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关羽崇拜在国内外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中国人认庙不认神 毛主席在与外国政治家交谈时曾用了一个比喻:“中国人认庙不认神”。的确,“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至今依然存于中国人脑中,明李光缙《关帝庙记》中说:“今天下祠汉寿亭侯者,遍郡国皆是,其在吾泉,建者勿虑百数;独吾儒林里中庙貌为胜。询之故老,不知创所由始,相沿至今,上自监司守令,居是邦者,迨郡缙绅学士,红女婴孺,无不人人奔走。祷靡不神。”正如李光缙所说:通淮庙灵响特异,因而数百年来士民依然竟相奔走如故。而其他同样奉祀关帝之庙宇,却“门前冷落车马稀”,甚至湮没人间。这个例子。似乎足以说明中国人认庙不认神的缘故。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以现世利益为宗旨而贯彻下来的,中国人之所以到神庙中去,是有所祈求的,真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既然有所祈求,当然希望“有求必应”。他们很少空手而去,必然要带上多少财物(金纸、三牲之类),他们相信“受人钱银、替人消灾”这句话,既然官府如此,神佛亦未能例外。即使是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的关夫子,亦必须见面三分礼,好象若不如此,不足以表示尊敬似的。 通淮关帝庙既然从明以前一直到现在,已有数百年,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于途。抽签祈愿者何止千千万万次,虽不能真正有求必应,但即使只有千分之一其数目也就非常可观了。何况民间传说中更有灵应无比的故事?例如北洋军阀孔昭同,妄想巧取豪夺庙中关帝玉带。神签义正辞严的教训他:“天生万物必有主,一丝一毫君莫取。”又如:一个死刑犯的母亲在庙中求签,得到神示云:“虽然目下多惊险,保汝平安去复回”。这个死囚犯被枪决时因未中要害,居然死里逃生。这些传说,在泉州人世代相传,脍炙人口,自不待言,于是乎该庙便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圣地了。 尽管如此,文革期间,通淮庙也难免遭受浩劫,文革以后,神已不在,庙亦变为工厂,可是善男信女依然认庙不认神,宁愿长跪庙前空地,叩头祈愿如仪,烧香、焚纸、放炮样样未变,每逢节日,拥挤得交通闭塞,行人难以通过。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每逢回故乡旅游探亲,亦必到此空庙顶礼膜拜。有几位华侨在庙前向空祈祷之后,居然生意兴隆,发了一笔大财。因之,不但市内善男信女迫切恢复庙貌,连侨胞港胞亦要求有关人士代为转达这个意愿。政府根据宗教政策,逐步给予开放。于今庙貌、香火无不远胜于昔。 笔者回忆儿时,常随先祖母、先母到该庙行香,抚今追昔,留下了几个问题在脑中盘旋:其一,同样是善男信女比肩接踵而在,可是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当时善信们虽然手中只执三枝香,而虔诚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下跪叩头非至额上留下青紫肿块不可。而今则是敬神礼品越来越丰富,香烛越来越多,爆竹之声越来越响。其二,当时善信之中,老太婆、番客婶最多,在破旧之后的今日,却有一批个体商人青年学生,甚至有些贵人亦参加这个行列。其三,关帝庙前有两个乞丐,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名叫良坚的盲丐,据说他的乾儿遍布海内外,为的是人们相信;富贵的公子哥儿有个贱命的乾爹,较易养活。何况他又能为人解释神签指示,据说颇有神效,因而人们都愿意把宝宝、儿子作为寄名的乾儿。而今我国计划生育,单丁独子者不少。却很少有人拜乞丐为乾爹者。另一个是名叫斫足致的残废乞丐。