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东门小学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东门小学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衮绣小学”、“晋江城关第一完全小学”、“泉州市实验小学”。是鲤城东隅的哺育学子摇篮,荣获羽坛世界冠军受邓小平接见合影的林义雄、《连升三级》剧作者王冬青、曾任泉州文化局长许谷芬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历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其创办过程,名称改易、人事更迭,校园兴替和学校现状等等,想来鲜为社会和采写地方史者所知。这里,笔者愿就个人亲历和采访所知,结合学校现领导提供资料,实事求是地为文介绍,以飨读者,并就正于了解这所学校的长辈。 一、农本搬进朱子祠 东门小学的前身晋江县第二小学是1926年创办的。她初为简陋的民办学校,设在东街郭姓祠堂,名称“农本小学”,后晋江县教育局长赵祖建收办为“县二”,迁进菜巷内朱子祠“今”址。遗存校歌歌词证明这史实:“……弦歌响彻鲤城东,鲤东‘今’校舍,弟子就学宫,朱子祠景仰先哲遗容,卫民祠低徊宋土尽忠,史有广灵旧台榭,鸟语花香……”。当时,朱子祠坐北朝南,面向一条通往农校的小道,遥对杨宅,校门设在这里;广灵宫坐东朝西临菜巷通衢;卫民祠背靠土地巷面向操场,二祠一宫鼎足分立。范围内便是学校活动空间。这比在郭姓祠堂大,也比其他公立学校校舍大。东门小学自创办迄今,六八春秋九易名。校学名称先后依次为“县二”、“晋江县第二小学”、“晋江县立衮绣小学”、“晋江县明伦中心小学”,“晋江县鲤东国民学校”、“晋江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泉州市城关第一完全小学”、“泉州市实验小学”;其间,任过校长职务有17人。校长依序列名为黄清辰、伍天佑、吴志恭、苏炳坤、程迪初、曾鑫、林玉昆、郑克乾、蒋国权、杨致贵、郭瑜芳、黄秀英、仉国泰、庄燕谋、张天助、周继太、杨沛然。在这校名改易、人事更迭中,应着重说明二点:县市分治时,“晋江县城关第一完小”改为“泉州市城关第一完小”,时仅三个月就命名为“泉州市实验小学”;“东门小学”在文革间短暂改名为“东方红小学”没有列入。其次,首任校长黄清辰是1926-1940年任“县二”、“衮绣”、“明伦”校长,时间长达15年;苏炳坤从1949-1952年任“鲤东”、“晋江城关第一完小”、“泉州城关第一完小”、“泉州市实验小学”校长,虽时仅四年,却处于泉州解放前后和晋江泉州分治之际;现任校长杨沛然从1978-1992年任“东方红”、“东门”校长,的间也达15年,他是1958年就来校任教的,在校任职就有34年之久。 二、“县二”“衮绣”钩沉录 “县二”(1926-1930)是由“农本”转办的城关最早的第二所小学,当时城关仅办这两所“公小”,“县一”是办在承天巷。当时,东街,相公巷,通元、凤池、龙宫、圣公这一地区的儿童都到这所学校就学。学校初办,没有女生,入学生数仅六七十名,设了三个复式班级,教师四人。课程设有国文、算术、图画、唱歌、体操等门。设备简陋,用方言教学;不讲究教学方法,管教方式一般沿用私塾规矩。考试有月考、季考,评名次;成绩优良者可得奖励。1931年学校改名“衮绣小学”。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学生人数增加,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设施上有个较大飞跃。入学学生已达200多人,班级编制由单式取代复式;由于强调应用直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由启发式代替注入式;课程科目名称也有改变,“国文”改为“国语”,“唱歌”改为“音乐”,“体操”改为“体育”。