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佛教在泉州的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素有“宗教胜地”之称。泉州地处中国东南海隅,古代,社会生活比较安定。中古时期,泉州海上交通发达。因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相继传到泉州。至今留存了大量文物史迹。 佛教在泉州的传播 各种宗教云集泉州,尤以佛教最为兴盛,泉州又有“泉南佛国”之称。早在公元288年(西晋太康九年,便建造了位于南安九日山的延福寺,为泉州第一座、福建第二座佛寺(福建省第一座佛寺是福州昭因大寺)。当时,中国佛教尚处在译经阶段。延福寺规模宏大,极盛时期有50多个支院,根据史料不完全的记载,隋代泉州建了龙山寺,圆通庵,灵鹫寺、天竺庵等4座佛寺。其后,泉州海上交通开始兴起,经济逐渐繁荣,唐代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共建寺院45座,著名的有开元寺、东禅寺、梵天寺,大都是僧人募建的。五代,闽王王审知笃信佛教,他当政29年,在福建全境建造寺院267座,浮海运木到泉州开元寺建造仁寿塔(西塔)。王审知的侄儿王延彬出任泉州刺史16年,优礼僧人,大造寺院,对泉州佛教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五代闽国,泉州建有佛寺54座,著名的有福清寺、云台寺、西禅寺、承天寺等。《泉州府志》说:“泉当宋初……寺院之存者几千百数”。宋代,泉州港已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寺院僧人积累了雄厚财力;并由于南宋政府大量发卖度牒,僧尼大量增加,所以两宋期间又增建了崇福寺、南华寺、西资岩、石佛寺、雪峰寺、科山寺、海印寺、瑞象岩、赐恩岩、清水岩等56座寺院。仅泉州市区,就有“僧侣六千”。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赞叹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元代建弥陀岩等4座。明代建释迦寺、碧云寺、金沙庵等27座。清代建铜佛寺、慧济寺、宿燕寺、庆莲寺、朵莲寺等四五十座。本世纪建有一峰书、同莲寺、金栗寺、慕西寺等三四十座。根据统计,历史上泉州佛教寺院有名称可考的共400多座。 目前的泉州佛教 新中国建立后,宗教经历了一段黄金时代,其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一度受到歧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拨乱反正,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宪法》里作了明确规定,并且认真落实了宗教政策,文革中被占的寺院绝大多数都得到归还。又平反了大量冤错假案。现在,泉州尚有佛教寺院近300座,重新修葺一新的不下百座。全市经政府批准开放的佛寺共50座,其中列为全国重点佛寺的有开元寺、龙山寺;列为福建省重点佛寺的有承天寺、崇福寺、雪峰寺、天柱寺、大慈林、草庵寺、南天寺、西资岩、海燕寺、铜佛寺、科山寺等。这些佛寺,声名远播,香火鼎盛,是泉州重要的旅游胜地。 泉州大开元寺。是福建省十大最佳风景区之一。位于市区西隅,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占地面积78,000多平方米。相传,建寺之前这里是大桑园。园主黄守恭有一天梦见一位和尚要他舍园建寺,黄答说要待桑树开白莲花。梦过三天,园中桑树真的盛开白莲花,园主于是献地建寺。现在寺里还有一棵据说当年曾经开过莲花的老桑树,虽被雷电一劈为三,依然生机旺盛,苍劲挺拔,四季长青,被列为“世界之最”。在众多建筑物中最有特色的是大雄宝殿。面积1387平方米。据说建殿那天曾有紫云飘绕盖地,别称“紫云大殿。”殿中因有86根两人合抱的大石柱,又称“百柱殿”。殿中供奉我国少见的5尊丈八全身的五方佛。横梁斗拱上嵌有24尊妙音鸟(俗称“飞天乐伎”),人面鸟身,袒胸露臂,雕饰华丽,形态生动,分别捧着文房四宝、瓜果乐器,仿佛是一群天仙飞舞在殿宇之上。开寺元的古建筑群,形式和风格颇有特色。甘露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五重檐八角攒顶式建筑,藻井为无梁结构,好似蜘蛛结网,回文织锦,重叠有致,复杂奇巧。此类戒坛全国现已少见寺中有东西两座花岗岩石塔,建造于南宋,用了22年方才建成,系我国现有最高最大的石塔。东西双塔分别高48.24米和44.06米,须弥座周长60米,塔身平均周长40米,塔壁厚2米。两塔共雕有2米大小的160尊佛像、40方佛教故事,加上其他雕刻共计384尊(方),均属艺术精品。这两座石塔,高耸云霄,雄伟壮观,成了泉州的标志。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珍藏法师的大量书法、金石、文稿和遗物。藏经阁有许多珍贵的贝叶经、血经、金银经等等文物。