据说他因盗窃而遭村中“乡里老大”下此酷刑。他虽然双足只留下断腿,但行动仍十分矫捷,听说还会下到井下“淘井”。后来我谈了马克吐温的“宝岛”(即目前被译为“金银岛”者)中的独脚盗魁那一段,常常会联想到这个斫脚致。 以上虽说是三件芝麻小事,但还却认为足以表现不同时代的社会心态,值得我们深思。 二 神缘和寻根 闽粤两省,是华侨出国最多的地方,早自汉代,他们便已冒:“逢风波溺死,海盗剽杀人”之险,远海航行经商,“闽粤之所以轻生往海外,冒风雨蹈覆溺而不顾者,良由生齿日众,地狭人稠”。当他们冒险犯难出洋谋生之际,总要戴着神灵的香火,祈求神灵的庇佑。而关帝爷便是众多出国华侨的重要保护神之一。当他们安抵彼岸之后,仍甘受无苦难而百折不挠者,全靠神的鼓舞,因此,当他们立定足跟之后,不忘神的恩惠,自必建庙奉祀,因此,这位神灵显赫的关帝爷便超越时空限制,远涉重洋,在异域安身立命了。而且,其分身之术,更是神通广大,其神像遍布于世界五大洲,超级大国的美国,地处边鄙的美国加州的三藩市于1853年建成的关帝庙是美国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之一。毛里求斯在下面《关公与同乡会馆》一文有介绍。)毛里求斯,都有他的神庙。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今诚崛二博士在《马来亚华人社会》一书中说:“关公是一位很重要的神祗,许多佛庙,神庙都以他为奉祀对象。佛庙多数奉祀关公和韦陀为伽蓝。” 日本河部利夫的《东南亚华侨社会研究》也说:“华侨社会特别有名的是奉祀英雄的关帝庙。” 星马华侨史学者许云樵《中华民族拓植马来半岛考》:“神庙之祀,关公最多”。于此,可见关公不但是众多华侨敬奉之神,而且也是最早与求生存而投奔海外华侨共患难的神祗。至今,印尼、台湾的侨胞台胞都称关公为恩主公。(这是我亲自听印尼侨胞香港同胞们介绍的其他国家华侨相信亦必有此称呼)。 关公在海外享有盛誉的另一个例证是:有些国家的街名,竟以他而命名。例如:充满异国情调,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日本横槟中华街,最近重修了已被焚毁的守护神关帝庙。这座具有一百三十年历史的中华街,是日本的中国城中规模最大的,近年因人稠地狭,如今新辟两条街,一条便名叫“关帝庙街”。 又如: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有一条庙街,该街中段有一座万隆最早的庙宇,建于1885年,名叫“协天宫”,是以甲必丹陈云龙为首的闽南籍人士捐建的。庙里主祀关圣帝君,由于协天宫座落于此,所以这街叫庙街。 闽省是出国华侨最多的省份之一,而泉州人又占最大多数,通淮关帝庙从明朝已有历史记载以来,迄今已有数百年,一直香火最盛,已如上述。因而泉人奉其香火出国者必然甚多,在海外建庙者自亦不少。笔者孤陋寡闻,已知者即有:①菲律宾民里拉黎刹大街便有一间菲华通淮庙,据最近由菲回国的知名人士李先生告知,该庙悬挂众多横匾及对联,似系菲律宾早期的神庙之一。执行副董事长王奕荣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国华侨。菲律宾北怡罗戈省也有一座泉州涂门关夫子庙。 在新加坡,裕廊律有通淮关帝庙,数年前,其负责人为廖聚才,该庙曾组织蓝球队来泉比赛,并与泉州通淮庙有所联系。据该会董事介绍,新加坡计有两间通淮关帝庙。泉州通淮庙董事沙弥先生乘往新加坡探亲之便,曾前往该庙进行联系。 另据台湾风物记载台南第一个大关帝庙也在中区,据传是台湾最古老的关帝庙,故被称为“开基武庙”,资格比祀典武庙老,其神像是由福建泉州土门街关帝庙恭请奉祀的。又据中国旅游局资料载:“与通淮庙有关的台湾关帝庙有三百余间之多。” 今日,东南亚以及台湾,与通淮庙结有神缘者中,已开始有人前来找根。相信今后必会掀起一场“通淮关帝庙的寻根热”。 三 关帝与早期会馆 会馆是华侨社会组织的核心,华侨依靠会馆的组织加强了凝聚力,从而形成了名闻世界的唐人街。有人夸大了它的作用。竟称之为“国中之国”。 早期会馆虽然以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作为团结力量。