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泉州地区贫穷人家,处于饥寒交迫,四处流浪,日乞讨,夜路宿,过着悲惨生活,虽有慈善机标,但解决不了多数穷苦人,尤其是残疾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人民政府为了逐步解决社会上的鳏、寡、孤、独、贫困户和残疾者,对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创造条件使他们能自食其力,生产自救。民政业务部门,贯彻“上有国家分忧,下有民众解愁”的精神,于1952年开始,相继办起了社会福利生产组、社16个,主要是手工业生产。进入60年代初,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为使城市社会救济对象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救济而生活,1963年由国家拨款共18730元,根据“投资少,容人多,收效快,粗工易学,工具简单的加工性、服务性的生产”原则,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生产自救组20个。60年代中期,民政福利企业又经历了下放和收回的历程,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政福利企业才逐步恢复和发展,至1990年底,有全民所有制福利企业2家,集体所有制企业4家,乡、镇福利企业35家,有职工××人,年产值××万元,税利××万元。既减少国家救济款的支出,又为社会创造财富,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又适应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和管理,1981年成立了“泉州市民政工业公司”。
国家对社会福利企业,实行了扶持、保护、照顾和优惠政策,如企业安置残疾人达到职工总数的50%,可免交所得税,企业利润实行多留少提的原则,企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在经济上给予扶持,社会各阶层也给予各方面的关心等。
泉州民政工业公司
该公司于1981年成立,址在泉州市中山中路,属全民所有制。成立后,民政局先后拨款87459元(包括利润上缴转为流动资金20872元),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福利企业(包括乡、镇福利企业)的管理,协调企业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关系,对企业上缴的利润和管理费,研究如何投入再生产,以及协助下属企业解决具体事宜等。
该公司在侨乡泉州设立一个窗口,同时设立一个门市部,经营全国民政工业产品和小百货,年营业额在30-40万元,年利润平均1万元左右,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14万元和职工12人。
泉州民政造纸厂
民政造纸厂,位于东海乡法石长珵,原民政局福利企业,属集例所有制,主要生产瓦楞纸。
该厂于1952年由佛教僧、尼以股份形式组成,共32股,每股50元,组织创办“力生造纸组”,址在承天寺内,以收购废纸为原料,生产再生毛边纸和和尚纸,称“和尚纸”,原手工生产,日产1500-2000张。1956年固破除迷信,香桔行业改行,即组织造纸社,并与力生造纸组合并,各自独立械算,1958年香桔造纸组撤走,力生造纸组与烈军属纸盒社合并,成为该社一个车间,主要生产土板纸供生产纸盒,1961年底改手工业生产为机械生产,设备为单缸单毯木机架纸机,烘缸规格为600×700小型锅炉一台供汽,主要生产包装纸和厚纸,日产0.5吨,年产值7万元。1963年体制下放,造纸车间与纸盒社分开,由民政局拨款500元作为资金自行维持生产。1966年再次与纸盒社合并,1967年增加1092型单缺造纸机一台,锅炉改为0.24T/H供汽,生产瓦楞纸和包装纸,年产值30-35万元,职工50人。1980年4月与纸箱厂分开,成立“泉州市民政造纸厂”,全厂拥有1092型单缸纸机二台,787型单缸纸机一台,以及相应的制桨流程设备及供电、供水、供汽产设施。
