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海外交通发达,也是多种中外宗教荟萃之地。而道教在泉州的传播时间长,影响面较广而深刻。据有关史籍所载,早在秦汉之际,泉州就已经有了隐者和方士的活动。秦时曾有人修真于清源山左峰(即现在的大道岩);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汉代晋江人陈寨,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
东汉时泉州隶属扬州,所以张角领导的太平道的活动对泉州是不会没有影响的。三国时代的著名方士葛玄曾经到过闽地活动,在晋江南安交界的瑞云岩留下足迹,故其地名称为“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晋人避乱南渡入闽,进一步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与道教信仰。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一289年),泉州建起了道教宫观——白云庙(即玄妙观前身)。东晋时,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卢循组织教徒及农民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者流散在泉州沿海,称为“游艇子”。
泉州古属闽越,远离中原,开发比较迟缓,但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信仰,南方楚越的巫觋之风,以及上述情况无疑为唐宋时期的泉州道教兴盛提供有利条件。
唐时泉州开始建立郡县,经济文化不断上升,人口大幅度增长,道教亦随之得到发展。先后兴建了中兴观(后改隆兴观)、龙兴观(后改开元观)、紫极宫、紫泽宫、金粟崇真观等道教官观。同时出现了一些道术精深的著名道士,如修隐于清源山的蔡如金、紫帽山的郑文叔、与名士欧阳詹等人一起修炼于晋江潘湖的蔡明浚,有被朝延赐号为“通元先生”的龙兴观道士吴崇岳。还有,天宝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秦系、避乱入泉,结庐于南安九日山,以石为砚,终年不出,穷研《老子》。诗人罗隐,馀杭人,流落闽越之间,尝游泉州各地,亦为修真学道者流。著名道教学者施肩吾,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流寓泉州,后举家移居澎湖岛上。
五代十国,泉州从属更叠,政局变幻,但是,任何统治者都善于利用道教为其服务。无论是闽政权、南唐、还是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皆是道教的推崇者。他们兴建庙观;亲近道士。例刺史王潮讨封万氏妈为“护国英烈仙妃”、王审邽表封南安飞阳庙,闽王昶拜著名道士,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留从效兴建紫极宫,陈洪进兴建奉先观。
宋代,泉州结束了五代长期的混乱、政治上相对安定,经济文化,海外交通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各种中外宗教活动非常活跃,泉州的道教也由唐的成熟期转到鼎盛时期。大批著名宫观庙宇应运而生或重新修建,仅见于方志上所记载的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天妃宫,花桥慈济宫,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上的北斗殿,真君殿。还有惠安的崇真观、安溪通元观、同安朝元观、永春圣祖观、德化蓬莱观(崇道宫)、南安徐道庵等。
随着道教的兴盛,在泉州也踊现出不少高道,如天庆观道士苏绍成、陈以文、同安白礁的吴本、南安高镇山的詹道人、晋江赵永嘉。清源山的裴道人,德化的张自观,陈朗;安溪的黄惠胜,惠安之洪圣保等。他们或精于歧黄,济世救人,或因道高德深被赐封号,或是能书善琴,交往于士大夫之间,或是长期修隐,钻研道学;或有种种灵异而显名于世。
五代、两宋时期,泉州著名道士谭峭所撰《化书》、官宦吕惠卿、曾慥,学者陈权,黄址,刘骥等人撰著,如《道德真经传》、《道枢》等书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
