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华文报纸自19世纪末《华报》创刊以来,数度起落。但有几位老报人在这一园地上辛勤耕耘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李贤达先生即为其中之一。
李贤达于1924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出生于泉州一个华侨家庭。7岁即在村中银江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6岁考进培元中学就读。1940年秋,遵父李逢沐之命南渡菲律宾,住在马尼拉其三伯父李逢铎家中。他白天在乡人李兹赏金安烟店中帮忙门市生意,夜间则进中西学校学习英文。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岛沦陷后,贤达随逢铎一家逃至市郊仙佛兰西斯戈黎文智社。等到时局较平静后才重返马尼拉。菲岛沦陷两年后,他感到生活不能全靠其三伯父,便到一豆腐店中帮工。每天清晨,他头顶一架豆干豆腐,在反攻的美机轰炸下,沿街叫卖,历尽艰险,备尝艰辛。
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岷市光复。贤达即由沦陷时期为其国文导师的叶向民先生介绍,进入刚复刊的《华侨商报》任职。《华侨商报》于二战以前为菲律宾华侨文化界名人于以同所创办,菲岛沦陷后,于以同遇害,该报停刊。岷市光复不久,于以同烈士之三位公子于长城、长庚、长赖在叶向民等人帮助下,复办《华侨商报》。因叶向民赏识贤达才干,故把他介绍到该报社工作。
进入报社初期,贤达晚间校对稿件,白天到各地派送报纸,收取报资及征收广告费,也曾奉派赴美骨区招收报纸订户。他脚手勤快,任劳任怨,每次均能圆满地完成任务。不久,报社即让他学习编写商情。由于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所采编的商情版深受同仁及读者的赞赏。因而50多年来,他一直以编写商情为专业。
由于《华侨商报》复刊初期经济状况欠佳,贤达每月的薪水仅数十元。可是,他除了自己生活费用以外,还必须汇寄家费回国,因而不得不寻求兼职。翌年,便由友人杨炜华介绍,进入由施颖洲主编的《中正日报》社兼任商情记者。接着,又由《中正日报》社总经理陈天从介绍,同时兼任《大华日报》商情记者。
1947年秋,贤达遵父命回国与大埔村戴玉燕女士结婚。数月后,又再度来菲。他因鉴于从事报业工作收入有限,而现已有妻室后经济负担加重,乃决心弃文从贾,遂进入乡侨李成业父子公司学商。
此时,适值由《大华日报》与《中正日报》合并的《大中华日报》正在筹备出版,空缺1名工商版编辑。主持该报出版工作的柯叔宝查知贤达的去处之后,乃恳托李成业的姻亲、国民党党要史国铨,伴同新成立的《大中华日报》社社长柯俊智亲赴李成业父子公司,与成业面商,请其“放人”。于是,贤达在该公司上班仅数天后又重归报界,负责《大中华日报》工商版的编辑工作。
1949年,贤达因其三伯父逢铎一家由岷市搬迁到计顺市,为工作方便,乃与几位报界同仁在岷市北中学附近租1房间为宿舍,自称为“寒舍”。他与这几位报人就以“寒舍”为编辑部,共同撰编《报人》月刊,贤达负责发行。该刊一出版,颇受侨界欢迎,不久订户即达数千。可是,后来由于广告部出现问题,经济发生困难,数期后即告停刊,贤达遂将订户预付的款项寄还。
嗣后,贤达又兼编《公理报》及《联合日报》(即《公理报》与《大中华日报》合版)的国际版,有时也代编本岛新闻及侨团新闻。
贤达为人诚实正直。当他负责3家报纸商情编务期间,曾有个别商人企图利用他来为自己服务,让他听信自己的话,谎报商情,以使自己囤积的商品可以好价推销出去。于是,便请他吃饭,给他送礼。可是,贤达认为商情新闻在市场导向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己决不能昧着良心,制造市场混乱。因而他一旦发现怀有这种目的之人,便尽量避免与其接触。
1996年,贤达已届73岁高龄。他原想趁回国参加银江侨中落成庆典之机,正式退休,离开报界。可是,当两个月后,他返回菲律宾时,恰巧《环球日报》改版为《环球晚报》,欠缺1名经济版编辑。于是,在负责筹备出版的名报人吴友裕敦聘下,他又返归报界,重操旧业。
50多年来,贤达无论在哪一家报社,总是勤勤恳恳,认真采访,据实报道,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获同行爱戴。1998年,菲律宾华文报人联合会在马尼拉成立,他被推选为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当选为首届理事。此外,他还曾任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顾问、旅菲银江同乡总会秘书长、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菲华联盟社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