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创时期(1905-1915)
清朝政府于光绪三十年正式宣布,将于翌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学制度。本地绅士黄搏扶(进士)、王伯楷(举人)、黄师竹(举人)等人,与关帝庙董事会共同发起,创办启蒙教育学堂①。校址择于关帝庙对面的“礼乐厅”(此地原为涂门街黄家商店和作坊,献地给关帝庙作“礼乐厅”,刚建成不久),校名取“立于礼,成于乐”②之意,名为“南隅立成小学校”,是泉州城内较早创办的四隅小学之一③校舍除全部礼乐厅的礼厅,钟鼓堂、东西轩、东西廊外,还有东畔的斋馆、花圃。经费来源仿前清的书院、社学、私塾之例,由学生交奉“束修”(即学费,“以生养校”性质),不足的部分由关帝庙补助。重大的开支项目,则向社会人士募捐。诸事筹备就绪,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季正式开学。首任校长宋应祥,字云五,又名宋松彬,凤池人,前清举人。后因应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之聘,前往任教,故不久即离职。
光绪三十四年(1908),曾焕濬(新门街〔文山铺〕人)接第三任校长。曾氏毕业于福建优级师范大学堂(相当于举人),是当时的“最优”学生。因出身于较新式的学堂,所以对学制、课程等方面的设置也较为熟悉。对学校的发展曾作过若干措施。首先,扩展校舍至“礼乐厅”后面。那里原是黄家献地的部分,因空置未用而出租,此时收回平整,作为体操课(体育课)使用的操场,操些新式的立正、稍息、左右转、起步走等列队的基本动作。引切附近群众觉得新奇,常来围观。同时把礼乐厅的斋馆扩充为教室。其次,物色了一批热心教育的实学之士任职员,有蔡文潮、王伯楷(举人)、吴行璋(贡生),吴以尚、吴理尚、杨季眉、黄福泽、黄伯龄、黄福懋等人共同办学。学生由原来的三、四十人增至七、八十人,他们分布于龙会、灵慈、奏魁、文山、后城、津头埔等铺境。曾氏任职期问,正处于民国成立前后,新旧学制更替之期。新式学堂应该怎么办,新学科怎样设置,怎样教学,许多问题都是在半新旧的探索之中。因此,立成学校既有启蒙的初小班,也有私塾程度的高标班,甚至还有中学班,读几年毕业,不很清楚。那时的学生,尚可知的,还健在的有陈植亭、李元逸、杨吉章、黄福编,张建德等人。
二、巩固时期(1916-1951)
民国五年(1916),蔡浚先生继第三任校长。蔡浚,字文潮(1889-1943),奏魁人。泉州知名书法家,教育界知名人士。蔡氏在校期问,重用原有同事,教学认真,态度严隶,长年同杨季眉,黄伯龄、黄福泽研究教学,教诲学生“要忠实做人,不要妄作非为”。杨季眉、黄福泽四出募捐经费,最为鼎力。巩固新学科算学、体擅、图画、音乐等课程的设施,特别是算学和珠算的实际应用,更是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五四”运动前后,国文课大力提倡白话文。规定穿校服(兰灰色“树皮布”汉装,女生黑裙),这个制度一直沿袭到三十年代。组织学生会,班级有级会,级长,这在当时还是各校首倡,还培养学生上台讲话。并购置铜乐器组织铜乐队。“五四”运动当年的五月二十一日,还组织全校师生声援北京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与其他中小学一起,参加声援大会,上街游行。④蔡氏办学,继承前任校长的基础,并加以发挥;一班子教员能同心协力,勤备有为。学校风气良好,成为民国初年泉州较为知名的小学。
从1920至1928年,先后任校长的有陈植亭、周峥闵、洪纯规。这段期问,泉州正是“南北兵时期”,社会长期动臣不安。学生数忽增忽减,学校不时因战乱影响而停课。人心浮动,更谈不上发属教育。虽然1929年蔡文潮先生重回学校任校长,极力扶持,但办学困难,学校仅处于维持状态。
民国23年(1934),继任校长张祖荫,后城人,泉苑茶庄世家子,厦门大学教育系首届毕业生(厦大于1931年始设教育系)。当时十九路军入泉州,社会较安为定。又因“破除迷信”之举,关帝庙并一度火灾,庙方自顾不暇,不能再给学校补助经费。因而学校独立组织董事会,董事长黄克绳。
张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也作了若干措施。首先,把1934年以前入学的在校学生,甄为八个程度,多数班级是复式(因为以前收一年级新生有的一年收一次,有的一年收两次),把那最高年级的“高四”班定为第一级(届),并固定每年春季招生。全校生数有一百五、六十人。其次,充实教师队伍,先后任教的有叶谷玑、卢青云、黄大非(菲君)、叶扬光(菁菁)、张一朋、张孙章、吴铭新、杨国栋、许嘉贞、吴盈科、郑惠卿等人,多数大学毕业,学有专长,以严格出名。采用世界书局出版的一整套课本(据出版界评论,当时世界小学课本比老资格的商务、中华还好)。这阶段的学校风气,较为活跃。抗日歌声及漫画,遍布校园;经常排演剥目,每年还举门小型的全校体育运动会。各年级的“劳作课”(手工艺)多样化,高年级学生能独立制作精美的泥塑模型等等。又编订校歌、制校徽。同时,辟关帝庙东畔的空地为操场,架设天桥过往。