教学设备也日渐充实,有卫生常识挂图、动物植物挂图,有风琴和体育用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能采取各种方法和形式,那管教的“戒尺”已经不用。这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内在因素,师范毕业生来校任教的影响,如晋江乡师毕业生吴志春、福建师范毕业生王朝铭,先后任学校教导主任,龙溪师范毕业生洪文鸾、苏鸿琪也来校任教,其他教师业务进修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有以致之;二是其时政府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将全县划分为四个大学区,各学区设备中心小学辅导辖区学校教学。本学区属晋江县东洛中心小学作辅导工作,定期莅校听课观摩,交流经验,这是外在因素。有了这主客观因素存在,学校自然跟时代步伐,阔步前进。任教本校教师一定很多,但知道这些教师姓名却又是很少。现谨就笔者采知的列下:黄清辰、曾竹仪、苏维霖、王声标、王洪涛、王冬青、吴志春、吴清瓶、蔡锡桂、黄佩芸、王朝铭、许宗烈、吴文莲、许谷芬、苏鸿琪、洪文鸾、吴邦雄。这些老师在当时都是学有专长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三、“第一完小”话昔时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了。天晴人欢,气象一新。时届秋季开学,作为学校教师,不论公立或私立的,他们依然在校照常工作,学校等候人民政府接管。事后知道政府是先接办公立学校,私立小学是到1952年才陆续接管。而公立学校接办也有先后之别。 “观今宜鉴古”。如果“鲤东国民学校”没有1949年春的人事调整、校舍修葺、设备充实,仅以其学校名位,就不能越过“温陵中心”而成为“晋江城关第一完全小学”。1946年“鲤东”将被办为“示范国民学校”因故不得成功,三年后竟变成蓬头垢面的模样:学校陋旧,教室失修,墙壁土剥、门窗破损;图书卫生设备付缺,运动场上一无所有。生数也减少了。1949年春,为了这所公立学校的恢复,教育科长苏秀康任命苏炳坤为校长,呼请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和关心学校家长,筹措经费修葺校舍与解决充实教学设备上困难。事有成效:农校校长叶菲英赠送30付低年级用的长条课桌椅;苏秀康科长赠送一套“万有文库”图书;归侨郭汉千赠送卫生室用橱和药品。而在地方人士和家长陈金聪、李水生、林朝顺、庄步联、陈英舍、吴妙诸先生女士辛苦奔走的努力下,校舍修葺一番,运动场上设有篮排球场和球架,有跳高跳远的两个沙坑,更有低年级同学用的滑梯、蹊跷板;在那年代有这样的设备可算不错。这段时间内,师生也热情地积极投入,栽花种树,美化校园。这是一次教学设备的“大输血”,让学校活了起来。春天终于又来到朱子祠,谁会怨她姗姗来迟。在这充满活力的氛围里,学校建立了比以往较完善的教学制度;分地城组织学生校外学习互助组和家长小组,由一个教师负责联络;校内按高中低年段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定时的课外活动;一切为了教学这个中心。当时,学校设六个班,学生250多人。教导主任黄世泽,教员是陈石生、陈葆初、苏宗文、刘淑佳、吴秀瑷、林景贤、任泽娥、刘华材、蔡振基等人。教师们和谐协作,学生们勤劳活泼,校事进行顺利,颇为地方人士和家长的赞许。难能可贵的是,叶非英长者在没有离开泉州前路过学校时来关心指导;苏秀康科长在去菲前,经常到校视事,关心教师,这些往事叫人难忘。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鲤东”因为这段奋进历史,她被接办为“城关第一完小”不是偶然机遇。 回头来说“晋江县城关第一完小”的学校校况。当学校办为“第一完小”时,陈葆初、陈石生、刘华材他就,来校任教的教师有苏美璋、郑姗英、苏程万、陈慰萱、郭鹏程、苏荣福、施纯周、王朝盛、伍泽河、蔡秀莲等人。