1985年底承天寺复建,该厂用地9.871亩用于筹建联营纸板厂,该厂另与东海乡法石村由其提供用地,以逐年分利形成达成协议,1987年搬迁至现址。1988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年产值270万元,职工187人,固定资产139万元。1989年该厂与鲤城区财政局和东海乡法石村委会,以借贷形式投入150万元,连同厂投资购进1575型四网三缸带压光、卷取复卷生产流水线一台,1990年5月投产,生产挂面箱板纸、茶板纸,日产2.5吨,成为该厂的主要生产设备。1990年产值574万元,利润38.34万元,税金16.57万元,固定资产344万元,用地近20亩,全厂职工190人,技术人员人,残疾人80人,占全厂生产工人51.4%,成为向中型造纸厂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泉州市印刷厂
该厂系民政社会福利企业,属全民所有制,址在泉州市东街429号。1960年4月,由民政部门所属化工、药材、木器、五金等合并为“泉州市聋哑人福利厂”,职工当中民政对象占80%,租用蔡厝祠堂,以手工生产。1964年国务院内务部将该厂列入全民所有制企业,同年筹办印刷生产,更名为“泉州市聋哑人福利厂”,1974年批准印刷生产,改名“泉州市聋哑人印刷厂”,年产值18.5万元,利润1.65万元,由于生产的发展,1977年批准更名为“泉州市印刷厂”,1978年被百政府授予大庆式的企业,同年参加全国民政会议。进入80年代,印刷行业面临竞争剧烈,该企业即转变经营机制,抓经营管理,以质量求生存。1988年在民政工业系统中,率先实行承包责任制之一。该厂现有各种机械印刷设备33台(套),其中印刷机18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1990年职工14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26人,生产工人122人,其中聋哑51人,肢残15人,两者职工占全厂生产工人的52%,主要产品有零件书刊、图板、彩色印刷等,1990年固定资产57.62万元,年产值231万元,利润31.7万元。
该厂文艺、体育活动比较活跃,1960年以社会福利企业组织聋哑人文艺演出队赴省参加演出,并获得会演一等奖,随即创建“泉州市育人聋哑人福利工厂(即今泉州市印刷厂)”。1963年9月,以该厂为主组织聋乒乓球、足球队赴省参加锦标赛,男子足球获得冠军,陈风仁获得男子单打乒乓球第二名。1981年11月和1986年7月,分别参加省第二届和第三届聋哑男子足球锦标赛,均获得第三名。
泉州市纸箱厂
该厂位于泉州市南门新街,是鲤城区民政局隶属的集体所有制福利企业,从事纸箱生产,其中70%的产品为外贸出口商品包装纸箱,是福建省外贸出口包装定点厂之一,获得省商检局“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
该厂创办于1954年,称“泉州市烈军属纸盒社”,址在南俊巷,由10多名闲散家庭妇女组成,从事生产“软壳”纸盒,系手工操作,年产值仅万元左右,1958年生产有所发展,力生通纸社与该社合并,人员扩大到80多人,产值10万元。1960年改称“泉州市烈军属纸盒厂”职工除烈军属外,其中有90%为街道贫困户补助对象。1961年因厂房需扩大,搬迁到承天寺内生产。1963年该厂下马,同年7月由原厂职工组织纸盒社,1966年造纸该再次与该社合并,各自独立核算,同年纸盒社试制纸箱包装并获得成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改手工生产为机械生产,同时生产出口包装箱,获得外贸出口单位的赞偿,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先后购进分纸压线机、瓦楞胶水机,纸箱铡角机、纸箱装订机及定开高速裁纸机等,并在全省首创试制粘合剂成功,生产工人发展到100多人,年产值200万元。1980年4月造纸车间与纸箱车间分开,改名“泉州市烈军属纸箱厂”,年产值300万元。1981年12月改为“泉州市纸箱厂”。
1985年底,由于承天寺复建,1986年底搬迁至现址,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的6350平方米,有三层生产车间一座,五层办公综合楼一座,固定资产284.83万元。1990年生产总产值700.04万元,销售收入704.94万元,利税28.24万元,全厂职工253人,其中管理人员27人,技术员13人,残疾职工118人,占生产工人53.4%,现有各类纸箱生产设备25台(套),320千瓦一座配套设备,年生产纸箱186平方米。