宋代泉州道教的迅速发展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许多官绅积极主持修建庙观,参予宗教活动(如祀神,祷雨等),有的亲自为庙观撰写碑记,或是为道士竖碑立传;有的则与道士交往密切,敬重高道,或是对道教理论思想深入研究。天圣间(公元1023年-1030年),惠安县令李畋之建县城隍庙,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侍郎赵涯建明烈王庙(即泉州城隍庙前身),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2年),尚书张汝锡建泉州东岳行宫、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安溪县令李璹建东岳庙,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丞相梁克家因母病祷万仙妃有应建庙祀之;并自为碑记,嘉泰年间(公元1201年——1204年),丞相曾从龙因梦得功名有应而重建铁炉庙;嘉定十一年(公元1206年)郡守真德秀因祷雨于清源山蔡如金祠有应,奏闻于朝,追封蔡为八字真人,又撰文镌刻于石;理学家朱熹与道士苏绍成,赵永嘉等人结交往来;郡守倪思对天庆观道士陈以文则雅敬之;安溪县令陈复斋赠匾崔道人。
元代统治时间不长,统治者偏重于佛教,对道教的全真派,正一派也有所扶持。此期间,泉州仍有修建宫观: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天庆观为玄妙观,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68年)永春建三清观、泉州路总管乃穆泰在南安建慈济吴真人祠。出名的道士则寥若晨星,方志上记载的只有晋江的杰道、德化的吴济川等二、三人而已。
明时泉州管理道教事务的道纪司设在玄妙观,各县也均设道会司。见于史载的道教宫观修建似乎不多: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重修金粟崇真观,惠安道会杨必禄重建东岳庙;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天顺(公元1457年-1464年)、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年间屡修玄妙观、紫极宫、永乐间、德化重修崇道宫;宣德间(公元1426年-1435年)安溪人李森建清溪宫;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道士吴云靖建古玄室于紫帽山,作为修炼之所;景泰间(公元1450年-1457年)道士陈静怀重建惠安科山寺;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泉州城里重建玉虚宫、玉华宫;天顺间李森又建龙津观,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道士刘时静重修嘉靖间(公元1522年-1566年)毁于倭,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道士锜道源募建;嘉靖间修建通淮关帝庙,改建南安吴真人祠。在这时期,泉州也出现一批著名道人和道教学者,如吴云靖,董伯华,李鼎,南安的孔希岛,永春的陈智箓,安溪的潘清泰等,对道教学说进行研究的有进步思想家李贽、官绅陈用宾,李光缙等人。
清代,由于民族问题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清廷宣布刺嘛黄教为国教,道教受到冷落,在这种情况下,泉州的道教在二百多年中,不但没有新建道观,而且以前所建的大部分庙观也因长期得不到维修而久圮湮没。仅有一小部分重要庙观如玄妙观,通淮关帝庙、花桥慈济宫、天妃宫、东岳行宫,城隍庙等获得重修保存。见于方志或有关资料所记载的著名道士几乎成了空白,可见清代泉州的道教已经非常衰弱。
宋元之际,泉州成为世界驰名港口,与此同时或以后的明清时期,大批泉州人出洋或往台湾开发、谋生。人们希望航海、旅途平安,旅居外地的亲人生活能深得安乐,富庶。又因动荡不安的政局,兵祸、自然灾害的发生,疾病瘟疫的流行,因而产生恐惧心理,人们不得不寻找神灵庇佑。统治者也企图利用神权来获得“皇祚永固”而对一些道教中所尊奉的神大加封赠,泉州民间崇拜的地方神祇如马祖、吴真人、郭圣王、万氏妈等亦被追封。