到抗战前夕,全校已有七问教室,学生数达二百左右人,学生分布范围除前述各铺境外,并发展到宜春、上帝及涂门外的后坂、围口、田庵、霞淮、登美等乡村。抗战时期,经济虽困难,但也有一批热心教育之士先后前来任教,而且教学质量也多居前列。他们是:叶扬光、叶子川、吴捷秋、许炳基、林建乎、李共和、陈渊鸿、苏自学、叶三凤、叶冠英、纪经邦、苏秀枝、陈玉英、蔡涵慈、黄锦标、施秀玲、曾秀聪等人。
民国33年(1944),叶菁菁接第九任校长。这时的学校经济更加困难、全靠收学费维持,及印刷关帝庙箴诗版权的一点补助,此外就没有一点其他收入了。即使抗战胜利了,情况也并没好转,反而因猛烈的通货膨胀,而影响教师本已微薄的工资更加微薄,更谈不上学校的其他设施了。尽管这样,还是有一批热爱母校的校友及社会人士来共同维持任教,有的甚至义务,有的长年住校。他们是:黄树林、李沛然、叶冠雄、林存怀、邱昌年、陈垂成、蔡连泰、吴细枝、潘瑞泽、黄淑美、陈继昌等人。虽然教学条件艰难,但他们仍然认真教学,师生关系,家校关系良好。许多学生往往自发地凑集些零星钱,买点纪念品送给尊敬的老师。邱昌年先生晚景(八十年代)孤独,凄凉无嗣,临终前后,四十年前的老学生翁承财等人,则前往帮助侍候于榻前,料理丧事于事后,尽“一世师生情”,感人至深。这一时期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人在解放后成为各行各业的知名贤达。
1950年秋季,洪集熙接任校长,黄沂卿协助工作,虽然热心办学,仍无法摆脱学校经济窘境。本年“六一节”学校建立“少年先锋队”组织,是全市首批建队的小学之一
三、发展时期(1951一1991)
1951年秋季,经市教育局同意,由涂门街居民委员会(街政)接管立成小学。当时设在立成小学的涂门民校,在全市声誉很高,由民校管理委员会主任周植彬先生(涂门街政街长)联络热心人士,有蔡茗水、刘书候、吕江淮、何笃栖、洪启源、黄锦熙、张守娟、倪添江、赵流英、洪纯规、章伟州等人,重新组成立成小学董事会,由蔡若水任董事长,贯彻民办公助原则努力筹措办学经费。周植彬先生屡次在全街群众大会上动员招生,并动员民校部分教师充实立成小学教师队伍,有黄国材、吴赞生、陈家珍、吴清灞等人正式来校任教。由街政文教委员苏彦圣兼任校长。这一学期的学生数达四百多人,超过以前历史记录,同时增添十副课桌椅。
1954年全市开始统一招生考试,教育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首次应考,难度较大。这一年春季,本校应届毕业生三十八人参加统考,只有一人考不上,录取率达98%以上。
1954年秋季,学校由政府接办,教育局委派苏春水任校长。办学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以后并划涂门街林厝祠堂(旷地)和慈新巷旷地一片归学校所有,以扩充学生活动场地。同时改建清末至今的原有校舍,建成较为标准的教室大五间、中两间、办公厅及会议室各一间。教师也统一由教育局调任。前后十年间,逐步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他们是:黄国材、傅金星、黄曦、林景远、何其仁、何毓秀、郭俊民、吴清灞,后期有吴家额、高振中、陈清池、陈步云、陈碧清、傅婉婷、吴惠芬、陈培珍、曾曦等人。,每届毕业生的升学率都在98%以上,其中曾有一届达100%升学录取率。这阶段的校风就是教学扎实。从低年级起即注意有计划地扎好根基,严格要求。老师们意识到道德教育必须落实,学生必须如实掌握教材知识;不造作不加班加点。部分老师曾先后被评为全学区或全市的先进工作者。学生们在母校的培养下,不仅读好书还学做人;而且参加勤工俭学和文娱体育活动。林厝祠堂旷地和灵慈新巷旷地,都辟为种植园地学耕作;每次参加全市小学体育运动会,都保持在总分第五左右的成绩;并有一支随时可以举行街头演出的文艺队伍。拥有一支百人腰鼓队和数十人的号鼓队。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上,“费数十年心血”发扬立成传统。共同关心母校,教学严格要求,勤学苦练,扎实有为,造就英才。
1963年,学生人数猛增,全校办了17个教学班,在职教师31人,生数达到1080人,及由政府拨款,在原校舍后面(灵慈新巷)新建一座教学楼,共四间大教室。
1966年春季三班应届毕业生150多人,考人重点中学的达68%。
1966年秋至1976秋,因全国性“文革”,本校同样也遭受损失。虽然教育是“普及”了,但因遭臣,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这不能怪老师和学生。师生中仍不乏勤奋有为,任劳任怨,坚持立成校风的人,如张江水先生等老师。