每月农历廿六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到寺中“绕佛”,路为之塞,颇为壮观。凡到泉州的国际客人、外地旅客,大多要到开元寺参观,每年游客100多万人次。1984年西哈努克亲王慕名专程到此参拜。 泉州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号称“闽南甲刹”。位于市区中心,原是五代晋江王留从效的南园,始建于南唐保大末年(957)。规模宏大,占地50,000多平方米。分有前殿、中殿、后殿和其他众多建筑。中殿即大雄宝殿,殿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寺中有十大奇景:月台倒影、蝇不朝天,狮子吐烟、梅石生香、一尘不染、鹦山歌吟等等。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赋有《承天十奇诗》,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写刻石立于寺中。近几年,海外捐献巨资全面整修,焕然一新。 泉州崇福寺位于市区东北隅。宋初平海军节度副使陈洪进有女出家为尼,陈洪进特地为之建此寺。寺内有宏钟、斜塔,千人鼎,称为“镇山三宝”。宏钟高2米、圆径1.27米,重800余公斤,用纯铜铸成,钟身铸楞严神咒。钟声洪亮,可达10多里外的洛阳桥。斜塔,建于宋代,高1 3.3 3米,广6.66米,七层八角形,用花岗岩石砌成,每面镌刻佛塔。斜塔又名“应庚塔”,相传塔能应利倾斜,欹向某方即预兆该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千人鼎高约2米、厚8分,阔1.67米,可供千人饭食,可惜鼎现已损坏。寺中胜迹甚有可观,有“入城弯到崇福寺”的俗谚。此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合称“泉州三大丛林”。 南安雪峰寺。唐末真觉大师原籍南安,杨梅山有其葬亲的“白马坟”。因真觉大师在闽侯创建雪峰寺,南宋樗拙和尚敬慕大师,即在白马坟附近创建佛寺,命名“南安雪峰寺”,俗称“小雪峰”。该寺声名远播,高僧辈出,为禅宗的重要传播地。此寺屡经兴废,最近的一次修葺扩建是1983年,海外善信出资。山门是牌坊样式,用巨大花岗岩石雕琢建造,横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字:、“庄严国土”。主殿为重檐楼阁式建筑,绿色琉璃瓦,朱漆门窗,洁白石柱,金碧辉煌,高大巍峨,楼分三层,每层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最高层前后分别供奉三世尊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并有宽敞回廊,左右两侧有钟、鼓楼。二层是祖师殿,中间供奉特地从海外运因的用巨大白玉雕造的释迦牟尼佛像(高6尺余、重5,500斤),旁为六位祖师像。底层和殿旁厢房为僧舍。殿前新建有石彻的宽敞亭阁,中一放生池。寺之周围诸峰罗列;正面远处一水舟楫往来;山门之内有缓步径、洗心泉、芭蕉阪、山月楼等胜景;寺之左右山后,又有太虚洞、晚晴亭,转逢和尚舍利塔以及其他高僧塔墓等等。 其他许多寺院,也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具有特色。泉州盛产花岗岩石,前人利用天然巨石雕刻佛像,遍布城乡。著名风景区清源山的主要景点多以石雕刻佛像命名。名山与名寺,相得益彰。 佛教界为了弘扬佛法,后继有人,现办有女子佛学苑,生员近百人。 海外关系密切 泉州佛教与海外各地关系源远流长,极为密切。 早在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就有曾受过梁武帝礼敬,大翻译家拘那罗陀来泉,住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一说《金光明经》)。现在九日山西峰尚有一块“翻经石”,据说是地当年翻经之处。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跟随他去的18位弟子中,有1位是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在后日本担任戒师。16岁在泉州开元寺出家的木庵禅师,1655年奉隐和尚之召率弟子去日本,后来成为日本佛教一大盛宗——黄叶宗的第二代祖师。历代,泉州与印度、日本朝鲜的高僧都曾经有过互相往来。 泉州僧人转道和尚,1913年到新加坡扩大了佛教影响。他与泉州僧人转岸、瑞等一道创建普陀寺。鼎转道的主持、带动和影响下,新加坡先后创建了龙山寺、普济岩、普觉寺等20多座佛教寺院,大多由先后跟随他去新加坡的泉州一带侨僧任住持或当家。曾任新加坡寺教总会主席的广洽法师、宏船法师和现任主席、伽陀精舍住持常凯法师,祖籍都是泉州。现在新加坡弘法、为海内外佛教徒爱敬的广净、广义、妙灯、妙抉等等名僧,早年都是泉州僧人,早年泉州崇福寺僧人常觉法师,对唯识宗有深入研究,曾到意大利,西德、日本、菲律宾讲经说法,近在新加坡讲学。