明清泉州道教虽然日趋衰弱,这是指道教上层与统治阶级的关系,自身的理论思想,宗教文化素养而言。但是,统治者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对道教的利用,他们对某些神祗仍然祭祀不断,修建一些庙宇。例如明永乐中封妈祖为天祀,吴真人为“保生大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泉州天妃宫奉旨修葺,嘉靖间又重修,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重修泉州东岳行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提督张云翼祷雨于此,乾隆以后又多次修建。清初开始,官方对通淮关帝庙,泉州府城隍庙进行春秋致祭。施琅攻入台湾,传说是妈祖神助有功,奏请康熙,妈祖被封“天后”,特予春秋二祭,又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江知县黄昌遇建县城隍庙。
清末以后,由于新文化的影响及外来宗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的发展,动摇了人们传统思想观念。泉州在二、三十年代曾经发起数次破迷活动,道教遭受打击最为严重,大量庙观,文物被毁,道士纷纷改行。据有关资料所载,清末民初,泉州城厢附近尚有道士二、三百,他们以祈祷斋醮,做度亡法事为职业。对于道教知识,教义科仪,修持道法,道学理论有较高水平者为数不多。而全真道士几乎绝迹,只有玄妙观中的三清殿时有几个外地来的全真道士,但住观时间不长便离去。在民间中对道教炼养有研究的也很少,仅有扬道源等数人。
解放后,为发掘,抢救泉州道教音乐,一九五四年泉州文化馆曾组织“道情组”,邀请部分文艺界人士、道士参加,对流传在泉州地区的道教音乐进行搜集整理。一九五七年,全国道教协会成立,泉州东岳行宫道士陈犁头赴京参加,被选为全国道协常务理事。一九五八年一月,泉州成立以陈犁头为会长的道教协会,文革以后,道协中断了活动。目前正着手筹备恢复,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
根据史籍所载,泉州历史上著名道士达数十人,其中,唐宋的高道人数最多。
唐代泉州最著名的道士蔡如金,亦称蔡尊师,字叔宝,其先祖为会稽人。如金以恩荫入仕,任金部员外郎,出守太原,有惠政。晚年抛弃官场生涯,归隐泉州紫极宫精思院,辟谷御气,以方技济人。后炼丹于清源山紫泽洞,有石磕村驱蛇,金田村救女的种种传说,大历中(公元766年-779年)卒,葬于宁寿寺。据说留从效筑罗城时从徙之松湾,启棺惟存剑鉴。陈洪进在其地建崇福寺,又迁葬北山,宋崇宁中(公元1102年一1106年)封“虚应先生”,南宋郡守真德秀祷雨有应,归之神庇,朝廷加号蔡如金“昭博真人”。修炼于紫帽山的郑文叔,号元德真人,有道术。相传有人路过洛阳,一道士寄书信给文叔,文叔赠送寄书人稻粟半升,其人回家一看,半升稻粟竟变为精金,所以郑文叔隐居的山洞被称为“金粟洞”。唐德宗(公元780年-805年)时,道士蔡明浚居晋江灵源山,与虹岩逸人罗山甫,名士欧阳詹,于公范一起修炼于潘湖(今晋江池店)谈玄论道。唐末,龙兴观道士吴崇岳,惠安人,善于收精炼气,休粮轻身,道术神异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应诏入京,赐号“通元先生”。南安人杨樵,神气灵异,精于医道,曾经治愈王审知夫人的病疮,拒绝重尝。又为乡里浚陂通九溪水灌溉田园,长达七里,后隐高田山。
五代南唐著名道士,学者谭峭,字景升,晋江人,博学能文,自幼迥嗜黄老,游终南,华岱诸名山,师嵩山道士,得辟谷服炁之术。闽王昶师事之,拜正一先生。闽亡,入四川拜高道何昌一为师,与名道陈搏为师友,后居庐山栖隐洞。南唐主召至南京,赐号“紫霄真人”,归修于清源山紫泽洞,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羽化。享年百余岁,著有《化书》行世。
宋代同安白礁人吴本,字华基,从小学道云游,得三五飞步之术,不茹荤,不受室,业医济人,活人无数。殁后乡人塑像祀之。历代统治者多次追封,明永乐间封“保生大帝”,为海峡两岸共奉的神医。修真于南安高镇山的詹道人,精于针灸,有时连日不食而酣寝,人称鹪鹩仙。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苏随,做过博罗令,后弃官隐居晋江洋屿棲霞洞,葆神炼气,不与俗接,号“紫云先生”。江东(今江浙一带)人裴道人,南宋绍兴中来泉州,头插通草花,行歌于市,歌曰:“好酒吃三杯,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后来蜕化于清源山,有驯虎除蛇的传说。崔道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到安溪月峰岩集众修行,建庵栖止,邑令陈复斋赠匾曰“惠林”。天庆观道士苏绍成,德化人,善抚琴,后隐清源山,朱熹为其造庐,书“廉静”二字送之,并为其琴作铭,同安簿从事赵永嘉,隐居晋江金鞍山,有道术,能唤虎守室,朱熹与其往来交游。庆元间(公元1145年-1200年)隐居南安鹅眼山的陈大受,刳石为洞,名“开化”、善琵琶、工草书、诸名士多与游。同安人陈以文,字文中,居天庆观三十余年,清修学道,地方上官员对他非常敬重,庆元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
