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督教的传入
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定《南京条约》后,基督教也随之传入,首先传入是美国归正教于1842年派人前来;1844年英国伦敦公会派人继至;1850年英国长老公会也派人接踵而来,他们都是以厦门为立足点,然后向漳州,泉州内地深入传教。
1856年英国长老公会派遣杜嘉德到晋江安海传教,一路经沿海乡镇东石、永宁、祥芝而金井、石菌,设基督教堂,建立学校,进而发展五湖、狮头、科任、深沪、街口、英林等支会,几乎遍及晋江沿海地带;另一路先后三次向泉州市区进行传教。由于基督教是趁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签定而传入的,中国人民痛恨帝国主义的侵入,余恨犹在,所以三次的传入都受巨大的冲击阻挠,击石扬沙,强制干扰,特别是在泉州南街设教时,遭到士绅起而反对最为彻底,虽受英国驻厦领事照会厦门道尹行文制止,但反教的余波一直没有停止。这正是教会依靠帝国主义者的庇护而达到宣教目的的结果。直至聘请华人陈宣令为第一任牧师后,才慢慢平静下来,慢慢地泉州城区已发展有泉南、泉西及聚宝三个堂会。从此以泉州为核心,向内地纵深发展。当时沿着晋江东西溪重镇进发,进入南安地带宣传教义:由吴封波沿着东溪一路向半州、洪濑、诗山、码头进发,在1912年成立诗山堂会,聘请林潜道为牧师,设堂设校,机构充实,宣教工作也较稳定;另一路由陈名标沿西溪而抵达溪尾,于1885年直上大宇、英内,再进东田,并以溪尾为核心,聘吴炳耀为牧师,得与安溪,及南安毗邻地带设点传道,会务发展很快。
南安沿海地带由安海于1892年进入石井设堂传教,1906年聘吕天亮为传道而自立为堂会,并得与同安溪东、莲河两支会合并为石井堂会。从此南安海都以石井为据点设堂设校,扩展甚快。
1878年溪尾传道陈名标前往安溪县城附近仙苑墟租民房聚会,1891年蔡择聚前往协助,在县城购房建堂,又得泉州堂会陈宣令牧师及泉州医院诊所医生颜大辟配合施医讲道,信徒渐多,并以安溪县城为中心加强南安关内,东田、大宇等地的宣教工作,安溪堂会得于1899年自立为堂会,脱离溪尾堂会而独立,聘黄沦海为第一任牧师,继任为张选材,主持有人,于是鸠工建住宅、堂址、学校,会务渐臻稳定,又得巡回医师柳光烈的配合与同安归正教联系会务已发展到同安安溪毗邻的地方,直至穷乡僻壤地域,又得许声炎巡回宣道工作而设立起来的湖头教会遥相呼应,得于1923年合并成立安湖堂会,聘陈神赐为第一任牧师,不久又得泉州惠世巡回医疗队的协助与蓬莱等教会传道施医,安溪教会几乎遍地都设立起来,这是安溪教会最活跃的时代。
1864年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信徒郑宽龙进入永春湖洋传福音,1866年成立堂会,1870年卫理公会又加派孙西川、孙明等继续深入永春、德化,甚而进至大田等地设教传道,1874年何信先到德化设教,1880年在德化城关正式设立堂会并创办育英小学,以后又得莆田圣路加及仙游协和医院联合分设医务诊所,这样德化城关的教会、医务、学校设办齐全,教会工作又延伸到德化僻壤区域的赤水、国宝、上涌、下涌、葛坑、岭脚、水口等地,分布面颇为深广。这是基督教会在德化县辖的鼎盛时期,后因匪患频仍,教会受了一定的影响,但根基已定,故在1980年正式复堂,由赖巽裕担任牧师后,圣堂又重建起来,单就城关教友就有三百左右人。
