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海疆,是我国海外交通史上的明珠,1980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与它有密切关系的,其中有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年间,坐北朝南,总面积五千一百多平方米。它是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辈份较高的一座祭祀妈祖的庙宇,容下谈其今昔:
一 天后原是泉州人
天后妈祖发祥地是莆田湄洲屿,其名叫林默娘,相传她自幼聪颖礼佛,居海滨,知气候,识水性,善游泳,曾入海救父称孝女,有一次,屿之西,有乡曰“门夹”,石多礁错杂,商船又遭暴风,舟人哀号求救,孝女谓人宜急拯,众见风涛震荡,不敢前,孝女自驾舟往救,商船竟不沉。自是矢志不嫁,专以行善救人作为已任,尤乐于水上救人。这位少女,因救助商船,舍己救人,善行济世,为远近群众所敬仰,后来沿海人民习惯尊称她为妈祖娘,历代奉为航海保护神。根据《泉州天后宫简介》云: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日,享年二十八岁。据唐代李吉甫《元和永郡县志》及新、旧《唐书》记载,当时的莆田、仙游二县乃为泉州府管辖,至北宋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王存在《元丰九域志》中乃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划泉州府的莆田、仙游二县另建兴化军,成立新的行政区,因此,她的一生中,仅当了八年的兴化军人,而在建兴化军的前二十年,妈祖是在泉州府入籍的,从严格意义上说,妈祖原是泉州人。
二 泉州天后宫的沿革
1、宋呼顺济庙:妈祖是泉州人,所以对于妈祖死后被神化并得到朝廷的承认以至恩宠弘扬,泉州人早就引以自豪的。还在北宋年间,泉州浯江边四堡一带民众就自发兴庙祀奉,而且主动传播他的神迹,到南宋时才大规模营建庙宇奉祀,据《泉州府志》记载:“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浯浦(当时繁荣的经济区)海潮庵僧人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江,番舶航集之地”,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范圉已经很大了,有三殿,山门、两亭,井用宣和五年宋徽宗第一次给妈祖庙宇赐额的庙名“顺济”为名,故此庙古称顺济庙。
2、明号天妃宫:宋亡元兴,定都北京后,继续推行南宋政府倚重海舶的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资自东南,开辟南北海道航线。时元统治者注意到民间神对于百姓心理上的号召作用,由于出于用天妃来稳定沿海民众心理需求,故元代帝王大力提倡对妈祖的信仰,第一次诏封天妃,以庇佑南粮北运的顺利。据《元史》卷十《世祖七》中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元世祖下诏,敕封泉州女神,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提高了妈祖神格。三年之后,特地指派时任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的蒲师文为册封臣,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
到了明代代,杰出航海家郑和,七次率船远航西洋,都在出发港口的妈祖庙祭拜,以祈求航海平安,据《泉州府志》记载:郑和在下西洋中,有两次途径泉州,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曾来泉州天妃宫祭拜妈祖。因天纪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故奏请“令福建守镇官重新其庙”。后来郑和的部属张谦再次上奏,并奉旨进行修建,这在明世宗嘉靖年间顾珀写的《重修天妃宫》中亦有详细记载。“同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番州,发自浯江(泉州新桥一带),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这次修建的规模相当大,包括修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廊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盈。先时明成祖已继元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宏仁普济天妃”,直到民国时代,正殿的重檐中间还赫然挂着“天妃宫”的圣旨牌。
3、清称天后宫:靖海候施琅是泉州晋江人,相传他在东征台湾,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中,颇得妈祖神助,如在平海祈妃得水济师,协克澎湖,起了一定作用。统一台湾后,由于施琅上奏,康熙廿三年加封天妃为天后,泉州天妃宫遂称天后宫,康熙二十四年,遣礼部即中雅虎致祭于泉州天后宫,施琅因有感天后神助,奉旨对天后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今日泉州天后宫现存的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就是保存当时明清结构的风格。
三 天后信仰的传播
1、与泉州港直接关系
(1)古泉州港的繁荣:
泉州(今鲤城)位于晋江下游地带,这个著名侨乡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廿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之有名,因有良港,过去,古泉州港包括三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十二支港(洛阳、后渚、法石、蚶江;祥芝、永宁、深沪、福全;安海、金井、围头、石井),根据北宋赵汝适的《诸蕃记》、元代的《伊本·巴都他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都记述到泉州港的繁荣,它经历了唐朝的兴起,五代及北宋的发展,南宋及元代的鼎盛时期,共同赞誉着它是东方大港,也是世界第一大港。
