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泉州一中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第一中学是我省我市著名重点中学之一,建校50多年来,具有较丰富的办学经验,优良校风,为祖国培养许多人才。 笔者曾在泉州一中学习,1969年至1994年,又在该校执教,任过教研组长与校教研员,直到退休。亲身经历,深感它的办学成绩与经验,仍值得今天借鉴。笔者现将它整理如下。 一、端正办学方向,坚持德育领先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该校进入重新振兴时期。领导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优良传统,依靠上级领导和海内外社会贤达、校友的支持,带领全体师生,力争上游,重振雄风,使该校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点中学。 拨乱反正,明确办学方向,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己任。该校坚持党的领导,其时教职员工180多人,党员近80人,1991年成立党总支。实行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深入基层,重新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创建文明学校。领导班子不断更新,提拔一批心雄力壮、熟悉业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当主要或中层领导。民主办校,发挥工会、民主党派、社团的作用,定期召开教工代表大会和各种类型座谈会,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学校大事大都民主协商,集体决定,全校师生紧密团结。由是,该校再次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多次荣膺地市“文明学校”、“先进单位”等称号,名列《中国著名中学》、《中国教育大辞典》等书。 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书育人,齐抓共管,建立一支坚强的政工、团队、班主任队伍,被上级定为省、市德育工作基地之一。针对新时期的形势和青少年的特点,以共产主义前途理想、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明礼貌、纪律法制、中国现代史和国情等为中心,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采取多种生动活泼有效的方式方法,坚持经常性的正面教育,重新开展学习雷锋、赖宁等英雄模范人物和争先进、“创三好”的活动。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即利用节假日,请老革命、英雄模范、科学家、自学成才校友来校作报告讲座;“走出去”,即组织团队、学生会、班级干部等驻军、交警等单位开展“共建精神活动”,建立军训、社会实践、法律教育基地。组织高、初中毕业班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团委会、少先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83届高中毕业生陈小红(女)被评为全国三好生。 二、加强师资建设,狠抓教学中心 师资是教育质量的保证。面对“文革”后骨干老教师被下放和不断离退休,青年教师多,经验缺乏,该校抓紧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与信赖教师,发挥他们的专长。对全体教工进行师德教育,要求他们坚守岗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落实老教师政策,尽量把老教师调回本校,发挥老带新的作用;要求中年教师勇挑重担,充当柱梁;青年教师立足本职,加强业务进修,拜老教师为师,经常开展中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重新形成壮大,先进人物不断涌现。1987年与1991年三次职称评定,林金庸、傅天福、许怡德评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35人,中级教师80人。林金庸荣膺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郑华强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区各种先进模范称号;郭家辉荣获全国优秀少年科技辅导员;董介鼎荣获福建省“庄重文优秀中学校长奖”。郑安娘、黄曼丽、黎强、李玲玲等20多名教师荣获省、市、区教坛新秀、中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等各种光荣称号。 