泉州市回族包装用品厂
该厂系民政局所属集体企业,由少数民族回族为主建立的,址在泉州市东海乡竹街林(第九码头)、
该厂创办于1963年,初创时,址在清真寺内,名“泉州市回族文化社”,职工30人,其中回民25人,主要产品有香糊、墨、儿童扑克等,系手工生产,年产值15万,1966年下放给鲤中街道办事外管理,1976年收回,改名“泉州市回族综合工厂”,1977年从事生产玻璃制品,改名“泉州市回族玻璃钢制品厂”。同年12月迁至南俊巷鹦哥山承天寺内,改生产纸箱
1985年底修复承天寺,厂迁现址。占地2.8亩,建筑面积1575平方米,同时改名“泉州市回族包装用品厂”。自建厂以来,民政局历年从少数民族经费中拨款支持,予以发展生产。1990年职工53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残疾人占全厂生产工人56%,有固定资产61.8万元,年产值45.8万元。
乡镇福利企业
鲤城地区乡、镇社会福利企业,始创于1980年,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初创时,只生产一些低档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自1988年以后,大力创办乡、镇福利企业,至1990年有临江竹腾木福利厂、海滨综合福利厂、鲤中社会福利厂、江南福利化塑厂、浮桥福利五金塑料厂等20家企业,其中有独资企业家,中外合资企业家,职工574人,其中残疾人227人,占职工总人数%,有固定资产600多万元,年产值2400万元,利润110万元。主要产品有:机械配件、塑料制品、防暴警器、摩托车头盔、劳保用品,劳动安全帽、纸箱包装用品、高档竹藤木家具、办公用具、文体用品、羽绒加工用品以及成衣加工等。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劳动就业,使他们能自立、自强、自食其力,并为社会作了贡献,为稳定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
泉市联营纸板厂
泉州联营纸板厂,前身为泉州民政造纸厂,址在泉州东海镇法石村,占地近70亩。1985年承天寺决定修复时,泉州民政造纸厂原在该寺内生产,在决定迁厂时,有关各方对泉州市场纸板供需情况(包括出口供应),通过社会量查,认为建造一座利用国外资源,具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大中型造纸厂,既符合中央调整产业结构政策和发展沿海战略,也符合泉州工业布局,可填补泉州生产中高档纸板的工业空白。因此,1985年3月24日,由泉州民政造纸厂、省造纸公司和南平造纸厂,三方签订联建泉州纸板厂,并由原泉州民政造纸厂迁建用地9.871亩作为筹建联营纸板厂,民政造纸厂另行选址。同年12月由省民政厅召开联营三方会议,确定由三方共同投资(以后又增加省、市建设银行和省外贸进出口包装公司),生产牛皮箱板纸,生产规模初定为30吨/日,1986年4月经反复论证和可行性调查研究,认为增加投资量不多,可把30吨/日提高到60吨/日,年产2万吨牛皮箱板纸是完全可能的,包括办公大楼在内,其用地也逐渐增加到近70亩,总投资额为6千万元。
在项目确定之后,1986年3月间,由联营三方成立筹备领导小组,1987年4月24日成立董事会,同时决定筹建处理机构,设立“三科一室”(即施工科、供应科、财务科和办公室)。国家民政将该项目列入全国民政系统项目重点企业,省造纸公司把项目列入我省造纸工业“七·五”规划,鲤城区政府也把该项目列为重点项目。
该厂主要设备纸板机,系由上海造纸机械厂,吸收消化国外生产技术,结合国内纸板机的特点,自行设计我国第一台八十年从长肉带K型叠网多烘缸纸板机,制桨部分设备由日本进口,配合该厂设备有热电站、供水站进水泵房,维修车间、原料场及生活设施等,主要原料美国OCC废纸由香港进口。
该厂经过三年艰难筹备,于1988年7月25日开工奠基,1990年10月进行试机生产,同年12月进入负荷试车和试生产。该厂职工520人,其中管理人员74人,有工程技术人员44人,残疾人158人,占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