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明新华侨医院简介(1986-1990)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明新华侨医院系一所华侨集资兴办、自负盈亏、结构小巧、适应当前侨乡特点,具有山区县级医院条件的新型医院。院址设于鲤城区江南乡树兜村洪山北侧,该村为闽南著名侨乡之一。华侨大多数旅住居印尼,散居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地的亦为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海外蒋姓华侨总人口约四千余人。 根据资料和调查,树兜蒋姓华侨最早办医为1930年设于明新小学内的义务医疗所,聘泉州温陵医院医师陈祯嘉为校医,每周来校三次。学校架设电话通温陵医院。陈系晋江县深沪人,于树兜民军抗击高为国匪部时被高匪惨杀。1934年至1941年期问,树兜乡人又在该村富侨蒋报企被土匪焚烧之八卦池残楼厦之内开设医疗所,聘杨慧玉等二名女医师为住所医师,另于该村下店街开设私人中药铺一家,中医师蒋以树。是树兜最早开办之二个医疗所和一家中药铺,乡人记忆犹新。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树兜下店街新楼脚设立保健站,派赤脚医生二名(女)为群众诊病和接生、防疫。1958年后,树兜拆为树兜、下店二个大队(村),保健站亦一分为二。1970年后,明新华侨中学附设卫生室,聘医生、护士各一人,为校内师生诊病、但因全村人口众多、分布面广,遇危重病号须往五至十里外之乡(社)卫生院和市区医院就诊,缺医缺药长期存在。 1984年-1985年间,中国农工民主党泉州市委会数十名医生组成“支农医疗队”送医下乡,为该二村及邻村近三千患者义务诊病,农工党以江南医院支部为主,其他医院配合连续八个星期日,出动医师69人次,内院长5人、主任、主治医师和其他医师十多人,(吴国忠、留章杰、王家庆、陈牧西、刘振兴、陈爱华、周亚华、黄远、谢长识、王邦瑜等)。门诊病号1053人次。第二次(1985)年夏收之际,以福建医大附属二院、市第一医院、市人受医院、中医院等为主,正骨海滨江南等卫生院配合,农工党泉州市委会原副主委庄清桂带队,参加院长四人,(福医大二院王兆惠院长等)主任医师3人,共25人次,义诊项目齐全,医疗器械、外伤药品自带,门诊病号1074人次,抢救休克病号2人,长期疑难病症2人。二次义诊受到乡,村二级党委鼎力支持,华塑厂党委派车送老弱医师返城,其余自骑足车。群从触景生情,深受感动。自此名医下乡,送医上门,蔚为乡里美谈。犹为首创先例。 该村海外副监事长蒋介阔先生返乡期间,目睹其情景,更加增进了在家乡办医院的夙愿与信心。1984年底,海外理事会代号“蒋乡侨”拨款五千元,支持明新校董会,临时开办华侨医疗所(华侨医院前身),先设于校董室,后修缮村中“小宗祠堂”,花资六千余元,作为建院前之医疗场所。聘住院医师黄秋金一人,临时医师一人,护士一人,挂号员一人,兼职出纳会计各一人。开业一年八个月,收到良好社会效益,群众甚为拥护。至此华侨办医院信心益足,除购进心电图等部分医疗器材外,并筹集四十余万港元,于1986年六月,在国内、市、区、乡、村各级政府、统战、侨务、卫生等有关部门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省、市委员会的直接支持与协助下,建成华侨医院壹座,命名“乡侨楼”,占地面积五亩许。在使用土地上,当地二级政府和楼下生产队曾大力支持,地价优惠。同年七月,校董会邀请以海外理事长蒋文焕先生为团长的代表团十八人回国参加医院落成典礼。应邀参加剪彩的有市人大副主任吴序良、区委副书记孙庆实、宣传部正、副部长黄少萍、林毓昆,统战部副部长苏庆元、区府正、副区长曾华彬、吴金钗、区人大、区政协以及卫生、教育、侨办、侨联、乡、村党政,学校师生,校厂以及农工党泉州市正、副主委等领导和来宾,还有省电视台。报社记者等近二百人。剪彩后犹于明新无线电五厂大楼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八月间,海外理事会进口救护车壹辆,理事长蒋文焕与国内董事长蒋以河还有庄清桂主委等同往区卫生局洽谈医院开业事宜。于此之前,蒋以河还与农工党泉州市委办公室主任庄世传、省委办公室副主任胡钟等,亲往省卫生厅与医务处处长洽谈建院有关技术问题,在主委庄清桂、李登俊、欧阳世杰等为主的该党医务组积极协助下,推荐泉州卫校副教授郑梦麟为院长和一院退休主治医师黄培佑等主要医护工作人员名单,经归国代表团蒋文焕、蒋以忠、蒋金典等通过呈报区卫生局。旋于最后一次区委办公会议,正式批准了明新华侨医院成立。九月七日开业。