但最其大凝聚力却是神在发挥作用。因此,各种会馆都与神分不开。南洋各地几乎都是先有神庙然后有会馆。即使未有神庙要建会馆时,会馆里面亦必需有神庙或神像。 当时海外华侨有各种各样的会馆,也有各种各样的神庙。各种地方神和专业神与其互相配搭。但这些神祗都有其局限性。能够“无所不包者”只有关公。他横跨了儒道释三教。既是儒教中的关圣夫子,又是道教中的关圣帝君;也是佛教中的伽蓝。他的神力贯穷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各地唐人街中。而且其信徒竟跨越了国界,这至朝鲜、越南、日本、其本国人民都有不少是他的信徒。正因为信仰如此之多,所以他对各种会馆发挥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现分述如下: (一)关公与商会 1、关公与小吕宋中华木商会 据小吕宋中华木商会之沿革一文介绍:该商会第一个时期称为崇宁社,是在1888年与箱厂联合组成的。第二个时期木商与箱厂分离,于1903年另组关夫子会。崇奉关圣夫子为盟主,常年于元月十三日关圣夫子千秋之时公宴一次,宴后在关夫子驾前赛杯,得杯最多者是为值东(即今之主席)。凡营木业者无一不参加入会。会各发达,会员活动是以崇拜英雄,信仰忠义为团体中一种团结力。虽无明定会章,然以神力维系,办理会务堪称顺手。 2、关公与菲律宾福联和布商会 据《菲律宾福联和布商会成立经过》一文介绍: 福联和布商会原名关帝爷会,创立于西班牙管领菲岛之末叶,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当时风气未开,各途商业团体组织尚未萌芽,而崇拜祖国之古代英雄关云长者,尤为群众之普遍心理,故即取关帝爷之名,以名本途所组织之商会。然亦有取义焉,盖吾侨皆钦佩关羽为人忠义信勇可风,金以先辈披荆斩棘为后进树立基础,吾人定当企仰昔贤,守此美德,以光大前人之遗绪也。 真是无独有偶,早期菲律宾华侨所组织之木商会、布商会均曾以关帝爷命名。因为崇拜英雄、信仰忠义是当时普遍华侨心理。他们企仰先贤,守此美德。所以当时木商会并无明定会章,可是凡营木业者无一不参加,且会务发达。他们声称有此成绩,全靠神力维系。 (二)关公与同乡会馆 1、关公与积善堂均益会 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苏丹街,华侨建立了积善堂均益会,其章程如下: 启者,本堂集众公议,立天字号均益会,共四十六份,因前自创建会馆时,工料不敷,在赵帝恩揭来本银四百大元,今将所立之会,将银在会馆当众清还赵帝恩亲手收回作完。本堂揭立本银之数,特立会规一款,永远为例,如系本堂均益会份,每年正月凭部到馆,领取神福一份。每年一次,取择良辰七月十二日,在关圣帝君案前将会份之各执阄分颁,以拾得光者,先收回本银壹拾大员。准期七月十五日由第一会起颁,特立会部,如有全份者,各领一本存据。 于此,可见该会馆是依靠关帝神力以取信于群众,得以公平合理摊还欠款的。该均益会创立是为方便及于无依无靠之华人,俾得调养有所及死亡时收殓为宗旨;同时亦作为联络感情及设阅书报室以及办公益事业之所。 2、关帝在广肇会馆所发挥的功能 马来西亚吉隆坡广肇会馆属下的关帝庙设在会馆里,它是吉隆坡最早奉祀关帝的一间庙,关帝庙的名称甚至比广肇会馆更为响亮。1889年以前殖民地政府尚未设立官员管理华人事务,粤帮领袖有鉴于此,遂发起创建广肇会馆作为联络同乡和排难解纷之所,会馆终于光绪14年(1889年)落成入伙。他们为了表扬忠义,在大堂供奉关圣帝君。每年春秋二祭时并设宴联络同乡……关帝庙香火很盛,每年招人投标,约有一万元入息。此款项移作广肇义学之用。1924年附设图书馆,成为马来亚第一间华人图书馆。1927年开办半日义学,为就读英校的同乡子弟补习华文。关帝庙和广肇会馆促进当时社会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功绩。 3、毛里求斯的关帝庙 毛里求斯的柯旦地方,侨胞于1842年1月29日,庆祝第一座中国庙宇关帝庙落成典礼,庙里供奉着侨胞奉若神明的关羽将军塑像。庙的一侧是用来祭祀祖先的,该庙又是福建帮广府帮,客家帮三大集团团结的纽带。 