诚然,早在南北时,泉州港已有船只航行于南海诸岛,唐诗也有;“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及“秋来海有幽都燕,船到城添外国人。”之句,可见泉州在唐代就已是各国船舶商贾繁频出入的城市,是中国主要贸易港口之一,所以说,泉州港自唐代开始,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五代时,王审知主闽政,他除注意发展农业外,就是重视对外贸易,使泉州港继续成为对外贸易港,从他对梁王的贡舶“种类良多,价值十万。”就可见那时泉州港进一步发达的情况;泉州所以成为古刺桐港,五代是关键时刻,为宋元做了准备工作。到了北宋,泉州港正式开港了,赵汝适的《诸蕃记》已记述了泉州港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关系,可说明了当时泉州港的经济已经很繁荣,已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世界名港,实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了。南宋偏安杭州后,,经济重心南移,它与北宋一样的以税收为利,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泉州港更加发达。元初,国力强盛,占领欧亚大陆版图,极力注意陆海交通,当时伊本巴都他在他的游记里,就认为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他说“余见港口有大船百余,小船无数。”《马可波罗游记》也描述过,“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泉州),在它的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如梭而出名……刺桐号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的确的,宋元之世,当时泉州对外贸易交通,远达亚非二洲,欧人也慕名而来,三洲商人先后聚会此港。史书上更说“凡要出入中国者,皆以刺桐港为出发点,凡要计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皆以刺桐港为标准,即使是对外征服,也都以刺桐港为出发点。”明清时期虽然“海禁”泉州港受到影响,但明中叶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泉州与广州、宁波一样,也是贸易港口,货物销售到日本和南洋各地方去。清代前期、泉、台贸易继续,鹿港郊公置铁钟,记有46家商号,证明了此时出现了新的贸易高潮。总之,刺桐港自唐、五代开始惨淡经营,至元朝一跃成为中外贸易中心,保存至今的古寺、古墓、古摩崖石刻及古船……都印证着唐、宋、元历代对外交往的盛况。现在还屹立在泉州湾的六胜塔、石湖塔,就是当年导航航标,指示海船出入港的灯塔。宋的顺济庙就是在这样情况下营建在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的泉州港滨的。为适应航海需要妈祖信仰也就是在这样对外贸易繁荣之时传播的。泉州顺济庙建后十五年,郡守邹应龙造新桥,就以顺济庙的“顺济”二字命之,曰顺济桥,中外商舶泊于岸边江中,顺济桥这雄伟建筑给舟工商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顺济”、妈祖之名,随之四海传扬,也促进泉州的繁荣。
(2)泉州造船业的兴盛:
妈祖信仰远播除赖于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兴盛外,还赖于泉州造船业的发达。宋元时期,泉州造船业著称于世,据说: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都他,他奉印度苏丹之命到中国来,他描写过“中国船只皆造于刺桐及兴克兰(广州)。”当时泉州后渚港有造船处,是设在后山乡的辛公亭舡场,后山的《后山陈氏族谱》里有许多造船记录。后渚港过去还有五个风水塔,是后山乡船主造船祀神建的,杨氏也许和后来蒲寿庚造战船有所联系。惠安也有西坊乡船场,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就有“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的诗句,它更为南宋造船业发达作证。还有美山是法石乡的第四境,原是造船的地方,宫沟边尚有造船厂,从港仔沟至海关口,旌旗蔽天,船桅林立,至近代厂口,富美等地的造船坞还在造船。元、明泉州所造的船只,样式容量也有记载,伊本巴都他称“大船分为四层,可载千人。”后来,俞大猷在《洗海近事》均记载,泉州船称为“福船”系统,其特点是底尖面宽,据此,则郑和的“宝船”中,至少也有部份系福建(泉州)所造的。“海外交通稽古史,泉州名湾出古舟”,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船”,即是泉州港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实物资料,今天,“宋船陈列馆”陈列着四桅十三舱的远洋木船,便也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于是可以说,海神是中国船队挤身于国际海域,中国成为海运国及汉文化传衍于海外的历史产物。换一句话来说,妈祖形象可作为航海标志,也即是中国人民向海洋发展的标志,天后的历史,说明中国不但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泉州海神庙天后宫建在“番舶客航聚集之地”,“凡航海之人,仰恃以司命是用(见宋真德秀《圣妃宫祝文》,它是应时而生的,基于这种信念,航海行驶到那,天后光圈也庇荫到那,信仰也传播到那,天后宫也建在那,于是泉州天后宫与海内外天后宫的信仰有着密切联系。”
(3)航海事业的发达
