗桥高筑海天情”,这是王先生和乡亲们共同的心声。结业时进行测试、评讲,择优奖励。王国明、王丽水等人,以诗桥联谊,促进三胞工作,树立农村新风。这个新鲜事,《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3月3日、首先报道,《泉州晚报》1990-10-14日又予刊登。 1987年10月,台湾“环球新闻社”记者皮介行先生到南安民华支部访问,皮先生提出几个大陆民主党派问题,王同学给予满意解答,气氛融洽。之后去京,他是采访党十三大的唯一台湾记者。 以文会友,加强联系,两岸许多黄埔同学早年学过旧文学。因而诗以言志,书以传情,两岸唱和,一脉相通。用在祖国统一工作上,也算是一个优势。 (6)、和平统一 幸福康乐 黄埔21期同学吴世宽,现年69岁,泉州西门外西埔村人。1948年去台,曾任兵役局长等职。因思乡心切,1988年赶办退役手续,随即携眷返乡。在鲤城区,访遍陈超云、阮传发、阮传兴、传泉淙等同学。吴原拟除亲友外,一律不与他人见面,但在阮传兴(义兄)鼓励下,到民革和黄埔同学会访问,1988年8月27日吴同学伉俪并亲属5人,应邀出席泉州黄埔同学联络组成立三周年座谈会。市统、民革、区对台办的魏献回、蔡友敬、王丽华等领导同志莅临讲话。面对亲切的讲话,热烈的气氛,吴同学在答谢时热泪盈眶,几次语塞,深切感到温馨的故乡情。他深情地说:台湾有资金、有设备、有技术;大陆有许多未开发的宝藏。中国只能和平统一,协力建设,两岸人民都能过民主自由、幸福康乐的生活。21世纪,中国一定能够称雄世界。 (7)、丹心怀故国 创业投巨资 陈恺先生,惠安籍,黄埔17期,在台军阶少校将级。现任加拿大太平洋协和公司董事长。离家乡43载,近年一再回乡探亲友,在厦门、南安、惠安的黄埔同学林梦飞、陈维廉、郑澄波、王丽水、沈云冰、程惠民等人鼓励下,毅然决定与香港西龙发展公司合资三千万美元,在同安潘涂村美人山购地3400亩,创建“厦门凯歌高尔夫俱乐部有限公司”:配有高标准球场、别墅群、高尔夫训练学校、游泳池、酒店、超级市场等。陈同学表示:愿意做两岸经济合作的架桥人,为家乡建设尽点力。 1990年2月28日,球场举行启土动工典礼,有政协副主席、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梦飞(黄埔四期)厦门市领导和不少黄埔同学出席、宾主尽欢、气氛浓烈。 这是海外黄埔同学带头,国内黄埔同学引导,在本省投资兴建的巨型企业,它对海外华裔,华侨、台胞、特别是境外黄埔同学将产生巨大彰响。 (8)、桑梓亲情在难忘养育恩 德化赤水18期同学陈清光近年联系、接待台港亲友多人,现摘录简介: 林金德先生,原系陈与许祥光(18期)的少年同学,现在台北从商,大儿子居美,钻研电子技术,二子在港经商。家境好。林先生1989年9月回乡,为养母做八十大寿,捐给赤水小学一万元。林现颇清闲,表示要常回乡访亲友。 颜纯炯先生,原系清光儿子陈炳煌的幼年同学,40岁。颜与母亲林若糖在港经商,资力雄厚。1989年7月母子回里,捐献赤水小学10万元盖教学楼;帮助该校成立教育基金会,提供师生奖学金。另捐18万元给该乡上春中学。(以上均人民币)表示难忘家乡中、小学给他教育之恩。 陈同学一贯热心三胞工作。泉州黄埔同学分会成立时,被选为理事。 四、乐为同学提供服务 本组成立五年来,通过同学们共同努力,做了一些工作。 每个同学在批准入会时,都要接受四项宗旨的“洗礼”,务使明了现阶段黄埔同学应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在大小会和各县(区)小组的学习活动中,都要穿插讲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四个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经常和民业同志一起开会、学习、旅游、参观等,藉以扩大视野,了解、接受新生事物。 每年岁暮,都派人深入城乡慰问同学或寄慰问品。对生病的即予慰问,对死亡者发动同学参与悼念活动。对生活确有困难,设法予以适当补助:如许如登、余烟武、夏国正。又如彭乃成1989年中风瘫痪(任代课教师、病后工资停发),至1990年7月死亡,先后三次代向市统、民革、区侨务办申请补助,共310元。 南安、惠安同学较多,在各该县支持下,分别于1987年11月和1988年5月成立联络小组,接受县政协和统战部的指导、教育。另函各县统战部请求对辖区黄埔同学给予必要的教育。 鼓励同学投稿市民革的《祖统信息》,报道参与三胞活动简讯。 北京黄埔总会出版的《黄埔》,两月一期。本组强调每个同学都订阅,藉以了解台情,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做三胞工作。 针对同学们都已接近或超过70岁,要求大家注意饮食、卫生和体育活动。参加适当生产或家务劳动。如1989年夏,鲤城区组成一支“黄埔门球队”,在1990年国庆节前全区、全市门球比赛中打出成绩,受到表彰。其事迹刊登《福建民革》90年47期。 各县同学分散于城乡,开会、学习有困难。但都有一颗“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火热的心,除对三胞(尤以台胞)积极沟通、联系、搞好接待外。全市城乡同学,都能互相关心、帮助,解决困难。如彭乃成中风后,家境困难,分会一面代向有关部门申请补助,一面依靠黄伯湛同学的亲属,介绍其子彭加统到泉州罐头厂工作。 五、青山夕照 苍松傲霜 泉州市的黄埔同学都有三胞关系的优势,做好祖统工作,促进国共第三次合作,是历史所赋予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同学们已经做了一些、市统战部87、12、30、印发的13号《统战工作简报》,曾通报表扬。1985年市民革评选曹耀焜、郭磊、王丽水、郑澄波蒋海波等同学为三胞工作积极分子。 黄埔同学多年接受党的教育,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徐向前老学长担任黄埔同学会会长后,发表“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的名言,这是为广大黄埔同学正名,也是向同学们指明努力方向。就象一阵春风滋润万物一样,人人心情振奋,意气风发,决心继续发扬黄埔精神,为祖国统一大业再立新功。1990年9月21日徐会长逝世,全国军民同深哀悼。鲤城区同学们于9月27日集会悼念,大家表示坚决遵照他的遗教,为祖国统一尽力。 同学们牢记黄埔军校创立时的老教官叶剑英的遗诗:“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眼青山夕照明”的名句,学习他青山夕照,苍松傲霜的革命精神,以当前国家的最高利益——三度合作、一统中华为一切行动的指针。 附言:泉州黄埔军校联络组于1990年8月27日成立五周年之际,更名为“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泉州市分会”。选举王济弱为名举会长、郭磊为顾问、洪应百为分会会长、陈超云、王丽水为副分会长、曹耀焜为秘书长。分会理事共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