4、印尼雅加达的南靖庙 道光四年(1829年)南靖人戴亮辉于清嘉庆六年出洋,无处栖身,发愿在此建寺庙,让乡人有安身之处。当他发达之后,建立南靖庙。供奉关圣帝君。后厅供戴祖先神主,并作为南靖公会场所。 5、澳州之关帝庙 早期华人来澳后,多建有庙宇,所以示慎终追远,不忘故土,亦籍以为议事之处。澳州悉尼的关帝庙亦作为四邑会馆。其中有一对关帝庙联:“大地几英雄,碧血丹心,美古云霄思汉鼎;天涯有桑梓,春椒秋菊,一堂风月话乡亲”。寄托了对桑梓依恋与怀念,并期望有志之士以关公为榜样,为振兴中华而献身。 上面所举几个同乡会馆,各具其代表性:其中以广肇会馆尤为突出。他们利用敬神活动,发挥神的功能,为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作出贡献。迄今依旧在各会馆中,作为优良传统贯彻下来。至于借神团结各方言群,以及在促进侨胞爱国爱乡之感情方面,亦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三)关公与宗亲会馆 1、古城会与龙岗总会 刘关张等姓华侨凭借桃园结义的故事组成非只一姓的“古城会”、“龙罔亲义总会”等等血缘组织。马来亚的槟城便有一个刘关张赵古城会馆。古巴哈瓦那有个三义堂是刘关张华侨三姓的会所。菲律宾马尼拉有个菲华龙岗公所是刘关张赵四姓的会所。1985年的理事长是赵清梧,付理长由刘关张三姓担任。最有趣的是槟城血缘组织中包罗最广的龙罔亲义总会,除刘关张赵外,还有杜范侯韦士陶唐金钱尧舜龙鱼豕共十八姓。 不论是龙岗公所或古城会馆,这种以刘关张为主的血缘组织似乎不少。新加坡古城会馆庆祝十周年纪念时,雪兰峨古城会馆送了“亲同骨肉”的颂词,足见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1849-1874年间马来亚霹雳有两个华侨私会党“海山”和“义兴”,为了争夺开采锡矿,战斗了八年之久,古城会一千多人作为义兴党人参加了战斗,于此可见这种组织是极为普遍的。 (四)关公与私会党组织 1、数年前,有一位参加马来亚私会党的归侨告知。在马来亚,由于私会党是一种秘密组织,会所前殿都供奉关公。后殿才供奉五祖。众所周知,私会党起源于明末义士,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以忠义为号召。因而殿前供奉关帝神像,既表扬忠义,又因关公为侨众信仰之神,神庙众多。以之作为掩护可以省却很多麻颇。 2、新加坡的应和会馆,建于道光三年,(1823),该馆正殿一直设有关圣帝君神位。初建时包含着浓厚的兄节堂会色彩,庙前有一对联:“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似含有号召其组织机构效法刘关张尽忠尽义的意义在内。后来兄弟会在环境的变化中逐渐消失,但因它又以是地缘(客属团体)、血缘为基础的。因而继续存在。该会馆在重建碑记中记载着以血缘宗亲小群体标署的名单,如“延陵堂”黄氏,“四和堂”杨氏等等,这种以私会党、地缘、血缘组织起来又以关公神力为号召的会馆,其凝聚力之强可想而知。在碑记捐款芳名录中,冠上贡生监生贵绅之衔者达十三人之多,当时华侨财力雄厚时,喜欢捐官以显祖荣宗,这个关帝庙在表达当时华侨心态方面很有研究价值。 四 华侨社会的关羽崇拜心态 (一)不忘本的民族 美国华人殷志鹏在《华人月刊》二期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不忘本的民族》,文章写了三件事,现只摘其与本文有关的两件。其一:“这几天,纽约华埠的爆竹声,响彻云霄;‘恭喜发财’声亦到处可闻。这到底是为什么?答曰:‘不忘本’,这里的‘本’,指的是‘文化传统’”。 其二:“在华埠餐馆进餐的华人,大都注意到一位穿青袍的红脸神像,供在餐馆最明显的地方——一般是面对大门,它就是海外华人餐馆的“保护神”——“义薄云天”的关公。这到底是为什么?答曰“不忘本”。这里的“本”,指的是“恩惠道义。” 恩莫大于救命之恩,惠是给予,道是为人之道,义是正义。……他(关公)是一个最重视恩惠道义的人。看过《三国演义》一书的人都知道,关公曾被曹操大军重重包围;擒而杀之,易如反掌。但是,曹操爱才胜于爱宝,不但不杀关公,反而敬之、惠之、爱之。