德化县辖以上涌设教比较典型,1885年,美以美会派人直接进入,并在戴云山脚建立堂会,曾拨出几千银元修建堂址,可见美国教会对这山区建堂设教的重视,曾经奋兴传林信贤的七天布道,听者竟达六百左右人,是内地传道绝无仅有的盛况。1985年正式复会,会友也达八十人左右。其它水口,赤水、岭脚、三班、连山等教会也相继建立起来,尚未复堂的教会雷峰、下涌,也在争取建立中。
教会传入永春,除了美以美会于1864年郑宽龙从莆仙传入湖洋设教外,不久又伸展到永春五里街、梧峰等地,还有一路是英国长老公会于1886年从泉州派吴封波传入永春州设立堂会,又在1888年同许声英会合进至永春五斗、达埔、等地设教,蓬壶及岵山等处教会,也建立起来,数路并进,深入设教的范围颇广,又在永春县城设永春医院,办育贤学校,后与美会办的崇德学校合并为崇贡学校,建堂设校施医,信徙的增长很快。
迨至卫理公会从永春、德化彻退后,凡是这两个地方的教会、医院及学校工作都归英国长老公会所接管,宣传教义的事功,既然统一,即于1898年设立永春堂会,推派林温人为第一任牧师。这时,教会事功已从泉州据点转入内地,而内地据点则非永春莫属,英国长老公会对此选派大量人员进入永春。先后派越约翰、佟显理、苏为霖、颜大辟、骆约翰、万以安、马士毅、礼和莲、乐东明、洪禧年、卢珍珠、尤马利、尤仁、黎德渊等十多人。这些人员先后在厦门学闽南方言,或一年或半年时间,然后到泉州熟悉内地教会情况,并学白话拼音,再往永春、深入德化,或兼任教育、医务工作,其中佟显理、苏为霖、何希仁、黎德渊等在泉时间较长,马士毅、颜大辟都在泉担任医院院长职务,特别是马士毅是国际间有名的医学博士,吸引了不少愿意业医的学派前往学医,如黄汉忠、柳国烈、柳光烈、何大年、苏光景、黄衍爵等十多人,都是医术高明的良医。可见英公会对这个内地传教据点的重视。
永春这个据点,除教会外,创办了有名的永春医院及办理培养数以千计的学生的学校,或成为名医,或成为学者,或出国深造及就业者,很多是出于这个教会学校及教会医院所培育出来的人材。
1863年,英国伦敦公会信徙惠安东坂村人在厦受洗礼后,即与张四经回家传道,打下伦敦公会进入惠安传教的基础,1866年西差会派施约翰牧师来惠,与许纯假、林民凡在惠设立教会执行部,并得何乌黎、李宝三共同努力,购城关城隍口民房一片而正式兴建教堂堂址,因基督教系借帝国主义入侵又与我民俗径庭,故取信者廖廖,但因倡道者多是惠人,比较其他地方遭受干扰较少,信徒又亲如手足,教会发展也较正常,并配合“三师”(教师、医师、牧师)的影响,信者日多。1880年前后在惠安的东山、山前和惠北的叶厝、山腰、辋川、蔡田设堂传教,到1890年止,相继增设东坑、浮坑、崇武、东园、前内及惠北坝头、涂岭等教会,共设堂传教达二十余所。同时西差会和安仁姑娘来惠传教时,随带织栏杆机,教习妇女刺绣,又引进亚细亚煤油来惠给会友陈鹏水代理推销,打下教会牢固的经济基础,直到1908年,惠安已发展三十六所教堂,全县比较重要的地带都设有传道所,特别是沿海村镇及交通要津都有教会的设立。
为了配合宣道工作,惠安教会附设“仁世医院”及“时化小学”。医院的院长最早是个英国人陈和礼DR TURNER,他精于医术,为人所敬重,惠人称赞他、乐善、谦和,颇得惠人怀念。这所医院,当然不离开宣道目的,培养学生有陈速生、陈德生、昆仲,周荣元等二十多人,陈和礼退休后,由陈速生继任,陈速生引退,由周荣元接充,后周荣元以其子周崇实蝉联,由黄润苍辅之,崇实出国为充实仁世医院而募捐、旋解放,该院被接办为公立惠安医院。
时化小学,本拟增办中学,由潘敦仁牧师兼任,继又精于数学在国际负有声望的潘清白继任,潘为时化打下经济基础时,于1947年在厦门旅次逝世,夙愿未遂。
惠安教会初创时,属英国伦敦公会,历次英教会都直接派人参与教会事功的有施约翰、山雅各、陈和礼、魏沃壤、倪任石等,派来的女宣道的有和安仁姐妹、唐嘉安、许姑娘、孟德、惠乐霖等十人之多,可见英差会对惠安教会的寄望。