至此明新华侨医院围绕建院与建所(医疗所)的一场争议,方告完满结束。明新华侨以心血凝聚而成的绚丽结晶——泉州第一所自负盈亏的华侨医院终于呈现在数万侨乡群众的面前。 医院首期工程建筑面积3509平方米,为二层砖石结构楼房,大小三十余间,楼下设置内外科(包含五官科)、小儿科、妇科等门诊室,其他为化验兼注射室、候诊室、药库、中西药房等、二楼作为住院部,设病房四室(现增至八室)。病床17张(现增至29张、流动床10张),护理兼值班室、医师宿舍(现集中三楼)等和膳厅、办公室、传达室、厕所、浴室、车库等附属建筑。1987年七月,在蒋介阔先生努力下,由海外八名理事(蒋以忠、蒋以登(殁)蒋文焕、蒋介阔、蒋介霞、蒋文志、蒋介书)合资加建第三层楼房。命名为“侨友楼”、设外科手术室三间,医师宿舍六间。1988年七月于五厂大楼举行建院二周年纪念座谈会,海外代表蒋介阔贤伉俪及其公子蒋福栋等一行回国参加座谈。应邀参加的有市政协副主席庄清桂、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郑炳山、副区长吴金钗,区委宣传部长黄少萍,统战部长庄启璇、农工党市委会主委李登俊。区侨办主任黄邦杰、侨联常委吴金炎、卫生居长等有关单位领导及来宾共四。五十人。江南乡乡长苏交通、乡联职分会主席黄健全、树兜、下店村委、明新中小学、医院、校董会等主要负责人均应邀参加,会议对建院二年来得以持续、稳定和发展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 发动筹集建院基金的单位为印尼明新理事会,该会系一些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中下层爱国爱乡华侨自觉组成的。1980年建立,至今历四届,理事人数少则十多人,多则三十余名。设理事。监事、顾问等。主要任务为筹募学校,医院和其他公益基金。现任理事长蒋文焕、蒋以忠、蒋以登(殁)、蒋以永、蒋介阔蒋介霞、蒋以顺、蒋以容、蒋介浓、蒋介风、蒋报南蒋以葛、蒋以篆、蒋以波等。至今华侨捐助医院基金(含医疗器械)价值近七十余万元。乡侨投资医院贡献较大的有三十余人,其中蒋以忠、蒋以登(殁)。蒋以永、蒋报标(殁)。蒋文焕、蒋介阔、蒋介霞、蒋以强、蒋经纬等十多人,为数最多,积极筹募基金的有蒋介阔、蒋介霞、蒋文焕、蒋报标(殁)蒋以忠、蒋以登(殁)、蒋以永等人,乡侨中曾有两代、三代、四代办公益的典型家族。理事会建议于院内树“捐资者芳名碑”(计以登(殁)、以忠、以永、文焕等卅余人,捐献最多人民币贰万元。最低二百元,体现华侨“寸草春晖”的赤子心)。各室门上镶嵌捐资者芳名匾。(计“报鳅室”、“报襖室”、“昭贤室”、“以守室”、“以根室”、“报返室”(二室)“备砌室”、“报佑室”、“报沙室”、“报富、以流,以晚室”(二室)、“备桶、报寿室”、“报密室”“福川”,“九武室”、“震欧室”(二室)、“报奚室”、“开荣室”、“以瓶室”等,均以捐资者的父名命室)。以褒其绩。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虞愚教授题书院名。 医院位于泉安公路北侧,与华塑、明新、电器厂(五厂)互相毗邻,地势开阔,四通八达,朝能观东升旭日,暮可浴西照夕晖,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甚受病者欢迎。初建时,设备略简,人员不足,但在郑院长朝夕运筹,匠心耕耘之下,全院员工团结融洽,心红意切、开业三载于兹,工作制度,医疗设备渐趋规范化。现有心电图、显微镜、氧气筒、小型手术床、妇科检查床、钢丝床、五官化验仪器、救护车高压消毒炉、200毫米X光机、综合手术台、无影机麻醉机、各种手术器械,还有可以应付常见病及抢救病员的各种药品等。专职医务人员28人(含主任医师一人,副主任医师一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护士3人,药剂士3人,化验员1人,内外科兼职医师2人,总务(校董兼)、出纳(校董兼)、会计(校董兼)、挂号收费员、驾驶(兼)、炊事员等各1人,卫生员2人)。农工党市委会医务组利用其成员休息,每周组织外科、妇产科、儿科主治医师以上医师二至三人,轮流来院协助门诊,以扩大社会影响。 依照华侨意见,医院另建董事会,设名誉董事长1人(蒋以河),常务董事5人(蒋和平、蒋天理为正副董事长,董蒋韵坚为基建,蒋福绍为稽核、蒋格文为秘书),负责联络、推荐、审查、聘用人员、监督医院经费财产等,院内医务行政、则实行院长责任制、下设医疗、后勤、护理、药房等四组、协助院长工作,平时员工分工合作发挥一专多能作用,抢救病人时则上下一齐动手,开业未久,各项工作迅即纳入常规,颇获群众信赖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福建侨乡报》、《泉州晚报》、《温陵报》、福建电电视台、等均先后有专题或重点介、绍评论与播映。 