后来,……(曹操兵败于吴蜀联军)从华容道逃命之际,把守道口……的关公,念及前恩,竟违抗军令,冒斩首之险,仗义而放曹操。此事传为美谈,历千余年而不衰! 文章最后说:“不忘本”就是饮水思源。“饮水”而“思源”,才能“源远流长”。这大概就是中国历史之所以悠久,文化之所以灿烂的因素之一吧! 殷先生的文章,对表达华侨华人社会心态,是有其代表性的。 其一,纽约华埠在春节期间,为预祝“恭喜发财”而至今爆竹声响彻云霄。说明了华侨社会对发财的共同愿望。 其二,外国宗教与中国宗教截然不同的一点是:外国宗教认为人类是“神”所创造的。而中国人却世世代代不断地在创造“神”。试举一例:《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其中被加工创造的人物,便被中国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神”。由于关羽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其忠、义、信、勇的行为描绘得非常精采,非常激动人心。因而封建统治者便利用他来维系人心,北宋以来,历代帝王不断加封,至清皇朝开国之初,顺治帝对其封号竟然多至廿六字,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翌赞宝德关圣帝君”。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了袁世凯妄想称帝,向清皇室索取仪仗玉玺,在这期间太妃们每日都要烧香拜佛,求大清护国神“协天大帝关圣帝君”给予保佑。这正是关公在封建王朝中地位达到顶峰的时期。 关羽崇拜,既有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也符合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心理,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迫于当时的需要,更是后浪推前浪,越来越强烈! 崇拜关公神勇的英雄行为,崇拜关公忠义信勇的道德规范。虽说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心理。但由于忠义信勇的含义相当广泛,各种阶级、各个阶层当然要各取所需。例如:由于关公重义,而今“义薄云天”四字几乎成为关公专有名词。可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驱使臣民保其江山,竭力号召为他而“尽忠尽义”。而社会则强调“恩惠道义”。 华侨历来被称为“海外孤儿”。其处境之艰辛不言而喻。不论早期或现代,他们一直需要加强团结,方能立足于异域。因此,华侨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精神内核,都是为加强凝聚力服务的。华侨社会一向是商人社会,时至今日,虽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居多仍以商人为主体。他们需要“钱财相助,困难相扶持”。他们强调“讲究信用”,强调“疏财仗义”,强调“知恩报恩”。这些,都是他们用以加强团结的精神内核。关公“千里走单骑,信义有加。封金挂印,视富贵如浮云”。是一位威灵显赫,重信执义的神灵。因此,他们依赖对关公的信仰来加强团结力,前面所介绍各种会馆供奉关帝口口声声歌颂他的忠义,并以其为盟主,便是很好的例证。 因为华侨讲究信用,相沿成风。直至今日,尚为世界所交口称誉。关公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 (二)盟主和财神 中国人喜欢结拜异姓兄弟,泉州人也有这么一种习俗。文雅人士称之为“义结金兰”,世俗人却叫做“换帖”。人们一般是到通淮庙右侧的三义庙,仿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神前举行仪式的。 菲律宾现代华侨社会,义结金兰的团体见诸报端者不下四五十个。他们大多尊奉关圣夫子为盟主。