教学管理方面,建立学校教研室,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特级教师、部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当教研员,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发动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举行全校性教学经验交流会,出版不定期的《泉州一中教改》,评选优秀教学论文。1989年,全校教师写出130多篇教学论文,不少教学论文或著作在省市级以上各种教学研究会交流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登载。廖渊泉参加集体编写的《泉州历史》,荣获全国优秀乡土教材二等奖、省乡土教材优秀奖。 三、“两考”成绩优异,学科竞赛屡奖 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考、高考成绩优异,各种学科竞赛屡获佳奖。 高考方面,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1年,该校共向高一级学校输送1750多名新生。学生高考优秀率和提高率均居泉州市前列,多数学科的优秀率和平均分居泉州市前茅。如1988年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平均分进入省前四名;1991年物理科平均分进入省前五名。部分学生高考成绩优异,如蔡治淮(女)夺取1977年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王安夺取1981年高考全省理科“状元”;年仅15岁的高二年理科班学生许俊峰超前学习,1985年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在我省招收的唯一少年大学生;蒋春林夺取1985年高考理科福建省数学“状元”,1991年黄公彝以100分满分获全国高考理科物理“状元”,1986年至1991年,该校共保送38名优秀生进重点名牌大学深造,跃居全市保送生首位。很多优秀高中毕业生和保送生,都得到省庄采芳和市贤銮福利基金会的奖学金,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中考方面,成绩优异稳定,屡居全市或市区中学前茅。1984年中考,市区500分以上的考生12人,该校占7人,且夺取前三名。1986年中考,该校总分400分以上17人,450分以上50人,市区第一。1989年中考,该校综合率(巩固率、报考率、及格率的乘积)全市第一,优秀率全市第三,黄凌云总分列鲤城区第一。1991年中考,该校考生的及格率、优秀率的平均总分市区中学第一。很多优秀初中毕业生荣获市贤銮福利基金会的奖学金。 该校经常举行学科讲座,建立学科兴趣小组,学科夏令营或知识竞赛活动。参加校内和区县、地市、省、国家等级的各门学科竞赛,全校近1/3的学生踊跃参加上述活动,或文学、书画、电脑、摄影、集邮、航模等业余兴趣小组活动。物理、电教组取得较显著的成绩,各类竞赛先后荣获省、市奖励,一大批尖子生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到1991年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该校个人或团体获奖的共290多人次。仅以获省级以上奖励为例,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袁听夺取福建赛区第6名,是我市唯一获奖者。1985年:全省中学生各种学科竞赛,该校夺取4个学科第一名,杨育咏以双百分的优秀成绩,夺取初中电脑竞赛全省一等奖第一名,全国一等奖;卢雄鹏、周珂获全省二等奖;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王平云获一等奖,至高中他均超前参赛获奖;全省中学生航空模型竞赛,林希文、陈华强获第一名;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魏净德获福建赛区三等奖、泉州市一等奖。1986年:全市中学生书画、篆刻、雕塑展览,王达人、黄曦农、陈可可的作品获奖,选送日本浦添市参加第五届中日文化交流节展出。黄曦农的石膏素描、楷书条幅和篆刻作品均获一等奖,成为该校连中“三元”的唯一中学生;中央电视台与中国书法协会联合举办的的全国电视书法比赛,王达人获少年组一等奖,他写的“满招损,谦受益”的古朴隶书条幅,受到许多书法家的赞誉;庆祝首届教师节,戴蓉(女)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1989年: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该校郑文庭,许日聪分获福建赛区高中一等奖、泉州市第一名。1990年:王经亮荣获全国高中力学竞赛二等奖、名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物理学科预赛全国三等奖;叶俊辉、廖明生、杨伟军均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福建赛区三等奖。1991年:陈飞舟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一等奖。