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一转眼先夫王愚已辞世4周年了。他是走得那么突然、那么匆忙、那样叫人无法相信。时至今日,我还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那酷爱美术、书法、篆刻等艺术,热爱教育工作,热心文艺事业,尤其是他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泉州市(以前是晋江县)的话剧活动中去的那种热情,时刻涌现在我的眼前。
王愚原名永胜,曾用名山峰,生于1918年12月,逝于1996年8月14日,享年79岁。他自幼丧父,家境贫苦,从小就担负起抚养母亲及弟妹的重担。因此他是在半工半读中渡过学习阶段的。他从1940年就开始教书,先后当过小学教员、校长,中学训育员、总务、教员一直到1976年退休为止。退休后,王愚退而不休,1979年,与陈奕尚、陈清流等7人发起组织了退休教师协会。此外,他积极地协助振兴小学、泉州七中等学校筹办校友会,并赴菲律宾、香港筹备教育基金会,他也就是于1996年5月赴香港参加那里的校友会活动归来后就一病不起,终于在8月14日逝世。可以说,他对教育事业是鞠躬尽瘁的。但他一生中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对泉州话剧事业的贡献。
20年代,泉州就兴起了话剧运动,晦鸣中学校长王岫松和振兴小学的教员组织了“泉州人间剧社”,演出了“抗争”、“莲花庙”、“茶花女”……等话剧,王愚的堂兄王清河(王于1946年赴香港参加那里的剧团一直到现在,已经86岁高龄了,但还是香港亚视的专职演员,还在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工作。)也参加了演出,当时王愚尚年轻,但已经孕育了后来发展的道路。
30年代,日寇侵占了福建厦门,泉州各中小学校纷纷迁入内地。振兴小学内迁到南安溪美,晦鸣中学内迁到南安英都。暑假期间,两所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当地的青年就组织了“抗敌巡回剧团”演出了独幕话剧“战”、“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这时,王愚既是积极的组织者又是演员,他的堂兄王清河当导演。听说当时他们在农村田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时,由于怀着对日寇无比仇恨的心情投入演出,演得非常逼真,演得催人泪下,激起了农民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卖国贼的仇恨,群情激昂,一个农民竟拿起锄头当场要把扮演汉奸的演员敲死。所以,这在当时对宣传抗日工作起了莫大的作用。也更激起了王愚决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去。
1939年,振兴小学迁回泉州,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联络了南门各中小学的教师,扩大了队伍,把“抗敌巡回剧团”改名为“长虹剧社”,社长林荣(晦鸣中学教员)。他们首先在泉州剧场演出抗敌多幕话剧《生命之花》,得到了群众的赞许。这时的王愚,热情高涨,在该剧中饰一汽车夫兼管灯光。是年秋天,他们开始排练曹禹名著《雷雨》。这时他们注意物色合适的演员担任角色,王愚饰周萍,陈葆初饰四凤、王清河饰周朴园,刘淑娥饰繁漪、何毓秀饰鲁侍萍,周景灿饰周冲……演员阵容可观,布景壮丽、演出之后,轰动了整个泉州城。泉州剧坛开始进入高潮。而他们这些参加演出者及工作人员更增添了演好话剧、宣传抗日的坚定信心。于是他们又相继排练演出多幕话剧《麒麟寨》(王愚饰主角肖子建),以及多幕抗战话剧《林友芬》(王愚饰演主角史竞成)、《北地狼烟》(王愚饰主角张二虎)、《红色马》等。这时的王愚在先辈的薰陶下,在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在群众和舆论的鼓舞下,对话剧活动更趋成熟,每次公演,除了饰主角外,都主动地承担舞美、灯光、服装、布景的设计工作,搞得井井有条。全团队员分工合作,各部门都有人专门负责如曾仁志、吴树昌专管装置工作等……搞得有声有色。
1941年1月,风华正茂的王愚,为了执着地追求戏剧事业,为了深造、为了学习更多的理论与知识,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向母亲要了一枚几分重的金戒指,毅然只身奔赴上海,就读于上海“艺光戏剧学院”,但终因经济拮据而不得不只读一年就中途辍学回家。
1942年,“福建省第二守备区夏季联合公演”在泉州大光明戏院举行。王愚一回家就马上投入“长虹剧社”排练了曹禹名著《原野》。这时他们对话剧艺术更加精益精精。首先在演员上下功夫,在整个泉州市物色适合的角色,如王清河饰仇虎,王愚饰焦大星、请一个外地来名叫肖亚玉的饰演金子,这个人演得大胆、泼辣,还有焦母是刘淑娥饰演……总之个个都很出色,所以演出非常成功,终于获得这次剧赛的第一名。
我也是一个话剧爱好者,这以前是在张一朋、黄菲君等导演的薰陶下饰演一些配角(因为当时我只有十几岁)。这次剧赛我也参加了“青年剧社”参赛的“东流”的演出。我饰演一个疯了的女大学生。“东流”获得第二名。也就是在这时,王愚认识了我。
1943年,王愚与几个“长虹剧社”的人员组织了“蓓蕾剧社”,排练演出了抗日多幕话剧《断雁》,这次我被邀请饰演了女主角。
1944年,我们这些原班人马又演出了抗敌话剧《湖上曲》王愚与我饰演男女主角。
当时我尚就读于泉州培元高中,所以参加演出都是在寒暑假。只有在1943年课余时间我参加了学校排演的曹禹名著《北京人》,导演是学校老师吴勇(这人是外地人,水平高)我演女主角愫芳,参加演出的还有陈冰机、陈登标、尤紫霞……
