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地区的水神崇拜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水神崇拜是古代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对于自然和社会现象还无法理解和认识,人们对于自然界所存在的现象而幻想出有超越自然力的神灵。因此人们逐渐由直观的“图腾崇拜”、“性崇拜”进而形成了“神崇拜”。泉州地区西部旁山,东面濒临滨海,溪流纵横,有许多原始水神崇拜遗迹存在。 一 原始水神崇拜 “石笋”位于泉州市区新门外(古称临漳门外)的龟山上,是泉州水神的原始崇拜物。“石笋”高4米左右,用七节花岗岩垒叠而成,石面琢制粗糙,形似男性生殖器,又似竹笋,应是汉以前遗物。据乾隆《泉州府志》引“闽书”云:“(龟山)山有石,桌大三丈许,名石笋”。又“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撼击断石笋,明成化间郡守张岩补而属之……”元、释大圭诗云:“危石青入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石笋”即是男性生殖器的雅称,明代诗人黄吾野有“一片云根天琢成”句,“根”也是男性生殖器的另一别称。 “石笋”是原始社会“性崇拜”的产物,是早期泉州地区与水有关的崇拜物。“石笋”的地理位置在晋江东岸。这段江又称笋江。笋江的上游为金鸡溪,下游称浯江,全称晋江。现存“石笋”遗迹的龟山,其东面至市区防洪堤,西至笋江,有古河道遗迹存在,龟山原有两条古石桥连接今观音亭(又称接官亭)。为古代主要交通要道。笋江未架设浮桥以前,只有渡。但因江面宽而深,水流急,渡者危险性大。宋代王十朋有诗记云:“清源郡城之西有渡,名笋溪,与江会,险而深。涉者病之……”。又诗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黄龙窟宅占江头,呼吸风涛势湍紧。怒潮拍岸鸣霹雳,谣潦滔天没畦畛;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诞吁可悯……。”笋江的上游为金鸡溪,柯有裴也有记略云:“……(金鸡)全收双溪之水,以达瀚海,两岸峰崎立其旁,高风巨浪,撼山摧崖……。”其下游为浯江,明·顾伯记云:“镇南门外有浯江,百溪汇也,江之横二里许……”而且经常为“阴风怒号,霖潦暴溢,巨涛翻天,惊雷撼地,汹涌激射之患,可畏也……。”因此古代先民认为江中有水妖兴风作浪,故立“石笋”以祭祀。 古代认为水属阴类,而“男性”属阳。《周易说卦传》八卦方位,龟山处于笋江艮位,艮属阳土;笋江处兑位,属阴金;又艮为少男,兑为少女。《说卦传》曰:“说(悦)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意思是泽与水能和悦万物,润湿万物,山能终止万物,始生万物;这和水与火;雷与风,既相及相济又不互相悖乱,山和泽能互相以气相通,消除灾难,化成万物。现代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易》卦中的阳爻(-)和阴爻(--)分别是男女性器官的符号,实质上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反映,阴阳两者的关系,常常被作为男女性生殖器官的隐秘象征。《春秋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的注释中有“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众。”认为水灾与日食一样“为阴侵阳”是“阴盛阳微”的现象,所以“鼓有声,皆阳事以压阴气”。曰“圣人为伐鼓之法以救阳”。这是较早期的事,后来有人议论“水灾日大水,既戒鼓而骇众,用牲可以已矣。”可见以阴阳解释水灾较之用牺牲祭祀河神更为原始。 因此“石笋”是泉州先民在原始社会“石崇拜”与“性崇拜”的产物,是原始祭祀水神的宗教遗物。 “无支祁”水神崇拜,据刘汉瑶先生生前介绍,在永春湖洋有石桥,桥边立一石猴,不知是何缘故。今又翻阅其编写的“文物志”石刻条,三岁岭石猴:“在湖洋乡玉柱村的三岁岭石拱桥,有一石猴造像,高1.1米,旁有‘水助神功’刻石”。据《太平广记》载:“禹理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于是,大禹用铁索锁住它的颈子,用金铃穿饰鼻孔,徒往淮阴龟山山麓的水下,就此以后淮水永远平平静静流入大海。后来演化成民间故事有“僧伽降伏无支邪”,“泗洲大圣降伏水母”等故事,永春三岁岭石猴,应是以“泗洲大圣降伏水母”故事为依据,立“无支祁”作为石拱桥的守护神。 汉代,狮子由西域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狮子作为佛教的护法神进入以后,逐渐与传说中的叭嘎混同替代“无支邪”的地位,成为后期桥梁、渡头的守护神。 