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围先生,台湾台南学甲镇人,1923年出生。早年家境并不宽裕,从事过多种职业,后经营农渔牧业,规模日益扩大,成为台湾地区一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
周大围先生事业有成之后,从1970年开始就不断回馈社会:济贫扶孤,设置助学金,捐助兴建学甲慈济宫文化楼“伏苓馆”、修建小学、美化校园、筹建图书馆等。1980年,周先生参予学甲慈济宫董事会后,遂由理事、副董事长而任董事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积极支持,如配合“上白礁”谒祖祭典,举办各种民俗文艺活动等。他是一位保生大帝的虔诚信徒,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成立后被推举为会长。
周大围先生在发扬饮水思源、不忘中华民族的爱国爱乡精神,促进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大量的有益工作。海峡两岸开放交流后,周先生曾亲率学甲慈济宫多位执事,频频往返于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地,不下三、四十次,寻根谒祖,并在漳州、厦门投资开办企业,也曾到泉州有关部门提供投资办厂的地方,但因地点、资源的不适合而作罢。
1989年4月间,台湾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监事主席陈允聪、顾问李炳南等人到厦门参加“吴真人诞辰101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听了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董事长伍泽旭关于泉州花桥宫坚持赠药义诊100余年的介绍,以及观看有关录相后,周大围先生等台胞对花桥宫发扬吴真人济世利人的精神大为赞叹。会后,周大围、陈允聪、李炳南三位先生首次走访泉州花桥宫。当看到作为赠药的后楼久年失修,破损危险时,周先生遂决心独资捐款,改建这座危楼,并向泉州有关部门提出设想、建议。经同意,决定在1990年10月动工翻建。但该楼房原建于八卦沟之上,欲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施工技术上遇上困难,又恐影响排水问题。后由学甲慈济宫顾问李炳南先生建议,用箱涵基础施工,得到泉州有关部门的许可。周大围、李炳南两先生马上到花桥宫商谈翻建赠药义诊楼的事谊。在翻建中,周、李数次亲临工地了解施工情况。1991年11月竣工,基建开支近人民币20万元。一楼为赠药处,二楼为义诊室,三楼为接待、会议室。花桥董事长伍泽旭立下的《重建赠药义诊楼碑记》一方,碑文如下:
泉州花桥慈济宫后楼危屋,蒙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先生率其公子尚贤、尚荣、尚庆、尚德、尚文诸君独力捐资重建为三层楼,建筑面积三百五十四平方米。事经台湾学甲慈济宫顾问李炳南教授倡议,并鼎力协助,又得各有关单位支持,于公元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竣工,谨志。
1992年7月10日,周大围、李炳南等台胞到花桥宫参加赠药义诊所重修落成典礼。仪式简结而隆重,泉州市、区两级有关领导莅会。在会见周先生时,充分肯定了周先生的善举。在此前后,周大围先生到过泉州10来次,每趟都为花桥赠药义诊所捐款,亦曾对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1997年4月改名“市区民间信仰研究会”)有过资助。
为了促使广大台胞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对祖庙的热爱,加深两岸同胞兄弟情感的沟通,周大围先生发动台湾的保生大帝信徒捐款修建白礁慈济祖庙,数次组团前往大陆谒祖进香。1990年5月23日,以周大围为领队的“台湾保生大帝庙宇大陆进香团”一行437人到泉州花桥宫、涂门关岳庙参访,受到有关单位、人士的热烈欢迎。泉州市宗教局、中共鲤城区委统战部、花桥赠药义诊所董事会、涂门关岳庙董事会、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大众戏院举行欢迎仪式。宾主在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互赠纪念品。进香团在参访花桥宫时,义诊所的医师还为数十名台胞看病送药,受到台胞们的称赞。
1993年3月间,吴真人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鲤城区委统战部、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协助筹备作了大量工作。此次学术会的与会者100余人,提交论文70左右篇,为历次吴真人研究学术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周大围先生为学术会提供了全部经费。
1994年6月5日,周大围先生因积劳成疾,卧病多时后而不幸去世。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举行隆重追悼会,对周先生的逝世深表悼念,寄予沉痛的哀思。1995年6月5日,花桥宫又举行“周大围先生仙逝周年纪念会”,并编印《追思会鸿文集》。参加纪念会的有鲤城区委统战部、泉州方志办、清源诗社、泉州楹联学会、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晋江深沪宝泉庵等单位负责人,以及花桥赠药义诊所全体董事,医师、工作人员共70余人。纪念会由花桥赠药义诊所董事会副董事长夏启明主持,董事长伍泽旭首先致词。接着,莅会的各单位代表讲话,市楹联学会、清源诗社的代表还在会上朗诵追思诗词,抒发对周先生的缅怀。
周大围先生生前长期不懈地为推进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爱国爱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高尚精神,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敬重,除在台湾担任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学甲慈济宫董事长等职外,在大陆的漳、泉、厦地区还分别被聘为吴真人研究会名誉会长、花桥赠药认诊所名誉董事长等。他逝世后,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及其几位公子至今仍然与大陆交往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