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三资企业发展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山多海阔,面对台湾,邻近港澳,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又是中国重点侨乡,同海外关系密切,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广阔的前景。发挥这些优势,就能走出有泉州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 一、台商投资热点 泉州对外开放以来,台湾同胞到泉州投资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由于地缘、血缘、亲缘凝聚成的巨大和亲力,突破藩篱,漫过海峡,在故乡的土地上,化为一簇簇美丽灿烂的花朵。 据市对台部有关资料统计,1988年台商企业有29家,总投资2900万元,占全市批准外资总数的27%。到1990年台资在泉州市举办的企业已达150家,金额1.5亿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资总金额三分之一以上。 从1990年始,台商与泉州市洽谈投资项目二百多项,其中有三十多项投资规模较大,投资额在千万美元到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十多项。投资领域由加工业扩大到原材料工业和基础设施,由单项向成片开发和区域性综合开发,有的企业自成体系,配套成龙,有的向行业群体集团发展,项目之多且大也是历史罕见的。早期办的台资企业,由于发展顺利,不少企业陆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台资企业“福联”原合同投资额为1000万元,实际已增资到二千多万元。“宝群”、“长兴”、“鸿裕”、“太阳”等台资企业也都先后增加了投资。此外,还有的台资企业向当地政府提出增加租用土地的申请,计划增资引进设备扩建厂房和扩大生产规模。如“福通”台资企业拟投资1亿港元,从项目洽谈到批准合同、领取经营执照,前后仅用七天时间,而且就在办理合同报批手续的同时,台商已经把17个集装箱的设备从彼岸托运至香港,准备签约后,立即运送到位,台商这种急于转移的心情也是过去少有的。 1989年“六四风波”以后,一些台商心存的疑虑逐渐消失了。他们感到大陆政局稳定,政府又明确宣布台胞投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并对投资者开办政治风险保险,因此,台商都希望投资项目快签快办。原拟到泰国投资的台商也放弃在那里已经买好的土地而转到泉州来了。开办运兴企业的台商说:“现在我感到大陆治安比台湾好,生产发展顺利,所以申请再租60亩土地,再投资四个项目,办成一个运兴工业区”。1988年前,台湾同胞来泉州投资,是依靠华侨、港澳同胞的引荐,或相互联合,共同投资。自1990年始,台胞大都是自己直接到泉州登门投资了。有些台胞说:“台湾与大陆直接通航是大势所趋,在这里投资,以后往来十分方便,飞机只几十分钟,轮船也不过五六小时。”有的则说:“我祖辈去台湾至今已二三百年,在这里边投资、边寻根,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二、外商投资的热点 自开放改革以来,外商投资泉州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发现与乡镇企业合作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大、盈利快的经营捷径,因而侨资都把乡镇企业作为他们投资的热点之一。 据泉州市有关部门统计,全市乡镇企业接受外资举办“三资”企业的已有419家,其中,仅1989年新批准成立的占150多家,在全市“三资”企业总数中参62.35%,总投资额7.75亿,其中外资1.6亿美元。泉州乡镇企业和外资合作已有多年历史。作为福建的主要侨乡,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创办和发展,首先就和侨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曾被国内外学者、专家誉为“泉州模式”的乡镇企业,正是利用“侨”的优势,以所谓“五洋牌”商品(洋资金、洋设备、洋技术、洋款式、洋产品)闻名于海内外。如泉州满堂红皮塑制品厂,1987年与香港东华表袋厂有限公司合作后,成立泉州兴华轻工企业总公司,投资三百万元,新建厂房和扩充先进设备三百台,产品98%出口,1988年产值城加到880万元。1989年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产值仍超过千万元,南安诗山日用制品厂,1989年10月与香港实业合资成立南安华兴雨具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投资555万元,1988年就生产出高档雨伞四十五万打,产值2250万元,外销占97%,成为泉州市雨伞出口的重点企业。加上南安县其他企业与外资企业合办的雨伞厂企业,诗山镇已被誉为“雨伞城”。1989年,华兴公司又扩大投资,新建四幢厂房,并引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产量由原来每月七、八万打,增加到十二三万打,外销市场也扩至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晋江安海服装厂,1984年与香港天利贸易公司和燎原行合资成立晋江恒安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750万元,生产服装及妇幼卫生用品。至1986年底,已完成产值2500万元,出口创汇150多万美元。1988年2月,又与香港天利贸易公司合作成立晋江恒安无纺布有限公司,投资四百万元,扩经营范围,生产无纺布,不干胶等产品,1989年产值发展到1200万元。据有关部门统计,仅1989年市乡镇企业就达37亿元。 三、三资企业的特点 泉州外商投资的速度在加快,这对泉州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调整投资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第一,投资形式、行业,地区、国别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一是外商独资企业增加了,二是投资的国家多了,有美国、西德、泰国、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15个国家。三是投资的地区扩大了,批准加工区开发4家,甚至山区德化县等也有了合资企业。四是投资行业广泛了。第二,现在泉州外资投向已达20多个行业,项目涉及电子、机械、化工、建材、塑料、纺织、制衣、皮革、工艺美术、食品、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旅游业和房地产等,其中仍以生产性行业为主。根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中,属于生产性的占98.6%,非生产性行业只占3.2%,生产性行业又以轻纺、服装为主,占总数的71%。