泉州港繁荣,造船业兴盛,使航海业更加发达,也加速了妈祖的信仰。自北宋元佑2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设立之后,海外交通盛况空前(当时天后宫内也设会堂,郊商经营出入口大宗商品),东起日本、三韩;南至朝鲜诸国;西通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国家和东非等地。由于泉州海道航线的开拓,对天后信仰更加普遍了,因为那年头,海上作业有许多未知数,航船一离港就面临着“万里海洋,渺无际涯,阴晴风雨,出乎不测。”在当时科学及航海技术不甚发达情况下,除了“依仗简单天文导航,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惟赖指南针定向。”就因为那时人们无法解答瞬息万变的海情,无法把握遇到风险而掌握满载货船和自己的命运时,在航海者空虚的精神境界中,唯有依靠对超自然力的信仰,更笃信海神来,于是便产生祈愿及“天后保佑我们一路平安”的念头。当时连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的航海家郑和,宝船上也都信奉妈祖。因为传说中天后的行事,符合民间行善求福,祷求平安的心理,特别是海上生活的人,更有此愿望,于是天后便成为唯一的航海保护神。对于这个精神支柱在客观上是起了一定效果的,它会无疑地鼓舞着航海者,增强他们征服海洋的自信力和与海中风险搏斗的精神。就是这种神秘力量和信仰的热忱,千百年来,海神天后一直受到船员、渔民,客商的顶礼膜拜,成为一种坚定的宗教信仰。因此,妈祖信仰对航海事业起了精神促进作用,而信仰远播也是海事活动频繁的必然结果。
2、天后信仰的广泛传播情况
上面已述,由于莆田隶属于历史上泉州府管辖,又由于泉州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故天后信仰经由泉州广为传播,至今,不仅在本省沿海有宁德、连江、长乐、云霄、诏安、东山、龙海、厦门、金门……;内地有永定、邵武、上杭、顺昌、光泽、宁化、清流、南平……等五十多个县市营造天后宫,而且在中国内陆如江西的景德镇、九江;贵州的镇远,湖南的芷江;北部如沈阳、锦州、丹东、营口、天津、山海关……;南部如海丰、陆丰、汕头、琼山、番禺以及南海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等地也有天后宫。据《福建通志》坛庙志记载,全国有20%县市有天后宫。还有香港的香港仔、上环、石澳……等七区一带;澳门的关前街,台湾尤以居多,比比皆是,有四、五百座,信徒占总人口3/4,有一千多万人,是信奉妈祖极盛之地,他们除信奉湄州妈祖、同安妈祖外,就是众奉“温陵”妈。南洋及东南亚地区均有天后宫,如马来亚槟城的观音亭、新加坡的天福宫;泰国曼谷的妈祖宫,印尼、菲律宾、缅甸都有,但其社庙最富有历史性者为马六甲的青云亭,丁加奴的和安宫。我国北邻朝鲜沿海也早有天后官,一衣带水的日本冲绳县,在明宣德年间已建有两座天后宫,神户中华会馆内也设天后宫。美国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是华人聚居地方,也有天后宫,甚至远隔重洋的西半球墨西哥,天后的神话故事在明代就传到彼帮。对天后的研究也引起欧洲学者的浓厚兴趣,1985年法国高等研究院教学所,筹办了“关于福建女神天妃(天后)史料及其在海外华人社团的传播”的小型展览,曾专函向泉州天后宫,湄州妈祖宫索求照片及有关史料。是的,到处都有泉州天后宫“分灵”而至的妈祖,天后妈祖的信仰已不局限于本土,天后妈祖的信仰已经是国际化于,很广泛了。
四 泉州天后宫的整修与开放
1、泉州天后宫的修缮:天后妈祖信仰既是这样广泛性,泉州天后宫又是海外交通和民间文化关系的重要史迹,省市已正式批准在此建立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对这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负责人士曾拟定“泉州天后官修缮规划”,计分四期,第一期已于1989年与泉州七中校办工厂签署搬迁协约,由省拨款翻修宫内主殿,即天后大殿,(面积六百三十五平方米)和西角亭两厢房。在殿内重塑被文革所毁的原明代万历天后造像,两旁初步陈列着妈祖史迹,刷新殿中“德配坤维鲸波永息;恩涵海甸鳌殿常新”的柱联,移入在殿门前两旁一对明末清初石雕佳品,相传出自郑成功的部将手艺的青龙盘龙柱,使天后宫更为雄伟轩昂。接下三期于90年后将继续收复山门、东西阙,阙下木雕“千里眼”、“顺风耳”;阙上挂钟鼓,又要修复寝殿,东西厢房及寝殿后的梳妆楼作为“香客楼”。并筹办闽台史馆以及各类民俗工厂等,这些规划将争取有关领导机关资助和海外同胞投资创办。在此,还顺述一事,是今年7月间泉州天后宫在续修过程中,继去年发现清代壁画后,又发现原主殿基座上嵌着四幅栩栩如生神形俱佳的八骏马浮雕,它是研究泉州古代石雕工艺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雄伟轩昂的天后宫,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经过修葺、蔚为奇观,将成为旅游胜地和建设文明阵地。
2、泉州天后宫的开放:自从天后宫大殿收复后,开放一年来,国内人民,特别是海外侨胞纷纷来宫参观、进香、捐献,尤以台湾同胞为著。曾接待过北港朝天宫,鹿港天后宫,新港奉天宫,台北天玉宫、桃源振天宫、南港富南宫……等进香团,但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要算以李俊良先生为团长的台湾彰化县明圣宫进香团,他们一行400余人,当长龙似的仪仗队于90年2月4日抵达泉州天后宫拜谒妈祖神像时,街头观者如堵。至此,连同零星来访的台胞计一万多人。妈祖是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是两岸人民共同信仰的联系纽带,使两岸乡亲的心连在一起,促使他们消除人为阻隔,进行紧密联系,共同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泉州天后宫的收复,有助于海内外人们增强感情,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人们爱国爱乡的观念;同时,发扬爱惜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精神,它既有现实意义,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海洋文化,交通贸易,海事活动,民间信仰和传统艺术等有关史料,它是研究我国海交史,航海史、科技史、宗教学,民俗学等的珍贵资料,实有重大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