曾在崇福寺驻锡的觉林和尚和惠安高参和尚都曾在新加坡弘法和教授拳。 性愿法师是发展菲律宾佛教事业的前辈。他1926年在泉州开元寺任当家,1937年赴菲弘法。在此之前,菲律宾的佛寺规模较小,神佛不分,没有佛教的经典,教义、仪轨。性愿去菲后,扩建了大乘信愿寺,筹建了华藏寺,发展了当地地佛教,性愿为了在菲弘法的需要,先后邀请了泉州僧人如满、觉定、瑞今,善契、印顺、妙钦、妙抉等前往助化。这些人去菲后,又各自邀请他们在泉州的传人先后往菲,后来大多是当地寺院的创建者或主持僧。他们在菲所建的寺院,不少与泉州祖庭同名。瑞今法师现是菲律宾航教会会长。泉州崇福寺妙月和尚曾往菲行医济世,以“双拳铁罗汉”名噪菲岛。曾在泉州崇福寺卓锡的元果法师在菲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崇福寺(后来元果转到香港弘法,创建了福慧精舍,现是香港佛教总会副会长)。惠安僧人妙钦,曾留学锡兰,通晓数国文字,一生献身佛教教育事业,曾任菲佛教能仁中学校长。 曾在泉州开元寺卓锡的圆瑛法师,是去马来西亚传播佛教的前辈,他曾任槟城极乐寺方丈(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泉州僧人会泉、广义、广余等法师都曾在当地佛寺任过住持。 台湾省的许多佛寺是从泉州分炉建的。现台湾有龙山寺400多座,认晋江安海龙山寺为祖庭;清水岩数百座系安溪清水岩的支派;认南安凤山寺为祖庭的有140座;认泉州承天寺为祖庭的有台北广成岩。等等。 泉州与海外佛教之间的联谊活动持续不断,而且日臻密切。近几年来,宏船、瑞今、常凯、广冷、元果、广净、常觉等等许多著名法师以及祖籍泉州的台湾僧人先率团回来拜谒祖庭。东南亚各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港台的其他佛教界人士也纷纷来泉。 兴办公益事业 泉州佛教徒素有兴办公益事业造福社会的传统。造桥、修路、施诊施药、济困抚孤和扶助教育事业尤为突出。 造桥。据《泉州带志》记载,历代泉州共建各种桥梁275座,其中两宋的300年间造桥97座,桥长百丈至一二千丈的很多。大多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建筑横跨江流的平梁式大桥,质量之高为当时国内之冠。在《泉州府志》所载的100多位造桥人中,有僧人41位造桥73座。泉州的十大名桥(洛阳桥、安平桥、东洋桥、石笋桥、顺济桥、普利大通桥、玉澜桥、苏埭桥、乌屿桥、下辇桥)中8座是僧人修建或参与董事的。宋末元初的惠安白沙寺僧道询造桥最多。他所修造的惠安峰崎青龙桥、獭窟屿桥、晋江登瀛桥、清风桥、乌屿桥、南安弥寿桥、通郭桥等,都是著名的工程。乌屿桥桥下疏水孔道“一百六十间,长四百余丈、广一丈六尺,是桥与洛阳桥海中相望,如二虹然”。元代僧法助修造了适南桥、御亭头桥、下辇桥、泸溪桥、拓海径石桥、马山桥、结福利桥、云梯桥等等。其中下辇桥长620间。安溪清水岩僧普足一生造桥10多座,安溪的谷口桥、双济桥和南安的从龙桥都是他留下的功绩。泉州开元寺僧了性建造晋江安济桥、安溪龙津桥和泉州黾山桥及笋江的3座小桥。了性的徒弟守净造延平可渡桥、南安金鸡桥,兴化安利桥。僧大通以造长桥而著名,他造的惠安琼田延寿桥“架梁一百二十几间,长二里许。”僧仁惠造玉澜桥,跨海卧波,长千丈。僧守徽造苏埭桥附小桥160间,总长2400余丈。北宋泉郡守蔡襄倡建的、海内外驰名的洛阳桥,董理工程的是僧义波和僧宗善。桥建成后,义波自焚身殉,桥上建有纪念他的真身庵。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给事中江常造普利大通桥,董理工程的是僧智资。元代僧介胜募资巨万重建了南安金鸡桥。僧人造桥,为发展泉州海外贸易和繁荣社会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闽中桥梁甲天下,”佛教徒与有功焉。 修路。通向佛寺的附近道路多是与寺同时修造的,里程之多,销以计数。近几年来,重新修造的有通往南安雪峰寺、天柱岩、泉州海印寺、宿燕寺、晋江灵源寺、南天寺、草庵寺、金相院、惠安平山寺、安溪清水岩等等公路共130多公里。可以从泉州驱车直抵各大佛寺。 施医施药。清光绪四年(1878)海内外佛教徒和热心社会公益的人士倡办了“泉郡施药局”,后扩大为“善举公所”。以施药为主,同时施医、施棺、平粜(大米廉价售给贫民),岁末还施钱米。现在,改名“泉州市花桥赠药处”,施药的同时,还有10多位退休的名老医师义务诊病。100多年来,济世救人,拯困扶贫、做了大量好事。泉州佛教徙于1953年、1956年在开元寺、崇福寺先后举办了义诊所,又生产了茶饼、秋石丹、氯化钾等药品。1986年以来,菲律宾宿燕寺文莲施诊所在祖庭泉州宿燕寺设立了文莲赠药处。最近,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圆拙法师用他一生钵资、建立了“泉州佛教义诊所”。义诊施药、弥补了医药的不足,造福人群,深受贫苦群众欢迎。 数十年前,泉州佛教徒先后创办了温陵养老院、金粟寺妇人养老院、朵莲寺农工养老院、开元慈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以收容孤寡老人和教养穷苦儿童。