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五六十年代凌霄中学教师的敬业精神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凌霄中学在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1958年秋至1969年春,我在该校任教,深感领导与教师大都具有艰苦敬业精神,力争学校成为先进中学,这值得今天教师和办学者参考借鉴。兹分五个方面忆述如下,错漏之处,敬请指正补充。 一、服从分配,勇当重任 凌霄中学(以下简称凌霄)原是侨办农村初中,创办于抗战后期,校舍与设备简陋,学生知识质量略差于城市学生。但首任校长蔡樵生和吴堃、吴文良、张一鹏、苏瑞庭、颜瑞芽、吴友铭、黄柏林、吴志贤等一大批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老教师,却自愿前来创校任教,当带头人因而师资质量颇高。建国后,凌霄改为公办,50年代末增设高中部,成为农村“完中”,改隶泉州市(今鲤城区),生员扩大。由于首任校长与部分创办教师调到兄弟学校或高一级学校任教,或其他部门工作,故师资严重不足。不少优秀小学老教师,通过业务进修培训,提升来校任教。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也主动要求或乐意服从分配,来校任教。笔者放弃重点中学晋江一中,要求分配到凌霄。学校领导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大专毕业生非常欢迎与器重。有的外地教师一干就是一二十年,很少申请调回原籍或城里。蒋居正老师原在城里中学任教,主动申请调到凌霄。 很多人所学专业到校后用不上,也乐意服从分配,改教其它科目,从头学起。笔者与郑孙泗老师原学历史,分别改教语文、俄语。陈奕尚、王荣水、吴友铭、吴基涌、梁清溪、庄奇顺等人,是能教多种学科的老教师。 当时凌霄生员1000多人,教职工不上百名,大家的工作量都很重。主科老师至少教两个班,每周12节;一般学科老师至少教4个以上班级,每周16节,也有跨科跨进度的。 班主任是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全面负责者,工作光荣又艰苦,要挑选党团员和政治表现好的老师担任。很多人都要当班主任并以之为荣。 学校分配工作,教师大都乐意承担,极少拈轻怕重。谁请假缺课,就有人自动顶替,不拿报酬。 二、政治领先,狠抓德育 凌霄领导坚持政治第一位,坚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德育。除党团队、政治教师、班主任外,要求全校教职工都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形成良好浓厚的政治氛围。班主任除天天下班外,还经常利用假日,配合下班老师,走乡串里,进行家访。 凌霄领导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学习和师德培养,坚持每星期六下午政治学习不动摇。党支部与校工会联合主持,由领导或政治教师主讲,比较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的方针政策,还经常举行时事讲座与测验。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的新时期,也是战胜自然与人为灾害的时期,涌现许多共产主义战士和英雄人物。凌霄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先后开展学习雷锋、王杰、欧阳海、麦贤得、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活动,邀请李子芳烈士的姐姐来校讲述李子芳烈士的革命事迹,城东乡特困贫农吴度日来校作忆苦思甜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对师生进行新旧社会对比、革命传统和前途理想教育,使他们更加热爱党、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学英雄,做好事,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凌霄党团组织还经常在师生中上党课团课,吸收进步师生加入党团组织。教职工中的党团员约有三分之一,也发展少数学生入党,如曾连民、吴明、林红桔、卓淑汝等人就是首批的学生党员。 三、重视智育,认真教学 针对本校是普通的农村完中,招收的学生的成绩起点比城里的普通中学学生低,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赶超城里的普通中学或重点中学,凌霄的领导和教师倍加重视智育,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地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有中等文化科学知识的合格的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为高一级学校和各条战线输送人才。 每学期初,凌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都制定出全校教学工作的书面计划,交给全体教师讨论修改然后颁布实行。期中考和期末考后,都提出调整教学的措施。每位教师和各教研组、备课组,也都认真学习各科教材和教学大纲,写出个人和集体的书面教学计划。