医院地处江南、浮桥、丰州等十几侨乡中心点,近年随医院之发展,晋江县青阳、石狮、金井、安海南安溪尾、邱店、榕桥、官桥、水头、莲河、石井、英都、惠安县洛阳及安溪县等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服务面广(广袤几百华里),人口密集(方圆之内不下四、五万人)。最初淡季时,门诊病号日均40至50人次,住院病号日均10至15人次,旺季门诊病号日均100人次以上,住院日均20至25人次以上,最高达30多人次(含加流动床)、第三华(1989年)至今淡季现象已臻消除。根据统计:1986年9月至1987年8月,第一年门诊病号23174人次,住院1234人次。197年9月至1988年8月门诊病号27585人次,住院2159人次,1988年9月至1989年8月,门诊19781人次,住院2670人次,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门诊22535人次,住院284人次。按比例,第二年比第一年门诊增长1.6%,住院增长75%,第三年比第一年门诊减少3.1%(华塑五厂公费病号,小儿流感较往年锐减)。住院增长116%。第四年比第一年门诊减少2.7%,住院增长128.80%尽管医院历史不长,但是它已在人们心中留下良好印象,广大侨乡群众(含尼泉属华侨在内),都认为“蒋乡侨”爱国爱乡首举创办医院,救死扶伤,实为邻近县(区)几十个乡镇,几万群众做了一件富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绝大好事。树兜侨乡长期存在缺医缺药的困难问题,至今真正解决了。鲤城区有关领导吴序良、吴金钗、庄启璇、卫生局、计生办、福医大附属二院、市一院、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正骨医院等院长和江南乡党委等,均先后来院参观,农工党市委会陈凤仪、庄清桂、李登俊、周亚华、吴国忠、留章杰、王家庆、欧阳世杰、谢长识、陈牧西、杨振昌、谢国芳等领导和中西医师经常来院积极帮助解决医疗难题。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田涛、咨监委员会副主席郭秀仪,福建直主委、省立医院院长李温仁博士、副主委王传琛、卢浩然、方厉生、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夏德昭、副教授刘大连(中共党员)、福建省财政厅、卫生厅处长、龙岩市农工党市委会、晋江县金井农工支部等成员、新办惠安县洛阳华侨医院,农工党泉州市委荣退成员,还有晋江县围头著名华侨洪源溪先生和其他有关单位等等(以上按先后次序),纷至杳来,进行参观、调查与访问。李温仁博士还亲自为住院妇侨诊病,农工党医务组参观人员协助会诊病号,为医院添誉,影响甚佳。 根据调查分析:医院之所以得以持续稳定和发展,乃具以下几个因素:(一)海外“蒋乡侨”的殷切关怀与全力资助。(二)医院工作人员素质高,一类是50年代初医学院毕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退休老同志,临床经验丰富,知识面广,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号一类是市卫校毕业的小同志,思想单纯,工作灵敏,可塑性强、在老同志带动下,进步快,服务态度也好。(三)勤俭办院,全院无一闲散人员,每人均发挥一专多能多面手作用。(四)市、区各大医院技术上互相合作,如血液化验、介绍远来病人转院治疗,有些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需要手术时,给予派员协助。(华侨建议聘二院名誉院长叶神嘏为医院顾问,既方便病人,又提高医院名誉。 总之,明新华侨医院是党的华侨政策,统战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和“三胞”联络工作赢得侨心的丰硕成果。从建所至建院,明新校董会、院董会紧紧依靠各级党政的领导与支持,做到每年经费收支平衡且略有剩余;紧紧依靠农工党中央、省、市组织的具体帮助与技术指导,以及海外华侨的充分信赖,从而做出大量工作,这些都是赢得了医院的诞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相信明新医院将会继续为侨乡人民服务,飘香结果。 泉州市明新学校董事会 泉州市鲤城区明新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