元朝泉州有杰道者,晋江人,清狂脱俗,据说出言无度,后皆有验。德化人吴济川,隐居雪山金液洞,炼液养真,绝火食,仅饮水而已,至正中端坐而逝。
明时著名道士董伯华,晋江人,性至孝,得道术于紫帽山道士吴云靖,能占验及雷法。曾赠送郭姓好友风、云、雷、雨诸画及雷石一块,传说雷石磨水可以治病。孔希岛,不知道来自何地,善鼓琴,邀游海上,往来泉州四十年不衰老,后卒葬南安九日山下。江右(今江西)人李鼎,客居泉州,能导引辟谷,入清源山狮岩修炼,殁后遗骨被郡人塑像供祀。
清代之后,随着道教衰落,泉州属于高层次的名道甚少。总的说来,唐宋的泉州道士是以清修为主,明清以后,虽有全真、正一之分,但是出家于宫观的道士为数不多,许多有名的庙观则由正一派道士住持管理。他们以符策,度亡科仪,从事于民间宗教动为主。大抵有灵宝、三元、天师、闾山三奶等道派活,灵宝、三元、天师派分布于泉州市区,晋江、南安、惠安等地,闾山三奶派大部分在安溪,永春,德化一带流传。
泉州正一道士多为世代相传,有的至今已传二十多代。一般以散居为主,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只有在举行宗教活动时或斋期才有斋戒。新教徒需要另行拜师方能受箓,不然的话得不到同仁和社会上的认可,这种道士又称火居道士。一些著名的正一道士都曾到过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受箓,取得道职。解放后,道士虽然没有再往天师府受箓,有的仍延用以前受箓形式、抄写受箓捷报、路引、关文、符箓等作为入道手续。现在有的道士还保存着这种资料,为研究泉州道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
古代泉州清源山,紫帽山是道流羽士经常栖隐的地方:清源山又名云山、北山,上有三十六洞天,保存了许多道教胜迹。其中的清源洞(又名上洞、纯阳洞)是宋代裴道人修道羽化之地,紫泽洞(又称下洞)是唐蔡如金,五代谭峭、明董伯华等人修炼旧址,洞口现在尚存宋代石刻“紫泽洞天”四个大字。清源山左峰的大道岩,有一芭蕉古洞,相传是秦时隐士大道修真的地方。老君岩,旧称羽仙岩,原有宋代道教建筑群北斗殿,真君殿,中有玄元洞。如今已荡然无存,只保存一座宋代大型石刻老君造像,雕工古朴浑厚,形态慈祥,安乐爽朗,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子岩则为明代道士李鼎升化之所,民初,有湖南衡阳人杨道源隐居南台岩修行炼气,并兴建三清殿,文昌阁、观音堂。
泉州城西南的紫帽山以峰为秀,因常有紫云复顶,故名。唐元德真人郑文叔在山上的金粟洞修炼,宋宁宗曾书“金粟之洞”刻石于洞口。宋时道士黄去华,蔡惠等人长期修道于此。全真教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曾云游至此栖息,写下怀念郑文叔及描写紫帽山景色的诗句,最后四句为:“海流城外青罗带,岩耸天边碧玉簪。忆着仙人郑文叔,泪随夕照落平林。”明正统间(公元1436年——1449年),道士吴云靖建古玄室,小丹邱为修炼处。
《泉州府志》云:“自佛老教行,绀宫丹室遍寰区泉,当宋初山川社稷不能具坛而寺观之存者凡千百数。”唐宋以来仅在市区的道教宫观建筑就有三院。(衍庆道院、通元道院、紫云道院)四庙(通淮庙、花桥吴真人庙,城隍庙、铁炉庙)五官(紫极宫、玉虚宫、天妃宫、玉华宫、紫泽宫)五观(玄妙观、净真观、广孝观、柏庭观、碧虚观,还有在城郊的金粟崇真观,东岳行宫,真武行宫等,这些泉州历史上著名道教宫观如今大多数已成陈迹。
由于道教是多神教,包容量大,许多民间信仰的地方神祗与道教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此类庙宇遍布城乡各个铺境和村落,著名的有南安诗山风山寺(供奉广泽尊王)泉州南门富美宫(供奉肖太傅),香火传播到台湾和海外。风山寺与富美宫被尊为“祖庙”,吸引许多三胞前来朝拜。
泉州在海内外较有影响的宫观有:
玄妙观,俗称天公观,座落在泉州市区东部,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初名白云庙,唐改龙兴观,宋改天庆观,元元贞元元年(公元1295年)改名玄妙观至今,为明清管理道教事务“道纪司”的所在地。玄妙观规模宏大,历代都有修葺,高大雄伟的山门,宽阔的拜庭,殿宇巍峨,前殿为老子祠(三清殿),二殿奉祀玉皇大帝,后殿供奉关圣夫子等。左右回廊塑有二十八宿神像,造型逼真,生动传神,观中建筑,彩绘,雕塑艺术精巧,被誉为闽南诸冠。现仅存小部份建筑。
