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纯,南安县梅山乡新蓝村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生。幼年随父旅居菲律宾马尼拉,稍长即从事商业活动。后继承父业,逐步发展为马尼拉的华侨富商。
十九世纪末,美国崛起。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发生争夺菲律宾殖民地的战争,美国以“无敌舰队”赶走西班牙,夺取菲律宾,实行殖民统治。
光纯为人乐善好施,他深感清末政治腐败,祖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真是“弱肉强食,落后挨打”的局面;华侨则深受侨居地统治者的岐视和压迫,生活十分困贫。极盼祖国能繁荣富强,使海外侨胞能有坚强的靠山,免受外国人的欺压和凌辱。
当时中国华侨之所以受列强的侵凌,是由于清末及民国初期政治紊乱,派系斗争强烈;加上教育不发达,现代科学技术落后。因此,他极力主张要大力发展祖国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以救国和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并在经济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光纯的继室魏智德,其父为华侨巨商,其母为西班牙人,生有五女一男:长女陈慈义,圣名玛利亚,“终身不字,其父以其矢志不渝,析产数万金与之。”遂为天主教堂修女,俗称姑婆,人们称她为“玛利姑”,次女陈春英;三女陈淑美,圣名甘敏(1930年初嫁给吴文良为妻);四女陈淑玑,圣名阿礼;五女幼年早逝;男名陈良平(留居菲律宾)。
民国7年(1918年),光纯携带妻子和女儿还国,定居泉州城内,早期在通政巷与奎章巷之间购地建二至三层洋楼居住,开设当铺,购筑假山园林,连成一片,园林卜建山,层层铁门关锁,戒备森严。主楼石柱雕刻楹联:
蓝水远来,支分鲤郭;
园林新筑,地卜山。
光纯为实现“发展教育科技救国”的愿望,民国8年“五四”运动发生后,爱国青年的革命行动和宣传工作,中国的前途出现曙光。光纯于民国9年将三女陈淑美和四女陈淑玑,送到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第二年他在泉州城区南大街(中山中路)花巷北侧,创办“启明女学”,将自家的大部分居室作为女学的校舍。学校的开办费、办公费和教职员的薪金,全部由他承担。长女陈慈义,负责教务长兼总务,校门设在奎章巷内(80年代前期,还有“启明女学”校名存在)。
启明女学是泉州第一所侨办的女子学校,初办时计划为完全小学。学校设有国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刺绣、手工、编织等科;光纯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并设有圣经科,聘请天主教神甫斯拉宾·莫牙(华名任道远)担任,并兼任校长。全校有教职工二十多人,师资质量较高,如国文教员伍乔年、吴藻汀、张仰薇和黄礼贞,算术教员有龚念平,美术教员吴王怡,音乐教员陈乾锵,编织教员丁秀珍,体育教员刘爱玉、李玉贞等,都是当时泉州有名的教师。女学的刺绣作品,并定期与厦门女子公学的刺绣,进行比赛和交流。
民国11年,光纯的三女和四女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在学校里执教。他的继室魏智德,在操持家务之余,也为办女学之事,极力支持光纯。
由于启明女学的师资配备比较齐全,办学经费充足,于是又增办补习班和师范速成班,以后又增设初中部和国文专修院。启明女学班级数虽不少,但由于当时女子入学读书的风气未开,各班的生数很少,一个班只有三、五人至十多人,总生数最多时也只有一百多人。
启明女学校舍,原先和天主教堂连在一起,东临南大街(中山中路)、西界今农业局、南接花巷、北至奎章巷口南侧。由于原址比较狭窄,一些房屋又较陈旧,光纯又在花巷许厝埕购买大片空地,由神甫莫牙设计,建筑一座三层楼(址在今市人民政府七号楼所在地),作为校舍。又在校舍西侧另建一座哥特式尖顶建筑,三楼上竖立一个“十”字架,作为天主教堂,以充实学校和宗教活动的场所。该教堂尚保存至今,只是不作宗教活动了。
光纯除捐献巨资创办启明女学之外,又担负西街大寺后西隅师范学校和附属小学的办学经费,并经常到学校督察教学情况。为了维护这两所学校的经费,他经常往来于泉州和马尼拉之间。
由于常年辛勤,以致血压上升,但他仍不断为办学奔忙。民国13年冬,光纯因脑溢血病,在马尼拉病逝,终年72岁。妻女闻讯,悲哀痛哭,亲友们也痛为哀悼。后移柩葬于城北顶埔执节宫东侧,陵园四周围以铁栏杆,并以铁门封锁。墓碑铭文写道:“蓝园陈光纯先生之墓”,以供后人瞻仰。
光纯逝世后,他的继室魏智德,为了继续资助启明女学和西隅师范附小的经费,民国14年春,偕三女陈淑美重渡马尼拉襄理店务。一年后魏氏母女重返泉州,并继续支持两校的经费,女儿淑美仍在启明女学工作。
民国15年,历史学家张星烺、厦门大学教授陈万里、德国人艾克(ECKE)三位专家,于10月底至11月初,来泉州访古调查。张星烺在游记中记载,由莫牙神甫“引余等至已故教友陈光纯家宅觅一宿处。陈太太(按指魏氏)亲自接见,给余等以院前洋楼、临时预订洋式床铺三具,又亲送茶点以充饥,其待远客可谓仁至义尽矣。”张星娘游记中还写道:“三层高楼,巍巍入云,在全城中,实为第一。余等登至屋顶高台,远眺全城风景,尽在目中。”在许厝埕的天主教堂,可说是登高望远的生动写照。
魏氏长女陈慈义,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尽以资产帮学校经费;对穷苦无依之人,也给予资助。泉州人也盛称之。
民国19年三女陈淑美与吴文良先生结婚,两人都在学工作。第二年,启明女学因经费不继而停办,魏氏三女由启明女学转西隅师范附小任教,以继承其父遗愿。
民国24年,魏氏因患脑液血病,亡于赴厦的轮船上。在鼓浪屿举行追悼会后,移柩泉州,旁穴陈光纯墓东侧。
民国32年7月,陈氏三女淑美,因患鼠疫病,无药救治而身亡,葬于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之麓。
陈氏长女陈慈义,于民国37年,离开泉州重返马尼拉,住持马尼拉天主教堂。后又转台湾省台南市天主教堂,随后逝于台湾。
陈氏四女陈淑玑,也随夫赴台湾,居台南市,逝于台南。
陈光纯为创办启明女学而殚心极力。他的继室和女儿,也为这一善举,而作出各自的贡献,这可说是泉州华侨办女学的先进典型,在泉州民间传为佳话,他的功劳是不可磨没的。
如今陈光纯在菲律宾的前妻儿孙们,仍分居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至美国和加拿大。其后裔在菲律宾陈氏宗亲会会址,设立一个图书馆,命名为“陈光纯图书馆”,以纪念先祖“教育科技救国”的宏愿,和早期的建功立业。在马尼拉还设立“陈光纯基金会”,加强与祖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的联系。
陈光纯在泉州的后裔,也成立陈光纯基金会,以原来“永康成”的店租,资助陈氏家族的学子升上大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