二 罗马拼音的创举及其推广
——对中外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
罗马拼音,也叫白话拼音,初是英国长老公会宾为霖牧师,鉴于汉字就学者不多,以汉字作诗歌,不现实,乃作白话诗歌,以祛其蔽,后与美归正教牧师共同编写罗马字母,法以英文字母为基础略加改变,缀成二十三个字母,即A、T、CH、CHH、E、G、H、I、J、K、KH、E、M、N、NG、O、O、P、PH、S、T、TH、U,以后增加一个“ZS”擦音字母,共二十四个,联缀切音,凡属厦门方言,无论任何地区方言均可拼得,可见英美教会针对进入闽南地区传教,其用心之专到如何等程度。
他们始之译圣诗,后译新约圣经而旧约,连目不识丁的,不出一月,便可通晓,迄今闽南、台湾、南洋群岛等地,凡讲述闽南方言的华侨均甚畅通,其作用甚大。
其实他们首创者都是南洋各地与闽南华侨接触,通晓闽南方言的传教士,为了研究到中国传教必须懂中国字,读中国文,所以编个用白话拼音的“厦门音字典”对应一下,对他们传教士“读中国书,知中国情”起了辅助的作用,相反地,也有利于中国失学者,作为懂汉字的拐棍,这是相因相成。无可否认的,这种拼音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厦门区域学英语的人就较易,英人学汉字也不难。至今应用拼音地区的宗教徒成为世界英语发音最准确的大有人在,如林语堂、周辫明等均是,成就最大的如吴保助先生,他通过拼音而研读英文大词典,成为有名当时英文字典的集成者,记得我们学生常用15个字母以上编成的英文词,要难倒这些英国教师,他们却说,你们去问吴老师,他是集装韦氏大词典而闻名的,难不倒他,可见其造诣之深,吴曾通过拼音自学荷兰、法国、德国语言而成为一个语言多面手的人。相反地,从拼音学汉字的英国人,也感到通过“厦门音字典”学汉字有基础,所以当他们来厦门先学拼音,对应汉字,可以自学,到一定的基础时,才求助于中国人,便学有所得了。
记得前在培元中学任教的英人罗励仁,他曾经这么提到,有一二次星期六下午,有意识地到学校,看到曾振仲先生边写字边启发学生说,我们汉字是四方形的,写时要“前后相称,左右均衡”,这就从写字教育学生“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的为人做事的方法,既写字,又教育人;曾又说,执笔要运力于三指、即母指、食指、中指之间是也,可以在方字圈内,运用自如,此虽方法,也把哲理、艺术和练气功融和其中,为此,使罗有学写汉字的兴趣,甚至进而喜读中国书,特别是研究中国字,他说,汉字是求音、求义、求形与拼音文字只求音高出何只一筹呢?他自称系罗赓兰先生是亲堂,与赓兰老先生谈及,我读汉字时,觉得读其音能看其形,如读“江”字,即从音得形,从“赇”字,读其音,即知其所求在“贝”,而得其意,看“尖”字,即知上小下大之义是尖,意义深切,正如读到“忐忑”时,就会心在上上下下,不安之义跃然字里间,何等美妙呀,罗老赓兰又说过中国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制造汉字的四书,其中形声、会意较多,转注与假借是用字的方法,如能多读必精通,能神会其意,我们有句话说,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其妙在此,听起来,太难理解了。