东岳行宫,又称东岳庙,在泉州东郊凤山,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2年)尚书张汝锡建。明李光缙《第一山青帝宫记》载,东岳行宫在明代扩建,将原有一殿增为三殿,左右回廊。大殿雄伟壮观,奉祀东岳仁圣大帝及诸神,东殿称宏文府,祀内阶帝君,西殿名阴骘司,奉阴德君,辟有通天露台,为尊崇之象,以严祝厘之所。现仅存大殿及刻有“万山第一”的山门石匾。
泉州城隍庙,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侍郎赵涯建,初名明烈王庙,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为泉州府城隍庙,明清屡有重修。有殿三座,中殿柱顶的斗拱,柱头和补间栌顶刻仰盆莲花,斗拱跳出部分附有精美别致的伎乐飞天群,很有特色。庙前照墙为五彩琉璃瓦嵌成的麒麟壁,长23.4米,高4.3米,体态矫健生动,造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现移于开元寺内。此庙仅存后殿,其余被拆建小学。
通淮关帝庙,位于市区涂门衔,建于南唐或宋已无可考。庙内保存有宋朱熹,明张瑞图所书写的匾额二方,清乾隆间重修碑记等文物。民初增祀民族英雄岳飞而更名关岳庙,由武成殿,三义庙,崇先殿组成,素为闽南一带和海外侨胞、台湾、港澳同胞所崇仰。目前已修复一新,接待了不少前来行香朝拜的三胞,庙内香火兴盛。
花桥慈济宫,俗称花桥宫,原为北宋神医吴本行医过的旧址,后人为纪念这位医德高尚的吴真人,南宋绍兴间(公元1131年——1162年)建此庙奉祀。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真人所居”石刻,至今仍保存于庙门之上。清末以来,庙中设立施医赠药的慈善机构,由泉州社会名流董其事,继承和发扬了吴真人济世救人的崇高精神,一百多年来做出不少成绩,在海内外获得一定声誉。
天妃宫,又称天后宫,位于市区南门,奉祀天上圣母(即妈祖)。宋庆元间(公元1195年-1200年)建,历代均有修建。全盛时有正殿五间,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大殿原有天妃神像,仪态端庄,形象栩栩如生,为明代泉州名匠王弼所塑造,民间评价甚高。殿外高大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奇特,现存大殿,后殿,东翼凉亭,东廊等,目前正在进行修复。
在泉州城郊东南十里的法石山上,有座真武行宫,建于宋代,为宋时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南宋末张世杰,陆秀夫奉帝昺南下,曾驻跸此宫,所以真武行宫又称圣殿。现存的真武行宫保留着清代建筑,山门雅致精巧,具有闽南古建风格。两边墙壁分别嵌有砖刻人物画,太上老君、瑶池王母及八仙的各种姿态都很生动。进了山门,拾级而上,榕荫蓊郁,叠石数笋,宛如天石,上有一方题为“吞海”的明代石刻。数步之外有一八卦凉亭,转过凉亭不远,便是大殿,殿内供奉披发持剑,跣足踏着龟蛇的真武大帝神像。法石真武行宫与泉州天妃宫一样,亦为泉州海外交通的一处重要史迹。
(四)
泉州在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所谓的寓贤,隐逸之士,有的虽然没有正式受箓入道,但是思想上与生活上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代表性人物有:
崔唐臣,宋,晋江人。与苏颂,吕浚同学,曾写下一首绝句,表达自己志向,诗云:“集仙仙客问生涯,买得渔舟度岁华。案有《黄庭》尊有酒,少风波处便为家。”
潘清泰,安溪人,明嘉靖间筑精龙舍于濑林之龙潭,攻儒业,重躬行实践之学。晚年遁迹于黄冠,隐居莲叶山麓,入老子法门。尝咏“不厌清斋淡,应知道味鲜。”
陈洪壁,号微庵,明晋江人。刻苦学易而于太极图,参同契,隐居涵江之滨。
丁衍夏,号云叟,瞻亭主者,晋江人。明万历间隐于清源山,上自结绳鸟篆,以至近事无不博综,下造阴阳,占卜,肘后,青乌及西竺,南华,参同黄白之属亦悉究大指。《府志》称其能翕能张,合道家之用。
洪天馨,字天馥,号薇峰,又自署“稜陵洞通衢道人”。明晋江人,医药筮靡不究,心中仰慕葛稚川,许旌阳,费长房上真元修之道,对于参同契,悟真篇,易学八卦参悟洞彻。他灰心世路,游情方外,得奇方制膏药以治疗病人而不收一钱,遇到贫苦之人常倾甑赈济。