第三,来料加工企业积极转为合资,合作经营,经过几年合作,双方有了长期合作的愿望,不少加工外商积极要求转为合资,合作经营,仅1988年全市就批准了86家。第四,投资规模扩大,如1988年批准的项目平均总投资为25万人民币,其中总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0个(鲤耀化纤织物工厂、五福丝袜厂、大通毛纺厂、华通花岗石材厂等)。第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三资”企业已成为泉州市国民经济建设和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资料,泉州投产的270家三资企业,1988年完成总产值5.56亿人民币,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4.6%,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 四、三资企业充满生机活力 泉州市政府为迎接外资投资的热潮,为外资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对外开放以来,泉州市已投资十多亿元进行港口、码头、电力、通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湄洲湾肖厝港、南安县石井港,新建成五百、一千、三千、五千至万吨级泊位码头13座。目前,泉州沿海一线,已拥有国家一级口岸一个,地方二级口岸四个,台湾船舶停靠站三个。全市新建220、110千伏电站三座,输变电线路9条,总长400百余公里,泉州市的电力已能满足外商投资的需要。1990年3月,泉州、晋江、石狮新扩容的31000门程控电话的的投入使用,使泉州市的程控电话总量达51000千门,电话编码也由五位数上升到六位数,可与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全国(包括台湾)400多个城市直拨通话。泉州的投资硬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为适应外资投资的热潮,泉州市在湄洲湾肖厝、市区和安平三个投资重点区域建设的同时,在沿海一带的崇武、东园、洛阳、安海、东石、官桥、石井、水头等建设34处规模不等的“三资企业小区”。市区三资企业小区的建设已签订七个成片综合开发建设合同,总面积1728亩。台胞到泉州投资除可享受国家关于鼓励台胞投资的各项规定外,还可享受以下优惠:(1)台湾投资于能源、交通、港口和技术,知识密集型项目以及投资大,回收时间长的生产项目,均可享受经济特区同等企业所得税率的优惠待遇;(2)台胞在泉州沿海地区投资大项目,经过批准可享受厦门台胞投资区同等优惠待遇;(3)台胞投资企业产品出口创汇效益好,并符合泉州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和产品百分之七十以上出口的项目,除企业所得税在减免税期满后,可再减半征收。泉州合资方面的配套资金贷款由银行在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内优先给予支持,并充许台资企业以本企业资产(财产)向银行抵押贷款;(4)在台资企业产品出口创汇平衡的情况下,允许部份产品在国内销售。原国内急需或需要进口的产品,可以内销为主,经批准的产品也可在境况直接以外币计价销售;(5)台胞投资的形式,除独资、合资或合作经营,“三来一补”等形式外,也可购买企业的股票、债券和房屋,也可经营土地成片开发。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年限为50年(工业用地)。 总之,我们对泉州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政局稳定和泉州社会的安宁,是外商纷纷在泉州扩大投资的重要原因,这些外商企业有的投资继续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有的则向政府申请大面积建筑土地,准备成片开发。 五、完善投资环境 近几年,泉州已投资数亿元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港口码头14座,其中最大为万吨级,新建高压输变电线路5条和龙门滩大型引水发电工程,新安装程控电话5万门,新建扩建自来水厂十多座。 目前,外商来泉州投资又有新特点,正在洽谈的比较大的投资项目有28项,他们要求提供现成的标准厂房和现成的工厂设施用地。因此,泉州市人民政府从1989年开始,就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三资企业小区”,集中人力、财力加强建设,现在,在鲤城区,在石狮市,在肖厝镇以及各县重点乡镇如安海、东石、官桥、水头、诗山、洪濑、罗东和永春桃城等,都建有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三资企业小区”,以便为海外同胞投资提供比较良好的投资环境。 对海外同胞回国投资,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努力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如吕振万先生投资的南丰企生和曹星如先生投资的安星企业,都做到既赚了钱又享有好声誉。要坚持平等互利,最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全面兑现各项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要保证按合同履约,即使中方吃亏,也要讲求信用。二是对不同的投资地区,不同的投资项目,要采取一些必要的灵活措施,特别是投资环境还不十分完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投资,更应采取必要的合理灵活优惠措施,以确保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利用多商投资企业的自主权。许多海外同胞来家乡投资办厂,最担心的是受某些旧有经济体制的约束,和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使“三资”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泉州市,办得好的“三资”企业,都是企业自主权落实得好的企业,他们能够做到“工人自己招,工资自已定,职务自己任,计划自己编,产品自己卖”,在产、供、销、人、材、物等产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另外,除了坚持平等互利和落实企业自主权以外,还要加强团结和合作共事的望。吸收投资,从洽谈、签约、创办一直到投产、经营、结算的整个过程,都把真诚合作的愿望贯穿始终。泉州市这么多投资企业,都不是一次洽谈成功办起来的,有的经过多次,甚至十多次考察和反复磋商才产生共同愿望进而签约办厂的。个别投资企业即使赚了钱,外方还是不满意,而有些企业因种种原因虽然赚不到钱,甚至亏了本,但由于双方合作共事好,外方也不会有太多怨言,而是从长远着眼,总结经验,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