二 祁风、祭海及其他 释、道兴起以后,与水有关的神祗替代了“性崇拜”物。首先建造的即是“浮图”,如北宋的洛阳桥,安平桥都建有浮图。泉州永宁湾宝盖山上的“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建于宋绍兴中,塔上雕有“三世佛”像。它的作用是“关锁水口”又可“登之可望商舶来往之用。 泉州地区与水有关神祗,主要有观世音菩萨,龙王,九日山通远王和法石的玄天上帝,以及海神天妃。 观世音菩萨也称观音大士,主要立庙于桥上、渡头,水口等处,府志记载有临漳门外观音大士亭,就是现在的新门街外浮桥东面。明,李光缙记云:“笋江之浒,石梁连亘,故有亭供养观音大士菩萨。四方善男女皈依受命如响,由来莫得而考,万历辛丑夏,江水泛涨,溢入大士亭,漂像以去,或云沿海归埔陀落伽山,故处疑是也……。” 这段记述,说明沿江建立的大士庙是为了“四方善男女皈依受命。”又因为沿海各江河的水均“归埔陀落伽山”,所以立观音庙的意义,全在于普渡众生,拯救不慎落水者或落水遇难者的亡魂。 龙王,据说在唐玄宗时曾封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龙王在沿海地区很少作为航海保护神,而是作为司雨的神灵。“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能吸风云兴瀚海;编敷霖雨惠苍生。”这楹联正是龙王庙的真实写照。 《泉州府志》引《闽书抄》有福远庙龙神也。唐乾符中僧人大员筑室东湖时,有白龙出没湖中,因立庙。宋绍兴中郡守赵思诚、傅公直祷雨有应,又承天寺内亦有龙王庙。《府志》卷十六龙宫庙:“龙宫庙在府治东……求雨屡验……”明·陈让导龙湖碑文载:“……(湖)为神物之所居,上有龙宫,岁大旱,贤守旨躬祷焉……”等。闽南民谣有“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龟吹萧,鳖打鼓……”这段民谣反映了向龙王求雨的另一个侧面。 泉州郊外晋江柴塔村,旧时每逢农历端午节前五月初二日,村民有抬龙头游村的习俗,龙头用木雕制,由两人抬着,后面由一长者击鼓,沿途念唱“龙王出来是保平安啊!保平安啊”后面跟一群小孩,接着喊:“唆罗念啊!咧啊咧罗唆!”一路上把龙王抬往各家各户进行拂扫,以示祛灾集福。 宋元之际,由于海外交通的迅速发展,北宋元祜年间,泉州设置市舶司,东南沿海的泉州港一时替代了北方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空前繁荣的国际贸易通商港口。当时船队的动力只靠夏、冬两季的信风,在这两季船队出航之前,都得由提举市舶官员和郡主组织举祭,就形成了祈风和祭海。据九日山祁风刻石资料,现存最早一段祁风记载是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灭亡共计一百七十余年。其中有王十朋、邹应龙和真德秀等都举行过祁风祭典,真德秀祁风祭文的开头就指出“唯泉为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律而不愆期者,神也……”由于时代的缘故,所以对于神的祁望和依懒,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祁风神,通远王,据《泉州府志》灵乐寺载:“神,永春乐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祠之,呼翁爹(又称白须公)”。传说唐时,因建延福寺大殿,派人到永春乐山寻木材,恰遇见一白须老翁,“指其处得杞楠”。又梦见说神许代运护送。后果然一夜间溪水暴涨,木材顺流而下,大殿建成后,为感谢乐山老翁相助,又建“灵乐祠”祀乐山神灵,托咐守护其庙。北宋曾会《重修延福寺碑铭》说:“昔殿甫成,夜有神人拥徒历观,俄隐是所,今阴雨中,有灯自明也……”。 由于信仰扩大,香火愈盛。宋嘉佑二年(1057年)泉州太守蔡襄有诗云:“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王十朋有诗云:“有德于人庙貌崇,我来端为谢年丰;曰阳曰雨皆神力,不止南风与北风。”南宋李邴也有记云:“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农之水旱,人之疾病亦然。”可见宋代对于通远王已由求祷雨阳进而成为祁求海舶顺风的祁风神灵。于是,宋嘉佑年间,蔡襄修造洛阳桥,曾请此神为该桥守护神。 祭海神玄天上帝,祭海的记载不多,《泉州府志》载:“真武庙在府治东南石头山上。宋时建。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真武庙在今法石,供奉“玄天上帝”。宋真宗时,为避讳祖名改玄武为真武,称真武大帝。俗称“上帝公”。