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元妙观与老子祠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元妙观,坐落在今泉州市公安局(民国以前晋江县政府)前,东街南侧,坐北向南;俗呼天公观。其左边大巷名观东巷,其前称观口。其右边为县前巷,讹呼为前田巷。 元妙观中有老子祠,观是泉州最早的道教庙观,祠是泉州最早的老子专祠。 一 观和祠的建和废 据《泉州府志·宫观坛庙》记载:元妙观最早为白云庙,建于晋太康中(公元280-289年)。其时,泉州还像个海岛,庙常弥漫于沧海白云间。规模大小、供何神祗,未见记载。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荣州州治移于丰州东南十五里的云山,即今泉州北部。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重建,规模扩大,同时“庙”改为“观”。是年武则天死,李氏宗室及大臣杀武后宠臣张昌宗、张易之,迎太子李显即位,庙号中宗,故庙改为中兴观。这是元妙观一次重大变化,奠定宏伟的规模。这时中兴观已经有玉皇上帝殿和太上老君祠。太上老君祠亦称老子祠,泉州最早的老子专祠始建于此时。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中兴观改名龙兴观。 关于玉皇上帝的塑像,据考查是唐代才出现的。玉帝的出现虽然晚于老子,但他是天地万物至高无上的神。而老子又是唐代皇帝的祖宗,所以玉皇和老子都享有专殿。 开元间,行春门外建有东帝宫,奉祀日神。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诏赐紫极宫。五代末,留从效拓罗城,把紫极宫迁建于龙兴观右,改迎恩馆之西庑为宫。 公元1008年,宋真宗以天书下降的祥瑞,改元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命天下建天庆观,观中奉宋太祖神主。龙兴观改名天庆观。六年,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诏江南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毁观中所奉宋太祖神主。老君祠并入玄妙观,规制改造。避元讳“元”改写“玄”。 明天顺间,知府张岩重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地大震俱废。紫极宫从此並入玄妙观。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提督杨捷、兴泉道张仲举,知府蒋毓重修。 雍正十年(1732年)候选同知施晖、通判曾炳运、生员庄朝用同修。 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府高倡议大修,规制构成一体,费白银三千二百余两。泉州玄妙观並紫极宫之后,统一规制,建筑规模扩大和完整。至此,玄妙观有壁屏、神门、三殿、廊庑等建筑。 四十四年(1779年)提帅甘国宝、知府王右弼、晋江县令王俊又大修之。 五十年(1791年),民众公修三清殿及东廊。 嘉庆十二年(1807年),又修各处神像。据《晋江县志》记载“皆有碑记在观”。可惜无一幸存。 道光五年(1825年)绅士杨滨海等,请知府刘炳、前令胡效曾捐倡重修前三清殿、后关圣帝君庙,并买盖小屋十二间。中殿因资不足未修。这就是元妙观最后的规模。 抗日战争期间,三清殿被占用作接兵站,老子祠移入中殿月亭,仅竖“老子祠”木牌一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作为部队招待所、一八0医院。医院迁出后又改为鲤中社办工厂。“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像毁,观塌、拆除或改建,至1990年仅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间。 二 玄妙观的建筑和塑像 清代全盛时期的玄妙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一百余米,东西宽约四十余米,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泉州历史博物馆有测绘图,具体数据应以其测绘为准)。 观前照屏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等。自屏下至神门有石庭斜上;神门为山式顶,中高两侧略低,三门并列;过神门有广庭至前殿,称三清殿,即老子祠,殿前有露台,龙陛,露台两侧各有台阶五级。殿为重檐歇山顶,阔五间,深四间,绕以廊庑。殿中塑三清天尊座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殿前有辉绿石柱,雕盘龙其上,波涛翻腾,八仙过海。 中为主殿。亦是重檐歇山顶。规制略同而高于三清殿,殿前亦有辉绿石龙柱一对。殿中供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亦称中天紫微北极大帝,简称玉皇大帝,是天界诸神的最高统治者。塑像前还立有圣旨符箓神位牌一座。玉帝座前有一尊铜雕日神,可能是紫极宫中所供日神,因紫极宫並入玄妙观,日神遂供奉于中殿。左右两壁,画像八幅,即八公: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晋昌,形像如雷神,为玉帝执役之神。殿前月庭,后来加建亭殿,迁老子祠牌及灵官供此。 后殿,一列三间,单檐山顶,中塑关圣帝君,戴冕旒;左塑文昌帝君,右塑梓潼帝君。三帝君均为司教化、主宰功名、禄位之神。 东西长廊,自神门至后殿,随殿升高。 玄妙观内外,有七口井,布列成北斗状,称七星井。 著名的附属物有“晋朝桧”。 《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记载:紫极宫有古桧一株,围一丈六尺,高七丈余,老干攫拿,叶荫郁如幄。旁有石刻“晋朝桧”三字。今地並入元妙观。其实“晋朝桧”原为元妙观物,因为紫极宫是五代末才移至元妙观右的。 元妙观遗物,部分存在于开元寺内和府文庙内,可以从一鳞半爪考察其建筑情况。 三 住过元妙观的著名仙道 元妙观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住过元妙观的道士,方士和神仙肯定千百人,因志书没有全部记载,无从查考,其载于府、县志的著名仙道如下。 唐,蔡如金,字叔宝。其先会稽人,晋代司徒蔡谟之后,祖名夔,岭南节度使,永徽初归过泉州,卒,葬南安,遂居住泉州。如金以父荫补官,为金部员外郎,太原太守,有惠政。晚年弃簪绂,隐于紫极宫精思院,辟谷御煞,以方技济人。后炼丹于北山清源紫泽洞。 唐,吴崇岳,惠安人,入龙兴观为道士,收精炼气,休粮轻身,观中有古松,崇岳常蹑木屐跃上松梢,拜礼参禅。后奉召赴阙,赐号通元先生。七十多岁时解化。 宋,苏绍成,德化人。住泉郡天庆观,潜心修道,后隐居泉山。朱文公曾经造访其庐,并书“廉静”二字赠之。绍成有一张琴,朱文公题铭曰:“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怒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宋,陈以文,同安人。清修学道,居天庆观三十余年。知州倪思雅敬重之。庆元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 明,纪道人,寓玄妙观中,后白日升天。有徒弟董伯华。 明、董伯华,晋江人,拜纪道人为师。性至孝,母爱吃猪肉,他因学屠宰。后又向吴之靖学习道术,遂弃家远去。每谈未来事都有应验。又会写雷,儿童给一文钱,就画雷于掌中,握拳而去,至野外,拳伸开,雷声霹雳。后尸解于北山紫泽宫。曾经书“勤俭”二字悬于其宅。与府衙一小吏郭某有交谊,曾画风、云、雷、雨、日、月诸画像赠送之;并送“雷石”一块,磨水可以治病。 明、李鼎,江右人,客居泉城玄妙观。能导引辟谷,每辰东向吸一杯水,端坐凝神。一日辞所知友人,登上泉山龟岩,留鞋一只,入狮头岩,端坐,弥日不食。定期与所知告别,届期坐化。 元妙观目前虽已荒毁,但遗址尚存,里人常津津乐道其盛况。保存该观梗概将有益于后人。本文尚多缺漏,期望知情人士再作补充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