几十年来,救济了大量孤寡,使“老有所养”,同时培育了大批人才。收养社会弃婴,也是泉州佛教徒一项义举。有些女婴被弃置寺旁,佛教徒出于慈悲之心,予以收养。近几年来,铜佛寺、朵莲寺等共收养了10名弃婴,全都得到悉心抚养健康成长,有的已上小学读书。 植树造林,佛教徒尤为突出。凡有佛教寺塔之处,无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泉州的不少佛寺,每年都生产了大量瓜菜蔬果,粮食自给。 佛教徒尽其所能兴办公益事业,既是遵照“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建此般若桥,达彼菩提岸”之说,也是“报四重恩”(即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的具体行动。 历代高僧辈出 青原法系高僧雪峰义存,俗姓曾,南安人,生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十七岁落发出家,游方各地访求名师,精研经藏,达到很高造诣。咸通年间回福州创建雪峰寺。唐僖宗赐予真觉大师尊号并紫衣袈裟,王宙知拜其为导义大师。弘法四十年,常有弟子一千多人,下传云门、法眼二宗。为了纪念他,宋谆佑年间,樗拙和尚在义存的故乡南安杨梅山建造小雪峰寺。 宋代释戒环著有《楞严、法华、华严三经要解》、《妙法莲华经解》,颇有影响。 元代把泉州开元寺一百二十所支院合为大丛林,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僧妙恩为第一世。 元末僧大圭,出身于南安雪峰寺,后卓锡开元寺。他资性敏慧,博览群书,“为文似柳,为诗似陶”,又精青乌学(堪舆术),著有诗《梦观集》和《紫云开士传》。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元末兵乱和僧兵凉炭的情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僧正映,明初奉朝廷之命来泉重整开元寺,力挽坍圮,再振象教。 宜兴密云(圆悟)禅师,明万历年间在泉大力弘扬佛法,教化四方。 清代,南安雪峰寺先后出现了超宏、道余、海印、佛化、转初、转道等著名高僧。超宏(如幻)是明末潮州府教授刘佑之子,博通经史,又善书法,所作诗歌辞乐温丽,深受黄道周、何乔远等名家所嘉许。清兵入关后,他毅然到惠安平山寺落发出家,成为闽南禅宗兴一大宗师,著有《瘦松集》八卷。海印(端章)博学多才,对易学深有研究,著有《周易说明》、《罗经集解》等书。 僧太睿著有《续广弘明集》,补写了南朝齐梁僧佑《弘明集》和唐初僧道宣《广弘明集》之后一千年间中国佛教宗门派系的情况,是一部重要的教史典籍。 现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发愿振兴南山律宗,来闽南苦行弘法十四年。他对佛学、书法、金石、音乐、诗文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曾与圆瑛、转逢诸大师组织“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活跃一时。 妙月和尚(1883-1944)俗姓邵名腾朗,晋江县安平邵厝村人。十六岁出家,酷好武术,遍访名师,练就一身高强的武艺。他两手似铁,能弯钢断铁,击碎砖石,绰号“铁沙手”,又有“双拳铁罗汉”美称。1920年到菲律宾行医托钵,募得巨资重修泉州崇福寺。他一生以超群的拳术、精湛的医学,弘法行道,济世救人,为一代侠士。民间流传着他许多抗暴行侠的轶事,在他的影响下,至今到崇福寺僧众习武学医蔚然成风。他的众多弟子,仍以他所传授的医术在海内外治病救人,造福社会。菲律宾佛教总会会长瑞今法师在《为妙月法师封龛保语》中称道他:“早岁出家,行道有年,教化四方,席不暇暧,声名如山,徒众如云,为闽佛教海一大砥柱”。 此外,现代转逢、云果、元镇等等法师也都名重一时。惜乎笔者限于见闻和学识,未能对泉州高僧一一列举详述。 发挥泉州佛教的独特优势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拆庙搬菩萨,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佛教徒的信仰,就是有力的证明。佛教在中国传播2,000多年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哲学、经典,教义、教规、仪轨、僧团组织等等。