神,脚踏龟蛇,属北方之神,《文选》注:“龟与蛇交为玄武。”《后汉书五梁传》:“玄武,水神之名。” 三 海神天妃 “海神天妃”制封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泉州天妃宫(顺济庙)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先后八十二年时间,天妃的信仰,自北宋雍熙年间在湄洲形成,至此又先后为二百九十余年。这段时期是天妃的降雨救旱神女,龙女、夫人、妃、至海上保护神的造神时期。其发展变化事例,南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已作初步总结,现录于此以供参考。“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宣和壬寅,给事路公允迪,载书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沉溺,独公所乘,神降于樯,获安济。明年奏于朝,赐庙额曰顺济。绍兴丙子,以效典封灵惠夫人,逾年江口又有祠,祠立二年,海寇凭陵,效灵空中,风拼而去。州上厥事,加封昭应。……时疫,神降,且曰:去潮丈许,有甘泉,……饮斯泉者立痊。掘泥坎,甘泉涌出。请者络绎,朝饮夕愈。甃为井,号圣泉。郡以闻,加封崇福。越十有九载,福兴都巡检使差姜特立捕寇舟,遥祷响应。上其事,加封善利。淳熙甲辰,民灾,葛侯郛祷之,丁未旱,朱候端学祷之。庚戊午夏早,赵候彦励祷之。随祷随答。累其状闻于两朝,易爵以妃,号灵惠。庆元戊午欧闽列郡苦雨,莆三邑有请于神,获开霁,岁事以丰。开禧丙寅,金寇淮甸,郡遗戍兵,载神香火以行,一战压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围。……凯奏以还。……庆元四年加助顺之号,嘉定元年加显卫之号;十年加英烈之号……。” 宋庆元二年,泉州顺济庙在“笋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的浯浦破土兴建,成为后来闽南地区最早,规模最大的天妃宫。当时的建筑意图较复杂,有“谓是宫实郡城诸水会归之处,堪舆家所谓水口,关系匪轻。”因浯浦这地方有“浯江横其前,三台护其后;左法石,右紫帽,亦郡中形胜也。”“自是水旱盗贼有祷应。”因此南宋真德秀于绍定三年(1230年)二任泉州知州时,因海寇横行,旱灾严重,而有求于神庥庇佑。称神为“英烈之神灵,正觉之慈悲”。不管怎样说,妈祖此时乃是保境安民,护国救灾的神祗。 蒙古族入主中国,朝廷为了生活方便,开辟南粮北运,运粮主要靠海道,在繁忙的漕运中,闽藉船员一直把妈祖奉为自己的保护神,《元史》祭祀志载:“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元至正七年(1347年)王敬方:《褒封水仙记》:国朝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诸神,有功于运者皆得祀,唯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 至元十四年(1277年),泉州复立市舶司,十五年八月元世祖制封妈祖称“泉州神女”;至元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移泉州”。十八年,诏海外诸蕃宣慰使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册命为“护国天妃”。成宗大德三年二月(1298年)的制封又称“泉州海神”。从此,妈祖真正成为航海者守护神,人们改称妈祖为“天妃”,泉州天妃宫进而成为众多航海者祷拜的圣地。 泉州天妃宫自宋代创建以来,泉州港随着对外通商的进展,已成为东南沿海政治、宗教、经济贸易等文化中心。元代又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所以女神天妃一直受到泉州地区渔人,航海者和客商的奉祀。当时从泉州到晋江入海口处,历代建有十多所天妃宫。以其说为了保护航海者的安全,不如说为广大航海者提供祷拜的方便。航海者每开航以前,都得由郡府官员,事先斋戒前往郡治所在的“天妃宫”祭奠,此时,泉州天妃宫已完全替代了九日山的祁风和法石的祭海。据载,在祭奠的前一天先住宿庙下,“奉币享神之旦,五鼓乐既奏,”官属县肃然兴拜,不敢随便怠哗。这样舟出洋后,还特设司香一人,专为“天妃”神像前烧香,昼夜不绝帕主每晓起,均率众顶礼祷拜。 随着泉州港的对外开放,泉州天妃宫成为海外各国贸易通商共同信仰的精神支柱,扩了天妃的信仰,加速了天妃的对外传播。明清以后,天后宫已遍布整个东南沿海及台湾。同时日本、韩国,南洋诸国都有天妃宫的建筑。 总之,水神崇拜物,是中华民族先民征服江河,湖海的象征,是古代先民跨越江河,走向海洋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