但我一次在罗老指导下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便意会到如听到秋天落叶的声音,看到长江水滚滚而下的形,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中间并无一字写到山险,水急的字眼,却使你觉得两岸山高陡险,水流湍急的形象来。中国文字艺术性何等的高超!初读中国字总有畏惧害怕的情事,继而越读越有趣、越读越爱讲爱讲,就是越勇于求教于人,莫怪我们的物理学家李约瑟博士说过,中国的文字很值得读,它是中国文明的精英、练字,练品、练功、练艺、四练俱到,他是识中国字的中国通的人,他不赞成中国改用拼音,这个真人真言,不错。罗说,我读中国字,只是一个入室未登堂,肤浅得很,但却受用不少,他爱听中国人讲话,特别是爱用成设揉和其中的人的话,因为这些成语,包含深奥的哲理在,有时初读不通晓,乱用一通,经有识之士一提,所谓成语是中国语言的精英,是无法更替的,如“夜以继日”的成语,曾有人误用“日以继夜”,错了,因为“夜”是休息睡眠的时间,“日”是工作的时间,是古今中外不变易的情况,“夜”用来继续白天工作,多积极呀!反之“日”用来继续夜间睡觉,多懒惰呀!这样一提,让他更深入到成语的研究,他说,他曾经与伦敦大学哲学系教授谈及此事,教授鼓励他要深入广泛地研究,回来后,以中国成语阐述中国哲学,既有趣又有意义何如?所以罗在临回国前,大量搜集中国成语,是有他的目的,但不幸回国途中逝于香港,其积累的中国成语,不知是否传至英伦或是人亡物亡,实不之知。还有一位英人倪任石来华前,就用拼音学中国话,初步掌握读中国字的能力,到来厦门时,再求华人教习汉字加以充实,最后来到泉州再读中国的四书,读到孟子见梁惠王,以羊易牛篇时:“有牵牛过堂下,王日,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孟子曰,今恩足以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欤?”这么短短几句,便看出孟子的政治主张,爱民为上,因言势导,不牵强,又自然顺章,言语的高超,说服力的强烈,达到无可非议的程度,倪说,他要全文通背,告诉英国朋友,二千多年前在中国就有这么高超的政治家,语言家,中国真不平凡,文化程度的高超是我们欧洲人望尘弗及的。
罗马拼音作为宣传宗教的工具而言,可以说是有它的创造性,但其效果却大于此,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绝不能等闲视之,应当记此一笔。
三 西医的传入及学校的普设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泉州,这辅助传教的两个法宝医院的设立、学校的创设,也相继推开。现分介如下:
(一)医院的创设
1881年由英人颜大阒开设南街医务诊所,施医施药,定名谓“惠世医院”,培训学生。这些学生除辅助医生看病实习外,也可以单独行医,如黄中流开“辟生堂”(意思是颜大阒学生,医有其源),苏年福开“流生堂”(意思是黄中流学生),苏天赐开“纯仁堂”(意思是从学于白瑜纯),最早被颜大辟首肯行医的有叶启元,陈浴波(名医陈凤仪的父亲),以后又有吴祝三,开业行医陈振辰开“南生医院”,意是从学于苏年福,即应南,此属于第三代,传医授业很快,慢慢地,这些渊源于惠世医院的,早已开业在泉州各角落,普及市内外,疑难不解的病症,即送至惠世,陈清源开泉州药房,供药施医并举,何大年开“永惠医院”意是夫妇两人学自永春及惠世两医院,专办妇孺科,是泉州最早的妇孺专科医院。西医业渐次鼎盛,就医多,见效快,于是设办惠世护士学校,培养专科人才,毕业后即到乡间开业行医,特别在侨区。可以说乡乡有开业医师,中心点是石狮。惠世医师必然是他们的顾问,很少有失事,于是西医更加普及,但主要是配合传道而工作,医院设有专门传道师,先后毕业于惠世护校的有四十多人。抗战期间,医院内迁,无形中,西医普及到南安山间僻壤之地,范围更广,几乎沿晋江东西溪的所有乡镇都有分设诊所,许多地方的中医,反而寂焉无闻。