泉州道教学者见于方志记载的有三十一人,其中五代一人,宋五人,明十八人,清七人。他们之中有官宦、士人、道士。五代谭峭的《化书》,宋吕惠卿的《道德真经传》,曾慥的《道枢》,明李贽的《易因》被收入道教经籍总集《道藏》之中。这些著作对后人都有较大影响,尤其是谭峭所著《化书》体现出作者同情贫苦百姓,指斥统治者的进步思想为后世所肯定,其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曾慥的《道枢》则为我国研究道教修炼,特别是宋以前内丹术的重要著作。
泉州民间信奉的道教诸神大抵有三大类:(一)尊神:有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上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二)俗神:有日、月、北斗、五岳、真武、土地、城隍、灶君、寿星、财神、文昌福神,八仙等以及按照我国的传统“功施于民则祀之”的习惯,把我国历史上被誉为圣哲贤人,忠孝义烈奉为神灵。如关羽、岳飞、张巡、许远、文天祥等。(三)民间信仰的地方神祗:如妈祖、保生大帝、广泽尊王、张圣君、万氏妈、苏夫人姑等。此外,还有不少“王爷”之类的瘟神。
过去泉州城内分为三十六铺,数十境,几乎每铺境均有供奉保护神,谓之“境主”、“铺主”。而城外各乡各村亦有类似情况。这些保护神大部分都与道教有关,如关帝、上帝、赵天君、温天君、妈祖、临水夫人、二郎神,三官大帝、三太子哪吒、保生大帝等。
据方志所载,自宋以后,泉州有坛祭,庙祭、祠祭三种祭祀活动,有官方、民间,有官民结合的,都是我国古代宗教活动之延续。如祭祀山川社稷、土地、谷神,禳灾祈年的坛祭;祈求“海神”保护的祈风盛典,或在岳庙、城隍等庙举行的各种祈求合境平安,消灾解厄的庙祭;对于历史名贤,节烈举行祭奠纪念仪式的祠祭。所有这些活动都要举行道教中的斋醮法事节仪。
泉州民间主要传统节日无不带有道教因素痕迹,《泉州府志》风俗篇云:
初九(正月)泉人谓是日为天诞(俗呼天公生),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
上元夜张灯以米圆祭先及神……内外赛会迎神,乡村之间或于二月,谓之进香。
《闽书》: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
《温陵旧事》:吾温陵以正月谓之朝拜,亦曰会,盖合闾里之精虔,以祈年福,亦遵古傩遗意,相沿已久……鸠金订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头王相公,古榕境玄坛元帅则八抬……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锣鼓震天地……
(五月)是日无定日,里社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舟及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
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
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度,道书谓是日地官校人善恶),中元夜家户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视祀伤亡野鬼。
中秋,夜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
腊月廿四,祀灶,或二十三日,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又言,此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具牲馔焚而送之,至正月四日迎而复之,如送祀。二十五日,俗谓天神下降,设香案于神前。
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总之,泉州旧俗,凡婚丧喜庆,盖房子,造船、航海以及求嗣、祷寿等经常要延请道士做法事以消灾祈福。
(五)
泉州一些地方剧种的形成或发展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种类很多,泉州以提线木偶、布袋戏为主。提线木偶戏在泉州俗称“嘉礼戏”,因为历史上曾被封建统治者所尝识,作为宫廷宾婚嘉会,敬神逐邪之用。所以嘉礼戏艺人被称为先生,有种种优遇,可以参加科举应试,官府要提线木偶戏演出时还要用请帖,可见其地位远比其他戏剧艺人高。据老艺人说,宋代泉州玄妙观(当时称天庆观)就设有木偶戏,闽西曾有人到观学艺,可见木偶戏在宋代的闽南民间已是相当流行。
