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铠卿,从事电脑工业的实业家——立足于香港创业的中国电脑专家,拳拳之心,乃为早日能实现微电子工业成为我中华国民经济之领衔工业。以扬眉于国际市场。
铠卿,我们南下服务团一大五中的战友,他数十年艰辛地迂迥于曲折、崎岖的路程上,他发奋、他不屈,多难啊!终于柳暗花明,越走越宽广了,惊回首,令人醒目!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49年6月,铠卿背上背包,告别了就读的大学,毅然参加南下服务团,奔赴八闽大地。他,曾随经商的父亲,在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度过童年。1935年随母亲全家返国,在自己的家乡——梅县攻读中学。从小,颠沛的生活使他意识到,什么是富,什么是穷,什么是强权,什么是压抑,当时贫穷、落后、受欺凌的可爱的祖国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从小就对“理工”书卷爱不释手。曾在异国生活过的他,深深地懂得亲爱的母亲——中国的珍贵。抗日战争中,出于青年学生的满腔热血,他第一次投笔从戎,在梅州中学参加了国民党的青年军。
抗战胜利后,为了追求知识,复学于杭州,后来又到上海读大学。他一直爱好数理化,特别是电子学。就是后来参加医学教育工作以后,业余仍然学习电子课程。不知怎么,他总有个执着的预感,总有一天,祖国需要他!
上海解放了!铠卿和上海千千万万大中院校爱国学生一起,报效祖国的热血沸腾了,终于第二次投笔从戎,报名南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艰苦建校 孜孜教务
1949年10月,由郭良带队,铠卿和一百多位南下服务团战友分配到晋江地区——泉州。铠卿先在政府部门的文教科任职,于1951年,以军代表身份,随马兴元等接管惠世学校,参加泉州卫校的筹建工作。1951年底,第一届学生纷纷入学了。刘景业任校长、张铠卿任教务主任,校址设在泉州市观东巷元妙观,专任教师只有邵惠瑜等三人,职工二人。当时师生们睡地板、端小板凳上课,学习情绪很高。1952年迁入泉州小城隍姑娘楼;1953年,在政府重视下,拨款在县后街马鞍山的51亩地面上建起了初具规模的晋江卫校(现为泉州卫校),师生们开始有了明亮正规的教室、教学设施和校舍等。
铠卿从事卫校教务工作二十多年来,自始至终紧跟形势,竞竞业业于教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全校师生称他为“教改的火车头”。是的,他每经营一项业务工作,总是十二分的投入,凭他的钻劲和信息灵敏的头脑,一步一步闯进,连喘息一下都不懂。
潜移默化,通过实践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是铠卿培养教育年轻人的好方法。如第一班的学生一进校,第一课是学习两周的注射技术,然后他亲自带领大家下乡,由江南到惠安沿海一带,共注射了数十万人次。
他对青年教师也是谆谆开导。一开始工作,就让他们独立活动,然后从旁帮他们找出克服难题的方法,多鼓励少批评。刘克力老师说:“我在张老师身边就这样不断树立了工作的信心,在实践中进步很快。我担任教务主任多年来,也是学张老师这一方法。”
知识始源于学,要教好学生,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张铠卿深知这一点,所以每周都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学”,亲自带领大家下班听课,开展教评活动,根据大家的发言,归纳提高,明确优缺点,教师们都感到得益不少。刘景业调任省卫生厅医教处处长后,仍很关心泉州,铠卿也常带队到福州参加卫生厅组织的研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活动,开拓了眼界。
还有一点是,建立良好的院校关系。自建校至今,一直坚持:主要课程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医务主任,如林应望、陈泽深、王兆惠、叶圣嘏、蔡友敬等来讲课。这一系列的做法,保证了教学质量,使泉州卫校荣登全国十大重点中专之一。各届毕业生成为医务骨干的遍布于全省各地。如第一医院内一科两位副主任医师就是卫校的毕业生。陈明振校友系广东中山医院附属医院的外科主任。
铠卿总是以他强烈的事业心干一行钻一行,他下乡,总是随身带着照相机、收音机,勤记勤摘,积累了数十本笔记本。他还和程旭初一起于1958年主编了“教学与实习”,受到省的重视,后来成为全省刊物。老师们赞誉他:“具有记者的敏锐”。
1970年就是下放在德化的四年中,还举办好几期不定期的赤脚医生轮训班,西医学习中医班,可见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创造“中国微电脑”——CMC-80
1974年,铠卿母亲在港病故,他匆匆赴港奔丧。为了生计,先在家中药店做坐堂中医。后来,在亲戚帮助下,和六弟开了一间皮箱装配厂。不久,工厂转让了,又和两个朋友合作办了一间牛仔裤厂。由于市道不好,两个朋友相继离去,铠卿一个人死顶了一年,不断亏本,只好作罢,弄得身无分文。
他在北角又租了一间100尺的小房间,权作诊所,不论寒冬酷暑,早出晚归为病人就诊。经常出诊回来已是凌晨一点、挨过了两年吃面包度日的苦日子。
在困难的境遇下,铠卿并不气馁,他默默地学习着无线电书刊,也经常回福建和广东梅县,交了不少商界朋友,铠卿称这是他的商业学校。是的,他在留意着,学习着,准备着“时机”的到来。
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吹暖了铠卿的心窝,激荡了他“沉积”的电脑壮志,当时铠卿就兴奋地预言:“中国随着经济的开放,新技术的引进,必然要引进电脑设备及发展电脑工业。”年已届五旬的他,经过数十年的苦钻,适时的发现了一个以Z80为中心处理器(CPU)的单板机电脑的线路图。这正是契机,以他敏锐的卓见,深厚扎实的“微机”功底,积蓄待发的无垠风华。开始了在中国史上最有前程的“微电脑”创业。
根据CPU单板机电脑线路图,在湖南株州电子研究所的帮助下,铠卿熬了无数月不眠之夜,一部工业控制用的8位(8BIT)单板机电脑终于装配出来了!他为这个新生儿取名为CMC-80,即CHINA MICR0-COMPUTER——“中国微电脑”。
CMC-80的功能比市面上出售的TP801单板机强,价格同等。他的家乡广东梅县首批签订了合同,为他的“报国心”给予了最关键、最有价值的支持!铠卿亦得以用银行给予的20万元透支额,开始了伟大的冲刺!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又拿出了五十年代在卫校建校时的那股苦干劲头,在客厅的角落里铺上两块五合板作工作室,开始新的工作。出口贸易单据是请他儿子的同事打的;装箱工作在地下停车场进行。就这样,完成了第一个合同,从白手起家到获取了10万美元的资金,是多么艰辛、不平坦的路程!