再是以“永春医院”为中心。永春医院。在美以美会进入传教后,即成立巡回诊所,由莆田圣路加。仙游协和组成联合医疗队到德化、永春一带巡回诊病,以后马士毅博士正式成立“永春医院”,培养不少有名的医务人员,连泉州地方也慕名前往就学,如黄汉忠、何大年、苏光景、柳国烈、柳光烈、黄衍爵、庄志烈(以后任院长)黄贞明(也是永春名医),以后这些人独立开业,就医者更多,西医的影响更加广泛,到抗战期间,连永春德化的交通要冲都有诊所的开设。安溪县城医院更有柳光烈流动诊所的配合,医务范围遍及到山间地带。
惠安系单独一个公会,1904年在城关成立“仁世医院”,陈和礼担任院长,后招收学徒式的学生,培养不少的医务人才,分布在县郊及市镇中开业,最负盛名的有陈速生、周荣元、潘寿人、林惠民、黄润苍等。
以上所谈的都是集中在城关的西医情况,但从现在看,所有居民住处较集中的地方都有西医,这是基督教传入的一件较有利于泉州人民保健工作的事,但无可否认的西医的传播主要是为宣教服务的一种工具而已,因在解放前医院内部还设有专门传道师,就此可见一斑。
(二)学校的开办
1890年,泉州并办蒙学堂,为培英女校开设的胚胎,招收学生,以信徒为主,目的是要把信教移入到教会各家庭中去,用心之细,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而其结果,反促成女人走出闺门而受教育,打破了封建时代的枷锁。这所学校,现改为幼儿师范,相袭百年的时间,培养出不少的人才,特别是医务、教育人才最多,对海内外都是很有影响的女校。记得初创时,就引起了国人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如开设南华女校、华侨女校、女子补习学校、嘉福女子职业学校,这些专门为妇女开设的学校,过去连提起都不敢,而如雨后着笋般在泉州各角落发展起来,可以说,培英女校鼓起了泉州地方士绅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作用很大。
1904年创办培元学校。这所学校也不例外的是为着辅助宣教而设立的,办学的模式仿照英国,以读中文、学科学为主要课程,重视德、智、体并进,德即以宗教教育为中心,宗教气息十分浓郁,直到1930年办理立案时才停止宗教活动,而藕断还有丝连,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直到解放后,宗教影响才完全结束。这所学校因重视科学,成名的科学家,实不少,如张文裕、蔡镏生,吴伯修、吴伯僖昆仲、世界有名的数学难题演算成功的潘清白等,负有盛名的医务人员陈凤仪、蔡鸿恩、周崇实等不胜枚举。这所学校,在台湾有分设的彰化培元中学,在菲律宾有闽商培元学校之设等,可见培元学校在海外的影响力并非一般。
金井毓英中学,与培元可以媲美、是晋江教会学校的核心,在海外影响最大,校友都外出就业,人才辈出,是许声类时代一直延续设办下来,是用教会风格办学的典范,并设办慕仁女校、晋江妇女就学者,一大部分出诸该校,可以说,对推动晋江妇女教育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永春美以美会办的崇实学校和英国长老公会办的育圣学校合並为崇圣中学后,对永春教育起了推动的作用。迄今永春一带教育的普及并不亚于沿海地带、教育质量比较提高,该校实起了不少的推进作用,目前在海内外工作的校友数以千计,辅助教会工作这一圈,早已为人所忘却,因为这所学校以后辅助教会活动并不浓郁故也。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教会传入后,设办学校以辅助教会工作的比较大端的,其他所有设办教会的地方都附设小学,单就惠安,就以时代小学为中心,继而遍及洛阳、崇武、小乍、东园、山腰、辋川等地共办二十多所,这对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 基督教传入的其它影响