在经过频繁的抗日宣传队活动的薰陶下,泉州群众对戏院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因此,为了进一步向剧场艺术发展,1943年,“长虹剧社”利用暑假排练了曹禹名著《家》,并着意于导演,舞台革新、艺术质量和演出效果。在导演方面由王清河、苏忠泉联合执导、分场包干;在服装方面专人负责向泉州世家借出清朝末年服饰、中年妇女以及少年吴淑贞都缠脚上台;布景方面把十八垛床铺以及太师椅、古桌、鼓椅等等都搬上舞台。至于角色更不用说,单单一个小小年纪的演淑贞角色就是从许多女孩子中挑选出来的(她名叫石春耕,外地人),又如饰演周氏的要找一个端庄、慈祥、大家风范的,找来找去,找到一个16岁的就学学生名叫谢锦华,她演得非常成功,又如找培元高中的柳淑霞老师来饰演鸣凤、培元高中就学的尤紫霞饰演尖刻的四婶、小学教师谢淑惠饰泼辣的五婶、林存矩饰进步青年觉惠、苏彦裕饰觉民,请小学教师饰梅小姐更是入木三分。当时我饰演瑞钰,王愚饰演觉新,王清河饰高老太爷,唐淑贞饰陈姨太,苏伯猷饰三叔……总之,个个丝丝入扣,演出时,整个大光明戏院坐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人,整个剧场鸦雀无声。由于布景复杂,装置费力,时间慢些,所以直演到天快亮了,剧场外面传来了鸡啼声,但场内仍然那么拥挤。就这样连续公演三天,场场爆满。我们这些演员也兴奋得不知疲倦,真是盛况空前。
1944年,《家》又在泉州第二次公演,盛况照旧。
1945年,晋江县长徐季元搞了一个“晋江公仆剧社”排练演出了曹禹名著《日出》,邀请了“长虹剧社”部分社员参加演出,王愚饰演男主角方达生,王清河饰演黄省三,还有谢淑惠、章维朝、唐秀真、徐秀卿等人参加演出。这次公演把过去不敢上演的描写妓院生活的第三场戏也搬上舞台。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当局对泉州文艺界进行残酷迫害:有的被捕,有的被逼逃亡,泉州剧运进入了低潮。在这情况下,“长虹剧社”部分人变换方式坚持演抗战剧。如1945年为通政小学(原名佩实小学)校庆排演抗战剧“野玫瑰”,我与王愚饰男女主角。1946年,晦鸣中学十五周年校庆,我们排演揭露当局丑恶的“裙带风”,王愚与我饰演男女主角。
1948年,晦鸣中学教师侯默纯、学生丁水影、黄鹏、夏贻富(均系地下党员)等人排演话剧《凯旋》,他们请王愚执行导演(当时王愚是晦鸣中学教员),这是一出反内战的进步话剧,又名《团圆》,它是抨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本鬼子镇压杀害抗日民众的罪行。王愚激于义愤,毅然同意执导,尽管当时校长叶国煌有些生怕,但也被他们说服了。
1949年9月,泉州解放了,我们这些穷教员彻底翻身了。因此王愚除了继续在晦鸣中学任教以外,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革命的文艺队伍中去,解放第十天,我与王愚就怀着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的“晋江宣联文工团”后来改名“泉州市文工团”(那时我在振兴小学任教)。这支文艺队伍为宣传建政、支前、土改、抗美援朝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我们排练了控诉在国民反动派时期的恶霸地主残酷逼害老百姓的滔天罪行的多幕歌剧《九件衣》。“长虹剧社”也有些人参加。王愚协助吕文俊、黄连生等执导,我饰演女主角珍娘。在宣传抗美援朝运动中,我参加了《美帝暴行图》的演出,饰演一女记者。
1953年,泉州文工团部分同志上调福州建立“福建省公路局文工团”,我与王愚继续留在泉州教书。就在这时候,泉州市总工会成立了“市工人业余文工团”,我俩都参加了。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配合党的各大中心任务,我们热情洋溢地排练了许多大型话剧:首先配合土改排练反映翻身农民当家做主、建立农会、举起红樱枪斗地主恶霸的多幕话剧《红樱歌》王愚当导演,我饰女主角“叫妹子”;接着又继续排练《九件衣》,王愚仍执导,我仍饰珍娘;接下去又排练反映农民武装起义的《星火燎原》;以及对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志敏》;然后又马不停蹄地排练大型多幕话剧《红岩》都是王愚执行导演,这次我饰江姐。演这剧时,演职员人数多,又都是通过全市挑选的,所以阵容非常壮大,加上剧本揭露临解放前夕,发生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大批革命先烈的罪行,激起了群众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的心情,它起着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此外,我们还配合中心任务排练多幕话剧《雷锋》以及《夜闯完达山》、《凯旋》等等,还为工人文化宫排演反映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多幕话剧《比翼齐飞》,都是王愚执行导演的。我曾参加过《比翼齐飞》的演出。
1957年,王愚被划为右派,他就不再担任“工人业余文工团”的导演了。但他在接受批判的同时,在经领导批准的情况下,他专心致志地培养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排演了屡次得奖的《会亲》“谐剧”及“歌剧《三月三》,并被泉州市运输总站、市邮电局、市搬运公司等单位聘请去排练一些小型话剧、歌舞……。
总之,王愚的一生除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外,他还把毕生的业余时间无私地奉献给泉州的话剧事业,在泉州的话剧史上起到了推波逐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