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悼念庄为玑教授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91年春节,庄为玑教授欣喜地应邀赴泉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暨“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然而,他不幸于2月17日因感冒和过度疲劳引起并发症住进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2月27日转入厦门大学医院,终因体弱多病、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而于19时25分溘然逝世、终年82岁。庄为玑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于3月3日下午1时在厦门殡仪馆举行,二百多个单位和个人敬送了花圈,数百人参加了吊唁仪式,人们带着崇敬、带着悲痛来为著名的考古学家、方志学家庄为玑教授送行。庄教授乘鹤而去了,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地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诲人不倦的良师。 庄为玑老师字文山,笔名沃若。1909年10月1日诞生于泉州市裴巷的首饰工人家庭。1929年考入厦门大学,1933年获厦门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文学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附中、新加坡华侨中学、集美中学、晋江县立中学、国立海疆专科学校和协和大学。1946年起在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博物馆、南洋研究所、人类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任华侨大学兼职教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庄为玑教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和史学研究事业。 庄老师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粉笔生涯,在教育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了60个春秋。他知识广博,先后为历史系学生开设多门课程,并招收硕士研究生。他不仅认真登台授课,而且不辞辛苦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田野实习,还精心为学生指导毕业论文。他以丰富博采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教益和启迪。他对学生极端热忱,只要向他请教,便倾其所知,毫不保留,给学生审阅文稿,尽力写出书面意见,悉心辅导,帮助提高,使之得益匪浅。庄老师对于后学,总是坦诚相待,积极奖掖,凡有所长,均乐于承认、热情鼓励和宣扬。庄老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遍及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视他为一代师表。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他的家庭培养出了6位中国共产党党员,4位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工作者。1990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三代教师之家,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育世家”的光荣称号。 庄老师不仅兢兢业业地教了一辈子书,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勤奋治学,笔耕不辍,他以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为轴心,由此辐射而及考古学、方志学、民族学和中外海上交通史、华侨史话诸多领域,成绩斐然,共编著《晋江新志》、《古剌桐港》、《泉州地方志论集》、《福建历史地理》、《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合作)、《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合作)、《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合作)等7部书,编写《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史》、《泉州港考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讲义9种,发表自撰和合撰论文100多篇,著述总字数达400余万字。 1936年,庄老师与郑德坤、林惠祥教授一起发掘了泉州唐墓,并发表《泉州唐初古墓发掘始末记》。这次发掘,首开我国南方应用近代考古发掘方法之风气。自后,他在对泉州地区所做的广泛而又细致的考古调查中,发现和发掘出泉州车桥头《重修来远驿碑记》、申街亭宋代造船遗迹、后渚祭祀海神石塔群、泉州东门外和津头埔元代外国人墓区等一批重要中外交通史迹,搜集了永春《蒲氏族谱》、泉州《清源留氏族谱》、白崎郭氏《海底簿》等大量的地方谱牒和文献资料。他不仅陆续发表了《福建泉州中山公园发现宋代遗址》、《宋元明泉州港的中外交通史迹》等多篇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同时在古城址、古窑址和外来宗教史迹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考证等研究。《福建南安出土的外国银币的几个问题》、《泉州历代城址的探索》、《德化白瓷的窑口与港口问题》、《泉州清净寺的历史问题》、《泉州印度教史迹及其宗教艺木》、《泉州摩尼教史迹初探》、《泉州犹太教史迹试探》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我国三十年来隋唐以后古船资料中最重要的发现”的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现以及所撰写的《泉州宋船结构的历史分析》、《泉州宋船香料与蒲家香业》、《泉州宋船木牌木签考释》、《泉州宋船为蒲家私船考》等数篇研究论文,是庄教授对考古学的一大贡献。 庄老师的重要学术成就,还在于方志学方面。早在1935年,他发表《方志改革刍议》、《泉州方志之综合研究》,尔后又撰写了《建议编修地方志》等文,提出扬弃旧方志传统体例,力倡革新,并且在编修《晋江新志》时,付诸实践,采用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互为经纬的体例,削去了旧志中带封建纲常伦理意识的封荫、烈女等传统门类,增入反映地方特点和时代气息的华侨志等类目和内容,编写出“解放后第一部私人编写的县志”,既体现了体例上的进步,也起到了方志的“存史”作用,为学术界所普遍推崇。 庄老师知识渊博,治学范围广泛,著述丰富,卓有建树。近十年来,他发表《楚越两族并非同源》、《铜鼓起源于荆楚民族》等多篇论文,在有关民族史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还撰写了《郑和宝船尺度的探索》、《郑和史事三考》等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文章近10篇,对郑和的家世、宗教信仰、逝世地点、下西洋的年月、宝船尺度等作了精辟的考辨。1984年出版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汇集70余部族谱中涉及闽台关系的资料,为闽台关系,尤其是福建移民台湾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1985年出版的《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注重族谱资料的利用,“为华侨、华人史研究方法开拓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动向”,被誉为是“以族谱资料来研究华侨移民史的先驱者”。1988年出版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通过翔实、生动的史实,全面论述了泉州港兴起、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史,把泉州港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1989年出版的《古剌桐港》一书,总结40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泉州文物古迹作了系统论证,是泉州港考古的力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目前,总汇庄老师毕生学术成就的论文选集《海上集》,亦即将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从大学时代起,庄老师60多年如一日,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学术上的建树和威望,先后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并应聘为中国航海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名学会和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以及福建、厦门、泉州等许多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顾问。这是庄为玑老师赢得的荣誉,也是其故乡泉州人民和母校厦门大学的光荣。 庄老师一生俭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甘坐冷板凳,一心扑在事业上,甚至在糖尿病缠身的古稀之年,还孜孜不倦地挑灯伏案,注心著述。他襟怀坦荡,宽厚待人,以人为善,不计较个人得失,遇到困难,从不向组织伸手,而总想到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奉献。在他弥留之际,还不忘留下遗嘱,把自己珍藏的二千多册图书捐赠给母校厦门大学图书馆。庄老师走了,依然是两袖清风,一位何等廉洁的教授!庄老师的高风亮节及其治学精神和在学术上的贡献,正如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郑学檬教授在《海上集·序》中给予高度评价的“其渊博的知识,令人有仰之弥高之感,其刻苦的治学精神,令人有望尘莫及之叹”,是一位“一生勤苦治学,一生两袖清风的‘泉州学’的奠基者”。 庄老师离开我们而去了,但他一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忘我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