(一)政治与教会分离的影响
自从教会传入以来,便有所谓属灵与属世的分野,一些自封他是最圣洁的,几乎是“举世皆浊,惟我独清”而骄矜自恃,把教会外的人作为“俗人”看,听俗人的话行事是不洁净的,这种信念的灌输,正是达到顺从地听他们的话的目的,崇拜他们,信服他们,特别与政治格格不入的灌输,影响最为深刻,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曾经在1989年1月,泉州西街堂会复堂时,成立堂委会,因是泉州“三自”爱国会及泉州基督教协会(简称“两会”)推选出来的堂务委员,又经泉州市统战部宗教事务处备案而在复堂时宣布的,就被教会一些人指责堂委是非法组织、是魔鬼集团,是不圣洁的团体;要部分会友起而反对它,要纳入他们所推荐的信徒进入堂委,才是圣洁的,信徒才愿意服从,曾有一次,因财物移交的问题发生,他们竞公开提出不移给这个“贼窝”,因堂委是非法组织,宁可把财物控制在私人手中,都不移交,直至1990年七月间,区法院要双方提出意见时,还执拗地提出,因堂委是非法组织,是他们不移交的理由;在市宗教事务处派人调解时,他们竟尔不予见面,甚而不予理睬,藐视政府人员,还提出,为什么教会的财产,不自己解决,要靠“外邦人”解决呢?把政府作为“外邦人”看,何等荒诞不经呀!有的还饶有道理地责问堂委说:“你们是信基督,还是信政府,为什么教会内部问题,要法院来解决呢?”以此而离间教会与政府,教会内部还有一小撮反对政府渗入教会事务而可以独断独行的反映。
曾经政府提出对教会要注意管理时,这个人便提出讲道及讲道人也要“两会”批准,那么我们自由传道就被限制,不行。我们要有自己的讲道所,有十五处之多,他们可以遂自己的所欲置宗教政策教会规章于不顾,这些问题不解决,教会必然呈现混乱的状态。
(二)坏事不外扬,免伤教会尊严的影响
教会出现坏事时,即容恶、包恶,造成纵恶的局面,也在所不计。
曾经有一位借宣教为名而猥亵数位青年的人被揭发后,当时市“两会”五位常委都知道圣经罗马书一章二十七节所提:男人也然,弃妇女顺情之用,嗜凭灼烁,男与男作愧耻之事,受悖戾者,当得之报。但却有四个常委不赞同揭出坏事,而只要求他停止讲道而已。从此波折四起,先是打揭露其丑事的人,压其噤不敢言;再是到揭露其罪行的人的住处,要求收回所揭材料,以掩盖丑行,免予暴露;再是大骂牧师为“牧猪”,“子逸”改为“子免”,还加了三个感叹号,极尽攻击人身的能事;最后还当西街堂委面前,瞪眼、咆哮、摔茶杯,宣称:猥亵男人,于法无罪,不犯教规,压人家不能宣扬其丑行,而达到继续玩弄青年的目的,这是教会历来容丑、包丑,而其结果即是纵丑,实可怕呀!愿教会诸公引以为戒,善自处之。
(三)亲洋、崇欧,仍然在教会中有了影响
忽视“三自”的提倡,自力更生的重要,常是教会一发起,就伸往海外求助。这虽然是正常,但心理上的存在就不正常了,一些人常爱夸耀自己有亲人在美国营商,在海外很有钱,借以自标自重,人家揭其短时,常以此而压人不敢声张,而教会中也有一些人竞然也互相传用加以标榜,这些情况,岂不让我们教会会友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