其团体的有名称含“义”字者最多,有“忠义、仁义、敦义、尚义、崇义、同义、结义、义盟、义孝”等名号。他们对关夫子的颂词也以义字最多。如“义薄云天”,“忠心义气”、“义气参天”、“忠义参天”等等。有一个称为“南松园”的团体,在庆祝关夫子圣诞暨第廿七届监理事就职典礼致词中,自称自己是一个结义组织,敬奉关圣夫子为盟主,宏扬桃园结义,以忠心义气之精神,对内维护昆仲权益及福利,连络昆仲情谊为宗旨,对外追随“商总”及各领袖团体共同促进中华民间慈善事业。 从上述致词中,不难看出盟员都是商人,其实,即使其他团体也大多是商人组织。因为他们在庆祝夫子圣诞期间都备有兴旺发财之供品,有的且明确提出备有发财品,并且分成头、二、三三种。他们在祈福中,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晋,家运兴隆、者最多。 日本河部利夫称:“华侨特别有名的是奉祀英雄的关帝庙,它是战争之神,鼓舞华侨的情绪。另一方面又是富贵神,受到华侨的拥护”。 今崛诚二博士也说:“马来亚奉祀关公为财神”。的确,有许多做生意的人奉祀关公,除了寺庙、会馆,还有许多商家住宅供奉关公神像或画像。 根据前面所介绍华侨结义团体,他们的组织成员以及他们对盟主的祈求,从中可以看出,早期华侨作为保护神的关公,身份已经变了。他已成为祈求发财的“财神”了。 “不忘本的民族”一文,首先举出春节期间,纽约华侨恭喜发财声到处可闻。因为目前华侨不是失业问题,而是谋求经济发展问题。虽然虔诚崇拜关公一如既往,然而,此时关公的身份变了,他已由往昔的保护神演变成为财神了。 五 伏魔大帝关圣帝君玉皇大天尊 《中国法制报》有一篇题为《香港是神仙世界,警察崇拜关夫子》的文章。作者晖日写道:“在香港,警察以及做生意的人都供奉关圣夫子,关公神像在香港合股公司的办公室最为常见,因为关公为人正直,公私分明,重信执义,所以受人敬奉。香港警察局约有二十一个分区警署,设有关公神位。可见关夫子在警察局极受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透露了关公不但已成为豪富供奉的财神,而且,其权力亦已凌驾于执法部门之上。象征了关公已作为一位地位超越过其他众神的大神,正向顶峰转变。 在现代社会,关公地位达到顶峰的具体表现是在新加坡,马来亚、泰国、台湾、香港流行的德教会。它供奉儒(孔子)道(老子)释(释迦牟尼)耶(耶稣)、回(谟罕默德)五教教主。但实际上是以关公为最高神祗。该教尊称关公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玉皇大天尊”。其子关平亦被称为“德德社协天阁主裁竭忠王关平少帝”。于是,关公变成新的玉皇大帝,天庭的新主宰了。 德德会最初创立于汕头,据说马来亚各州都有一至二间紫德阁。新加坡于1934年,吉隆坡于1956年开始德有教会,而泰国、台湾、香港亦很流行。 正统的宗教徒以及无神论者对此必然会斥为荒谬绝论。甚至会斥之为野蛮人的宗教。然而,不幸的是它却产生于二十世纪中期的文明社会之中。而信仰者却大有其人,否则,为何能很流行? 笔者打算试探讨下列几个问题,来寻求答案。 第一、中国人是现实主义者,而早期飘洋过海的华侨被逼迫在饥饿贫困“四面楚歌”之中,忍受了各种难以形容的折磨而百折不挠地向金钱和成功作出无止境地追求,更养成了他们极端的实利主义的人生观。这种实利主义既体现在忘我劳动和克勤克俭的生活,也体现在宗教信仰中,只要能让他成功和好运气,兴旺和发达。任何神灵他都愿意叩头祈祷,不管它属于何种宗教。海外华侨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是“无教界”的。笔者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溪亚婆街亲自看到圣母玛利亚出巡的盛况。据说抗日战争的炮火曾使溪亚婆发生大火灾。圣母院的周围都被焚毁了,唯独圣母院屹然存在,因而灵响特异。这场出巡,善男信女把整条街拥挤得水泄不通,其中有不少是华侨,也有笔者所熟识者,知他们不但到过佛寺行香,也到过关帝庙膜拜。而今却又极其虔诚地在向圣母祈祷! 第二,中国宗道中的神,是人格化的神,神的生活方式与人无异。它享受人间烟火,“受人财物,替人消灾”,前面已经说过。而其“喜怒哀乐爱恶欲”也与后人无异。