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泉州六中、泉中职校的校园内,1座占地41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的五层大楼俨然屹立在原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晋江县城隍庙的东侧,大楼右前壁由梁披云先生书写的“朱龙泉科学楼”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格外显眼。大楼的建成使用,为泉州六中、泉中职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着实验、电教等多种作用。
每当师生们从科学楼前走过的时候,无不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慈祥面容的朱龙泉先生的雕像,心里深深地感激着先生的慷慨之举!
朱龙泉先生1931年生于泉州,1943年入读泉中中学初中49组,后升到高中三组。因家境贫困,故经常难以继读。朱龙泉先生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深得广大老师的好感,尤其是当年的曾国杰校长,知其家境贫寒,时有缀学之危,深深忧虑和同情。为了培养其成才,多次给予缓交,减免学费,甚至在高中毕业班时,因各校生数奇缺,故晋中(现泉五中)、县中(现泉一中)、惠中(现惠一中)和泉中(现泉六中)4所完中仅有的40多名高三学生并为一班,交由县中上课,朱龙泉在新的学校注册遇到困难的时候,曾国杰校长主动写信给县中夏纪鼎校长,为其作入学缓交学费的担保,并十分热情地荐举了他的优秀品格。由此,朱龙泉先生十分感激母校的养育之恩,更加发奋攻读,以期日后图报母校。正如其所言:“母校体察愚之困难,为龙泉减免学费,使吾顺利完成高中学业,龙泉对母校拯助之恩刻骨铭怀,斯时惟以勤奋攻读以报春晖之恩。”朱龙泉先生担任四校联班的班长兼学习委员,学业成绩冠四校;后考人浙江医学院深造,学成行医杭州、宁波、温州、晋江等地。1957年,龙泉发明胡桃仁糖治疗尿道结石,疗效卓著,声名鹊起;1958年,受晋江县卫生局委托,赤手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中西医士众多,1959年应中国科学院之邀,撰写学术论文在苏联发表,蜚声国际……
正如朱龙泉先生所言:“无论是向学之日,或是治病救人,或是探索医学,以求技术发明之际,每以母校校训‘毅’字作为座右铭,砥砺自强。”初到香港,立足未定,港方不允许他公开行医,他牢记校训,以坚强的毅力,一方面自学外语、复习医学业务知识,准备获取开业“合格证”的考试;另方面不辞打针、送药等零碎普通的工作,不计报酬,往返于十几层高的高楼,给病人带来方便。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为他日后事业的发达兴旺打下稳固的基础。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准挂牌行医,开设“全生诊疗所”。他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宝贵时间,孜孜钻研,创造发明医学新法,屡著文公诸于世,学载医志,嗣后悬壶港台,不贪不取,普济痌疴,仁心行术,闻名遐迩。同时,图报母校之心更为强烈,“回顾走过道路,遥念当年若无母校拯育之援手,何有龙泉之今日——母校!育吾教吾之恩重如泰山也!”朱龙泉先生在《书面发言》中紧接着写道:“多年以来,龙泉常怀着报答母校哺育之心,然资业并非发达,唯靠一技之长谋生。立愿生活樽节,以血汗之钱,锱铢日积,攒有微薄之数,今日向母校认捐100万港元,聊作母校添置新校舍科学楼之用款,为年青后学提供学习的便利,希冀能为母校培育新人,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而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表龙泉区区之心意。”是啊,朱龙泉先生就是以坚强的毅力、自奉俭朴的精神生活着,并将积蓄的港币135万元,捐献给母校兴建科学,添置有关教学和实验设备,为后代学子树立了榜样!为了表彰朱龙泉先生热爱桑梓、支持母校办学的可贵精神,福建省人民政府赠予他“乐育英才”的金字匾额。
朱龙泉科学楼前的绿地上,有一块古香古色的巨石,石上刻着斗大的“毅”字,80多年来,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勤奋攻读,努力拼搏,事业有成。今日,它又唤起了泉州六中、泉中职校继续腾飞,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