佛教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以及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佛教文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宗教(包括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实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佛教徒中的绝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宗教方面的矛盾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信佛教与信其他教或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完全可以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建国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佛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摆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利用和压迫,剥削,变成了信教群众个人的信仰,并且有了很大的进步。宗教的道德规范和戒律中的爱祖国,讲博爱,孝敬父母,不淫,不盗,不妄语等内容,与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四有”、“五爱”等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之处,有利于促进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几年来,刑事犯罪分子中佛教徒极少,说明佛教“劝善”教育是起了作用。佛教提倡的“爱物惜福”观点,对当前社会上的“超前消费”现象也能起劝告作用。看待佛教,不能仅仅看其烧香磕头,求神拜佛这一转低层次的部分。 正确估计佛教存在的长期性,必然性和北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佛教徒的积极作用,组织他们为国家的四化建设和统一大业作出重大贡献。 ——团结,教育佛教徒与社会主义相协调。众多的佛教徒和佛教信仰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社会主义大军。佛教提倡的“人间佛教”入世度生精神,能利益社会人群。现在,泉州佛教寺院都组织佛教徒开展农禅结合,参加生产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泉州佛协也举办了宗教旅游等,这些都已取得一定效益。同时,他们还在计划开展其他有益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国佛教徒素有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只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防止其消极因素,便能够团结好广大信教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大力开发宗教旅游资源。泉州佛教寺院众多,历史悠久,许多寺院文物价值极高,泉州的主要景观如百柱大殿,紫云双塔,月台倒影,崇福晚钟,关锁塔,石湖塔,大石佛以及清源山的许多景点,无不与佛教有关。这些胜景,久已饮誉海内外,具有独特优势,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几年来,海内外佛教徒投入修建泉州佛寺的款额达四五千万元之多,既受到广大善男信女的欢迎,也招来了大批游客。每年除泉州开元寺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外,其他著名佛寺也达数十万人次。继续搞好佛教寺院的环境绿化,增加景观设置,改善服务设施,加强组织宣传,是发展泉州旅游业和繁荣泉州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泉州有充分条件以佛教寺院为凭藉搞好景观旅游,宗教旅游(可开办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 ——加强同海外佛教界人士的联谊工作,团结他们共同振兴中华。由于泉州佛教与海外关系密切,又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人要寻根,神要认祖,海外人士纷纷前来拜谒祖庭。许多“三胞”认为他们在海外能够平安或发迹与故乡神祗庇佑有关;有的则是以前求佛保佑,许下心愿,如今要来还愿拜谢神佛(有的人抵泉未回家或住宿,便直奔佛寺礼敬),等等。佛教界人士和善男信女的频繁交往,加深了对大陆的了解和对政策的信赖,(宗教政策的执行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增进了彼此的友情,特别是大大沟通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崇教感情夹杂着乡情,亲情,敬佛之心与爱国之心结合,从而萌发了来大陆投资建设和修建佛寺,兴办公益事业的兴趣。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