1977年以后,陈玉霞、陈荣显、倪传其先后任校长,他们都团结全校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正在为发展学校教育事业创造条件而辛勤工作着。
1985年以后,学校稳步发展,每年学生数恒持在六百人左右。⑤同时巩固了新的校训:“团给、勤奋、活泼、向上”。全体教师也形成“大胆创新、善于探索、勇于改革”的教学风气。学生精神面貌、道德风尚,都有了良好的提高。省军区,省电视台,市、区团委,泉州电视台,曾先后来校拍摄“学雷锋”的新闻电视;学生们长达九年的送温暖为残废人服务,已成为传统,并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称号;荣获福建省“小主人在行动”优胜杯;荣获泉州市“建队四十周年精神风貌奖”;九○年五二中队荣获“少先队全国先进集体”称号。1985-1987连续三年三届试行毕业班不留级,全部毕业生计300多人(七个班),人人均参加毕业升学会考,其巩固率达100%,毕业率100%,升学率98.2%。1988年,一至六年级各料及格率超鲤城区达标要求;当年毕业升学会考,语文科及格率95%,数学科97.5%;数学单科平均分数86.48分,居学区前列。参加1988年1989年学区、鲤城区两次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三名;1990年冬,学校男女学生蓝球队双获学区小蓝球赛第一名,女队又获鲤城区女蓝第三名,男队获纪念奖,是鲤城区首届小学生蓝球赛唯一荣获两面奖旗的学校。1989年二年一班和五年二班获区“爱科学、用科学”的“先进集体”称号;学生陈保聪精心制作的节能反光灯获区级小制作二等奖,陈杰制作的鼓风机获三等奖。学生张文明的书画作品参加美国芝加哥展出获国际奖,伍镠钰参加六县一市数学竞赛获第一名,黄亦军参加六县一市作文比赛获二等奖,俞成福美术作品参赛,荣获区一、三等奖,林祺与王小健书法作品参加区展赛获一等奖及市级三等奖。十多年来,全校先后有五十二位老师被评为学区及县级的教育先进工作县,有一百六十八名学生被评为学区及鲤城区“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
立成标学在前进中重开拓,求创新!正在为侨乡的改革开放努力增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作出新的贡献。
1987年,学校被评为全市的教育先进单位。
1988年,由关帝庙董事会赞助,教育局补助,把旧校舍改建成一幢四层十六间的新式教学大楼。较之往昔,立成小学的校园景观已呈现出一派崭新的风貌,校内处处充满着盎然生机。
1990年,校友李玉瑞、周柳良、许春一、蒋加川各捐资5000元人民币,把校内1000多平方米的操场铺上水泥,同时修建四个花坛;在泉州人民基金会、区教育局、关帝庙董事会支持下,集资二万元新建一座厕所。
为配合政府把学校办好,由关心母校的校友李玉瑞……等人发起组织校友会(已正式成立,并已出版两期《校友通讯》);新的学校董事会正在加紧筹备中。
1991年,学校的教学设备达到“十配套”:图书室(总藏书六千多册)、电教室、教学仪器投影二架、录相投影机一架、电视机、收录机各一台、手风琴、电子琴各一架、数学自然教具三箱、动物标本二套。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是鲤城区小学“十配套”首批验收合格的一所学校。
1991年全校学生620人,十二个教学班,教师28人(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16人,二级教师2人)。⑥
〔附录〕立成小学历任校长一览表
〔附言一〕本文原拟提到若干知名的校友人士,唯恐挂一漏万,未免唐突,故皆列入“校友名录”。
〔附言二〕本文资料来源,承下列诸位先生提供,并加以比较审订,谨志谢忱!他们是:黄彬彬、曾国杰、蔡财、杨吉章、黄梅雨、黄国材、陈渊鸿、张孙章、黄福编、陈荣显、傅金星、陈垂成等。
①《清故朝议大夫刑部主事祝堂黄公(黄搏扶)墓志铭《载:“科举既废,都中创办中小学校,参酌新旧,沟通中外,其规则多公手订”。按泉州自1930年创办官立中学之后,至1905年废除科举、风气所及,先后有一批较早创办的中小学、它们前后相差当不过两三年。一说立成创办时间当迟于1905年备考。
②四隅:语出《论语·泰伯》卷四。
③东隅衮绣小学、西隅小学、南隅立成小学、新隅小学。
④据《闽南革命史》载,这天参加大会的学校有泉州私立中学、省立中学、培元中学、晋江县高小、振兴、佩实、西隅、立成、紫江等小学,师生共二千多人(引自蔡野《忆先父蔡文潮暨昔日师友》刊于《立成校友通讯》第二期)。
⑤这个问题说明几年来本校服务区计划生育效果稳定。
⑥1985年以后的学校概况资料,引自陈荣显《立成小学在前进中》刊《立成校友通讯》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