泉州提线木偶戏在旧时的表演形式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由十支竹竿架成八卦形的舞台,有三十六尊木偶,形象各异。其中有戏神“相公爷”、泉州传为唐代乐师苏相公。开演提线木偶戏前往往要请“相公爷”踏棚,作为演出序幕。唱的是“唠哩”曲调,有谱而无歌词,只把唠哩三字反复唱数遍,老艺人称“唠哩”是一种咒语,可以辟邪逐妖。
在民间举行隆重的祭天敬神仪式中,有项重要程序,谓之“进表”。即道士写好章表由演员操作的“相公爷”执表在舞台上表演一番,然后焚烧章表,表示章表是由“相公爷”转达上天的。请戏神“相公爷”出场时要焚香点灼,演毕又要举行辞神仪式,充满着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气氛。大型斋醮,祀典活动中,提线木偶戏还可以在宅第、庙宇的大门内正中搭台演出,如有其他剧种同时演出时,要等待提线木偶戏的罗鼓敲响后才可以开台,这已成为惯例。
由于泉州木偶戏长期服务于宗教,许多道士成为木偶戏的行家,不少木偶艺人对道教中的某些科仪也非常熟悉.他们之间互相融通,搞大协作,如道士陈犁头,林筱白等人经常参加木偶戏的演出,木偶戏艺人也能参与道士的斋醮科仪活动。道情,木偶曲调互相吸取运用,因而泉州有“师公(即道士)嘉礼调”的俗语。
泉州打城戏的形成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从前道士做醮拜忏,经常举行说唱以及一些简单的杂技表演。打城戏未成为剧种以前,道士做功果超度法事在灵前桌子上安放纸糊的城形,代表九个地狱,由两个道士表演说唱,内容讲的是救苦天尊为拯救地狱中受苦的亡魂而大破地狱城的故事,名曰“天堂城”。泉州佛教徒亦有类似表演,但是表演形式,乐器伴奏的场面远不及道士的精彩而富有吸引力。据说打城戏的称谓由此而来。
后来,道士由简单的说唱,,小杂耍逐渐融合了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地方剧种的部分程式,唱腔发展成为较复杂的表演形式。场地也由空地、广场搬上舞台,初具了打城戏的雏形。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泉州开元寺和尚为招来法事业务,正式组建“大开元打城戏”戏班,邀请会演戏的道士作为基本演员,同时聘请京剧,木偶戏艺人传授技艺,使打城戏艺术进一步提高。不久,泉州沿海一带以做法事为主的道士也相继组织了“小兴元”,“小荣华”、“小协元”、“赛龙漳”等几个打城戏戏班。因为打城戏戏班主是道士或和尚,所以泉州人称打城戏为“师公戏”、“和尚戏”、又统称为“法事戏”。随着打城戏艺术的发展。其名气也传闻东南亚一带和台湾各地,凡有闽南语系的地方,道士在各种法事中常杂有打城戏的表演。后来,打城戏渐渐排脱了专为宗教服务的圈子,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
泉州木偶戏,打城戏常常用的道情调有《怨慢》、《大迓鼓》、《水底鱼》、《鬼渗砂》、《两头翻》等。传统剧目有《韩湘子得道》、《封神》、《八仙庆寿》、《目莲救母》、《郭子仪拜寿》、《窦滔》等。
泉州道教音乐丰富多彩,据说曲牌有一百多种,不但应用于宗教的斋醮科仪或官方的祀典,同时也被采用于地方戏曲,如果很好整理,亦不失为泉州的一朵艺术之花。
(六)
泉州道教又影响到方言中的民谚,主要在群众的口头中流传,这种民谚生活气息浓郁,有的引用典故,比喻确切生动;有的语言洗炼含蓄,有一定的哲理性,耐人寻味;有的则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丑恶的东西作了嘲讽与指斥;有的富有幽默感,风趣而饶有兴味。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反映出泉州过去历史的某一侧面。如形容人家讲话不实为“师公听鬼说话”、嘲笑人家所带的人多不称职为“通天教主专收无好徒弟”,叹息事情老办不好又碰上不称意之事为“戏歹嘉礼歹,三牲煠无熟”,鞭挞不良现象的“有烧金就有补庇”等等。泉州有关道教的民谚是闽南语系民俗学所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为丰富地方的语言艺术增添色彩。
在民间传说方面,泉州长期流传的有:“吕洞宾与韭菜成”、“吕洞宾题字海清亭”、“郑文叔犒使金粟”、“罗隐画马石”、“吴真人丝线过脉”,“裴仙驱除蛇妖”,“吕道人与虎乳泉”、“董伯华卖雷”、“苏夫人姑爱护儿童”等有关道教的神话,这些优美故事脍炙人口。
泉州的许多地名渗入道教内容,如观东巷、二郎巷、裴巷、上帝宫巷,天后路、城隍口等。这些地名都是该地历史上祀奉过道教神祗或因有关传说故事而得名的,并长期延续下来。
(七)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称,唐代以后泉州港就与东西洋各国有贸易往来。明郑和下西洋时,经常往还东南亚,发现当时有许多漳泉人侨居在南洋各地,《明史》、《嬴涯胜览》等均有记载。