那是刚解放的第一学期,初始课本沿用旧的,“国语”酌情增删。跟过去明显不同的是除教学外,教师学习学生活动增多。依稀记得上午一般侧重学科教授,下午则定为师生活动时间。学校配合中心任务开展宣传活动,教师加强政治学习,学生组成文娱队伍,举行各项表演。 四、泉州实小记肇端 “实验小学”顾名思义应该是指在学校教学上做实验研究工作,并负有推广经验使命的小学。她不同于普通小学,也有别于重点小学。教育行政领导当局,为了推行新的学制、新的教学方法,以解决教学上存在问题,总结经验,让一般小学借鉴参考,加以施行。实验小学创办目的就在于此。记得解放前福建省仅设办一所实验小学。解放初,举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学校教育亦然。1951年县市分治,泉州小学界推行苏联学校采用的“五级记分法”、课堂上运用的“五个教学环节”;还有学校要试行“五年一贯制”,当时确是教学业务纷繁。当时杨树稼任文教局长,在他任内,创办“泉州市实验小学”,建立泉州市初教教研室。1951年10月他将原“泉州市第一完小”改办为“泉州市实验小学”,任命苏炳坤为校长,任陈铭德、曾鑫为正副教导主任。1952年秋,人事调动,市派程迪初任副校长。后来,考虑学校发展条件,1953年2月学校改办在原“卓然小学”校舍的“光明小学”。当时“实小”原班人员,分成“三路”:一是程迪初升为实小正校长,“光明小学”校长杨条义任副校长;二是苏炳坤调任泉州市初教教研室主任;三是曾鑫升为“东门小学”第一副校长,林玉昆为第二副校长。“实小”创办过程,人事变迁,及后学校改办在体育场边“光明小学”的史实,说明“泉州市实验小学”是在这里创办的。 “泉州实小”是在那一时代背景应运而生,肩负着时代使命创办起来的。建国伊始,政府财政困窘只拨下开办费200元,差实际费用相距甚远。学校本着艰苦创业精神和弘扬劳动育人宗旨,乘全体师生爱校热情东风,迎难而上。我们拆附近“凤池”“通元”“来义”三个宫,营建今日仍在使用的四间教室。从教室测量绘图,到宫庙拆后材料搬运,全由校的师生负责;家长见情也纷纷参加建校行列,最后雇土木工完成。这是“实小”对师生上的第一课,师“晓庄师范”学风。历史证明她是在旧房陋舍里出生,犹如一株寒梅生长在竹篱茅舍之旁,不是株育在高堂大厦温室里的花。教师钻研业务,学生勤奋学习,校务日新。树帜之后,颇得初教界同仁认可,受到全社会瞩目。越年,泉州邻近各县也纷纷办起“实验小学”;从传播媒介了解,全省各县也都创办“实小”。在“第一完小”“实小”这阶段成长的出类拔萃的同学很多,不胜枚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此之谓。 五、东门小学写现状 东门小学从1953年2月开始其新的历史行程,历时四十年。其间先后来校教师有颜秀琴、庄友声、林德孔、颜振卿、颜明玉、林敬堂、刘宝珠、陈清英、陈宇尊、蔡高丽等45人,有曾鑫等10人任过校长。历任的校长教师都能努力教学,保持学校荣誉。这段期间学校发展到14个班级,教师41人,学生近千名。而学生学业成绩并不亚于“实小”和“中心”,每届毕业生升学率达100%,算学科成绩尤为突出。学校凭其悠久历史、蜚声校誉,即使遭受“文革”浩劫,也能先于其他学校恢复“元气”,取得稳定性发展,恢复后师生达到千余人。1974年就有7个毕业班毕业生360人,他们都能顺利地升入初中续学。在进入高中学习后的“尖子生”不少考上名牌大学。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达609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953平方米,一座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占地34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3.87平方米的教学大楼,预计今年可破土动工兴建。学校现设16个班,生数为801人,教师42名。