“苹果”(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热兴起了。铠卿抓住时机,开始装苹果兼容器售往中国内地。IBM电脑之风转盛,他又组装IBM兼容机。经十年的努力,多次的购买、扩大厂房,为了发展日益进展的业务,他买下了一幢十七层工业大厦,命名为“金山电脑大厦”。金山电脑公司,“金山”一词,正源自他名字中的“铠”字,事业与名同一,意即,铠卿心血凝聚的中国电脑事业已踏上了金光灿烂、山青山秀的光明之路。
是的,张铠卿事业成功十余年来,心系祖国,心系家乡。他先后捐赠母校广东梅州中学42套电脑设备,电脑图书3600多册;成立以其外祖父、清末民初新学创始梅州、东山中学首任校监命名的“黎云侪、电脑中心”。1990年12月,为把梅县建设成电脑加工基地之一,表示拨款捐赠百万元人民币建立电脑咨询中心,单片机开发中心、电脑辅助设计(CAD)中心、个人电脑(PC)开发中心。
在国内合资兴办了天津四通电脑设备厂和珠海微电子设备厂,旗下产品有SUPER系列微电脑、SUPER 的汉卡、中文字库卡以及中英文电脑排版系统等。
在教育界,铠卿早于1978年便与湖南株州电子研究所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又于八十年代中期与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开拓出口渠道。
铠卿的报国心,从他从事广泛的国内事业可见一斑。他现任职务有:金山电脑(集团)公司董事长(旗下设有金山电脑有限公司、金山电脑高科技有限公司、美国金山有限公司、金山创业有限公司、金山电脑化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天津四通电脑设备有限公司及广东省珠海微电子设备公司副董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深圳爱华电子有限公司的科技开发顾问。广东梅州电子职业高中名誉校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以及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泉州战友们一致邀请他为南下服务团泉州团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让电脑赶走饥饿、贫穷、愚昧和落后
铠卿的事业主导思想是:“电脑软件必向国内发展。”这一意念,就是发生了严重的家庭变故也决不动摇。
铠卿始终认为,金山兴起的背景有三大因素:第一是时代促进。微电子技术发展,微处理器技术已趋向成熟。美国多家公司推出微电脑集成电路芯片,其中美国ZI1OG厂推出的Z80晶片来到亚洲地区促销,厂家对电脑及微电子的接触亦已正式展开;
其次,中国于1978年起实施开放政策,提供庞大市场。国内的自然、人力、智力资源更属丰富的宝藏,有待发掘。
其三是事业家本人的积极因素,掌握时代的脉膊,坚持奋斗。
铠卿认为:中华大地多才杰,展望未来,中国电脑事业前景十分乐观,宏观上有四大条件支持着国内资讯业的发展。
一、市场庞大:估计在九十年代内,共市各国消费人口增长为两千万,东协六国达二千万,而中国大陆增长的消费人口可高达九亿人众。
二、劳动力成本便宜。
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另件到坦克均能生产。单东北地的工业基础便足够东南亚各国羡慕。
四、智力资源丰富。中国的教育投资比重虽仍有待加强,但早于1974年全国每年便约有七十万大学生毕业。今天,全国共有大学1020所,何况许多学人的潜力尚未悉数发挥。
铠卿曾从事卫校教务工作二十余年,所以他对人才资源十分重视。为此,他曾带领资讯业访问团前往台湾参观,参观后说:“在台湾一间厂我们请不到三百位工程师。请来了,以台湾的工资也养不起”。而深圳的爱华电子厂就有软件工程师三百多人。所以在中国大陆开发一套软件的价钱只需台湾开发业的十分之一。
目前,铠卿正计划与国内一间软件开发公司接触。该公司有员工20名,其中18人有大学以上资历,全是电脑科系(软件及硬件)专业,当中还有一位是博士衔头,曾往日本东芝参予软件开发。铠卿欣慰地说:“我请这间公司帮我开发研究,每个月的总支出也不过八千多元人民币。”
我们伟大的祖国开发的潜力何止于此呢!他需要的正是:有好的政策,有铠卿这样卓有见识,赤心报国的实业家,更需千千万万热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卓越智慧的后起之秀!
铠卿说过:“这次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现代科技成果——电脑的广泛运用所引发的,它为各民族提供了赴走饥饿、贫穷、愚昧和落后的机会。同时它也为各民族提出更严峻的竞争、挑战。”