期中考和期末考后,认真进行质量分析,总结教学经验。陈奕尚老师的数学教学论文,首次在全国性刊物《数学通讯》发表。 凌霄领导与教师,非常重视个人钻研与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吃透教材与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发挥备课小组的作用。强调未经集体备课,不准上课。每周各科各备课组都有一个集体备课的固定时间,轮流一人中心发言,写出发言提纲,讨论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指导等,记录在案;青年新教师一定要写详细的教案。政治、语文、数学等科做得最好。 针对小学提升起来的教师和转科的青年教师较多,对所教学科比较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一现状,凌霄领导重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途径有三:①,边教边学,以老带新,结成“一对帮”,即新教师拜老教师为师。②,有目的地开展听课活动,举行公开观摩教学,解决几个重大的教学问题。每学期每位教师要听几节课和上几次公开教学,都有明确的最低规定。还经常组织教师到泉州一中、五中、六中、七中等城内先进学校听课。以此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③,坚持在职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师大函授班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即使改行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领导也鼓励他们改教别学科到毕业。这时期凌霄教师质量大为提高,各科涌现许多新老教学骨干,如政治科的郑新民、张金木、潘志南,语文科的林子元、何景钊、程迪初,数学科的陈庆春、郝清河、吴真、杜少美、周中惠,外语科的廖昆殿、蒋居正物理科的王荣水,化学科的贺贞熙,历史科的吴友铭,体育科的黄柏林、李森等,都是富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 领导兼课,参加教学活动,了解教学情况,领导教学工作。除党支部书记或校长掌握全盘工作,无法兼课外所有的领导都兼课。如朱彬、郑新民、梁清溪、周瑜仙、张金木、吴基涌、陈庆春、庄奇顺、潘学伟、杨志刚、黄玉川等人都兼教政治或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授课量略少于一般教师,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听课、公开教学,领导大都能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或作示范。 由于凌霄领导与教师重视学生智商,认真教学,因而学生知识质量显著提高。59、60、61三年中考成绩连续跃居泉州市(今鲤城区)第一名,为泉州一中、五中等重点中学输送许多优秀生初中毕业生,如陈志泽、朱东山等。59、61、62、64、65等五届高中毕业生的高考成绩也大有提高,平均每届约有25%的学生考进高等院校。如杨世伟、曾文潘、林红桔、杨景仁等人都考上重点大学。凌霄还为农村和其他各条战线输送许多优秀的人才,如吴明是优秀的解放军军官,苏遵雄是优秀的农村小学领导。 四、艰苦奋斗,劳动锻炼 针对学校地处农村,为了培养师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懂得实际农业生产知识,勤俭办好学校,凌霄领导重视师生的劳动锻炼。新教职工来校,都自购一两件农具。每天下午放学后,大都有劳动任务,班主任和下班教师都以身作则,自带工具,组织学生到山上的地瓜园里劳动,或在学校周围旷地上种菜,建禽畜圈棚,饲养猪、羊、兔、鸭等。经常利用假日,带领学生到紫帽山采摘黄栀子。以此勤工俭学,增加学校收入,或充作班费。还夜以继日地参加建筑泉州防洪堤。 每逢夏收和秋收季节,凌霄师生都响应党的号召,自带稻谷工具,到贫困的农村,帮助农民收割稻谷。他们和贫下中农同劳动,同食宿,用细粮白米换稀地瓜糊吃,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体验农村的艰苦,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凌霄出来的学生,大都具有艰苦朴素的精神,初步懂得农业生产基本知识。 五、以身作则,严守纪律 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师生集中精力与时间搞好教学与学习,赶超城里中学,凌霄制定严格的纪律制度,要求全体教职工集体在校住宿,不搞特殊化,除党支部书记或校长为工作方便,单独住一间宿舍外,所有领导和教职工全部两人共住一间。因无力建造学生宿舍,则要求外乡的学生在亭店村租民房住宿。 星期六下午政治学习完后师生才放假回家,星期天下午又要来校。有事有病要假条,不得擅自旷缺。全校师生组织性强,都能遵纪守法。 但是,由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受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凌霄也存在一些问题,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