泉州由于地位特殊,在历史上,道教文化就伴随泉州先民移居海外的同时传播到台湾,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地。因此,研究泉州道教史,同研究海外交通史,华侨史和闽台关系史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早年海上交通工具简陋,移民们对客地生疏,他们为祈求平安,就把各自信奉的神灵香火随身带到各地供奉,以后逐渐建起各种庙宇。这些庙宇不仅为华人朝拜的中心,同时也起了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团结华人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载,从泉州移植到台湾和海外的各种神明“香火”不仅时间早,而且分布面广,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属道教诸神与民间信仰神祇,如关帝,妈祖、保生大帝,广泽尊王和诸如肖太傅一类“王爷”,都拥有众多的信仰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八七年九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该国有各种宗教信仰者占人口的91%,其中信仰佛道的占58.5%。在台湾,据新近统计,已办理登记的寺庙教堂达7518座,连同未登记的总数达14.000余座,其中道庙占大部分。
在台湾和海外华人中所供奉的神明,其源不少是从泉州引去的,如台湾称为“开基武庙”的彰化关帝庙,是建于永乐二十三年(公元1669年),其神像是从泉州通淮关帝庙恭请去供奉的。嘉义东石港福隆宫(现改称先天宫)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宫中供奉保生大帝、肖太傅;云林聚宝宫建于清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奉祀肖太傅,其香火是从泉州富美官传过去的。在新加坡,清道光年间,泉州人就在当地建“天公坛”,“天福宫”、“通淮关帝庙”等。一九二五年,泉州东岳庙道士陈高迨旅居新加坡,设立“混元道堂”,进一步扩大道教文化在新加坡的影响。在菲律宾,明时安海人陈景弘随郑和下西洋,曾到晋江青阳石鼓庙带“顺正王”香火同行,并在菲岛建庙供奉。目前,菲律宾、新加坡的道教会以及一些大的道观主要负责人大都是泉州人。
(八)
泉州道教有着悠久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但对经济、文化、民俗等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保存下不少道教文物,胜迹,这些道教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泉州宗教史,海外交通史,华侨史,泉台关系史等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空前繁荣,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因为泉州是“三胞”的祖籍地之一,近几年来,出现了一股“人寻根、神找祖”的热潮,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三胞”回到故乡朝拜祖庙。因此,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深入研究泉州道教文化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宗教文化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特别是在“三胞”中,己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如八八年报刊曾刊载,法国海外省留尼汪岛的资料说,该岛人口54万人,其中华人2万人。他们同各地华人一样,迄今仍保持浓厚的中国传统观念和乡土观念。在当地建有关帝庙、观音堂等华人庙堂,他们热爱故国桑梓,资助家乡发展经济,兴学育才等等,因此,充分运用泉州宗教胜地优势,无疑对团结“三胞”是有重要意义。
本文仅将泉州道教概况作个粗略介绍,意在抛砖引玉,恳切希望知情者提出批评和补充。让我们同在开拓泉州道教文化研究这一领域中,为两个文明建设,为“三胞”工作服务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