1990年至1991学年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该校共132人获奖。 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该校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文娱生活,开展各种体育、文娱竞赛活动,取得良好成绩。1984年至1986年,该校锻炼达标率连续三年为全省重点中学之冠,先后受到国家与省体委、教委、团委的表彰奖励,并评为市区中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这三年体育竞赛也连战皆捷,全省中学生女子艺术体操竞赛,该校夺取冠军,吕丽娜、吴小树分获个人全能第二、三名;全省航空模型竞赛,该校代表队夺取冠军,1990年福建省第五届中学生运动会女子400米赛跑,该校杨绿绿、尤爱阳破省纪录。这几年,该校为体育院校和省体工队输送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如1989年高二年女同学陈颖在全国“武士杯”武术比赛中,夺取少年女子南拳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被破格提前保送北京体育学院深造。其弟陈翔也是该校学生,荣获全国男子少年醉剑二等奖,姐弟多次出国表演,深受国际武术高手好评。 该校经常举行音乐周和其他文娱活动,大唱革命歌曲,一批文娱人才脱颖而出。1985年市区第三届音乐周调演大会,王晓岚(女)获独唱一等奖,被誉为市区中学“歌坛新秀”。1985年与1991年两届泉州国际木遇节的文艺踩街游行,该校的木偶、舞龙、大型歌伴舞《我们是泰山黄河》、舞蹈《友谊长存》的表演精湛,独具一格,博得中外友人和艺术家的好评。菲律宾的《世界日报》在显要位置作了报道。1991年8月,该校学生艺术团《项链》课本剧,代表泉州市参加省教委的调演大会,囊括演出奖、创作奖、导演奖和优秀演员奖(女同学颜如冰)全部四项一等奖。1991年该校在全市率先举办首届学校艺术节,1992年3月又率先举行首届科技节,这丰富校园生活内容,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好评,并在报上给予评价。 五、争取各界支持,师友爱校如家 该校校友热爱学校,这几年,在南洋、港澳等地的汪土星等老师,庄启程、曾汉源、庄善多、陈守仁、陈金烈、王琛瑄等校友,多次莅校观光指导。蔡樵生、张孙章、陈奕尚、潘聪谋等本地离退休老校长、老教师,何少川、郭荣辉等担任省市党政或教育部门领导的学长,也时常拔冗莅校,关心工作。更可喜的是争取李慰萱等台湾师友回校,加深两岸师友情谊。该校还确定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回校日,校友来校,都受到师生的热情欢迎接待。 为增进校友与学校的联系,加深相互了解,群策群力振兴学校,在蔡樵生、张孙章、刘恩惠、潘聪谋、索茹、朱彬、林金庸、庄清桂、李硕卿、金在钊等老师和曾汉源、陈汉卿、陈振亚、谢家壁、庄玉树等校友的努力筹划下,1985年4月15日成立泉州一中校友总会,发动校友支持母校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不少班届还成立同学会。校友会还出版不定期的《校友简讯》,报道母校和校友的信息。 据1985年至1988年的初步统计,菲律宾校友会、香港校友会筹备组,庄启程、曾汉源、陈守仁、陈金烈、周守仁、王琛瑄、姚炳芳、郑硕桂等校友,施文种、白留海、张铠卿、吴桔治、吕纯青等爱国侨胞,共捐赠该校人民币120多万元,港币10多万元,小汽车一部、电脑、彩色电视机等贵重精密仪器14大件,资助该校修建校舍,增添设备。为了奖教励学,还成立泉州一中(原晋江县中)校友基金会和陈守仁、余新河二项奖学金。尤其感人的是,施文种等旅菲侨胞捐建“泉州一中菲华福利大厦”,支持该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余新河捐建“成功楼”、“成功图书馆”,并添置音响、文体器材和传真机等设备,于1992年向该校50周年校庆献礼。 在国内各条战线上的校友也向该校奉献赤子之心,万本端、郑添火、王解放、张泗海等校友,有的是专业户,有的是公司经理,有的是退休教职工,也慷慨解囊资助母校。宋东东、王茵茵等小学教师,捐献第一次增加的浮动工资;医师谢长寿捐献800多本图书。在高校任教的顾瑞炎、刘德彰等校友,都为母校选拔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几年来,该校的设备不断充实,条件日益改善,规模逐步扩大。校舍建筑方面,除捐建的楼房外,还拆除破旧危险的平屋楼房,政府拨款兴建1座3层教学楼、2座5层教学楼、1座5层科学实验楼、1座体育馆、1座5层教工宿舍楼、1座3层工厂兼教工宿舍楼,共有办公、教学、生活大楼10座,平屋两大排、运动场2个。扩大与加固校围、建设水泥场地、石板道路、栽花种树、美化绿化校园。全校占地60多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设备方面:增添图书、实验仪器、文娱体育器材、增设英语语音室、电教室。拥有图书40000多册、报刊100多种,贵重精密仪器40多部套件。全校教职工200多人,学生2400多人,班级40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