师资素质好:中师学历的24人,大专高中的15人,高中毕业已取得合格证的有3名;另有初中生3人,总合格教师达标率93%,阵容可观。现行政领导班子健全,人事和谐,特别是校长杨沛然有事业心,工作肯干;教导员吴永彬严抓教学,积极热情,他们团结教师、教育学生,大力弘扬和继承学校传统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校务蒸蒸日上,绕教学这个中心,切实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完善教学管理。依照前“实小”一套教学制度,萧规曹随。如设立年级学科备课组,教师平时一起备课,互相听课,互相检查作业批改。收到一定效果;定期收看“福建教育之窗”课堂教学现况与教学评点的转播,间而召开全校教学研讨会,进行有针对性教研活动,撰写教学论文。从1984年至1992年,教师先后有42人次荣获各科教学荣誉奖状、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他(她)们是杨鹏鹏、陈碧琴、吴菊花、黄月英、吴永杉。“名师出高徒”。几年来,本校毕业生参加初考,无一落榜,每届将近1/2或1/3的人考入省重点中学。1991年毕业生洪得灿参加初考获泉州市区贤銮教育基金奖,他的班主任数学教师吴嗡治和语文教师苏淑英同时受到奖赏。 2、搞好课外活动。学校向来视学生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充实。其组织形式有二:一方为了培养学生爱好和兴趣,组织文艺、体育、音乐、劳作、书画各种兴趣小组,进行经常性活动;一是为了进行品德教育举办定期专题性活动。福建、泉州电视台现场摄制并作实况转播。如《普法教育活动》将法律条文通过文艺形式进行演示教育,《军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借部队东风对学生进行军事、军纪、“学英雄”教育,《劳动教育活动》跟农校签订合同让学生学圃进行劳动教育。宣传部长黄少萍、教育局长刘贤明、人代会副主席黄国强、漳州市人代法制教育参观团,以及鲤城区各校辅导员、教师都先后莅校参观,一致认为活动有特色,教育效果好。90、91年学校被评为“泉州市军民共建文明学校先进单位”、“普法教育先进单位”。至于,兴趣小组的活动也获得成绩:从1986-1992年,学校参加中小学生科技作品展览荣获三等奖,航模兴趣小组被评为学区先进集体;文艺舞蹈组参加城区第十届演出,获得二等奖。这些事实说明我们学校是搞好学生课外活动的。 3、改善办学条件。从1985年以来学校在原有教学教学设备基础上,建立图书阅览室,增添图书9763册,购置18寸黑白、彩色电视机各一台、三用机、录音机、扩大器各一台;购买教学仪器及放置玻璃框橱五个;添置一套相当齐全的体育器材,一条现代标准的60米跑道,二篮一排及羽毛球兼用球场,三张乒乓球桌;铺设水泥球场及二条校园通道约400米;购置学生课桌椅75付,讲台桌15张;安装自来水管和所有教室电灯;建造一座28人蹲位卫生厕所,和那建筑面积达1317.83平方米的教学楼将于今年破土动工。由于学校视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要的一环,担任体育课教师认真教学,特别是获得全国十佳体育教员之一称号张培基老师任教期间的努力,现任体育教师程凤鸣的辛勤,他们为学校培养训练出很多优秀体育人才:1、从1986年来,学校为市体校输送去田径运动员黄秀桃等7名学生;2、历次参加鲤城区小学生运动会获得总分皆名列前茅;3、鲤城区首届小学生篮球赛男子组荣获第二名,92年第一学区首次篮球赛获得男子组冠军,79、86年参加泉州学生运动会获得排球第二名和第三名。还有,荣获羽毛球冠军的林义雄,90年先后荣获全国举重分龄赛40公斤、56公斤级抓举、挺举总分第二名的张纪鹏、邓菲婷……他们都为学校添光增彩。 东门小学的今日,历史显示出她仍容光焕发永葆青春,不失当年“实小”的丰姿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