“牛郎织女的故事”,“仙女送”的故事,都含有中国人宗教观的精神内核。泉州有一个神话,述说花桥公(吴本真人)与奇仕妈(陈靖姑)斗法。在各自诞辰之日,花桥公被“风吹头巾”,而奇仕妈被“雨打花粉”。男人被风吹落头巾,女人头上所戴的花朵,脸上所抹的脂粉,被雨打得一塌糊涂,都是相当狼狈的事。想不到威灵显赫之神亦学人间所喜欢的恶作剧!但在中国人心中却又感到何其亲切! 林默娘原是巫女,却被尊奉为天妃、天后和妈祖。观音菩萨原是男身所化,亦被尊称为“观音妈”,中国人最敬爱的是母亲,称母亲为慈母。中国女性之端庄温柔尊严慈爱的形象,被加于神佛身上。中国人对观音菩萨、天后娘娘、圣母玛利亚都是视同自己的慈母一般。我们在髻龄之时,每逢听到恐怖的故事,或者遇到危险,当躲在慈母怀抱之时,就会感到无比的安全与慰藉。观音亚萨、天后娘娘,圣母玛利亚,给予我们的亦正是这种感受。 中国人执着于现世幸福,对天堂的享受较少幻想。佛教虽有西方极乐世界,但信奉佛教的中国人之所以广种福田,似乎大多希望在轮回之中再生人间享受幸福。信仰耶稣教或伊斯兰教的外国人,都愿意殉教,愿意献身于神,祈求死后升天国。所以才有十字军东征之举。而中国人创造的神,都被纳入为自己谋福利的轨道之中,道教之所以盛行,就因为他多方为人们谋求长生之术,多方为人们谋求各种享受。它所提倡的不是死后升天国,而是活着成仙,而且得一旦道,鸡犬升天。因而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态。 如上所述:林默娘既然可尊为天妃天后,为什么关公不能主宰天庭?既然关公在华侨社会是那么重要的一位神祗。能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把他奉上顶峰,是最符合他们的现实利益的。 第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道释三教虽也不断争吵,不断斗争。但为着迎合中国人的人生观和外世哲学,它们又不断互相渗透,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溶合。他们既迎合中国人传统心态、传统文化;也影响中国人传统心态、传统文化的一面。当其互相溶合时,便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保存其本来面目了。不论是思想内容,或是外表形式都是如此。 儒道释和平共处,人神相安的情况,已出现于早期华侨社会之间,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再举一例: 新加坡有一座广福古庙,是1867年广肇邑人倡建的。主祀齐天大圣。但庙的中坛则祀七太岁,右边有文昌帝君、关圣夫子,注生娘娘,观音菩萨;此外,还有手持元宝、葫芦、毛笔四小童。右边则祀大伯公(土地神),其附祠祀有各种专业神如华陀、赵公元帅、鲁班等。 既然儒道释早已在神庙中并存,华侨社会被认非常自然之事,那么,现代多拉上耶苏、谟罕默德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随着世界人数已因现代化而跨越了国际,缩短了距离。正向着共进大同发展。神的世界当然也必须跟着发展变化。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决不于十字东征的蠢事,希望世界各种宗教都能和平共处。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菲律宾的天千寺于1988年庆祝广泽尊王千秋之时,举行圣灵赐福法会,并讽诵宇宙真经赞、燃灯心经赞,耶稣圣经赞……进一步证明了“三教合一”的信仰也已波及于菲律宾华人社会。 最后,笔者认为:在世界各地,即使是自命为最文明的美,至今也仍出现千奇百怪的宗教活动。1990年4月8日《参考消息》中“外国社会”栏中,有一篇题为“教徒无事自扰,教会趁机捞钱”的文章,就是很好例证。因此,我们对华侨华人的宗教信似不宜妄加评论。只有那种利用宗教活动搞政治阴谋的那种人,才值得我们加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